为规范个别竞赛暴露出的问题,特别是家长代劳造假行为,怎么看?

bdqnwqk1年前问题15

个别竞赛中暴露的家长代劳造假问题,一方面反应竞赛规则存在漏洞,让家长有机可乘;另一方面反应家长的学术道德存在问题,需要严厉打击。

怎么办?针对上述原因的分析,可以从两方面着手:

一方面,完善竞赛规则。通过制定更加完善的规则来堵住漏洞。例如,不能仅仅通过提交论文成为竞赛的唯一依据,可以在决赛中增加答辩环节,由相关领域的专家组成评为,对参赛者进行现场答辩。这样造假者在答辩的过程中难免露出马脚。

另一方面,加大对学术不诚信行为的打击力度。在比赛中家长代劳造假,这是一种严重的学术不诚信行为。对这一类行为,应该出台相应的政策进行严厉的打击,一经发现,严惩不贷,让造假者心存畏惧之心。同时,也要加强科研领域的学术规范和学术道德教育,从源头上减少这类行为的发生。

教育部等三部门联合提出,将学位论文作假行为作为信用记录,是否能有效规范学术造假现象?

对此情况我是持谨慎态度的。我认为可能会在短时间内起到一定的效果,但从根本上来说是种治标不治本的措施。下面我来具体谈谈我的看法:

一.能否减少学术作假数量?

能。

讲句实在话,绝大部分本科和硕士研究生的学位论文都是没有任何学术价值的学术垃圾。而其中一些,甚至连垃圾都算不上。那些买来的,抄来的,拼接过来的,外文翻译过来的论文,说它们是学术垃圾都是高估了它们的价值。

如果能将学术作假和个人信用记录挂钩,对于那些本身吊儿郎当学术能力不行的学生来说绝对是一个挑战。原来那些可以蒙混过关的办法,可能都行不通了。如果他们继续放纵自己,再不努力一把,可能他们到时候真的不能顺利毕业了。

从长远来看,为了能让学渣们顺利毕业,学校和老师在平时也会更加注重对学生的学术能力的培养,这对学生而言绝对是一件好事。

二.能否从根本上清除学术作假现象吗?

不能。

打蛇打七寸,解决问题也要从根源和实际出发。学术不端可不仅仅出现在学生群体上,更出现在掌握话语权的教授和学术大佬当中。

1.这些大佬们的孩子们,他们3岁搞科研,5岁进博士研究室,7岁已经在核刊发表多篇论文的情况已经屡见不鲜。而他们的所谓科研成果究竟来自何处,答案不显自明。

2.之前也说了,学生们的学位论文本身大部分就是学术垃圾,即使学术作假,对于学术圈的影响也是微乎其微。而那些学术大佬,他们的学术作假影响的是整个学术圈的声望与威信。

3.近些年来,被学术作假搞臭的名人也就翟天临一个人,而翟天临事件到最后也是不了了之,责任人也没有得到应有的惩罚,很显然,大多数学术大佬的地位是很难被撼动的。

综上,虽然将学术作假列入个人信用会在一定程度是提升学生的学术水平。但如果不在源头上解决学术不端学术作假,其实是无法改变整个学术圈的环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