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的知识框架
1.历史知识结构表
先给你个历史知识结构复习纲要 历史知识结构复习纲要 一、中国古代史: 朝代:政治、经济、民族关系、对外关系、思想文化 政治:制度的更替(在春秋战国时),国家统一或分裂,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在中央、在地方,军权、财权、行政权、司法权,选拔官吏制,思想控制),积极性和消极性;改革(背景、目的、性质、内容、作用、结果及原因),朝代兴衰。
经济:背景、措施(土地制度、赋税制度)、分农业、手工业、商业。封建经济发展的一般原因:(1)国家统一、政局稳定。
(2)统治者重视,调整政策。(3)工具的改进。
(4)水利工程的建设。(5)人民的辛勤劳动。
(6)中外间,民族间经济交流频繁。(7)耕作技术的提高、推广。
(8)人口迁移。 影响:有利于政治的稳定、文化教育的发展、赋税的增加、促进民族间和对外的交流、战争的胜利、国家的强盛。
农业发展的原因:以上原因。表现:工具的改进、水利工程建设、土地的开垦、农作物品种的推广和引进、产量的提高、专业化和商品化、著作。
影响: 有利于政治的稳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赋税的增加、文化教育的发展、社会风气的好转、民族间和对外的友好交流。手工业:原因:农业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政府的重视、技术的提高、人身依附关系的松弛、手工业者的勤劳。
表现:部门、产量、分工、技术水平、著作。影响:有利于商业的发展和最终产生资本主义萌芽、丰富人民的生活、促进民族间和对外的交流。
商业:原因: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赋税政策的调整(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有所松弛)、政府重视(管理和税收)、交通便利、开明和开放的对外政策、开明的民族政策。表现:商品多、货币、城市的繁荣、店铺和旅店众多、政府的管理、市(城市中)和集市(农村)、商人多、夜市。
影响:推动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丰富人民生活、加强了民族间和中外间的经济交流、市民文学的产生、到明清时期推动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反封建专制的民主思想产生、人们的价值观发生变化。 民族关系:民族间的友好交流是主流。
少数民族的兴起和发展、如何管理少数民族、民族间的战争、经济文化交流、人口迁移、接受汉文化(接受先进的制度等)、民族融合的程度。意义: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促进民族融合、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管理、加速了少数民族地区的开发和发展。
对外关系:开放或闭关锁国。原因:经济发达、科技文化高度繁荣、世界领先、陆路和海路交通发达、造船技术发达、政府重视(管理或鼓励)、开放的对外政策。
对外交往的途径:官方和民间的贸易、官方派遣使节和留学生、宗教传播、战争。 古代贸易的特点:(1)先以陆路贸易为主,后以海路贸易为主。
(2)官方贸易不以盈利为目的,而着力加强友好往来。(3)外贸伴随着文化交流。
西亚不少商人带来了西方宗教,中国科技也相继西传。(4)外贸促进了民族融合。
回族的形成。 古代对外关系的特点:(1)范围:东达朝鲜、日本、西至西亚、欧洲。
(2)内容:有使节往来,也有经济文化交流,也有战争与侵略。(3)路线:有陆路,还有海路,还有海陆并举。
(4)地位:明清以前中国文化居世界领先地位,对外是开放的;明清开始中国社会的发展逐渐落后于西欧各国,对外是闭关锁国的。(5)影响:不仅增进了中外双方的了解、联系和友谊,促进了中外双方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发展,而且促进了人类历史的进步,促进了民族融合——回族。
明清时期中国对外关系出现的新特点:(1)中国逐渐落后于西方,西方殖民者开始对中国殖民扩张和掠夺。如荷兰入侵台湾。
(2)我国政府和人民面临着维护国家主权和反对外来侵略的任务,并进行了英勇的斗争。如戚继光抗倭寇。
(3)封建统治阶级对外政策由开放交往趋向闭关保守。如清朝的禁海令。
(4)但也有友好往来,如郑和下西洋,西方传教士来华,出现“西学东渐”,又把中国的儒学和道学介绍到西方。 思想文化:条件:政治稳定,疆域辽阔,经济繁荣,开明的民族政策和开明开放的对外政策,民族间和中外间经济文化交流频繁,科技工作者或人民的开创精神、勤奋和实践精神,选官制的影响,政府的重视。
表现:思想(百家争鸣、唯物思想、唯心思想、民主思想),科技(四大发明、中医学、自然科学如数学、天文历法、建筑、物理、地理,农学著作,手工著作等),教育,史学,文学艺术。 特点:科技发达、世界领先,思想活跃,文学艺术繁荣等。
世界史 生产力 政治 民主政治,无产阶级运动 资本主义国家 经济 调整生产关系, 经济发展情况 各国经济实力在国际上的变化(经济格局) 国际关系体系 资本主义国家之间 国际关系 资本主义国家与社会主义国家之间 资本主义列强与亚非拉国家间(经济、政治格局) 发展状况(政治、经济、外交、各种矛盾)及原因 亚非拉地区 民族解放运动情况 存在的问题 如何走上人民民主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的? 社会主义国家 发展情况 存在问题及其改革、成效 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原因及影响、教训 人文主义(文艺复兴)、理性主义(启蒙运动) 思想、科技 自由主义(民主政治)。
2.九年级上册人教版历史各单元知识结构图
1、古代亚非文明:2、古代欧洲文明:3、封建时代的欧洲:4、封建时代的亚洲国家:5、步入近代:6、资本主义制度的初步确立:7、工业革命和工人运动的兴起:扩展资料:九年级上册人教版历史各单元知识结构图好处:1、知识结构图能提高学生对知识融会贯通的能力:知识结构图本身是对历史知识的再建构,是对整节课的一个整理过程,通过简易的结构图能建立知识的联系,帮助学生记忆知识,突破教学的重难点。
2、知识结构图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构建知识结构图脉络清晰,在整理知识结构同时可以调动与学生参与,引起学生的思考,从而能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3、知识结构图能帮组学生化难为易,提高教学效率:历史学习中得难点,往往是学生不容易弄懂的历史事实、历史概念以及史实所放映出的实质它们之间的联系。
3.初中历史八下的知识框架
第一单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1、第一届政治协商会议:2、开国大典:(时间、主要仪式)P33、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意义和影响4、西藏和平解放5、抗美援朝(1950年10月25日~1953年7月)(1)中国人民志愿军参加抗美援朝战争的原因(2)抗美援朝胜利的原因(3)抗美援朝的历史意义(4)抗美援朝中的英雄人物6、土地改革(1950年~1952年底)(1)原因、影响第二单元 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1、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年-1957年):(1)背景、基本任务、成就、意义和影响2、共和国第一部宪法: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3、三大改造:(1)三大改造的内容、实质(2)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建立农业生产合作社(3)三大改造的完成:①时间──1956年底。②意义4、中共八大:(1)内容:P27(2)意义:是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良好开端。
5、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1)时间:1958年(2)原因、表现、影响、教训6、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模范人物:焦裕禄,王进喜,邓稼先,雷锋。他们的主要事迹见课本P29~P31。
他们的精神品质:热爱祖国、艰苦创业、密切联系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7、文化大革命(1966年~1976年10月)(1)毛泽东发动文化大革命的原因(2)党的历史上最大一起冤案(3)文化大革命造成的危害(4)教训和启示第三单元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1、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2、十一届三中全会——伟大的历史转折3、民主与法治的建设4、改革开放(1)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村的改革)(2)“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3)城市的改革——重点是国企的改革5、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1)四项基本原则的提出(2)十二大(3)十三大(4)南方谈话和十四大(5)十五大第四单元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1、民族团结2、一国两制3、港、澳、台第五单元国防建设与外交1、国防建设与成就2、新中国初期的外交(1)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3)万隆会议——“求同存异”方针(还有一个日内瓦会议,这个未出现在课本正文)3、外交事业的新发展(1)中美关系改善(2)中日建交(3)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3)新时期的外交事业第六单元和第七单元可以合到一起,——新中国的科教文卫事业以及社会生活这是人教版的 不知你要的是哪个版本 从第三单元开始完全是我自己总结的 可能不太全乎~~ 前三个单元是一个时间线,是新中国的建设问题 后四个单元是专题的形式。
4.急求:初中历史知识结构图~~~~~~~~~~~~~加分
就历史知识而言,历史知识可以分为历史背景、历史经过、历史影响等。
历史背景又可分为动机、条件和原因。原因又分为历史原因和现实原因,内因和外因,必然性原因和偶然性原因,直接原因和间接原因,根本原因和一般原因,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主要原因和次要原因等。
历史经过一般包括时间、地点、人物、政党、团体、阶层、阶级、事件、现象、著作、制度等。 历史影响包括结果、性质、功绩、经验、教训、意义等等。
历史知识还可分为历史概念、历史结论、历史特征、历史线索等。其中最为基本的也是最为重要的是历史概念。
历史概念是以历史理论为指导,对历史现象进行抽象概括而成,是基本史实的拓展和深化,它反映着历史事物、历史现象的本质属性和内在规律。由于历史知识是由众多有联系的历史概念所组成,因此,形成并掌握历史概念,也就成了掌握历史知识的关键。
另外,大家还要学会自学历史课本。 一般来说,自学历史课本应包括以下几个程序: 一、逐段写出小标题。
知道各个自然段主要说的是什么问题,能用简明的语言加以概括,粗知教材梗概。 二、全面写出教材要点提纲。
逐段找出知识点和层次结构,进行适当加工,形成提纲。 三、找出教材的内在联系。
就是要搞清历史的发展是怎样一环套着一环,搞清它的发展线索,形成一个系统结构。 四、总结基本观点。
通过以上步骤,总结出一些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五、找出必须记住的内容并设法记牢。
什么是重要的历史内容,就是历史三要素和重要事件、制度和政策等。 六、对教材做出评价。
这是对读书提出的最高的要求,也是善于读书的标志。尽信书不如无书。
课本并不是十全十美的,它也有可商榷的地方,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同学们应该大胆质疑。 第二部分:掌握方法,增强信心。
许多同学头疼历史,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历史需要大量的记忆。的确如此,学好历史的基础就是记忆。
人的智力系统包括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记忆力等等。其中,记忆力是基础,思维力是核心。
法国著名思想家伏尔泰曾经说过:“人如果没有记忆力,就无法联想和发明创造。”日本记忆学家高木重郎认为:“记忆力是效率的别名……是发展创造性的基础。”
记忆的东西越多,观察就越敏捷,思维推理就越缜密,判断就越准确,就越富有创造力。因此,发展记忆力是和发展其他智力因素相辅相成的,是发展智力的基础和纽带。
对于历史学科的记忆来说,有以下一些具体的方法: (1)顺序记忆法:按照事件本身的发展的顺序依次记忆。 (2) 特征记忆法:对于内容相似的知识,通过细致地观察和全面地比较后,找出所要记忆内容中特别容易记住的特征。
(3)规律记忆法:在学习过程中,寻找具有规律性的东西加以记忆。 (4)隔年记忆法:将发生时间具有某种特定规律的历史事件放在一起,加以记忆。
(5)重复记忆法:通过反复阅读来巩固记忆。 (6)回忆记忆法:将学过的内容,经常地、及时地尝试回忆,在回忆过程中加强记忆。
(7)谐音记忆法:将要记的东西,变成读音相同或相近的词、词组、短语或杜撰的句子,使之便于记忆。 (8)形象记忆法:对于较抽象的内容,可用图、表等形象地描绘出来。
(9)讨论记忆法:在学习过程中有不够理解的地方,不妨先按照自己的意见与同学讨论,在讨论过程中正确的东西就比较容易记住。 (10) 口诀记忆法:将记忆内容编写成口诀或歌谣,是一种变枯燥为趣味的记忆方法。
(11)词头记忆法:将要记忆材料的词头连成句子。 (12)练习记忆法:一些可以通过动手来记忆的内容可以自己亲自练习、检测、实验,增强记忆效果。
(13)联想记忆法:利用联想是促进记忆的有效方法之一。 (14)多种感官参与记忆法:多种感觉器官参与记忆活动,可大大提高记忆的水平。
(15)信息压缩记忆法:先记住大体轮廓,然后逐渐记住每一细节,由粗到细进行记忆。 (16)对比记忆法:在记忆相类似的事物时,可将两种事物进行对比,找出异同。
(17)归类记忆法:把要记忆的内容列出提纲,分门别类整理归纳,然后进行记忆。 (18)重点记忆法:记住整个内容中的公式、定理、结论、基本概念、重要句子等重点,作为记忆的“链条”来联系全部内容。
(19)理解记忆法:只有深刻理解了的知识才能牢固地记住它。 (20)推理记忆法:利用一事物引出接近的事物或引出有因果关系的事物来记忆。
(21)网络记忆法:如能把所学的各知识点连成线,组成面,编成网的话,那么各部分知识之间的联系也就清晰可见了。 最后,需要提醒同学们的是:重复是记忆之母。
明末清初的著名思想家、学者顾炎武,可以背诵14.7万字的十三经。据《先正读书诀》记载:“林亭(即顾炎武)十三经尽皆背诵。
每年用3个月温故,余月用以知新。”我国当代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80多岁高龄还能熟练地背诵圆周率小数点后一百位以内的数。
有人向他请教记忆诀窍,他的回答是:“重复!重复!再重复!”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记忆就是如此。
5.求初中历史知识体系
中国,欧洲古代史(不考),
中国和欧洲近代史::文艺复兴,英资产阶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法国大革命,拿破仑帝国,第一次工业革命,美国南北战争,俄国农奴制改革,日本明治维新,四大工人运动,马克思主义诞生,巴黎公社,三角贸易,拉丁美洲解放运动,章西女王,第二次工业革命,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第一次世界大战
世界现代史:现代社会的革命与改革,反法西斯战争,冷战局面下的全球竞争,追求和平与发展(苏联解体,东欧巨变后),日新月异的科技与文化(第三次科技革命或第三次工业革命)
呜!`可算打完了,姐们支持你,祝你会考成功.
6.急求:初中历史知识结构图~~~~~~~~~~~~~加分
就历史知识而言,历史知识可以分为历史背景、历史经过、历史影响等。
历史背景又可分为动机、条件和原因。原因又分为历史原因和现实原因,内因和外因,必然性原因和偶然性原因,直接原因和间接原因,根本原因和一般原因,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主要原因和次要原因等。
历史经过一般包括时间、地点、人物、政党、团体、阶层、阶级、事件、现象、著作、制度等。 历史影响包括结果、性质、功绩、经验、教训、意义等等。
历史知识还可分为历史概念、历史结论、历史特征、历史线索等。其中最为基本的也是最为重要的是历史概念。
历史概念是以历史理论为指导,对历史现象进行抽象概括而成,是基本史实的拓展和深化,它反映着历史事物、历史现象的本质属性和内在规律。由于历史知识是由众多有联系的历史概念所组成,因此,形成并掌握历史概念,也就成了掌握历史知识的关键。
另外,大家还要学会自学历史课本。 一般来说,自学历史课本应包括以下几个程序: 一、逐段写出小标题。
知道各个自然段主要说的是什么问题,能用简明的语言加以概括,粗知教材梗概。 二、全面写出教材要点提纲。
逐段找出知识点和层次结构,进行适当加工,形成提纲。 三、找出教材的内在联系。
就是要搞清历史的发展是怎样一环套着一环,搞清它的发展线索,形成一个系统结构。 四、总结基本观点。
通过以上步骤,总结出一些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五、找出必须记住的内容并设法记牢。
什么是重要的历史内容,就是历史三要素和重要事件、制度和政策等。 六、对教材做出评价。
这是对读书提出的最高的要求,也是善于读书的标志。尽信书不如无书。
课本并不是十全十美的,它也有可商榷的地方,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同学们应该大胆质疑。 第二部分:掌握方法,增强信心。
许多同学头疼历史,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历史需要大量的记忆。的确如此,学好历史的基础就是记忆。
人的智力系统包括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记忆力等等。其中,记忆力是基础,思维力是核心。
法国著名思想家伏尔泰曾经说过:“人如果没有记忆力,就无法联想和发明创造。”日本记忆学家高木重郎认为:“记忆力是效率的别名……是发展创造性的基础。”
记忆的东西越多,观察就越敏捷,思维推理就越缜密,判断就越准确,就越富有创造力。因此,发展记忆力是和发展其他智力因素相辅相成的,是发展智力的基础和纽带。
对于历史学科的记忆来说,有以下一些具体的方法: (1)顺序记忆法:按照事件本身的发展的顺序依次记忆。 (2) 特征记忆法:对于内容相似的知识,通过细致地观察和全面地比较后,找出所要记忆内容中特别容易记住的特征。
(3)规律记忆法:在学习过程中,寻找具有规律性的东西加以记忆。 (4)隔年记忆法:将发生时间具有某种特定规律的历史事件放在一起,加以记忆。
(5)重复记忆法:通过反复阅读来巩固记忆。 (6)回忆记忆法:将学过的内容,经常地、及时地尝试回忆,在回忆过程中加强记忆。
(7)谐音记忆法:将要记的东西,变成读音相同或相近的词、词组、短语或杜撰的句子,使之便于记忆。 (8)形象记忆法:对于较抽象的内容,可用图、表等形象地描绘出来。
(9)讨论记忆法:在学习过程中有不够理解的地方,不妨先按照自己的意见与同学讨论,在讨论过程中正确的东西就比较容易记住。 (10) 口诀记忆法:将记忆内容编写成口诀或歌谣,是一种变枯燥为趣味的记忆方法。
(11)词头记忆法:将要记忆材料的词头连成句子。 (12)练习记忆法:一些可以通过动手来记忆的内容可以自己亲自练习、检测、实验,增强记忆效果。
(13)联想记忆法:利用联想是促进记忆的有效方法之一。 (14)多种感官参与记忆法:多种感觉器官参与记忆活动,可大大提高记忆的水平。
(15)信息压缩记忆法:先记住大体轮廓,然后逐渐记住每一细节,由粗到细进行记忆。 (16)对比记忆法:在记忆相类似的事物时,可将两种事物进行对比,找出异同。
(17)归类记忆法:把要记忆的内容列出提纲,分门别类整理归纳,然后进行记忆。 (18)重点记忆法:记住整个内容中的公式、定理、结论、基本概念、重要句子等重点,作为记忆的“链条”来联系全部内容。
(19)理解记忆法:只有深刻理解了的知识才能牢固地记住它。 (20)推理记忆法:利用一事物引出接近的事物或引出有因果关系的事物来记忆。
(21)网络记忆法:如能把所学的各知识点连成线,组成面,编成网的话,那么各部分知识之间的联系也就清晰可见了。 最后,需要提醒同学们的是:重复是记忆之母。
明末清初的著名思想家、学者顾炎武,可以背诵14.7万字的十三经。据《先正读书诀》记载:“林亭(即顾炎武)十三经尽皆背诵。
每年用3个月温故,余月用以知新。”我国当代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80多岁高龄还能熟练地背诵圆周率小数点后一百位以内的数。
有人向他请教记忆诀窍,他的回答是:“重复!重复!再重复!”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记忆就是如此。
7.如何构建学生历史知识结构框架
所谓历史知识体系,就是以历史唯物史观为指导,遵循整合历史知识的若干基本原则,将纷繁复杂的历史知识有机地贯穿在一起,加以系统化整理而构建的知识板块或专题,进而构建出一个科学的知识整体。它反映着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律,同时从某种角度而言,它还是历史科学能力的载体。对历史知识体系的探讨,实际上就是要求我们必须切实弄清各部分历史知识之间隐含的内在关系,并注意升华到理性高度加以分析,最终得出规律性和本质性的认识。
历史学科的基本规律是知识浩瀚、时间性强、阶段特征明显、知识的横纵联系密切,总体可以说是繁而不乱。但也因此导致很多学生对历史知识记忆和学习的抱怨。一是历史知识信息量大不好记忆,二是历史知识比较琐碎不好联系,
觉得学起来有些无从下手,且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总是找不到等等。究其原因是因为学生缺乏对历史知识的系统性掌握,只停留在简单的死记硬背阶段,而没有深入了解历史学科的基本规律和知识构建。其实学习历史是有方法的,
依据历史规律,根据历史知识的特点构建历史知识的知识结构是学习历史很有效的方法 。
它不仅可以把知识联系起来便于储存记忆,还可以像网络一样还可以随时调用,而且可以把历史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便于培养历史思维能力,正确地理解历史事件 。
建构主义的提出者是皮亚杰认为,学习不是知识由教师向学生的传递,而是学生自己建构自己的知识结构的过程,学习者不是被动的信息吸收者,相反,他是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于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主动建构信息意义的过程。其含义是指:学生对当前学习内容所反映的事物的内在结构(如性质、规律)及该事物的外部结构(即与其它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达到较深刻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