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科学知识
1.初二科学上册知识点(详细)
第一单元声纳: 1 . 声音的发生:由物体的振动而产生。
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2.声音的传播:声音靠介质传播。
真空不能传声。通常我们听到的声音是靠空气传来的。
3.声速:在空气中传播速度是:340米/秒。声音在固体传播比液体快,而在液体传播又比空气体快。
4.利用回声可测距离:S=1/2vt 5.乐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音色。(1)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它与发声体的频率有关系。
(2)响度:是指声音的大小,跟发声体的振幅、声源与听者的距离有关系。 6.减弱噪声的途径:(1)在声源处减弱;(2)在传播过程中减弱;(3)在人耳处减弱。
7.可听声:频率在20Hz~20000Hz之间的声波:超声波: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波;次声波:频率低于20Hz的声波。 8. 超声波特点:方向性好、穿透能力强、声能较集中。
具体应用有:声呐、B超、超声波速度测定器、超声波清洗器、超声波焊接器等。 9.次声波的特点:可以传播很远,很容易绕过障碍物,而且无孔不入。
一定强度的次声波对人体会造成危害,甚至毁坏机械建筑等。它主要产生于自然界中的火山爆发、海啸地震等,另外人类制造的火箭发射、飞机飞行、火车汽车的奔驰、核爆炸等也能产生次声波。
第二章 物态变化知识归纳 1. 温度:是指物体的冷热程度。测量的工具是温度计, 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的原理制成的。
2. 摄氏温度(℃):单位是摄氏度。1摄氏度的规定:把冰水混合物温度规定为0度,把一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规定为100度,在0度和100度之间分成100等分,每一等分为1℃。
3.常见的温度计有(1)实验室用温度计;(2)体温计;(3)寒暑表。 体温计:测量范围是35℃至42℃,每一小格是0.1℃。
4. 温度计使用:(1)使用前应观察它的量程和最小刻度值;(2)使用时温度计玻璃泡要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3)待温度计示数稳定后再读数;(4)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5. 固体、液体、气体是物质存在的三种状态。
6. 熔化: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熔化。要吸热。
7. 凝固: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凝固。要放热. 8. 熔点和凝固点:晶体熔化时保持不变的温度叫熔点;。
晶体凝固时保持不变的温度叫凝固点。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相同。
9. 晶体和非晶体的重要区别:晶体都有一定的熔化温度(即熔点),而非晶体没有熔点。 10. 熔化和凝固曲线图: 图片传不上自己去看书吧 11.(晶体熔化和凝固曲线图) (非晶体熔化曲线图) 12. 上图中AD是晶体熔化曲线图,晶体在AB段处于固态,在BC段是熔化过程,吸热,但温度不变,处于固液共存状态,CD段处于液态;而DG是晶体凝固曲线图,DE段于液态,EF段落是凝固过程,放热,温度不变,处于固液共存状态,FG处于固态。
13. 汽化: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叫汽化,汽化的方式有蒸发和沸腾。都要吸热。
14. 蒸发:是在任何温度下,且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缓慢的汽化现象。 15. 沸腾:是在一定温度(沸点)下,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液体沸腾时要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这个温度叫沸点。 16. 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1)液体温度;(2)液体表面积;(3)液面上方空气流动快慢。
17. 液化:物质从气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液化,液化要放热。使气体液化的方法有:降低温度和压缩体积。
(液化现象如:“白气”、雾、等) 18. 升华和凝华: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叫升华,要吸热;而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叫凝华,要放热。 19. 水循环:自然界中的水不停地运动、变化着,构成了一个巨大的水循环系统。
水的循环伴随着能量的转移。第三章 光现象知识归纳 1. 光源:自身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2. 太阳光是由红、橙、黄、绿、蓝、靛、紫组成的。 3.光的三原色是:红、绿、蓝;颜料的三原色是:红、黄、蓝。
4.不可见光包括有:红外线和紫外线。特点:红外线能使被照射的物体发热,具有热效应(如太阳的热就是以红外线传送到地球上的);紫外线最显著的性质是能使荧光物质发光,另外还可以灭菌 。
1. 光的直线传播:光在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 2.光在真空中传播速度最大,是3*108米/秒,而在空气中传播速度也认为是3*108米/秒。
3.我们能看到不发光的物体是因为这些物体反射的光射入了我们的眼睛。 4.光的反射定律: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注:光路是可逆的) 5.漫反射和镜面反射一样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6.平面镜成像特点:(1) 平面镜成的是虚像;(2) 像与物体大小相等;(3)像与物体到镜面的距离相等;(4)像与物体的连线与镜面垂直。
另外,平面镜里成的像与物体左右倒置。 7.平面镜应用:(1)成像;(2)改变光路。
8.平面镜在生活中使用不当会造成光污染。 球面镜包括凸面镜(凸镜)和凹面镜(凹镜),它们都能成像。
具体应用有:车辆的后视镜、商场中的反光镜是凸面镜;手电筒的反光罩、太阳灶、医术戴在眼睛上的反光镜是凹面镜。第四章 光的折射知识归纳 光的折射:光从一种介质。
2.初一初二的科学知识点概括
(一)水1.水、蒸馏水是纯净物、化合物和氧化物。
矿泉水、海水、河水、糖水和盐水都属于混合物2. 污染水质的因素:工业生产中的废渣、废水、废气(即“三废”)和生活污水的任意排放, 农业生产中施用的农药、化肥随雨水流入河流。3.电解水实验(水中加少量硫酸或NaOH,增强水的导电性) ① 水通电(正极O2 负极H2 ,体积比1:2) 2H2 O===2H2 ↑ + O2 ↑ ②证明物质里是否含水方法:白色的无水硫酸铜遇水变蓝色 ③.除去混合气体中的水蒸气,通常放在最后除,如除去氢气中含有(HCl、水蒸气、CO2),先通过 再通过 。
④.要验证混合气体中是否含有水蒸气,通常应先检验,如证明氢气中含有HCl、水蒸气、CO2,应先让混合气体通过 (填仪器和其中的药品),观察到 时,则说明含有 ;再通过 ,当观察到 ,则含有 ,接着通过 ,当观察到 ,则说明含有 。(二)空气4.空气的成分按体积分数计算:氮气78%,氧气21%,稀有气体0.94%,CO2 0.03%5.环境污染知识:排放到空气中的气体污染物较多的是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一氧化碳。
二氧化硫-----大气污染物、酸雨-----来自于含硫燃料的燃烧。6.测定空气成份或除去气体里的氧气,要用易燃的磷,磷燃烧后生成固体,占体积小易分离。
不能用碳、硫代替磷。碳、硫跟氧气反应生成气体,难跟其他气体分离。
( 三)氧气的性质和用途 7.氧气的物理性质:不易溶于水,密度比空气的略大。液氧、固态氧淡蓝色。
工业上制取氧气的方法:分离液态空气-----物理变化。8.氧气的用途:气焊、航天、潜水、登山、医疗、液氧炸药、炼铁、炼钢9.氧气的化学性质:支持燃烧,有助燃性。
可供呼吸用,是常用的氧化剂。⑴木炭在氧气中燃烧(O2可使带火星的木条的木条复燃)C + O2 CO2 现象:发出白光,放出热量,生成使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⑵硫在空气中燃烧,硫在氧气中燃烧 S + O2 SO2 硫在空气里燃烧发出微弱的淡蓝色火焰,产生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放出热量;在氧气里燃烧发出蓝紫色火焰,产生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放出热量 ⑶磷在空气中燃烧 4P + 5O22P2 O5 现象:产生大量的白烟,放出热量 白磷着火点低,易自燃,要放在水中密封保存,可隔绝空气,防止它自燃。
⑷镁在空气(或氧气)中燃烧 2Mg + O2 2MgO 现象:发出耀眼的白光,放出热量,生成白色固体 ⑸铁丝在氧气中燃烧 3Fe + 2O2 Fe3 O4 现象: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放出热量 此实验必须先在集气瓶里装少量水或在瓶底铺一层细砂,防止溅落的熔化物使瓶底炸裂 ⑹氢气在空气中燃烧(点燃爆鸣气) 2H2 + O22H2 O 现象:纯净的氢气在空气里安静地燃烧,发出淡蓝色火焰,放出热量; 不纯的氢气点燃很可能会发生爆炸; 可燃性气体或可燃性粉尘与空气混合,遇明火很可能会发生爆炸!⑺蜡烛在氧气里燃烧得更旺,发出白光,放出热量,瓶壁内有水珠。 向瓶内倒入澄清的石灰水,石灰水变浑浊。
⑻ 加热碱式碳酸铜 (俗称铜绿)Cu2 (OH)2 CO32CuO + H2 O + CO2 ↑ (现象:绿色粉末变黑色,管壁有水珠,生成的气体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四)氧气的制法:10.工业制取氧气的方法:分离液态空气制取氧气,此变化是物理变化,不是分解反应 实验室制取氧气反应原理:①加热高锰酸钾 2KMnO4K2 MnO4 + MnO2 + O2 ↑ ②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 2KClO32KCl + 3O2 ↑ 实验室制取氧气注意事项:①试管口略向下倾斜(防止冷凝水倒流,使试管破裂);②用排水法收集氧气,导管口开始有气泡放出时不宜立即收集,当气泡连续地较均匀地放出后再收集(因为开始放出的气泡不纯,含有空气)③排水法收集氧气结束时,应先撤去导管,后停止加热(防止水倒吸入试管,导致热的试管破裂。)其他生成氧气的反应:③水通电(正O2 负H2 ,体积比1:2)2H2 O==2H2 ↑ + O2 ↑ ④加热氧化汞 2HgO2Hg + O2 ↑ (五)氢气的性质和用途11.氢气的性质(1)物理性质:密度最小的气体,难溶于水 (2)化学性质 ①可燃性:氢气在空气中燃烧 2H2 + O22H2 O 现象:纯净的氢气在空气里安静地燃烧,发出淡蓝色火焰,放出热量 不纯的氢气点燃很可能会爆炸,所以点燃氢气前一定要先检验氢气的纯度。
②还原性:氢气还原氧化铜 H2 +CuO Cu+H2 O 现象:黑色固体逐渐变为光亮的红色固体,管壁有水珠产生 氢气还原氧化铜实验注意事项:“酒精灯迟到早退”,即 开始时要先通入氢气后加热(目的是排净管内空气,防止氢气与管内空气混合受热发生爆炸);实验结束时要先停止加热,继续通入氢气至试管冷却(防止生成的铜受热被氧化成CuO)现象?(3)氢气的用途:充气球,冶炼金属,高能燃料,化工原料12.生成氢气的反应(实验室制取H2最常用的试剂是:锌粒和稀硫酸,) 锌粒和稀硫酸反应 Zn + H2 SO4=ZnSO4+H2↑ 铁和稀硫酸反应 Fe+H2 SO4=FeSO4 + H2 ↑ 镁和稀硫酸反应 Mg+H2 SO4=MgSO4+H2↑ ④铝和稀硫酸反应 2Al+3H2 SO4=Al2(SO4)3+3H2↑ ⑤锌粒和盐酸反应 Zn +2HCl=ZnCl2+ H2 ↑ ⑥铁和盐酸反应 Fe+2HCl=FeCl2+H2↑ ⑦镁和盐酸反应 Mg + 2HCl=MgCl2+H2↑ ⑧铝和盐酸反应 2Al+6HCl=2AlCl3+3H2↑ 。
3.初二上册的科学复习提纲(全)
科学第三册第一章提纲1、海洋约占地球总水量的96.53%。
陆地淡水只占总水量的2.53%(其中冰川占陆地淡水的68.69%)。湖泊咸水和地下咸水占0.94%。
地球上的水,可以液态,固态,气态的形式存在。2、成人人体重量的2/3以上是水分,儿童重量的4/5是水分。
生物体含水量(质量分数):水母 98%、黄瓜95%、草本植物 70%~85%、一动物 70%~80%、物风干的种子 15%以下。3、3种循环方式:1、海上内循环 2、海陆间循环 3、内陆循环。
环过程:蒸发→水汽输送→降水→下渗→沿地表或地下流动(径流)4、水是由氢和氧组成的。水→通直流电→氢气+氧气。
5、水的重要性质无色、无味、常温下液态。在4℃的时候密度最大。
沸点:100℃ 凝固点:0℃。3月22日是“世界水日”。
6、单位体积某种物质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密度=质量/体积 ρ=m/V (单位:克/厘米3或千克/米3)1克/厘3=1000千克/米3。
水的密度是1克/厘米3或1000千克/米3。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不同的物质一般密度不同。(也有相同的)7、压力是物体之间由于相互积压而产生的。
压力特点:1、与物体表面接触 2、与物体表面垂直。方向:与受力物体表面垂直,指向受力物体。
力的作用效果:1、压力的大小 2、接触面积。压强:单位面积上所受压力的大小。
压强是压力的作用效果。压强=压力/受力面积(p=F/S)。
单位:帕斯卡(Pa)。1帕=1牛/米2还有百帕(102帕)、千帕(103帕)、兆帕(106帕)。
增大压强方法:1、减小受力面积 2、增大压力。减小压强方法:1、增大受力面积 2、减小压力。
水和其他液体对容器的底部和侧壁都会产生压强,深度越大,压强越大。跟水一样,一切液体的内部都存在着压强,液体的压强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加;同一深度,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相同。
液体的压强还跟液体的密度有关,密度越大,压强越大。8、阿基米德原理(也可用于气体浮力计算):浸在液体里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浮力的大小等于物体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
9、F浮=G排液=ρ液g V排液。下沉:F浮G 漂浮:F浮=G10、溶液:被溶解的物质称为溶质。
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称为溶剂。溶解后所得到的物质叫溶液。
溶液:某一种或某几种物质分散在另一种物质中,所形成发一种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分散质为分子或离子。
溶液:1.均一:溶液的各个部分完全一样。2.稳定:当条件(温度、水不蒸发等)不变时,自身也不变。)
固体小颗粒悬浮在液体里而形成的物质叫悬浊液(或悬浮液)。分散质为固体小颗粒。
小液滴分散到液体形成的物质叫乳浊液(或乳状液)。分散质为液体小液滴。
悬浊液、乳浊液中含有多种物质,这种由多种物质组成的物质叫混合物。它们都是不均一,不稳定的。
11、饱和溶液:在一定的温度下,一定的溶剂里,不能继续再溶解该种溶质的溶液,称为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里还能继续溶解该种溶质的溶液,称为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
饱和溶液→升温,加溶剂→不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加溶质,降温,蒸发溶剂→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某物质在100克溶剂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溶质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在该温度下这种溶剂里的溶解度。
影响溶解度因素:一般情况下,温度升高溶解度增大。室温(20℃)时物质的溶解度在10克以上,我们一般称它为易溶物质;1~10克为可溶物质;0.01~1克为微溶物质;小于0.01克为难溶物质。
特殊:氢氧化钙(熟石灰)温度越高,溶解度越小。气体的溶解度一般随着温度升高而降低。
质量分数=溶质质量/溶液质量*100%=溶质质量/(溶质质量+溶剂质量)*100%12、饱和溶液质量分数:溶解度/(100+溶解度)*100%13、溶液在稀释和浓缩前后的溶质质量不变:m浓*A浓%=(m浓+m水)* A稀%。(说明:m浓—浓溶液的质量 m水—水的质量 A浓%—浓溶液的质量分数 A稀%—稀溶液的质量分数)。
m质=m液-m剂 m质=m液* C% (m=ρV)。溶液加水稀释的计算:根据稀释前后的溶质质量不变。
即:m质前=m质后14、晶体:具有规则的几何外形(固体)。结晶:从饱和溶液中析出固体溶质的过程。
析出晶体方法:1、蒸发溶剂(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小时用)2、冷却热饱和溶液(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大时用)15、供我们直接利用的水并不多。人类利用较多的是河流水、淡水湖泊水和埋藏比较浅的地下淡水。
这些人类比较容易利用的水约占淡水总量的0.3%左右。一个地区水循环十分活跃,水资源就比较丰富。
全球大约有60%的地区正面临着缺水的煎熬。我国江河多年平均径流总量约27000亿立方米,居世界第六位。
16、水的净化方法:明矾(十二水硫酸铝钾)、活性炭常用作凝聚剂。混合物分离可以根据物质的性质采用过滤法、沉淀法及蒸馏法。
科学第三册第二章提纲1. 大气主要集中在地面以上1000千米范围之内,起保护作用,也带来各种天气。大气温度的变化在-84℃~2500℃之间。
在85千米以上,大气的温度呈逐渐上升的趋势。据大气的温度、密度,物质组成可把大气层分为5层,气温在垂直方向上的变化是大气层分层的主要依据。
大。
4.初二上册科学、知识要点、浙教版
1、海洋约占地球总水量的96.53%。
陆地淡水只占总水量的2.53%(其中冰川占陆地淡水的68.69%)。湖泊咸水和地下咸水占0.94%。
地球上的水,可以液态,固态,气态的形式存在。2、成人人体重量的2/3以上是水分,儿童重量的4/5是水分。
生物体含水量(质量分数):水母 98%、黄瓜95%、草本植物 70%~85%、一动物 70%~80%、物风干的种子 15%以下。3、3种循环方式:1、海上内循环 2、海陆间循环 3、内陆循环。
环过程:蒸发→水汽输送→降水→下渗→沿地表或地下流动(径流)4、水是由氢和氧组成的。水→通直流电→氢气+氧气。
5、水的重要性质无色、无味、常温下液态。在4℃的时候密度最大。
沸点:100℃ 凝固点:0℃。3月22日是“世界水日”。
6、单位体积某种物质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密度=质量/体积 ρ=m/V (单位:克/厘米3或千克/米3)1克/厘3=1000千克/米3。
水的密度是1克/厘米3或1000千克/米3。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不同的物质一般密度不同。(也有相同的)7、压力是物体之间由于相互积压而产生的。
压力特点:1、与物体表面接触 2、与物体表面垂直。方向:与受力物体表面垂直,指向受力物体。
力的作用效果:1、压力的大小 2、接触面积。压强:单位面积上所受压力的大小。
压强是压力的作用效果。压强=压力/受力面积(p=F/S)。
单位:帕斯卡(Pa)。1帕=1牛/米2还有百帕(102帕)、千帕(103帕)、兆帕(106帕)。
增大压强方法:1、减小受力面积 2、增大压力。减小压强方法:1、增大受力面积 2、减小压力。
水和其它液体对容器的底部和侧壁都会产生压强,深度越大,压强越大。跟水一样,一切液体的内部都存在着压强,液体的压强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加;同一深度,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相同。
液体的压强还跟液体的密度有关,密度越大,压强越大。8、阿基米得原理(也可用于气体浮力计算):浸在液体里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浮力的大小等于物体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
9、F浮=G排液=ρ液g V排液。下沉:F浮G 漂浮:F浮=G10、溶液:被溶解的物质称为溶质。
能溶解其它物质的物质称为溶剂。溶解后所得到的物质叫溶液。
溶液:某一种或某几种物质分散在另一种物质中,所形成发一种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分散质为分子或离子。
溶液:1.均一:溶液的各个部分完全一样。2.稳定:当条件(温度、水不蒸发等)不变时,自身也不变。)
固体小颗粒悬浮在液体里而形成的物质叫悬浊液(或悬浮液)。分散质为固体小颗粒。
小液滴分散到液体形成的物质叫乳浊液(或乳状液)。分散质为液体小液滴。
悬浊液、乳浊液中含有多种物质,这种由多种物质组成的物质叫混合物。它们都是不均一,不稳定的。
11、饱和溶液:在一定的温度下,一定的溶剂里,不能继续再溶解该种溶质的溶液,称为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里还能继续溶解该种溶质的溶液,称为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
饱和溶液→升温,加溶剂→不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加溶质,降温,蒸发溶剂→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某物质在100克溶剂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溶质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在该温度下这种溶剂里的溶解度。
影响溶解度因素:一般情况下,温度升高溶解度增大。室温(20℃)时物质的溶解度在10克以上,我们一般称它为易溶物质;1~10克为可溶物质;0.01~1克为微溶物质;小于0.01克为难溶物质。
特殊:氢氧化钙(熟石灰)温度越高,溶解度越小。气体的溶解度一般随着温度升高而降低。
质量分数=溶质质量/溶液质量*100%=溶质质量/(溶质质量+溶剂质量)*100%12、饱和溶液质量分数:溶解度/(100+溶解度)*100%13、溶液在稀释和浓缩前后的溶质质量不变:m浓*A浓%=(m浓+m水)* A稀%。(说明:m浓—浓溶液的品质 m水—水的质量 A浓%—浓溶液的质量分数 A稀%—稀溶液的质量分数)。
m质=m液-m剂 m质=m液* C% (m=ρV)。溶液加水稀释的计算:根据稀释前后的溶质质量不变。
即:m质前=m质后14、晶体:具有规则的几何外形(固体)。结晶:从饱和溶液中析出固体溶质的过程。
析出晶体方法:1、蒸发溶剂(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小时用)2、冷却热饱和溶液(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大时用)15、供我们直接利用的水并不多。人类利用较多的是河流水、淡水湖泊水和埋藏比较浅的地下淡水。
这些人类比较容易利用的水约占淡水总量的0.3%左右。一个地区水循环十分活跃,水资源就比较丰富。
全球大约有60%的地区正面临着缺水的煎熬。我国江河多年平均径流总量约27000亿立方米,居世界第六位。
16、水的净化方法:明矾(十二水硫酸铝钾)、活性炭常用作凝聚剂。混合物分离可以根据物质的性质采用过滤法、沉淀法及蒸馏法。
5.初二科学上册知识点(详细)
第一单元声纳: 1 . 声音的发生:由物体的振动而产生。
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2.声音的传播:声音靠介质传播。
真空不能传声。通常我们听到的声音是靠空气传来的。
3.声速:在空气中传播速度是:340米/秒。声音在固体传播比液体快,而在液体传播又比空气体快。
4.利用回声可测距离:S=1/2vt 5.乐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音色。(1)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它与发声体的频率有关系。
(2)响度:是指声音的大小,跟发声体的振幅、声源与听者的距离有关系。 6.减弱噪声的途径:(1)在声源处减弱;(2)在传播过程中减弱;(3)在人耳处减弱。
7.可听声:频率在20Hz~20000Hz之间的声波:超声波: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波;次声波:频率低于20Hz的声波。 8. 超声波特点:方向性好、穿透能力强、声能较集中。
具体应用有:声呐、B超、超声波速度测定器、超声波清洗器、超声波焊接器等。 9.次声波的特点:可以传播很远,很容易绕过障碍物,而且无孔不入。
一定强度的次声波对人体会造成危害,甚至毁坏机械建筑等。它主要产生于自然界中的火山爆发、海啸地震等,另外人类制造的火箭发射、飞机飞行、火车汽车的奔驰、核爆炸等也能产生次声波。
第二章 物态变化知识归纳 1. 温度:是指物体的冷热程度。测量的工具是温度计, 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的原理制成的。
2. 摄氏温度(℃):单位是摄氏度。1摄氏度的规定:把冰水混合物温度规定为0度,把一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规定为100度,在0度和100度之间分成100等分,每一等分为1℃。
3.常见的温度计有(1)实验室用温度计;(2)体温计;(3)寒暑表。 体温计:测量范围是35℃至42℃,每一小格是0.1℃。
4. 温度计使用:(1)使用前应观察它的量程和最小刻度值;(2)使用时温度计玻璃泡要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3)待温度计示数稳定后再读数;(4)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5. 固体、液体、气体是物质存在的三种状态。
6. 熔化: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熔化。要吸热。
7. 凝固: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凝固。要放热. 8. 熔点和凝固点:晶体熔化时保持不变的温度叫熔点;。
晶体凝固时保持不变的温度叫凝固点。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相同。
9. 晶体和非晶体的重要区别:晶体都有一定的熔化温度(即熔点),而非晶体没有熔点。 10. 熔化和凝固曲线图: 图片传不上自己去看书吧 11.(晶体熔化和凝固曲线图) (非晶体熔化曲线图) 12. 上图中AD是晶体熔化曲线图,晶体在AB段处于固态,在BC段是熔化过程,吸热,但温度不变,处于固液共存状态,CD段处于液态;而DG是晶体凝固曲线图,DE段于液态,EF段落是凝固过程,放热,温度不变,处于固液共存状态,FG处于固态。
13. 汽化: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叫汽化,汽化的方式有蒸发和沸腾。都要吸热。
14. 蒸发:是在任何温度下,且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缓慢的汽化现象。 15. 沸腾:是在一定温度(沸点)下,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液体沸腾时要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这个温度叫沸点。 16. 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1)液体温度;(2)液体表面积;(3)液面上方空气流动快慢。
17. 液化:物质从气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液化,液化要放热。使气体液化的方法有:降低温度和压缩体积。
(液化现象如:“白气”、雾、等) 18. 升华和凝华: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叫升华,要吸热;而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叫凝华,要放热。 19. 水循环:自然界中的水不停地运动、变化着,构成了一个巨大的水循环系统。
水的循环伴随着能量的转移。第三章 光现象知识归纳 1. 光源:自身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2. 太阳光是由红、橙、黄、绿、蓝、靛、紫组成的。 3.光的三原色是:红、绿、蓝;颜料的三原色是:红、黄、蓝。
4.不可见光包括有:红外线和紫外线。特点:红外线能使被照射的物体发热,具有热效应(如太阳的热就是以红外线传送到地球上的);紫外线最显著的性质是能使荧光物质发光,另外还可以灭菌 。
1. 光的直线传播:光在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 2.光在真空中传播速度最大,是3*108米/秒,而在空气中传播速度也认为是3*108米/秒。
3.我们能看到不发光的物体是因为这些物体反射的光射入了我们的眼睛。 4.光的反射定律: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注:光路是可逆的) 5.漫反射和镜面反射一样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6.平面镜成像特点:(1) 平面镜成的是虚像;(2) 像与物体大小相等;(3)像与物体到镜面的距离相等;(4)像与物体的连线与镜面垂直。
另外,平面镜里成的像与物体左右倒置。 7.平面镜应用:(1)成像;(2)改变光路。
8.平面镜在生活中使用不当会造成光污染。 球面镜包括凸面镜(凸镜)和凹面镜(凹镜),它们都能成像。
具体应用有:车辆的后视镜、商场中的反光镜是凸面镜;手电筒的反光罩、太阳灶、医术戴在眼睛上的反光镜是凹面镜。第四章 光的折射知识归纳 光的折射:光从一种介质。
6.初二科学上册第一章重点
请认真地看一下吧,非常重点:第一节 水在哪里1.海洋水:海水约占地球水总量的96.53%2.陆地淡水:地球上最大的淡水主体是冰川水,目前,人类利用的淡水资源主要是河流水、淡水湖泊水、浅层地下水,仅占地球上淡水总量的0.3%3.水有固、液、气三种状态,水的三态变化属于物理变化 4.水与生命: 一个健康成年人,平均每天需2.5升水,人体重量的2/3以上是水分 小循环 ①陆上内循环:陆地---大气5.水的循环: ②海上内循环:海洋---大气 大循环---海陆间水循环:海洋--陆地--大气 海陆间大循环的5个环节:①蒸发 ②水汽输送 ③降水 ④地表径流 ⑤下渗 (地下径流) 海陆间大循环的意义:① 使地球上的水、大气、岩石和生物发生密切的联系;② 使海洋源源不断地向陆地供应淡水,使水资源得到再生。
6.每年的3月22日为“世界水日”第二节 水的组成1.水的电解电极 气体的量 检验方法及现象 结论正极 气体体积是负极的1/2 气体能是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正极产生的气体是氧气负极 气体体积是正极极的2倍 气体能在空气中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 负极产生的气体是氢气实验结论: 水 通直流电 氢气+氧气 (水的电解是化学变化)说明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水分子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2.、水的重要性质颜色 无色 沸点 100℃气味 无味 凝固点 0℃状态 常温常压下液态 水的异常现象 4℃时密度最大,结冰后体积膨胀,冰浮在水面上第三节 水的密度1.密度定义:单位体积的某种物质的质量叫做该物质的密度。.密度是物质的固有属性,与物体的形状、体积、质量无关,即对于同一物质而言,密度值是不变的。
密度的大小只由材料决定。(如:一杯水和一桶水的密度是一样的;)不同的物质,密度不同;2.密度的公式:ρ = m / v(公式变形: m=ρv v=m / ρ)ρ表示密度, m表示质量(单位:千克或克),v 表示体积(单位:米3或厘米3)水银的密度为13.6*103千克/米3,它所表示的意义是1米3的水银的质量是13.6*103千克。
3.密度的单位:(1)密度的单位:千克/米3 或 克/厘米3,(2)两者的关系:1克/厘米3=1000千克/米3 1kg/m3=1*10 -3g/cm3(3)水的密度:1*103千克/米3或1克/厘米3(4)单位转化:1毫升 = 1cm3 = 1*10 -6 m3 1吨=1000千克=1*10 6克1毫升 = 1*10 -3升 1升=10¬ -3 m34.密度的测量(1)测量原理:ρ=m/v(2)测量步骤: ①用天平称量物体的质量; ②用量筒或量杯测量物体的体积; ③计算5.密度知识的应用:(1)在密度公式中,知道其中任意两个量,即可求得第三个量。(2)可用于鉴别物质的种类。
第四节 水的压强1.压力的定义:是垂直作用物体表面的力。2.压力的方向:总是与受力物体的表面垂直,3.压力的大小:不一定等于重力4.压力的作用效果跟压力的大小和受力面积的大小有关,一般在科学上用压强来表示;5.压强的定义: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做压强.6.压强的计算公式:P=F/S (P表示压强,F表示压力,S表示受力面积)7.压强的单位: 帕 (1帕=1牛/米2,常用的压强单位有百帕,千帕,兆帕) (对折的报纸对桌面的压强为1帕)8.增大和减少压强的方法:(1)增大压强的方法:A.压力不变时,减小受力面积;B.受力面积不变时,增大压力(2)减小压强的方法:A.压力不变时,增大受力面积B.受力面积不变时,减少压力9.液体内部压强的特点:(1)液体内部都存在压强;(2)液体的压强随深度的增大而增大;(3)同一深度,各个方向上的压强大小相等;(4)不同液体深度相同处,密度越大,压强越大 (液体内部压强的计算式:P= ρ液g h)第五节 水的浮力1.液体(气体)对浸入其内的物体都会产生向上的浮力,2.方向:竖直向上3.阿基米德原理:浮力的大小等于物体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
公式:F浮=G排液=ρ排g v排注意:(1)浮力只跟物体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有关,(2)浮力与液体的深度、物体的密度,形状无关;(3)对于完全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而言,浮力还与液体的密度,物体的体积有关;(4)计算时,单位要统一(ρ排取千克/米3,v排取米3)物体的浮沉条件:浸在液体中的物体的浮沉取决于:物体的重力G和浮力F浮的大小。①F浮
② 漂浮和悬浮时,物体都是受到两个力而处于平衡状态,F浮=G (沉到水底时:F浮+F支持力=G )4.实心物体浸没在液体中 ①当ρ液 >ρ物 时,上浮(最终漂浮) ②当ρ液 < ρ物 时,下沉 ③当ρ液=ρ物 时,悬浮5. 浮沉条件的应用(1)轮船 ① 因为漂浮时,F浮=G , 所以同一艘轮船从海行驶到江河或从河到海,其受到的浮力不变② 根据F浮=ρ排g v排,同一艘轮船从海行驶到江河,因为F浮不变,ρ排减小,所以 v排必增大,即船身稍下沉(2)潜水艇:它的上浮和下沉是通过对水舱的排水和充水而改变自身的重力来实现的(3)密度计:因为F浮=ρ排g v排 ,液体密度不同,密度计排开液体的体积不同,液面所对应的位置也就不同第六节 物。
7.科学初二下册的重点知识整理
初二科学(下)期末基础知识复习第1章 符号与粒子一、写出元素符号或元素的名称:氦-He 锰-Mn 金-Au 铝-Al 氯-Cl 硅-Si 铁-FeH -氢 C -碳 N -氮 O -氧 Na -钠 Mg -镁 P -磷 S -硫 K -钾 Ca -钙 Cu - 铜 Zn-锌 Hg -汞 I -碘 二、写出下列物质的化学式:水-H2O 二氧化碳-CO2 氢氧化钠—NaOH 氧化铜-CuO 硫-S 一氧化氮-NO 氧化铝-Al2O3 五氧化二磷-P2O5 氯化氢-HCl 氯气-- Cl2硫化氢-H2S 氧化钠-Na2O 氧化镁-MgO 氖气-Ne 金刚石-C过氧化氢-H2O2 二氧化硫-SO2 氧化钙-CaO 碳酸钙-- CaCO3 硝酸根离子NO3-三、写出下列物质的名称:CH4-甲烷 Fe2O3-三氧化二铁 Na2S -硫化钠 FeCl3 -三氯化铁 (氧化铁)Fe3O4-四氧化三铁 ZnO -氧化锌 NaCl -氯化钠 MgCl2-二氯化镁 KCl-氯化钾 CaCl2-二氯化钙 CuSO4-硫酸铜 K2MnO4—锰酸钾四、根据化学式的计算 (看懂、理解)1.化合物中各元素的质量比:设化学式为AxByA元素:B元素=A原子个数(x)*A的相对原子质量:B原子个数(y)*B的相对原子质量2.元素的质量分数= *100%= *100% 3.物质的质量分数= *100%= *100% (也是计算该物质的纯度或百分含量)4.元素的质量=物质的质量*元素的质量分数(如:求88克CO2中含氧元素的质量)五:1. 分子是构成物质,并保持物质 化学性质 的一种微粒;原子是 化学变化 中最小微粒2. 核电荷数=质子数(带正电)=核外电子数(带负电),相对原子质量= 质子数 + 中子数 3. 第一个提出原子概念的人是 道尔顿 ;第一个发现电子的人是 汤姆森 4. H2O有那些意义(1)、表示为水这种物质(物质);(2)、表示水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元素);(3)、表示一个水分子(分子);(4)、表示一个水分子由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原子):(5)、表示水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8 (相对质量)。
5. 把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 单质 ,如 氧气 ;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 化合物 ,如 水 ;由两种元素组成且其中一种是氧元素的化合物叫 氧化物 ,如 氧化钙 。6. “2”的含义:2Ca2+ 前2:表示 2个钙离子 ,后2:表示每个钙离子带2个单位正电荷 +2 2H 2O 前2:表示 2个水分子 ,后2:表示 每个水分子中有2个氢原子 。
CaO 此上方的2表示 氧化钙中钙元素的化合价是+2价 。7. 地壳中元素含量:氧 > 硅 > 铝 > 铁 。
8. 在元素周期表中“行”称为 周期 ,“列”称为 族 ;从左到右,元素原子的质子数逐渐 增大 。在同一族内,各元素的 化学性质 都很相似。
第2章 空气与生命 1.按体积计算:空气中氮气约占 78% ;氧气约占 21% ;二氧化碳约占 0.03% 。2.氧气是一种 无 色, 无 味, 不易 溶于水的气体, 支持 燃烧,密度比空气略 大 ,通常用 排水集气法 和 向上排空气法 方法来收集。
3.二氧化碳是一种 无 色, 无 味, 能 溶于水的气体, 不支持 燃烧,能和水反应生成 碳酸(H2CO3) ,遇到 紫色石蕊试液 变成红色。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 大 ,通常用 向上排空气法 方法来收集。
通入到澄清石灰水内变 浑浊 ; 方程式为 Ca(OH)2 + CO2 =CaCO3 ↓+H 2O 。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增多会造成 温室效应 效应。
4.填写下面氧气与其他物质反应的表格:(条件:点燃或加热)反应物 硫 磷 铁 碳反应现象 空气中 淡蓝色火焰 氧化、自然 生锈(Fe 2O3) 燃烧、发出红光 氧气中(点燃) 蓝紫色火焰 冒白烟 火星四射 发出白光产物 SO2 P 2O5 Fe 3O4 CO25.实验室里制取氧气的方法有:分解 H2O2 和加热分解 KMnO4 或 KClO3 ,化学方程式为(1) H2O2 ====== H2O + O2↑ (2) 2KMnO4 ====== K2MnO4+ MnO2 + O2↑ (3) 2KCl O3 ======= 2KCl + 3 O2↑ 工业上用 分离空气 制取氧气。利用两种气体的 沸点 不同,属 物理 变化。
6.在过氧化氢制取氧气的反应中,用二氧化锰作为 催化剂 ,它的作用是 改变反应速度 ,本身的 质量 和 化学性质 在反应前后都没有改变。7.我们把物质和 氧气 发生的反应叫做氧化反应,我们把 发光 、发热 的剧烈的氧化反应叫 燃烧 ,如果这种反应以极快的速率在有限的空间里发生,就会引起 爆炸 。
而自燃是 缓慢氧化 引起的。8.可燃物自燃的2个条件是 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 有充足的氧气并与之接触 。
9.质量守恒定律从宏观上看,就是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 质量总和 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 质量总和 。从微观上看,就是反应前后 元素种类 、原子个数 和 质量总和 既没有改变也没有增加,所以可知在化学反应中最小的微粒是 原子 而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微粒是 分子 。
化学反应的本质就是反应物 原子 重新组合成生成新物质的过程10.碳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这个化学反应中参加反应的物质是 碳(C) 和 氧气(O2) ,条件是 点燃 ,参加反应的氧气分子和碳原子的比为 1 :1 ,氧气,碳和二氧化碳的质量比为 8 :3 :11 。11.人体的呼吸系统包括呼吸道和 肺 ,呼吸道包括 鼻、咽、喉、气管、支气管 。
12.人体的呼吸运动包括 吸气 和 呼气 2个过程,是靠 膈肌 和 肋间肌 的活动而产生的。13.光合作用就是绿色植物在 光 的作用下,利用 二氧化碳(CO2) 和 水(H2O) 等物质制造 有机物 ,并释放 氧气(O2) 的过程,其发生的场所是 叶绿体 。
14.在鉴定光合作用的。
8.初二下科学知识要点
没找到要点,只有试卷答题时间:100分钟)考生须知:本试卷分试题卷和答题卷两部分。
满分150分,考试时问100分钟。答题前,必须在答题卷的密封区内填写区名、校名、姓名。
所有答案都必须做在答题卷标定的位置上,务必注意试题序号和答题序号一致。考试结束后,只须上交答题卷。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共 60 分) 1. 符号“2O”表示的正确的意义是A. 2 个氧分子 B . 2 个氧原子 C . 2 个氧元素 D. 16 克氧元素2. 下图是表示气体粒子的示意图,图中“○”和“●”分别表示两种不同元素的原子.那么其中表示一种单质的是3. 对下列微粒的叙述正确的是A. 物质都是由分子组成的 B . C 一 12 和 C 一 14 的原子,它们的核外电子数相同,中子数不同 C. 分子在不断的运动,原子不动 D. 原子失去了电子,带负电荷,成为阴离子 4. 下列化学式书写正确的是 A. NaO B. A12SO4 C. C12Fe D. K2CO3 5. 对于原子模型的建立和修正、元素周期表的建立和完善的过程,下列结论不正确的是 A. 科学理论是不断发展完善的B. 不同的元素之间存在联系 C. 可以用简单的模型去表示复杂的问题D. 原子是保持一切物质化学性质的微粒 6. 木炭在空气中燃烧、铁生锈、光合作用、用过氧化氢制氧气等变化的相同点是 A. 都发光发热 B. 温度都必须达到物质的着火点 C. 都符合质量守恒定律 D. 都是氧化反应 7. 在“氧气的制取和性质”的实验中,某同学取一段纱窗网上的细铁丝,在自己收集到的氧气中做“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结果没有观察到“火星四射”的现象。造成此实验失败的原因不可能是A. 收集到的氧气量太少或纯度太低 B. 铁丝生锈 C. 集气瓶底部没有铺一层薄细砂 D. 铁丝的温度未达到着火点8. 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实验中,下列操作正确的是 A. 试管口应略向上倾斜B. 实验结束时要先把导管移出水面,再熄灭酒精灯 C. 水槽中导管口一出现气泡就可收集D. 可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氧气9. 保护臭氧层是我们人类的共同责任,地球上空的臭氧层对地球上的保护作用,是因为它能: A. 阻挡和削弱过强的紫外线 B. 增强紫外线的杀菌能力 C. 增强植物的光合作用 D. 透过更多的紫外线 10. 对人类的呼吸,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吸气时肺容积增大,肺内气压高于大气压 B. 人体中的气体交换主要在血管中进行 C. 呼吸作用的最重要意义在于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D. 心脏属于呼吸系统 11. 下列有关植物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的叙述中,有错误的是 A. 光合作用在叶绿体内进行,而呼吸作用在所有活细胞中都进行 B. 光合作用在白天进行,呼吸作用在夜间进行 C. 呼吸作用所释放的能量,正是光合作用所贮存的D. 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既矛盾,又相互联系,相互依存 12. 下列对 CO2 的一些说法不正确的是 A. CO2可以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 B. “碳酸水”浇灌植物对植物光合作用、碱性土壤改良有利 C. 在保存食品的容器中充入足量的CO2 ,可以防止虫害的生长 D. 大气层中CO2过多会造成酸雨 13. 关于土壤,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从岩石变化到土壤的主要原因是风化 B. 植被受到破坏是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 C. 土壤中的非生命物质主要由水、有机物、矿物质等组成 D. 壤土类土壤有利于大部分植物的生长14. 为了使夏天移植的植物容易成活,下列采取的措施不正确的是 A. 剪去树梢部的部分树叶 B. 带土移栽,防止树根受损坏 C. 多浇高浓度的化肥溶液 D. 适量多浇水 15. 对绿色植物叶片的蒸腾作用,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当空气中的湿度很大时叶的蒸腾作用减弱 B. 叶片的蒸腾作用在夏天的烈日下最强 C. 蒸腾作用时,叶中的水从叶片上的保卫细胞间的气孔中散发出D. 贴在树上叶片两边的氯化钴滤纸中,叶片背面的滤纸先变色16. 指南针能指南北是因为指南针A. 有吸引铁的性质 B. 被地磁场磁化了 C. 受到地磁场的作用 D. 会产生磁感线17. 如下图所示,利用电磁继电器控制电动机工作,下面各种说法中正确的是A. 当开关 S 断开时,A、B电动机都不工作 B. 当开关 S 闭合时,A、B电动机都工作 C. 当开关 S 闭合时,只有B电动机工作 D. 当开关 S 闭合时,只有A电动机工作18. 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线圈正转到平衡位置 B. 线圈受到磁场的作用力而转动 C. 此时线圈中没有电流 D. 下图表示了发电机的原理19. 在《电工手册》中,列出了白炽灯的常见故障与检修方法,其中灯泡不亮这项故障及其可能原因如下表所示。
A. 电路中出现短路 B. 电路中出现断路 C. 并联接成串联 D. 供电电压偏低 20. 下列生活经验正确的是A. 只要不接触高电压设备就是安全的 B. 保险丝熔断后,可用铜丝代替保险丝 C. 家用电器应串联接入家庭电路中D. 家中电器着火时应断开电闸二、填空题 (每空 2 分,共 30 分) 21. 如下图所示,一学生做可燃物燃烧的实验,在烧杯中注入开水(水温度为90℃),并投入一小块白磷(着火点为40℃)。在烧杯上盖一片薄铜片,铜片上一端放一小堆红磷(着火点为24℃),另一端放一小块用滤纸吸去表面上水的白磷,实验时最先燃烧的是在 磷。
22. 世界上最早的指南工具是我国战国时期发明的 。信鸽是靠 来导航的。
如右图所示,根据通电螺线管的磁感线方向,可判断。
9.初二下科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 粒子的模型与符号 知识要点 1、符号的作用:能简单明了表示事物,还可避免由于文字不同和事物外形不同面引起的混乱。
2、物质的构成和组成。 (1)水这种物质是由水分子构成的,水分子是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的。
(2)氯化钠是由氧离子和钠离子构成的。 (3)硅是由硅原子构成的。
(4)水是由氢氧元素组成的,氯化钠是由钠、氯两元素组成的,硅是由硅元素组成的。 3、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也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离子是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 4、原子结构:原子 (1) 在原子中: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2)在原子结构中,并不是所有的原子核内都有中子的,如氢原子。 (3)因为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等于核外电子数,而电性相反,所以原子不显电性。
(4)在原子结构中,电子占据的空间很大,而质量很小,所以可以忽略不计。 (5)在原子结构中,原子核占据的空间极小,但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5、同位素原子: (1)原素的概念: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同类原子的总称。 (2)同位素原子的概念:核电荷数相同、中子数不相同的同类原子的统称。
6、按照组成物质的元素多少,可将纯净物分为单质和化合物,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为单质,由多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为化合物。 7、元素的种类: 8、元素的分类:地壳中元素含量由高到低依次为氧、硅、铝 、铁. 9、元素符号表示的意义 10、元素周期表是以原子序数即质子数从小到大排列,每一横即每一周期的元素都是按 金属元素 → 非金属元素 → 稀有气体元素的顺序排列的,每一列的元素的化学性质都极为相似。
11、(1)化学式是用元素符号来表示物质分子组成的式子。 (2)化学式表示的意义:以“H2O”为例,①表示水;②表示1个水分子;③表示水由氢氧元素组成;④表示1个水分子是有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
(3)化合物化学式的书写以化合价为标准,在化学式中元素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默写你所熟知的元素化合价。
略。 12、相对原子质量=*12=质子数+中子数。
13、根据化学式计算:以“H2O”为例。 (1)相对分子质量=每种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原子个数后相加所得的和。
如水的相对分子质量:M=1*2+16=18. (2)计算各元素的质量比。如水中氢、氧元素的质量比H:O=1*2:16=1:8. (3)计算各元素的质量分数。
如水中氢元素的质量分数H%= = = ≈11.1%. (4)计算各元素的质量M元素=M物质*元素的质量分数。如:18克水中氢元素的质量是多少? MH=18克* =18克* =2克。
第二章 空气与生命 知识要点(一)空气 1、空气是几种单质和几种化合物组成的混合物。 2、空气的成分(体积比) 3、空气的利用。
(1)氮是构成生物体蛋白质的主要元素。 氮气的用途 (2)稀有气体:化学性质很稳定,通电时能发生各种有色光。
用途 (二)氧气和氧化 1、氧气的物理性质。 2、氧气的化学性质:供呼吸、支持燃烧,化学性质较活泼、具有氧化性。
(1)硫在氧气中燃烧: 点燃 S+O2====== SO2,燃烧时发出明亮蓝紫色火焰,放出大量热,生成一种有刺激性气味的无色气体。 (2)铁在氧气中燃烧: 点燃 3Fe+2O2======Fe3O4,燃烧时火星四射,放出大量热,生成一种黑色固体。
3、氧化反应:物质跟氧发生的化学反应。 4、氧气的用途。
5、氧气的制取。 (1)实验室制取。
①实验室常用分解过氧化氢或加热高锰酸钾或加热氯酸钾和二氯化锰混合物的方法来制取,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分别为: Mn O2 2H2O2======2H2O+O2↑ △ 2KMn O4======K2MnO4+Mn O2+O2↑ Mn O2 2KclO3======2KC1+3O2↑ △ ②实验装置图分别如图2-20-1甲、乙。 图2-20-1 ③收集方法 (2)工业制法:分离空气法。
6、催化剂 7、灭火和火灾自救。 (1)可燃物燃烧条件 (2)灭火方法 (3)火灾自救及措施。
例1:比较燃烧、爆炸(指化学爆炸)、自燃等现象的异同点。 做一做 图2-20-2是实验室制取氧气的装置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带有标号的仪器名称: 图2-20-2 a: 酒精灯 b: 铁架台 c: 集气瓶 d: 水槽 (2)如果用高锰酸钾制氧气,应对图中装置稍微的改进是试管口加棉花团,防止KMnO4粉末随O2进入导管。 (3)在组装仪器时,导气管不能伸入试管过长,原因是过长时不便于气体排出,甚至使产生的气体不纯。
(4)开始收集氧气的气泡从集气瓶冒出的最适宜时刻是当气泡连续均匀(快速)排出时。 (5)当看到气泡从集气瓶冒出时,证明集气瓶中收集满了氧气,在水下用玻璃片盖住瓶口,小心地将集气瓶移出水面,集气瓶应正放在桌面上,这是因为氧气的密度大于空气。
(三)化学反应与质量守恒 1、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 (1)化合反应:A+B→C. (2)分解反应:A→B+C. 2、质量守恒定律。
(1)含义: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各物质的质量总和,这个规律叫质量守恒定律。 (2)质量守恒的解释。
反应前后 (3)化学反应前后一定不变的量 3、化学方程式。 (1)定义:用化学方程式来表示化学反应的式子。
(2)书写化学方程式的原则。 (3)书写化学方程式的方法和步骤。
………………………………………………………………. (4)化学方程式表示的意义。 ①表示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