汝瓷知识

bdqnwqk2年前问题24

1.我想学些汝窑知识,要从哪几个方面去着手呀

认识汝窑要从哪几个方面去掌握

汝窑。汝窑是什么东西?汝窑是最有名气,最珍贵的一种瓷器。珍贵是因为,汝窑使用的原料很独特(在釉水中加入玛瑙);汝窑的胎薄釉厚;汝窑烧制的工艺复杂和难度高,烧制成品率很低,只有17%;汝窑在“养”的过程中,能发现细微的变化,如开片情况、釉色润度。

然而,要想认识汝窑,必须要认识和常握如下的几个问题:

一、认识和掌握什么是汝窑的“胎”。

1、什么是“胎”和“胎泥”?

2、胎泥的类型有哪些,各有什么性质和特点?

3、不同的胎泥对面汝窑成品有什么影响?

二、认识和掌握什么是汝窑的“釉”。

1、什么是“釉”和“釉水”?

2、釉水的类型有哪些,各有什么性质和特点?

3、不同的釉水对面汝窑成品有什么影响?

三、认识和掌握汝窑是如何进行“烧制”。

1、什么是“还原焰”和“氧化焰”?

2、还原焰烧制出来的汝窑是什么特点,氧化焰烧制出来的汝窑是什么特点?

3、还原焰对汝窑的烧制有什么影响?

四、认识和掌握汝窑的产品特征。

1、什么是开片,开片有哪几种类型,各有什么特点?

2、不同的开片对汝窑成品有什么影响?

3、什么是釉色,釉色有哪几种类型,各有什么特点?

五、认识和掌握汝窑的器形。

1、汝窑主要有哪些器形?

2、宋代的汝窑与现代的汝窑有什么不同之处,以及什么关系?

六、认识和掌握现代的汝窑品牌。

1、从哪些途径去认识和掌握现代的汝窑品牌?

2、如何去分辨汝窑品牌的信息真伪?

3、现代的汝窑品牌主要有哪几个,各有什么特点?

4、现代的汝窑品牌哪几个是高档次的,品牌背景和品牌地位又怎么样?

七、认识和掌握如何正确的使用汝窑产品。

1、汝窑在使用的过程中,需要注意哪些方法?

2、如何体验“养汝窑”的乐趣?

-------------------------------------欢迎关注“柏采汝窑”---------------------------------------------

2.汝窑知识:汝窑茶具怎么养

汝窑是宋代五大瓷器之一,在宋代有青瓷之首,汝窑为魁说法。汝窑造型多样,像瓶、罐都有概括。

汝窑茶具怎么养方法:把玩时应将汝瓷内外洗净,避免有油污接触汝瓷;使用时,汝窑茶具保养可用养壶笔沾茶汁滋润汝瓷表面,此后可欣赏汝瓷表面蝉翼纹之变化(长期使用的汝窑茶器,出现茶纹属正常现象,纹理更具古韵。)使用汝窑器后,可将茶渣清除干净,可参考茶垢怎么洗,用清水冲洗晾干;汝窑茶具保养在未使用时,可静置于干燥、清洁雅室之内。

汝窑茶具应选通风良好、干燥、清洁雅室之内摆置;汝窑茶具保养经过细心的养护及把玩之后,会出现独一无二的灵性,其蝉翼纹的变化更是每件都不同,这也是就造成了世上独此一件的局面,实为收藏之佳品,若想开茶叶店,有个汝窑茶具保养是非常体现茶文化的。

汝窑茶具使用久了就会有茶渍、茶色。看起来就会觉得特别旧,影响美观。茶色用清水洗是洗不掉的,每次泡完茶时一定要把茶叶及时倒出来,及时清理。彻底将壶身壶外清洗干净,刷洗汝窑茶具时一定要刷洗适度,要用软毛刷具轻轻刷洗,用开水冲洗干净,切忌不能搓洗。涮洗干净后要让胎体晾干净以后放置一段时间在进行泡茶。

3.有关汝瓷的一些知识,各位高人请来赐教吧

才十个分。

价值连城的汝官瓷 汝瓷始烧于唐朝中期,盛名于北宋,被列为宋代五大名瓷(汝、官、钧、哥、定)之首,当时被钦定为宫廷御用瓷。汝瓷造型古朴大方,其釉如“雨过天晴云破处”,“千峰碧波翠色来”,土质细润,坯体如胴体,其釉厚而声如磬,明亮而不刺目,具有“梨皮、蟹爪、芝麻花”之特点,被世人称为“似玉、非玉而胜玉”,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声誉。

作为宋代宫廷用品的汝官瓷,自公元1086~1106年,仅短短20年间昙花一现,便消隐于战乱的尘烟中。因为是御用品,不得流传民间;又因其以玛瑙为釉,在特定的光线下七彩纷呈,灿若星辰,被认为阳刚之气太盛,帝王公卿也不敢用它陪葬,更使之成为稀世之珍,弥足珍贵,与商彝周鼎比贵,被称之为“纵有家财万贯、不如汝瓷一片”。

汝官瓷传世品稀少,全世界现仅存65件,分别存放在北京故宫博物院17件、台北故宫博物院23件、上海博物馆8件、英国达维德爵士基金会7件,维多利亚阿伯特博物馆、日本大阪市立东洋陶瓷馆、美国克利夫芝和圣路易等知名博物馆和私人典藏约10余件。 近年来,汝官瓷在国内外拍卖行情一直居高不下。

1992年秋,一件直径仅为8厘米的宋汝窑盘在纽约拍卖,成交价高达154万美元。2004年汝瓷鸳鸯水滴以1050万元人民币在河南郑州拍卖成交。

2005年南京十竹斋举行的拍卖会上,汝瓷天青釉洗以580万元成交。2006年4月北京春季文物艺术品拍卖会上,一件汝窑瓷器观音瓶以1.6亿元成交,创造了世界古陶瓷拍卖之最。

清凉寺汝窑遗址之谜 汝窑作为中国陶瓷史上最负盛名的瓷窑之一,长期以来备受人们的关注。但汝窑的发现颇费周折,前后经历半个世纪之久。

特别引人注目的是河南宝丰县清凉寺汝窑遗址的发现。 清凉寺村隶属河南省宝丰县大营镇,因村中有清凉寺而得其名。

该村地处伏牛山东麓,四面环山,现有人口3000余人。窑址处地势平坦,有小河环绕西、南,制瓷原料丰富,煤炭、高岭土、玛瑙石等制瓷原料就地可取,是座原料丰富的制瓷场地。

清凉寺汝官窑遗址坐落于清凉寺村中及村南河旁。该窑址北距汝州25公里,总面积110万平方米,瓷片和窑具堆积如丘,窑址毗邻交错,遗物丰厚,既有汝瓷,又有钧瓷、唐三彩、河南黑釉天目瓷、白地黑花瓷等。

据当地老人讲,从前一到农闲,特别是干旱季节,他们村中的很多人曾靠挖汝瓷为生,民国时期尤盛。民国时期挖到一个青碗能卖10块大洋,相当于现在1500元人民币。

最值钱的是“铅点碗”,此碗造型精美,胎薄体轻,釉黑如漆,明亮如镜,釉面布满灰色小黑点,底很小,碗口外撇,状若南方人戴的斗笠,当年能卖500块大洋。上世纪60年代,在该村村南的汝窑遗址上,还能见到汝瓷片堆积如丘,断断续续达半里之遥。

1950年文物专家陈万里先生考察汝窑,首先发现了宝丰清凉寺瓷窑遗址。20世纪80年代初,宝丰县文化部门在文物普查中,从清凉寺等地群众保存的瓷器中,发现了与北宋宫廷御用汝瓷特征完全相同的瓷盘,从而为寻找汝官窑遗址提供了极为重要的线索。

1986年10月,清凉寺村农民在犁地时发现了两个完整的汝窑天青釉裹足支烧笔洗,经专家鉴定与上海博物馆收藏的传世汝瓷一模一样,引起了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及上海博物馆的高度重视。随后,上海博物馆的两名陶瓷专业人员在清凉寺村采集到46件瓷片和3件窑具,汝窑终露端倪。

1987年10月,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第一次试掘,发现典型的御用汝瓷20余件,其中有汝窑天青釉盘口折肩瓶、天蓝釉刻花鹅颈瓶、天青釉汝瓷盘及粉青釉刻莲花茶盏等,其色青翠如脂,润泽似玉,细碎的冰裂纹薄如蝉翼,晶莹剔透,被认定为汝瓷珍品。1988年秋和1989年春,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清凉寺窑址又进行了两次发掘,共出土各类可复原的瓷器和窑具2000余件,其中的窑藏品与传世汝官瓷对照,胎釉完全一致。

1999年,该所在清凉寺村居民住宅便道上再次进行试掘,收获汝官窑瓷片上千片。2000年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第六次考古发掘,在清凉寺村内搬迁四户村民,发现窑炉15座和作坊2处,出土了一大批比较完整的汝官窑瓷器、窑具和模具,终于找到了汝官窑的中心烧造区。

宝丰清凉寺汝窑址,2000年公布为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继入选“七五”期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后,又被评为2000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2007年以来,文物部门又搬迁数十户清凉寺村村民,继续开展古窑址发掘工作,相信不久会有更大的发掘成果。 张公巷汝窑遗址发掘始末 说到汝窑遗址,不能不提及汝州市张公巷汝窑遗址。

张公巷窑址位于汝州市区东南部,遗址中心区面积约3600平方米,皆被居民住房和城区道路所压。 1998年,在汝州市区老二门街拓宽改造时,附近群众建房挖地基发现了许多青瓷片。

1999年春,又发现了大批烧瓷配釉用的原料。 1999年夏,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考古队队长郭木森等在汝州市公安局门面房建设工地发掘,除出土大量宋、元时期民间生活用瓷外,引人注目的是又出土了4件(片)天青釉汝瓷,这些汝瓷与清凉寺御用汝瓷烧造区出土瓷器从胎质、釉色、器形上完。

4.如何鉴别汝窑好坏

汝瓷始烧于唐,兴盛于北宋(公元1086-1106年的二十年间),因专为宫廷烧造御用瓷器,亦称"汝官瓷"。

汝瓷制作工艺精湛,用料考究,配方独特,烧成技艺高超,由于铁还原达到了最佳效果,超越了当时所有的窑口,是中国青瓷发展史上划时代的创举。北宋后期,由于宋金战乱而失传。

元以来,历代仿烧不断均难成功,所以弥足珍贵,成为稀世珍宝。 汝窑茶具的造型古朴大方,色泽独特,有“玛瑙为釉古相传”之美誉,而且其色泽随着光线的变化而变化,在日光下观察期釉色,会有种“雨过天晴云破处”,“千峰碧波翠色来”的美妙感觉。

一般情况下,鉴别汝窑茶具从造型、釉质和制作工艺这三方面入手,当然真正懂汝窑瓷器的人还有一些特殊的鉴别方法,这里就主要说如何从造型、釉质和制作工艺这三方面来鉴别汝窑茶具。 从造型方面鉴别汝窑茶具 首先要对正品有比较清楚的认识,真正的汝窑茶具具有一种神韵,显得十分灵动,而仿品几乎是达不到正品的效果,显得呆滞,神韵缺乏甚至全无。

而且由于配方的差别,仿制品的胎体过厚,很多汝窑茶具的造型根本就是仿制者臆造的,真正的汝窑茶具根本就不存在这些造型,这一点尤其注意。 从釉质方面鉴别汝窑茶具 正品的釉质不仅色泽剔透,而且还会随着光线的变化而变化,仿制品几乎是达不到这样效果的,而且往往仿制品的釉质中还会带有乳浊感。

从制作工艺方面鉴别汝窑茶具 汝窑瓷器素有中国陶瓷史上“汝窑为魁”之称,那么在制作工艺方面必有独到之处,即使到了现代仍未被超越。仿制品光是支钉痕就不是过小就是过大,而且茶具上錾刻的图案或者诗词的手法也与正品差距很大。

5.怎样养汝瓷

汝窑茶具是汝瓷的一种,瓷器在中国已经有几千年的发展历史,汝瓷是宋代五大名窑之首,在我国的陶瓷发展史上最辉煌的一笔。

汝窑的窑址位于现在的河南汝州,是中国陶瓷历史上最著名的瓷器生产基地,从古至今,汝窑茶具都是爱茶之人的圣器。1. 把玩时应将汝瓷内外洗净,避免有油污接触汝瓷;2. 使用时,可用养壶笔沾茶汁滋润汝瓷表面,此后可欣赏汝瓷表面蝉翼纹之变化(长期使用的汝窑器,出现茶纹属正常现象,纹理更具古韵。)

;3. 使用汝窑器后,可将茶渣清除干净,用清水冲洗晾干;4. 汝瓷在未使用时,可静置于干燥、清洁雅室之内。不使用的时候,也应该妥善的保存起来5. 汝瓷应选通风良好、干燥、清洁雅室之内摆置;6. 汝窑器经过细心的养护及把玩之后,会出现独一无二的灵性,其蝉翼纹的变化更是每件都不同,这也是就造成了世上独此一件的局面,实为收藏之佳品;7. 藏汝窑器不可长时间闲置,须于使用中,方可观赏其纹理与茶为一体的美学变化,有赏心悦目之功用; 8. 藏者可用心去感受汝窑的文化精髓;化泥土为永恒,口味极致美学典范。

真正的汝窑茶具具有一种神韵,显得十分灵动,而仿品几乎是达不到正品的效果,显得呆滞,神韵缺乏甚至全无。而且由于配方的差别,仿制品的胎体过厚,很多汝窑茶具的造型根本就是仿制者臆造的,真正的汝窑茶具根本就不存在这些造型,这一点尤其注意。

汝窑茶具 正品的釉质不仅色泽剔透,而且还会随着光线的变化而变化,仿制品几乎是达不到这样效果的,而且往往仿制品的釉质中还会带有乳浊感。

6.怎么鉴别汝瓷

产生于五代时期的柴窑,因无法发现窑址,至今尚不得见其实物,又加之缺乏确证的史料,致使这一国之重器无法定性和对之做出可靠的结论,也一直成为中国陶瓷史上的一大悬案。

本文将从史料分析入手,结合与之相关的历史问题的考证,提出个人对柴窑瓷器的看法。 一、文献记载,柴窑器应是青瓷 有关柴窑的记述,尽管是在明代开始的,但有关文献并不少见。

明代早期有《格古要论》、《宣德鼎彝谱》,明中期以后至清代主要有《玉芝堂谈荟》、《遵生八笺》、《清秘藏》、《事物绀珠》、《筠轩清BI录》、《五杂俎》、《博物要鉴》、《长物志》、《调燮类编》、《相祖笔记》、《七颂堂小录》、《陶说》、《文房肆考》、《景德镇陶录》等。 上述文献,有的记述:“柴窑制精色异,为诸窑之冠”,有的则说:“古窑器以柴、汝为重”,有的则曰:“今之论瓷者,必曰柴汝官哥定”。

可以说,自明代以来,凡论及古陶瓷的文献,大都对柴窑有记述。一种古陶器,有如此多的文献作为重品论及,尚属仅见,我们对此没有理由不引起极大的重视。

有关柴窑的记述,最早而又最为详备的见于明早期曹昭的《格古要论》。需要说明的是《格古要论》有两种版本,两书记述略有不同,一是天顺本,一是四库全书本,今据前者。

《格古要论》详细记述道:“柴窑出北地河南郑州,世传周世宗柴氏时所烧造,故谓之柴窑。 天青色,滋润细腻,有细纹,多是粗黄土足。

近世少见”。这里曹昭关于柴窑的产地、名称、由来以及主要特征的记述,是清楚且又详备的。

稍后的《宣德鼎彝谱》列出古窑器二十九种,柴窑则列为诸窑之首。我们从上述文献可以清楚地看出:柴窑是一种青瓷,而且因其质量高,所以被排在汝、官、哥、钧、诸窑之首。

成书于明中晚期的徐庆秋《玉芝堂谈荟》则说:“陶器柴窑最古,今人得其碎片,亦与金壁同价。盖色既鲜碧,而质复莹薄,可以装饰玩具,而成器者不复见矣”。

徐庆秋还认为柴窑器类越窑秘色瓷。随后,因为实物不见了,出现了柴窑究竟是厚瓷还是薄瓷的异议。

稍晚于徐庆秋的高濂在《遵生八笺》中则云:“论窑器,必曰柴、汝、官、哥,然余未之见,且论制不一。有云‘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

是薄瓷也?而曹明仲曰,柴窑足多粗黄土,何相悬也!”在这里,高濂直接提出质疑,并感叹这两种说法未免太悬殊了。此后,有关柴窑的说法愈加复杂,愈加令人非解,薄瓷也罢,厚瓷也罢,然而,关于柴窑是青瓷的记述却始终属定论无疑! 从以上引证可以看出,明早期有关柴窑的记述本来是清楚的:柴窑是一种天青色、有纹片、釉质滋润细腻、足多是粗黄土的瓷器。

到了明中晚期,因为柴窑瓷器失传,才出现了关于柴窑器究竟是薄瓷还是厚瓷的异议,弄得这一问题扑朔迷离,令后人不知所云。但是,我们不应忽视一个基本的也是最为重要的问题,即:凡是论述柴窑的文献,都无一例外地说明柴窑是一种青瓷,在这一点上从无任何矛盾或疑点:“天青色”、“青如天”、“雨过天青”、“盖色既鲜碧”,都是指的青瓷。

这一点至关重要,因为只要认清这一点,我们就会为昭示柴窑之迷迈出可靠的一步。 二、柴窑不可能是白瓷 要弄清柴窑的真实面目,我们也离不开对唐代至五代时期我国的陶瓷状况的了解与分析。

陶瓷界一般认为是从北齐时起,白瓷开始出现,白瓷的出现,打破了古代中国青瓷一统天下的局面。 到了随唐时期,尤其是唐代,是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颠峰时期,交通运输、商业贸易空前繁荣,瓷器市场由国内扩大到海外。

对于这一时期,人们通常用“南青北白”来概括唐代的瓷业特点,并以越窑青瓷和邢窑白瓷分别作为其典型的代表。当然,这只是一个轮廓性的提法,因为除青瓷、白瓷之外,唐代还烧造了黄瓷、黑瓷、花瓷、纹胎瓷、较釉瓷等等。

五代时起,瓷业生产出现了名窑林立的局面,但“南青北白”仍居其首的情况并没有改变。这样,问题也很清楚,柴窑的产地暂且不论,其或者是青瓷,或者是白瓷,二者必居其一,别无选择。

我们先来看白瓷的情况。唐李肇的《国史补》曾经说:“内丘白瓷瓯,端溪紫石砚,天下无贵贱通用之”。

然而,到五代时,蜚声唐代的邢窑却已衰落。但是,白瓷的生产并没有因此衰落,反而呈现出名窑林立的状况。

这一时期,河南巩县窑、鹤壁窑、陕西耀州窑,山西交城窑、浑源窑、平定窑,都烧制白瓷;此时的景德镇窑尚蓄势待发,而河北曲阳定窑取代了邢窑,代表了这一时期白瓷的最高水平。 从白瓷与青瓷的烧制水平来看,白瓷还是逊色的。

唐代成书、经后人增补修改的《茶经》对当时的各大名窑作评述说:“越州上,鼎州次,婺(WU)州次,岳州次,寿州、洪州次。或以邢州处越州上,殊为不然。

若邢瓷类银,越瓷类玉,邢不如越,一也。 若邢瓷类雪,则越瓷类冰,邢不如越,二也。

邢瓷白而茶色丹,越瓷青而茶色绿,邢不如越,三也。”从中国陶瓷史的情况来看也是如此,自从北齐时白瓷出现以来,称雄于瓷业的仍是青瓷,直到元代,白瓷才呈现独占熬头的局面,明代时起,才形成一统天下的局面。

有的日本学者曾提出柴窑很有可能是。

7.汝瓷有何特色

汝瓷,是我国宋代五大名瓷之一,也是我国古代名瓷中稀世之品最少的一种。

汝瓷是闻之者多,见之者少。汝瓷因产于河南临汝而得名。

据记载:公元605年,隋炀帝置临汝为汝州后,就有“汝窑”之称,这说明汝瓷生产在当时已具有相当规模。到了宋代,随着烧瓷技术的发展和达官显宦、宫廷贵族追求奢侈生活的需要,汝瓷生产甚为昌盛。

当时的哲宗皇帝发现汝瓷格外优异,指定宫廷一律用汝窑制品。这样,汝瓷生产更加兴旺,名昭天下。

有人评论当时的名瓷时,称“青瓷之首,汝瓷为魁,'。汝瓷的制作及色彩的要求极为讲究。

汝瓷胎土细腻,釉彩浑厚,光泽柔和,明澈透底,富有水色。故自古以来素有“近看洁如玉,远看明如镜,触之滑如脂,叩之声如磬”的赞誉之声。

汝瓷釉色有柔和淡雅的粉青,古朴大方的灰蓝;也有如海水碧绿般的豆绿,庄严静穆的虾青;还有葱绿的艾青,尤以天蓝最为名贵。古人曾以“雨过天晴云破处”来形容天蓝彩釉含水欲滴、融而不流的优美。

汝瓷尤为独特的是,其釉下斑斑小点犹如俊梨之皮;釉面隐纹纵横恰似蟹过留痕;小裂纹之细碎,宛如芝麻开花。 汝瓷还有一处与众不同,它在胎体上刻以奇花异草、鱼龙图案,依纹样定运笔深浅,玲珑剔透,交相辉映,活灵活现,富有立体感之美。

北宋汝官瓷历经坎坷,流传至今的只有60多件,这些汝瓷被分别收藏在北京故宫博物院、台北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英国达维德基金会以及美国、日本和我国香港特别行政区的私人收藏家手中。 可惜这辉煌一时的汝官窑仅仅存在了 20年,“靖康之变”后,随着金兵的入侵,战乱兵荒,徽宗皇帝一手创建的汝官窑生产惨遭破坏,也走到了生命的尽头;南宋以后,汝窑逐渐荒废,煅烧技术失传。

8.什么是"汝瓷"

汝瓷在我国宋代被列为五大名瓷(汝、官、钧、哥、定)之首,当时被钦定为宫廷御用瓷。

汝州是汝瓷的故乡,汝瓷造型古朴大方,其釉如“雨过天晴云破处”,“千峰碧波翠色来”,土质细润,坯体如侗体其釉厚而声如擎,明亮而不刺目,具有“梨皮、蟹爪、芝麻花”之特点,被世人称为“似玉、非玉、而胜玉”。 1952年,周恩来总理指示“发展祖国文化遗产、恢复汝窑生产”。

经过上百次实验和研究,1958年烧制出第一批豆绿釉工艺品,1983年8月汝窑天蓝釉经过专家鉴定,均达到和超过宋代汝窑水平。 汝州历史悠久,资源丰富,隋文帝开皇初置临汝为伊州,炀帝大业初始改为汝州《汝州之名从此始》。

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改伊州 ,领承休、梁、郏城三县,贞观元年《公元627年》以废鲁州之鲁山县来属。贞观八年《公元634年》改伊州为汝州,领梁、郏城、鲁山三县。

证圣元年《公元695年》置武兴县。先天年《公元712年》在令临汝镇置临汝县。

到贞元八年《公元792年》又以梁县西界二乡补充之,并移治于石壕驿。开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以仙州之叶县来属。

天宝元年《公元742年》以许州之襄城来属。改汝州为临汝郡,属河南道,领梁县、叶县、襄城、郏城、鲁山、龙兴(今宝丰)、临汝七县。

乾元元年《公元758年〉复为汝州。 五代时,周显德三年《公元956年》废临汝县《变为镇》,划归梁县。

宋政和五年《公元1115年》升为陆海军节度,属京西北路,领梁、襄城、叶、鲁山、宝丰《原叫过武兴、龙兴》五县《郏县于崇宁四年,即公元1105年划归颍昌府》。到建炎元年《公元1127年》汝州被金占领。

金废军事建制,州、县仍隶河南路,汝州仍领梁、郏城、鲁山、宝丰四县。 从盛唐时期,汝州所辖临汝、郏县、宝丰、鲁山等地有着丰富的陶土和茂密的树林,从蟒川坡上的严和店到东南的罗圈、桃沟、清凉寺直到鲁山断店,方圆百里之遥,大量的方解石、钾钠长石、长石砂岩、叶腊石、莹石、硬质高岭土,软质高岭土、石英等主要原料分布地域较广,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为这里的陶瓷生产提供了便利条件(从汝州城北的唐代墓中,曾出土一件残破的天蓝釉汝瓷碗,属晚唐时期产品。

1988年9月于鲁山县段店古窑址,亦发现残破天蓝釉汝瓷缸,属唐代早期产品)。勤劳智慧的汝州人民在用泥巴制作陶器生活器皿时,由于火候过高烧造出了不同于以往的陶器产品,表面光滑细腻,色彩迷人,为世上少见。

激发了汝州制陶艺人们的聪慧技能,在不断的摸索和改进中,使这一发现愈来愈成熟。 物产丰富的汝州本是商贾集聚之地,文化积淀由来已久,贞观盛世使汝州经济得到了空前的繁荣。

汝州陶器的发展促进了陶瓷业的兴盛,从汝州瓷业的兴盛说明汝州早在远古时代,造瓷工艺已较先进。 汝瓷在我国宋代已位居汝、钧、官、哥、定五大名窑之首,产于河南临汝,隋炀帝大业初年(即公元605 年),置临汝为汝州,“汝瓷”因此而得名。

汝瓷始烧于唐朝中期,盛名于北宋,在我国陶瓷史上占有显著的地位,北宋后期宋金战乱不息,兴盛前后不过二十余年,所以弥足珍贵。汝瓷传世品稀少,全世界现仅存65件,分别存放在北京故宫博物院17件、台北故宫博物院23件、上海博物馆8件、英国达维德爵士基金会7件,维多利亚阿伯特博物馆、日本大阪市立东洋陶瓷馆、美国克利夫芝和圣路易等知名博物馆和私人典藏约10余件。

汝瓷以名贵玛瑙为釉,色泽独特,有“玛瑙为釉古相传”的赞誉。随光变幻,观其釉色,犹如“雨过天晴云破处”之美妙,温润古朴。

器表呈蝉翼纹细小开片,有“梨皮蟹爪芝麻花”之称。北宋时汝瓷器表常刻“奉华”二字,京畿大臣蔡京曾刻姓氏“蔡字”以作荣记。

宋、元、明、清以来,宫廷汝瓷用器,内库所藏,视若珍宝、与商彝周鼎比贵。被称之为“纵有家财万贯、不如汝瓷一片”。

据古陶瓷专家陈万里先生推论:“从宋微宗崇宁五年,上溯到哲宗元祐元年,是汝瓷发展的鼎盛时期。当时,北宋皇室,不惜工本,命汝州造青瓷,是因定州白瓷有芒,统治者认为不堪用,遂命汝州造青瓷”。

汝瓷自此选为皇室御用珍品,亦称汝官瓷。 北宋时间,北方烧造青瓷中心在汝州(时属直隶州即现今的汝州市),当时(公元1102—1127年)汝州辖管郏县、龙兴县(现今宝丰县)、鲁山县、汝阳县(伊阳)、叶县、襄县等地(据《中国美术史》记载)。

汝州四方烧造青瓷器的古窑遗址很多,形成“汝河两岸百里景观,处处炉火连天”的繁荣景象。 南北两大瓷区;北区从北汝河北岸汝州市区张公巷、文庙,大峪乡的东沟、陈家庄至黄窑到临汝镇的坡池;二是以北汝河南岸的严和店起沿东南方向延伸至罗圈、桃木沟和清凉寺、梁洼,直至段店,方圆300多平方公里、上千座窑炉。

鼎盛时窑炉达到了300多处,影响扩及到内乡、宜阳、新安及黄河以北等地,是汝窑生产历史上的昌盛时期。 汝州东北方烧造的是稍有花纹装饰的青瓷,釉色极润泽而带葱绿是早期的产品;南方烧造的,多有印花或刻花的装饰,隐隐浮现在透明的艾绿釉之下,但制作时代可能晚到南宋;市区出土的大多是汝窑新窑器,多为天青色汝官瓷。

汝瓷还生产有天目。

汝瓷知识

标签: 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