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军事知识
1.古代军事方面的知识
楼主~`内容太多`帖不上来~除了下面的内容~希望你去以下两个地方看看~ !!骑士>>>>>>>> 中国古代有一套独特的武职官员等级制度。
秦汉时期,官员的等级称“石”。魏晋以后,官员的等级称“品”,多数朝代的武职官员等级设9品18级(每品分正、从两级)。
唐宋时期,武职官员等级设9品32级。隋唐以后,在品之外还设有“武阶”。
阶数多少各朝不等,多者45阶,少则18阶,每阶均有等级称号,如骠骑大将军、昭武校尉、陪戎副尉等。以不同颜色和图案的冠服佩饰标志官员的品阶,是中国古代武阶制度的一个显著特点,它表明中国封建社会武职官员的等级制度已趋完善。
清朝末年,清政府参仿西方军事制度,实行营制改革。 -------------------------------------------------------------------- 以下大概是清朝的军/官衔 1.正一品 1)文京内官:太师、太傅、太保、殿阁大学士(相当于政治局CW) 文京外官:无 2)武京内官:领侍卫内大臣、掌銮仪卫事大臣。
武京外官:无 2、从一品 1)文京内官: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少师、少傅、少保、各部院尚书(部长)、都察院左右都御使(最高检查院长)、协办大学士(政治局W员)。 文京外官:加衔总督 2)武京内官:九门提督(卫戍司令)、内大臣。
武京外官:将军、都统、提督。 **** 以下以a表示文京内官,b表示文京外官,c表示武京内官,d表示武京外官**** 3、正二品 a: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内务府总管、銮仪使、大理院正卿。
b:各省总督、漕运总督、河运总督。 c:八旗护军统领、(左、右)翼前锋统领。
d:副都统、总兵。 4、从二品 a:内阁学士、散秩大臣、翰林院掌院学士、各部院左右侍郎。
b:巡抚、布政使司布政使。 c:无 d:副将。
5、正三品 a:都察院左右副都御使、通政使、大理寺卿、詹事府詹事、上驷院卿、大理院少卿、太常寺卿。 b:顺天府尹、奉天府尹、按察使、步军翼尉、各省提学使。
c:一等侍卫、火器营翼长、健锐营翼长、前锋参领、护军参领、骁骑参领、武备院卿、参领。 d:城守尉、参将、指挥使。
6、从三品 a:太仆寺卿、光禄寺卿。 b:都转盐运使司盐运使、参政道。
c:包衣护军参领、包衣骁骑参领、王府一等侍卫。 d:游击、下五旗参领、协领、指挥同知、宣慰使、土游击。
7、正四品 a:通政使司副使、鸿胪寺卿、大理寺少卿、太常寺少卿、太仆寺少卿、詹事府少詹事、都察院六科给事中。 b:顺天府丞、奉天府丞、各省守巡道员、盐法道、副使道。
d:防守尉、佐领、都司、指挥佥事、宣慰使司同知、土都司、兵备道、代本。 8、从四品 a:内阁侍读学士、翰林院侍读学士、翰林院侍讲学士、光禄寺少卿、国子监祭酒。
b:知府、土知府、都转盐运使司运同、参议道。 c:城门领、包衣护军副参领、包衣骁骑副参领、包衣佐领、四品典仪。
d:宣抚使、宣慰使司副使。 9、正五品 a:各部院郎中、太医院院使、左右庶子、佥事道、钦天监监正。
b:直隶州知州、同知、土同知、顺天府治中、奉天府治中、监掣同知。 c:步军副尉、步军校。
d:关口守御、防御、守备、宣抚使司同知、千户、宣慰使司佥事。 10、从五品 a:鸿胪寺少卿、各部院部外郎、翰林院侍讲、翰林院侍读、詹事府洗马。
b:各州知州、都转盐运使司副使、土知州。 c:委署护军参领、委署骁骑参领、下五旗包衣参领。
d:副千户、宣抚使司副使、招讨使、安抚使、长官司长官使、河营协办守备、守御所千总。 11、正六品 a:太医院左右院判、内阁侍读、左右中允、主事、都察院都事。
b:京府通判、土通判、京县知县、通判。 c:蓝翎侍卫、整仪尉、亲军校、护军校、前锋校、鸟枪步军校、骁骑校、委署步军校。
d:千总、宣抚使司佥事、安抚使司同知、招讨使司副使、长官司副长官、百户、土千总、门千总、营千总。 12、从六品 a:左右赞善、翰林院修撰。
b:土州同、州同、运判、理同。 c:内务府兰翎长、六品典仪。
d:盛京游牧副尉。 13、正七品 a:内阁典籍、主簿、评事、通政使、太常寺典簿司知事、太常寺博士、御医。
b:知县、京县县丞、顺天府满州教授、训导、土知县、县视学。 c:城门吏、太仆寺马厂协领。
d:把总、土把总、安抚使司副使。 14、从七品 a:五官灵台郎、光禄寺典簿、布政使司都事、翰林院检讨、国子监博士。
b:土州判、州判。 c:七品典仪。
d:卫千总、安抚使司佥事。 -------------------------------------------------------------------- 《论中国古代官制的品位与官阶》作者:阎步克 内容提要 中国古代官制中存在着两类官职:一类具有实际行政职能,另一类则代表官僚的品位高下。
秦汉以降,历代品位性等级的形态、来源,品位性官职的数量、类别纷繁复杂并且因时而异,其每一细微变化都可以折射出相关政治变迁,解析其中的原因可以显示出中国古代政治体制的一些重要特点。 秦汉官僚的头衔相当简洁,大多不过一官而已。
像“大司马大将军领尚书事”这样的头衔是很希罕的。但汉以后就不同了,官僚的头衔叠床架屋,诸如“使持节侍中都督南徐兖北徐南兖青冀六州诸军事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录尚书事南徐州刺史竟陵□开国公”、“使持节特进侍中太尉公尚书令都督冀定沧瀛幽殷并肆云朔。
6.古代军事常识:城墙到底有多坚固
城池营垒,是古代最紧张的预防工事。古布告实,概略中国自进入文明期间以来,就已经起头修筑城池了。考古掘客也剖明,早在四五千年前,昔人就学会了修筑城池。
中国古代的城墙,大多用夯土修筑。在少数地域,则有效石头修筑的城墙。石头城墙的修筑本钱较高,并且契合的石材并不是处处都有。夯土城墙的首要质料便是土,便于当场取材。夯土城墙尚有一个上风便是可以一体筑造成型。
筑城用的土,是颠末处理赏罚的土壤。古代的筑城工匠们,每每用羊血、鸡蛋等原料插手土壤傍边搅拌,以增进土壤的粘性。修筑城墙的时辰,每铺上一层土,就要夯实、压牢,然后再铺第二层。如许一层一层累加起来,就形成了高达十几米的城墙。
许多夯土城墙表面还包上了砖,成为包砖城墙。如许就比纯挚的夯土城墙更为牢靠。夯土包砖城墙留存至今的代表作,便是南首都墙。
古代的城池每每依山傍水建造,城池附近有水环抱,称为“护城河”。城墙顶部是平展的,供士兵站在上面守城。城墙顶部还设置带有垛口的矮墙,称“女墙”,士兵可以躲在后头发射箭矢。城墙每每高达十几米,攻城的士兵要是在城墙脚下举办破碎摧毁功课,城头上的士兵就难以击中他们。为了消弭这种射击作古角,人们在筑城时就每隔一段间隔,设置一个凸起城墙的墩台,称为“马面”可能“敌台”。马面与主城墙共同,就能实用消弭射击作古角。
城池必要有对外通道,以是就在四面开设城门。城门是城墙预防的单薄处,在攻城战中是敌方的重点攻击方针,以是昔人很正视对城门的预防。城门的正上方设有望楼,供主将在上面批示守城。在首要的城门处设置有吊桥,寻常放下,战时拉起,掩护城门。城门后头还设置悬门,以便在城门被攻破之后作为备用城门。其后又有了“瓮城”这种计划,便是在城门处非凡修筑一圈城墙。仇敌要是攻破城门,还会有瓮城的否决,乃至被瓮城上匿伏的守城士兵打得措手不及。
夯土城墙、女墙、望楼、敌台、吊桥、瓮城,再加上环抱城墙的护城河,这些组成了中国古代的城池预防系统。有了如许一套完备的预防系统,古代的城池就成为了一个个易守难攻的营垒。糊口生活生存至今的北京宛平城墙,在“七七”事务中遭到了日军野战火炮的轰击,但依旧耸峙不倒,至今我们还可以看到城墙上的弹坑。
可见,纵然是一样寻常的近当代火炮,也难以完全摧毁城墙,而在缺乏大威力爆炸性兵器的冷武器期间,攻打如许的城池无疑是攻击方的恶梦。以是我们在史籍中看到了许多旷日耐久、惨烈无比的攻城战。有鉴于此,攻城之法,唯不得已,不到万不得已谁都不肯做攻城的一方!
7.求一些简单的军事常识,高手来
七八百公里那得用飞机。
古代一日,讲的是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在没有现代化照明、雀盲症普遍存在的古代,没有足够照明是灾难性的。
在日出到日落这段时间,还要加上“拔营起寨”和“安营扎寨”。就是每到驻扎地,要派出警戒部队,然后大家树栅栏、挖壕沟、搭帐篷。然后还要“埋锅造饭”,过去军队中的“伙”和“棚”都是按食宿来划分的建制。不像现在这样统一提供炊事服务,所以战国有“增兵减灶”的计策,一查多少个灶台,就知道你有多少兵。
罗嗦这么多,要说的是,古代大军行动每天所能走得里程数有限的,每天不超过15华里。骑兵能到50华里以上,不过不能连续驰骋,否则马会掉膘,完蛋了。皇太极杀莽古尔泰的罪名就有一条是喜欢打猎,把马匹累掉膘了影响军事行动。
“蒙古骑兵”若干昼夜一人两马三马的传说个人深表怀疑,蒙古马消耗低,或者说能量转换效率高,但同样意味着能提供的额外负载也少。QQ是省油,但你说它比大奔还装得多跑得快,那就不现实了。
8.在新形势下,如何运用古代军事思想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是世界军事思想中的奇葩,长期而深刻地影响着世界军事思想,影响到社会的各个领域。
从传说中的神农伐斧燧之战、涿鹿之战、阪泉之战到对越自卫反击战,中华五千年有统有分有盛有衰,军事战争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朝代的更迭,促进了历史的发展。在五千年的进程中所涌现出的思想至今还闪现出智慧之光。
如《孙子兵法》不仅应用于战场还应用于商场,日本不少著名企业家就将《孙子兵法》的思想引入现代企业管理。又如《吴起兵法》、《尉缭子兵法》、《司马法》(今存任本、天子之义、定爵、严位、用众五篇)、《三十六计》等著作直到今天还是军事领域研究的对象。
从古代军事思想和部队管理中可以看出具有入下特点: (一) 注重将领的德行教育和文化水平的提高。大禹“仁而威,惠而信,修身而天下服”。
春秋战国时期,不少兵家认为“兵者,以武为植,以文为种”,用兵之事,武力为骨干,文德为根基,武力是表象,文德的实质。刘彻“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在军队实行“文治武功”政策,重视军队将领文化知识水平的提高,在人才选拔中沿袭并完善了选士制度,强调“宰相必取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要求“盖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提出不举孝廉者为有罪,使得麾下儒雅、笃行、质直、贤明、定令、文章、滑稽、历数、协律之才济济。
朱元璋重视人才的搜集选拔,制定以德为本,文艺次之,谋略为先,武艺次之,务求实能,不尚空文的三条标准。 《易》曰“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高尚的道德情操是一个人健康心态的表现,更是建立良性管理机制的基石。
在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今天,随着部队整体素质的提高,管理者的修养也必须提高。“厚德”才能以人格魅力感染人,使别人真正信服;有容人之量才能留广聚人才,同心同德搞好班子建设,创造和谐的工作、生活、学习环境,提高工作的主动性、积极性,增强部队的凝聚力、战斗力。
同时,较高的文化水平才能适应信息战、数字化战争的需要。 (二) 以法治军,从严治军,注重制度的建立健全。
夏代战前誓师大会“约信曰誓。将与敌战,恐其损败,与将士设约,示赏罚之信也。”
在战争中“用命,赏于祖;弗用命,戮于社,予则孥戮汝”。魏晋南北朝时期群雄割据,分合不已,战争规模和样式都有了很大的发展。
在战场上严:不进者,擅动者、逃逸者皆斩,胜者论功行赏,败者视过处罚。在训练中严:明号令、定军规、习阵法,通过训练,自修治为不可胜之道,保法度不失敌之败乱。
在军民关系上严:行不可践踏庄稼、斫伐果木,宿不得侵犯民利、纵兵相扰,战不准借机掠夺、私取财物。南唐大将刘仁赡执法如山,阵前斩子。
北宋已有一套完整规范的《军人誓词》,在纪律教育中制定一系列十分严厉的赏罚条例,仅《武经总要》中记载的就有七十多条。明代制定带有法规性质的《营政通例》,正统十四年(1449年)补充制定了《战斗连坐法》。
但是在现在的部队管理中却还存在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现象,有的管理者或凭个人喜好或凭心情好坏来管理部队,随意性大,没有形成制度。时代变了,我们的管理方法、管理模式、管理理念也应当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以人为本”,这就要求我们要进行制度创新,制定出适应时代发展的新的良性机制。
法治代替人治是历史的必然,以“法”治军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当然这里的法不仅只是法律,还包括条令条例、规章制度等等。
建立健全规章制度,依“法”管理,各级管理者都在统一的“法”约束之下,建立良性竞争激励机制,避免人为因素造成的过失。 (三) 注重军事教育,全面提高综合素质和能力。
舜时设有12牧和22人组成的教育管理机构。五帝时代(约公元前2700年起)的学育机构曰“成均”,后则称“庠”。
商代进行“射、御、舞、文”多方面训练。西周以军事教育为主的学校形成体系,分国学和乡学。
国学中高等级的大学,在王城的称辟雍,居中称太学,教育的核心是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唐代吏部主文选,兵部主武选,设弘文馆、崇文馆为最高学府。
唐实行文武合一的制度,文官可转为武官,武官亦可转为文官,所以弘、崇二馆培养的是文武兼备的治国治军之才。在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日益丰富的今天,广大官兵对物质、精神生活的需要也向多层次、立体化发展。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之时,文化多元化、价值取向多元化的趋势也日益加剧。作为新时期的带兵人和管理者,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和能力,不断转变角色,扮演不同角色,“一专多能”,适应多层次的需要。
较高的理论修为,丰富的理论知识,在马列主义的指导下,为新时期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提供理论依据,在日常教育中解决官兵们在工作、生活中出现的思想问题。这些,都要求管理者必须具备较强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前人为我们创造出光辉灿烂的宝贵财富,其思想精髓不仅适用于他们那个时代,也同样适用于我们的时代,在新时期、新的历史条件下,部队管理自然也会出现新情况、新问题,我们就要注重吸取前人所创造出的优秀成果,古今结合,以史为鉴、以人为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