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知识名称及基本原理和用途?
趣味科普类。主要栏目有“科技新新秀”、“动漫地带”等,以活泼生动的语言、有趣的故事情节、小读者喜闻乐见的方式,介绍最新、最有意思的各类科普知识。
伪科学和谣言泛滥的时代,我们该如何做科普?
这是个很好的话题,一直在坚持做科普的我也来参与一下。
先回答问题:这个世界上最难的事情就是把自己的思想装入别人的脑袋,做科普也是如此,所以科普过程任重道远,需要有耐心,坚持不懈。
一,我是怎么喜欢上科学的
1)好奇心是人类的本能,做父母的从小应该鼓励孩子的好奇心,做好科学启蒙老郭今年也快50岁了,想想自己的历程,其实跟儿时的经历有很大的关系。我自己还记得,70年代,肉食还是比较少的,那时候父亲带着我养了一窝的小兔子。我就是那个时候,开始通过养兔来观察小动物。同时,我家里有很多老鼠,晚上和父亲躲在被窝里,在屋子中央地上弄一个倒扣的盆捉老鼠。家里唯一的机器:闹钟被我给拆成了零件。唯一的电器:收音机也搞成了一堆碎片。但老爸并没怎么责备我,而是跟我说,得好好学习,以后把它们给装回去。
2)上学了,我是个很喜欢动手的孩子咱们现在小朋友的玩具估计都是买的。可我那个时候,没有这个条件,喜欢的东西都是自己做的。矿石收音机、弹弓、弓箭、飞针、飞刀、橡皮筋动力的小船、手抛滑翔机、弹射飞机、压力水枪、用熏黑的玻璃片看日食、自制鞭炮、用熔化的铅去做各种东西。从这里面我学会了很多东西,了解了弹性,常见的材料性能、简单的空气动力原理、气压、和简单的化学知识,学会了使用各种手工工具,包括缝纫机、用手针模拟机器暗针的缝纫活。
说一个自己很糗的事情吧:小学三年级的时候,已经知道家里墙壁上的电是很危险的了,但是,我就是想知道,如果我用很长的导线,是不是另一端就可以很安全了。于是我做了一个实验,弄了很长的细铁丝(估计有70多米),很仔细的把它展开,然后两端接入到墙壁上。嘿嘿,结果大家懂得,一个火球之后,我吓得跳到一边去了。当时自己也算是很小心,不是用手拿着直接插进去,而是用钳子捏着,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3)上中学了,前面的积累效果很明显我并不是那种一直学习成绩都名列前茅的孩子,很普通。但是中学的时候,数理化成绩一直都是很好的。基本上都是满分,没满分那就是没发挥好。我自己还发现了一种验算的方法,至今我都在自己的工作中偶尔使用。应该说,这是跟小时候积累的思考习惯和动手习惯分不开的。如果我说自己学习数理化的时候,有那种啃排骨的感觉,可能很多人都不信吧,但这是真的。现在想想,这应该叫做如饥似渴的学习吧。不过那台闹钟和收音机没修好,因为搬家找不到了。
4)上大学了,毫不犹豫地选择了物理系当时不像今天这样有专人指点,一般父母的受教育程度也比较高了。我父亲只有小学文化,我们母亲也只有初中,根本没人跟我说如何选专业的事情。好吧,那就凭借兴趣选物理系吧。这时候我的动手能力再次发挥,花30块买了个坏掉的黑白电视机,然后到图书馆查图纸,自己买工具和器件,修好了。这是我们那个寝室楼里的第一台电视机。不过说真的,大一的时候,我很迷茫,因为这个时候的物理跟我想像的不一样。不过,假期我给自己安排了一次下工厂的实践机会让我重新找到了方向。我再次回到学校的时候,几乎长在了图书馆。那几年,我知道自己要什么,学什么,我第一次觉得,能学自己喜欢的东西很幸福。大学四年我付出的努力,远超高考。
总结回顾自己的成长经历,我觉得是经历坚定了我的唯物主义思想,慢慢建立了科学思想的萌芽。一切从实际出发,从观测和测量出发,用逻辑推理并且使用数学工具描述,而不是主观臆断,拍脑门就给出所谓的结论。
我在写很多科普问答的时候,经常有人质疑我:你有什么资格。我不明白,为什么科普需要资格,对于做科普来说,我觉得除了传播正确的知识,更重要的就是传播科学的思想。所以,我真心希望的是,今后如果有人质疑我的回答,不要纠缠在资格这个问题上,而是质疑我的回答本身:你的论据充分吗?论证过程是不是有逻辑错误?有实验或者观测证据支持吗?计算过程是什么样的?
现在想想,对于科普来说,传播知识固然是必要的,但是更重要的是传播科学的思想。只有这样才能明辨是非,避免被谣言所惑。因为科学知识是无限的,而我们能掌握的不过沧海一粟。但是科学的思想,却能让我们拥有独立思考的能力,从而拥有明辨真相的能力。因此我觉得,真正的科普就在日常生活的点滴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