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什么时候开始使用阿拉伯数字的?
阿拉伯数字最初是印度人的发明,公元8世纪传入阿拉伯,后又经阿拉伯传到欧洲,其实当年随着佛学东渐,阿拉伯数字也随着传入中国,但未被中文书写系统所接纳,公元13世纪十四世纪伊斯兰教徒也将阿拉伯数字带到中国,依然不被接受,直到明末清初,中国学者翻译西方数学著作,仍用中文数字翻译阿拉伯数字。直到19世纪下半叶,西学东渐、洋务运动,对西方科学知识的传播,对阿拉伯数字认识加深,其便利性得到认可,部分介绍数学知识和自然科学书籍中,在数字计算时使用阿拉伯数字,其他场合仍没有应用,从1911年一1955年,阿拉伯数字开始从自然科学到社会科学书刊再到人文、生活书刊使用范围扩展。
1955年起,中文出版物开始大范围推广竖排,竖排印刷使阿拉伯数字使用优势明显,1956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在公文、电报和机关刊物中采用阿拉伯数字的试行办法》,这就从国家政策层面全面推广使用阿拉伯数字,从此阿拉伯数字很好地融入中文书写系统。
爱的教育是谁翻译的?
在我国,《爱的教育》有很多版本:1、第一次翻译《爱的教育》的是:我国文学家、语文学家夏丏尊:1924年,他翻译了《爱的教育》(上海《东方杂志》连载,1924年开明书店出版,再版30余次)。2、现在印本较多的,比较受读者爱好的就是我国著名意大利语儿童文学翻译家王干卿翻译的《爱的教育》:王干卿教授翻译的《爱的教育》《爱的教育》是一本日记体的小说,写的是一个小学四年级学生安利柯一个学年的生活,期间穿插着老师每月给学生讲述的“故事”,还有父母为他写的许多具有启发意义的文章。《爱的教育》光在意大利就印行一百多版,销量达一千多万册,并被译成多种文字。这部作品还被多次改编成动画片和故事片,绘成精美的画报。扩展资料:这是一部以教育为目的的儿童文学作品。它弘扬伟大的爱国主义,歌颂人与人之间团结友爱的高尚情怀;它鼓励人们消除阶级观念,在日常生活的交往中,努力实现各阶级人民相互尊重和相互平等。直到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爱的教育》都一直是整个意大利的青少年们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爱的教育》这本意大利文的著作它原来的标题是“Cuore”,如果直译的话,应该是“心”的意思。用“心”,也就是用“真诚的心和平等的概念”来对待你身边的每一个人,是该书的教育主旨,也是这本书最局限、甚至可以说最“失败”的一个地方。作为一个专业的新闻工作者,作者对自己生活的那个时代有着深刻的认识,他明知道在他生活的那个年代里,人与人最大的交流障碍在于他们分属于不同的阶级,而这一点不是简单的对“心”的召唤能解决的。但是,他却没有勇气把自己心灵深处最真实的想法讲出来,而只能采取逃避和迂回的办法来号召所有的青少年都做一个有“心”的孩子。这一点,作者自己也早就认识到了,所以,在《爱的教育》获得成功之后,他在一些媒体上对自己的所谓“理智上”和“感情上”的矛盾作了深刻的自我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