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器的鉴定小知识

bdqnwqk2年前基础15

1.陶瓷收藏及鉴定的入门小知识

众所周知,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为界人类的发展还有进步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古代时候,提起中国,首先想到的就是丝绸和瓷器,古代中国外交时所带的也正是瓷器和丝绸。

中国对于陶瓷的发明和发展有很特殊的意义,在原始社会时期,陶瓷最早称为陶器,也是当时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一个非常重要的标志。中国各个朝代历史上对于陶器的发明都具有不同的艺术风格还有技术特点,这也就造就了许多极具有收藏价值的陶瓷的出现,比如唐三彩或者青花瓷。

陶瓷不仅起着美观的作用,而且陶瓷的制作可以与很多艺术结合起来。比如陶瓷与文化的结合,就是秦岭兵马俑,唐三彩,或者与书法与绘画相结合。

想象一下陶瓷的底色在加上绘画或者书法等让陶瓷本身变得更加的有特点也更加的美观具有收藏性。陶瓷的收藏在收藏界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尤其是那些名家的陶瓷或者是古代知名窑里的陶瓷价格飙升到几百万甚至几千万令人匪夷所思。

2.瓷器鉴定 三个方面教你如何入手好瓷器

瓷器鉴定 瓷器发源于中国,很多人喜欢中国的瓷器,国人喜欢,或用作收藏投资类,或日常使用。

国外的人使用瓷器,也大多如此。不管是上层达官显贵,还是下次普通老百姓,都离不开瓷器。

真品瓷器往往艺术价值高的同时,市场价值也很大,而假瓷器往往能容易造成人们的失财失物,很多人因为假瓷器“很受伤”,他们遇到没辙的时候非常需要瓷器鉴定。 有瓷器投资者想通过投资瓷器,让自己一步登天,想让自己快速发财。

当然,发财梦是每个人都应该想的,重要的是如果不讲方法,盲目投资,盲目追求,不仅容易产生悲观失望的情绪,也让自己的财产渐渐消失。 有这样的一个传说,有这样的一个人,仅仅是因为对瓷器比较感兴趣,将自己的大好前程一下子放弃,全心全意扑入瓷器上面,因为投入的精力大,方向找对了,因而在时间的磨练下,他最终学会这个本事:瓷器鉴定,于是他当了一辈子的瓷器鉴定家,不管是谁,拿过来的瓷器,他都不用看,只要用手抚摸下,就能辨别是哪个年代的瓷器,是老瓷器,还是仿瓷。

究竟是青花瓷,还是别的瓷器。 当然,作为一个普通人,是不可能学会那么厉害的本事,但有些小技巧,也能让你在投资收藏的路上,与瓷器为伴的时候,不会感到太孤单太寂寞。

首先,我们都知道,鉴赏类别的,不管是鉴赏瓷器还是书画还是其他可以投资的一切宝贝,都要从看来入手。那么,瓷器看什么呢?瓷器看外观,外型如何。

我们都知道,中国瓷器发展历史里面,有一个朝代是非常注重器的。这句话讲的就是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不同的特点,外型是不同的。

当然,看外形不仅仅是看每个时代瓷器长的什么样子,重要的是看外型颜色、花色、技术水平等,一般而言,时代在发展,技术在进步。瓷器比较古朴的,年代越久;瓷器比较新潮,颜色靓丽的,则是年代比较近的了。

从外型上来看,这只是初步的判断,需要每个瓷器爱好者对每个年代瓷器特点有自己的判断,研究。比如康熙瓷器外型颜色等是什么样的,乾隆瓷器有什么特点等。

有初步的判断后,才能让自己开始接下来的步骤。很多人都会知道,瓷器最重要的是什么。

有人喜欢外型,外型漂亮的,第一眼感觉就好。有人喜欢釉色,釉色正常的才会摆在家里。

当然,我们也对釉色比较注意,不是我们注意釉色,而是在瓷器制作的时候,工匠们就非常注重釉色了。 这是第二个方面,我们需要仔细判别瓷器的釉料。

我们以明清时期的瓷器为例,分析分析他们的釉色有什么特点。永乐年间的青花瓷,用的是进口的青料,宣德年间的瓷器亦如是。

进口的青料有这样的特点,釉色晕散非常自然,有浓翠的光泽,不过,效果也不太好,有黑疵存在;成化年间的瓷器,釉色几乎都是采用的江西乐平当地的釉料,有素雅、清丽明快的特点。 嘉靖、万历是用的回青料,成色浓艳,蓝中泛紫色。

而康熙瓷器的釉色则主要是用的浙江本地的釉料,层次分明,明艳净丽。主要注意的是,国产的青花瓷釉料,晕散都不是很自然,黑斑等,都需要人工进行点缀,此条,可以通过仔细观察,人工发现。

每个年代的瓷器都有自己的标志性说明,那就是落款。我们都知道,有的朝代非常注重“版权”,有的则比较注意从国家的角度出发,题款不写个人,专写国号或朝代。

元代前的瓷器发展,一般很少有见到落款年份的字眼,从明代开始,就有了区分他们年代的方法,那就是看足底,每个朝代有自己的题款方法,比如字是怎么写的,笔法有何不同,有的是小篆,有的是楷书。当然,不是每个朝代都会在足底题款,有的是在瓷身。

不管是当一名瓷器鉴定师也好,还是普普通通的瓷器投资者也罢,有些知识是必须要了解的,在促进瓷器知识传播的过程中,也让自己在鉴定瓷器、投资瓷器、收藏瓷器的过程中,不至于感到陌生和后悔。

3.古代瓷器有什么鉴定的窍门,

瓷器鉴定简介如下: 1:年代鉴定,比较复杂,主要是看瓷器表面的反光程度、胎体的颜色、外观形状、构图思路、胎质和釉面的成份等,确定基大概年代。

2:完整度鉴定,观看是否有裂纹、脱釉、磕碰、补接、擦划等 3:艺术价值鉴定:比如是否名人制造,是否名人书写、作画等, 4:历史价值鉴定:比如是否官窑,是否名人用品,是否有特殊历史意义等。 5:材质鉴定:比如是否特殊精细陶土,胎釉等。

6:稀缺性:稀少的精品瓷器价值更高。 区分真伪古瓷的方法: A.假古瓷器胎体与真品不同,过重或过轻,质地常做得过细。

仿古瓷的制作上常常有当时的风格,而与所仿瓷风格不同。仿古瓷的线条一般太生硬,不流畅,没有真品的自然神采。

仿古瓷的釉面光泽一般都太强、“ 火气”大,不细腻。另外,仿制品上的绘画不自然,笔迹拘谨,运笔不流畅,笔画粗细不匀。

B.仿制品作旧:青花瓷去光,用氢氟酸擦,再用烟灰擦就有旧痕。但此旧痕用肥皂水即可洗掉。

作“土锈”:用耕土掺蛋清拍于瓷器上或用古墓土加铅粉在高温下烘烤均可得黄色土锈。这种土锈虽不易洗掉、刮掉,但锈色不自然,且锈痕太多、太过、太新。

作“开片”:在刚出炉的仿制品上洒上食盐水使其开裂,再用墨涂形成铁线,用茶水涂则为金线,但这种线用火可烧掉。 C.款识:即各窑出产品都留有产出年份、地点等。

不同朝代款识各异,如明代“ 永乐款少,宣德款多,成化款肥,弘治款秀,正德款恭,嘉靖款杂”。款识书写各代有专人负责,风格大体相同,而仿制品的款识常有破绽。

4.瓷器鉴定的基本方法

首先看造型:不同时代,生活习惯、风俗人情以及技术条件不同,构成了不同的审美标准、,因此不同时代的陶瓷产品有不同的造型特点,这是瓷器文物鉴定的重要依据。对历代瓷器造型有一个基本概念,掌握器形发展的总趋势。了解历代瓷器造型的基本特征之后,进而还需掌握观察造型的方法,对器物的口、腹、底足,乃至耳、流、柄、系等都要仔细观察,总结规律。因此,只要我们头脑里有了准确的器形概念,善于体会各时代器形不同风貌,对那些貌似的伪品,就能看出差别之处,不致出现“失之千里”的现象,把明代器物看成是唐代产品。

其次看工艺:瓷器装烧方法不同,成型工艺不同,烧成气氛和燃料不同,都会在陶瓷器上留下明显的特征,成为我们的另一个重要依据之一。例如,而宋代汝窑瓷器采用支钉支烧工艺,烧成的器物通体满釉,器底只留下极小的芝麻状支钉痕迹;宋代定窑瓷器采用覆烧工艺,烧成的器物口沿无釉,俗称“芒口”,这些特征,都应着重掌握。

第三看胎釉:由于胎釉成分和烧造条件不同,不同时代,不同窑口烧制的瓷器质地、釉色各不相同,成为我们鉴定陶瓷的又一个重要依据之一。福建建阳宋代建窑所生产的黑釉瓷器,因胎料含铁成分较多,故胎色呈紫黑,胎质坚致。而江西吉安宋代吉州窑生产的黑釉瓷器,有的器型、釉色虽与建窑相似,但因制胎所用原料不同,胎色呈米黄或黑中泛青等色,胎质粗松。因此鉴别胎质主要是观察底足,无论任何时代器物,在底足边缘或口边露胎和器身缩釉处,大多可以看出胎质特色。观察釉质一般要注意釉色、光泽以及气泡疏密等几方面特征。即使同一个时代,同一品种,只要我们仔细观察,也会发现胎釉有不同之处,例如,明代永乐、宣德时期景德镇生产的青花瓷器,釉色白腻,釉面肥润,隐现桔皮状的凹凸感,仔细观察,釉中可见有大小不等的釉泡;而明代末年生产的青花瓷器,釉色截然不同,薄而青亮,不可同日而语。

第四看彩料:瓷器上的釉彩,有的虽然采用一种呈色的彩料,由于所含成分不同,或制法不同,烧成条件不同,因而呈色也就有所不同,所以各时期有各时期的特色,虽然这种不同有时是极其细微的,但只要仔细观察,就能发现。例如,明代宣德时期的青花瓷器,大多采用进口青料,这种青花料含锰量较低,含铁量较高,烧成后往往会在青花上出现黑疵斑点,这种自然形成的黑斑成为宣德青花瓷器的特征之一。而清代雍正时期的仿宣器,因所用青料不同,不能完全准确地再现宣青风格,青花上的黑疵斑点是用笔触多次点染而成,只要仔细观察,就可发现人工留下的痕迹,与宣德青花自然形成的黑斑迥然不同。

第五看纹饰:陶瓷上的纹饰,每一时代,都有自己鲜明的风格和特点。无论题材内容和表现手法等方面,都强烈地反映着当时人们的审美观。例如,中国瓷器上装饰常用的龙纹,各个时代各有变化,不尽相同。有的叱咤风云,有的细软疲沓;有的威武雄壮,有的老态龙钟,再如,元代青花瓷器的纹饰,布局繁密,层次较多,少则二、三层,多则七、八层;而到了明代永乐时期,则趋于疏朗。这些,都成为我们鉴定陶瓷时的参考因素。

第六看款识:款识是指刻、划、印或写在陶瓷器身上的文字,表明它的时代、窑口、制作者或使用者等等,也是鉴定陶瓷的重要依据之一。书款的方法、书体和笔法,以至书款的部位因时代不同都有所不同。例如,清末民初有不少仿清代康熙官窑的瓷器,器底书“大清康熙年制”款,但字体、笔法与康熙时不同,一看就知是后代仿品。因此,掌握款识特征来断代和辨伪也是相当重要的。 综上所述,历代陶瓷在造型、工艺、胎釉、彩料、纹饰、款识等方面都具有各自的风格和特点,成为我们鉴定陶瓷的各项依据。不过我们鉴定一件陶瓷器时,不能偏执一方,应将各项依据、因素、信息综合起来考虑,普遍规律与特殊规律相结合,把握各代陶瓷器的基本特征和典型风貌,联系实物,仔细观察,反复推敲、慎重定论,千万不可因其中有几处类似的特征便妄断真伪,这样才是正确的方法。

瓷器鉴定知识,短期还是很难掌握的。如果楼主想要鉴定瓷器的话,建议去博宝网在线鉴定。那里鉴定不收费。而且鉴定结果很可靠。如果鉴定为真,可以直接去博宝网商城和博宝网在线拍卖,这两个销售平台很不错。买家很多。

5.怎么辨别瓷器真假(古董)

不论是瓷器鉴赏,还是瓷器鉴定,上手亲自触摸与感受都是必不可少的。

手感不仅可以印证、补充观感和判断,甚至可以修正、矫正、否定观感结论。虽因人有异,却也异中有同,下面是瓷器的九大鉴定诀窍,或能助你一臂之力!1、轻重感瓷器的轻重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标准,因而需要大量的上手实践和感知揣摩,才能形成既贴近客观真实又有个性差异的“轻重感”。

瓷化度的高低、胎体或釉层的薄厚、器皿的大小等任何细微的差别,都足以导致瓷器轻重的变化。我们只有通过尽可能多的上手实战,并不断自我感知、体悟、对比、修正,才能最终找到适合自己用来区分新旧好坏真假仿赝的轻重感。

而一旦形成自己的轻重感的系统和体系,对于不明瓷器的断代以及区分窑口、品质、品位和新旧、真假、仿赝等都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提示】手感尽管很重要,具有一定的准确性、可靠性和不可替代性,但由于其具有必然的模糊性、差异性和含混性,不可量化、复制和对照,因而也往往作为观感目鉴的必要补充性的辅助手段来使用,很难独当一面、一锤定音。

2、干湿感有句话说:“古瓷会出汗”。瓷器的年龄不同,衣着也不同。

所以在相同的温度、湿度下,捧在手里,其干湿感也会有明显的不同。一般说来,瓷器的年龄只有在200岁以上者才会有出汗的手感,但800岁以上的瓷器却也少有出汗的湿润的手感。

200年以下的新瓷,其手感是干而涩、干而滞、干而燥,反复揉搓瓷器表面或者呵气摩挲釉面会发出干涩、钝滞、刺耳的摩擦声;而800年以上的瓷器却虽比较干,却有润、滑、爽的感觉,无论如何揉搓与摩挲都绝对不会出现干涩刺耳的摩擦声。所谓涩、滞、燥与润、滑、爽,每一个字都是一片天地,每一个字都是经验、汗水甚至泪水的结晶!要品味出其中的真意、深意和精意,一定需要成千上万次地反复上手、揣摩、总结、凝练、提纯。

【提示】在瓷器断代时,干或湿的手感只是辅助的手段。所谓“古瓷会出汗”和干湿的手感,都是一种手上的感受而已,并不是真的有可见的汗液或汗滴出现;另外,瓷器干湿的手感与你是否汗手无关。

3、润涩感百年以上的老瓷器手感上非常地朗润、爽润、舒润和温润,而且是越古越润、越老越爽。新的瓷器,无论是蒸煮还是烧烤,无论是打磨还是涂药,无论是土埋还是海泡,任他绞尽脑汁、搜索枯肠、百计千方也终究无济于事,诸多努力也许能蒙骗人们观感,但绝对欺骗不了人们的手感!【提示】新瓷的生涩感、滞涩感、阻涩感是绝对不可以人为地令其跨越岁月的年轮的,拔苗助长只能适得其反!4、软硬感软硬感是一种极其微妙、精细的手感,只对个别瓷器品种如越窑、定窑、耀州窑等具有一定的区分和标识意义。

瓷器手头的软硬感是一种综合了视觉的线性刚柔感、触觉的锐性利钝感的复合性感觉,而不是一种纯粹的质地刚性的软硬感。越窑瓷器无论是釉色、廓线还是文饰相 较于其他任何瓷器品种都有一种冷硬、生硬、挺硬感,定窑的阴线刻画与耀州窑的阴地刻花工艺,都有其各自独特的刚硬的特性。

【提示】硬感是一种很难用语言来形容和表述的犀利感、尖锐感、鲜明感、独特感的复合体,复杂、混杂而微妙,惟有反复上手、揣摩、分析、比对方可略见端倪。5、温凉感温凉感是区别瓷器品质优劣、品位高低的分水岭和试金石。

顶级的瓷器,尤其是宋代五大名窑的瓷器(特别是顶级的哥窑、汝窑瓷器),的确像宝玉和宝石一样,温润如玉、冬暖夏凉!【提示】许多瓷器在同等条件下的温差确实明显存在,这也许与“玛瑙入釉”或者古人的“爱不释手”有关。6、生熟感瓷器也像瓜果一样,由于烧成温度不同而有生熟之分。

烧成温度低,在1150度以下,则其声若瓦,为生;烧成温度稍高,在1200度左右,则其声类硬木,为半生;烧成温度再高,在1260度左右,则其声如石,略有回声,为半熟;烧成温度若在1320以上,则其声像金,回声悠长,余韵悠然,为熟。与瓜果的生熟状况正好相反,瓷器越生其手感就越轻,也越易破碎,反之瓷器越熟则其手感就越重。

熟悉了瓷器的生熟感,也就基本把握了宋代五大名窑的烧成温度的主要特征,当生者熟或当熟者生自然都不对了。【提示】所谓瓷器的生、半生、半熟与熟,既不是瓷器品质好坏的分水岭,也不是瓷器成败的试金石,而是不同瓷器品种、不同釉层釉质的客观特殊需求,是古人巧夺天工的技艺、智慧和能力的最高展示。

7、滑滞感滑滞感既是润涩感的延续,又是润涩感的结果和原因:润则滑、润必滑,滑就润、滑定润;涩必滞、涩定滞,滞则涩、滞才涩。凡古瓷必滑,光滑、润滑、油滑不等,滑溜、滑润、滑腻、滑爽有别,但滑不可少、滑不可缺,凡古必滑,是古定滑。

因而也就无滑不古,不滑非古,凡滞必新,是滞就新!【提示】古瓷之滑源自岁月、发自肌骨、来自年轮,是历史的烙印、是衰变的结果、是沧桑的必然。这种自然之滑爽决不是人为打磨、涂油、上蜡等机巧所能仿效和再现的。

8、粗细感瓷器的品种窑口不同、历史年代不同、保存环境不同、脱玻程度不同,都会导致瓷器釉面粗细感方面的巨大差异和不同。古代民窑的瓷器,往往简易、粗糙、率。

6.瓷器鉴定常识丨瓷器如何从底部断朝代

景德镇王掌柜总结了清几个朝代瓷器底部落款特征:

康熙:官窑瓷器的纪年款主要有两类:一是“大清康熙年制”六字二行或三行楷款;一是“康熙御制”四字料款,写于珐琅器上。官窑器中也有写干支纪年款的,如“康熙辛亥(1671年)中和堂制,”中和堂曾是康熙皇帝在圆明园中的居住之所,因此,署“中和堂制”款的器物是宫内御用之器。康熙朝瓷器款识种类繁多。按书体分有:楷书、篆书、行书,官款绝大部分是楷书,少有篆书款。按颜色分有:青花、釉里红、金彩、红彩、紫褐色款以及紫、黑、黄、蓝等料款。按款外线框分有:双圈、单圈、元圈、双边正方框等。按排列形式分有:六字两行、三行款,四字两行及四字环形款等。民窑一般无年款,但其它种类款很盛行

乾隆:乾隆朝的官窑年款,有楷、篆两种书体,但以“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篆书款为主。多数不加圈框。以青花款为多,还有金彩、红彩、蓝料彩与刻款等。堂名款之多,较康熙朝有过之而无不及。人名款中,以“唐英”、“瑶华道人”等有名,唐英为督窑官,瑶华道人为乾隆的王子。

宣统:官窑款误解有青花、红彩与墨彩款等,署“大清宣统年制”六字两行楷款为多,一般无圈框。民窑款识与前朝类同。

光绪:官窑款识楷、篆并用,以楷款为多,署“大清光绪年制”六字二行或三行款,也有四字两行款,多数不饰圈框。有青花、金彩、红彩及刻款等体式,大体同于前朝。民窑款识较草率。

同治:官款以楷书为主,大多为“大清同治年制”六字两行和“同治年制”四字两行楷款。以青花、红彩或金彩书写。民窑器大多用红彩图章式篆书款。

道光:官款与嘉庆时体式大致相同,大多为“大清道光年制”六字三行篆款。以青花和红彩写款。

咸丰:咸丰朝又兴起以楷书署款的风气,官窑大多署“大清咸丰年制”六字二行或三行楷款。篆书款减少。除青花款外,还有红彩款与刻款。民窑器中十分盛行图章式篆书款,并影响后世。

雍正:官窑年款较多见的是“大清雍正年制”六字两行楷书款,也有六字三行的,款外有双圈或方框。珐琅彩器款识有“雍正年制”与“雍正御制”四字,一般为两行竖写并围有方框的楷书款。在茶叶末、炉均及仿钧器上,则见“雍正年制”四字篆书刻款。“雍正年制”四字古钱形款,则主要见于花盆一类器物底足。雍正朝的堂名款不及康熙时期多,著名的有“朗吟阁制”楷书款,为雍正未登极之前烧制的,朗吟阁是当时雍正的读书处。堂名款还有“养和堂”、“希范堂”、“致和堂”等;人名款则见有“江鸣制”、“冯宅”、“松年”等;吉语款少见;图案款有一定数量,如灵芝、鼎、花押等等。

希望能帮到你,望采纳,谢谢

7.如何陶瓷鉴定

首先瓷器鉴定方法: 明清瓷器的鉴定 远古瓷器,因年代久远,保存民间的传世品甚少,如发现有出土文物,可借助基葬品仿证参考,同时还可借助历代窑址标本,用现代科技方法进行断代鉴定。

而明、清时期的瓷器,因距今较近,传世品较多,加之当时仿制摹古之风盛行,所以对明、清时期的瓷器鉴定,除了需对当时的社会、经济、文化等历史知识有综合性的了解外,还要靠我们掌握各朝代瓷器的典型风貌和基本特征作规律性的认识和研究,通过实践,在自已脑子里形成了 概念后,才能对瓷器进行科学鉴定。因明、清两代瓷器还可以见到,因此,现将明、清两代瓷器概述如下: 明代瓷器的特征 成化时期瓷器的鉴定 1、成化时期瓷器造型庄重圆润,玲珑俊秀,小件居多,俗称“成化无大器”,但也不是绝对的。

2、胎质纯洁细润,胎体轻薄,迎光透视呈牙白色或肉红色,如脂似乳,莹润光洁。釉质肥厚,光洁晶亮,胎精釉亦精,高穆深雅,同臻其妙。

3、成化青花瓷器,以淡雅、沉静的色调行于天下。但往往因釉质肥厚,青花色淡,而有云遮雾障若隐若现的现象。

尤以底足的青花款色调,表现的最为突出。青花色调浓重者,相近于宣德晚期,并和多数浅淡色调,同时并存。

4、斗彩为成化创新品种。 5、纹饰线条纤细,多用双线勾勒填色法,填色较淡。

只用平涂,只分浓谈而不分阴阳,无渲染烘托。绘人物衣着,只绘单色外衣,无内衣作衬托,故有成窑“一件衣”的说法。

成化青花以淡雅著称,用“平等青料”取代“苏泥勃青料”呈色稳定,发色兰中闪灰青,成化青花与弘治青花相类似,故有“成弘不分”的说法。 6、成化瓷器釉面,以细润见著,俗谓“明看成化,清看雍正”。

7、成化器足,凡饰有青花双边线很规矩,紧靠圈足底部,而靠近足跟无釉处,那条圈线,颜色较深重,上面一条则显清谈。可用这一点来做鉴定参考依据。

8、款识字体,挺拔有力,如同出自一人之手。一般为“大明成化年制”,“大”字尖圆头高,“成”字撇硬直到腰,“制”字上大下小,“衣”字一横不越刀。

弘治时期瓷器的鉴定 1、胎质与成化时相同,修胎规整纤巧。 2、釉面肥腴滋润,洁白光亮(白色居多,也有的白中闪灰色)。

3、纹饰线条纤细、舒展,比成化时更为柔和透逸。 4、盘有塌底现象。

由于器底整个收缩下凹,使器里圈足承托处微显凸露。 5、圈足处理光滑圆润,足墙比成化时略矮,内墙直立,深浅不一。

官窑盘碗之类和成化时基本一样,亦有“器足双边线”的特征。 6、器足底釉面色调,由初期的白色逐渐转变为灰色,后期则为“亮青釉”。

7、款识虽沿用旧制,但字体趋于清秀,笔划纤细柔和。以楷书为主,字体小而规整。

有四字或六字两行竖写款。 正德时期瓷器鉴定 1、正德时期,大器日益增多,修胎欠佳,接痕明显。

2、此时正处于大明瓷由细致、薄胎向粗糙、厚重过渡的阶段,因而粗细兼有。 3、釉面有白中闪青的特点。

4、图案纹饰中,多有表现回教、道教色彩的装饰。青花器的绘画,除沿用一笔勾勒点划外,兼用双线勾勒、填色平涂法。

民窑器物,大多粗率豪放。 5、器足露胎处一般修切平齐,也有滚圆状出现。

较浅的器足多向里收敛,有跳刀旋痕和塌底现象。有的足心似乳状突起,与明初的肚脐状底足相似,民窑也是如此。

6、器底釉面,有典型的青白色和亮青色特征。 7、正德以四字或六字楷书为主,其中以四字居多。

亦有用回文、巴思八文和红彩梵文书写的款识。其特征 是:“大”字横短头非高,“明”字日月平微腰,“正”字笔锋 三横平,“德”字,心宽十字小,“年”字横划上最短,“制”字衣横少越刀。

嘉靖、隆庆时期瓷器的鉴定 1、嘉靖胎质不及前朝,器型多种多样,有方形、棱形的造型。 2、琢器胎体厚重,接痕显露。

圆器多有随底心下凹和塌陷。 3、一般器物釉面粗糙不平,官窑及民窑小件器物则细润肥厚。

往往见釉下的青花轮廊线有模糊不清及晕散的现象。 4、青花用回青料,有时加入石青,其色调呈特殊的紫兰,青金兰色,同时也有发浅淡黑灰色。

5、青花及白釉器物,常于口部涂刷酱黄釉,形成黄口之特征。 6、纹饰线条虽纤细清丽,画风多写意却显得粗率, 画面多见道教色彩及吉祥祈福内容。

7、器底施釉,多为亮青釉。 8、圆器圈足多向内收敛,甚至有的可用手指挂起来。

玲珑薄胎器皿一般为滚圆矮浅窄小的圆足。 9、款识字体,笔划较粗,均为楷书体。

一般多于底足书写六字双行、带有双圈。“大”字的一抛一捺较平,“靖”字立部往上,“年”字一抛挨上点,“制”字衣横少越刀。

10、隆庆时青花色调兰中泛紫,浓重艳丽。在嘉靖、隆庆、万历三朝的青花中,以隆庆时青花呈色最佳。

这点可作鉴定判别隆庆青花器的主要依据。 11、款识多写“大明隆庆年造”,极少写“制”字。

隆庆时器物传世不多。 万历时期资器的鉴定 1、万历瓷器,一般质地粗松,胎体厚重,器身多变形不规。

2、青花色调,早中期呈兰中泛紫,晚期为灰暗晕散,并开始采用浅描手法。 3、装饰工艺技法,有楼雕、楼空、开光、暗刻等,青花中出现类似铁线描的绘画。

此时绘画风格,繁缚麻密,幼稚滞拙,具有粗矿的民间艺术色。

8.瓷器收藏鉴定知识简单易学的有吗

鉴定陶瓷,应着重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看造型 不同时代有不同的审美标准,生活习惯以及技术条件,因此生产的陶瓷产品有不同的造型特点,这给我们的鉴定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首先要对历代器物造型有一个基本概念,掌握器型发展的总趋势。 春秋的原始青瓷,咋行多仿青铜器,古朴刚劲; 三国两晋南北朝瓷器,由粗矮向瘦高发展; 唐代瓷器则浑圆饱满,显出雍容华贵的气质; 宋代器物修长轻盈,给人以生机勃勃之感; 元代器物造型一反宋代风格,器物高大,显得厚重粗犷; 明代又一反元代特点,器物造型秀丽古拙,给人以清新优美之感; 清代则器型繁多,制作精巧。

了解了历代瓷器造型的基本特征之后,进而还需要掌握观察造型的方法,对器物的口、腹、底足,乃至耳、流、柄、系等都要仔细观察,总结规律。 以碗足为例,唐代以前为饼形足,唐代中期由饼形足演变为玉璧形足,五代时向圈足发展,此后,圈足成为我国碗、盘一类器足的主体。

可见器物的足底部分也不能忽视,往往成为我们断代的参考依据。因此,只要我们头脑脑里与了准确的器型概念,擅于体会各时代器型不同风貌,对那些貌似的伪品,就能看出差别之处,这就好像手里拿了一把尺,有了准去饿分寸,不至出现“失之千里”的现象,把明代器物看成是唐代产品。

二是看胎釉 不同时代不同窑口烧制的瓷器,由于胎釉成分和烧造条件不同,烧成的器物质地、釉色各不相同,成为我们鉴定陶瓷的重要依据之一。 鉴别胎釉主要是观察底足,无论任何时代器物,在底足边缘或口边露胎和器身缩釉处,大多可以看出胎质特色。

观察釉质则一般要注意釉色,光泽以及气泡疏密等几方面特征。 例如福建建阳宋代建窑所生产的黑釉瓷器,因胎料含铁成分较多,故胎色呈紫黑,胎质坚致。

而江西吉安宋代吉州窑生产的黑釉瓷器,有的器型、胎色虽与建窑相似,但因制胎所用的原料不同,胎色呈米黄或黑中泛青等色,胎质粗松,这样,就可以帮助我们把窑口区分开来。 即使同一时代,同一品种,只要我们仔细观察,也会发现胎釉有不同之处。

例如明代永乐、宣德时期景德镇生产的青花瓷器,釉色白腻,釉面肥润,隐现桔皮状的凹凸感,仔细观察,釉中可见有大小不同等的釉泡,而明代末年生产的青花瓷器,釉色截然不同,薄而清亮,不可同日而语。 三是看工艺 器物成型工艺不同,装烧方法不同,烧成气氛和燃料不同,都会在陶瓷器上留下不同的特征,成为我们佳宁陶瓷中的重要依据之一。

例如,东带定窑瓷器采用覆烧工艺,烧成的器物口沿无釉,俗称“芒口”,而宋代汝窑瓷器采用支钉支烧工艺。烧成的器物遗体满釉,器底只留下极小的芝麻状支钉痕迹,这些特征,都应着重掌握。

四是看纹饰 陶瓷上的纹饰,无论题材内容和表现手法等方面,都强烈地反映着当时人们的审美观,每一时代,都有自己鲜明的风格和特点。 例如,元代青花瓷器的纹饰,布局繁密,层次较多,少则二三层,多则七八层,而到了明代永乐时期,则趋于疏朗。

再如,中国瓷器上装饰常用的龙纹,各个时代各有变化,不尽相同,有的叱咤风云,有的细软疲沓,有的威武雄壮,有的老态龙钟,这些,都成为我们鉴定的参考因素。 五是看彩料 瓷器上的釉彩,各时期有各时期的特色,有的虽然次用同一种呈色的彩料,由于所含成分不同,或制法不同,烧成条件不同,因而呈色也就有所不同,虽然这种不同有时是机器细微的,但只要仔细观察,就能发现其中的差异。

例如,明代宣德时期的青花瓷器,大多采用进口青料,这种青花料含锰量较低,含铁量较高,烧成后往往会在青花上出现黑疵魔点,这种自然形成的黑斑成为宣德青花瓷器的特征之一。而清代雍正时期的仿宣器,因所用青料不同,不能完全准确地再现宣青风格,青花上的黒疵斑点是用笔触多次点染而成,只要仔细观察,就可发现人工留下的痕迹,与宣德青花自然形成的黑斑遁然不同。

六是看款识 款识是指刻、划、印或写在陶瓷器身上的文字,表明它的时代、窑口、制作者或使用者等等,也是鉴定陶瓷的依据之一。不同的时代,书款的方法、书体和笔法,以至书款的部位都有所不同。

例如,清末明初有不少仿清代康熙官窑的瓷器,器底书“大清康熙年制”款,但字体、笔法与康熙时不同,一看就知是后代仿品。因此,掌握款识特征来断代和辨伪也是相当重要的。

综上所述,历代陶瓷在造型、胎釉、工艺、纹饰、彩料、款识等等方面都具有各自的风格和特点,成为我们鉴定陶瓷的各项依据。但是,世界上 的事物是复杂的,普遍规律中寓有特殊规律,还必须考虑到例外情况,例如,前述宣德青花大多有黑疵斑点,但也有一部分宣德青花没有黑疵斑点,我们不能因此说它们就不是宣德瓷器。

因此,我们鉴定一件陶瓷器时,不能偏执一方,食古不化或教条主义,拿着条条框框去套,而要将各项依据、因素,信息综合起来考虑,普遍规律与特殊规律相结合,把握各代陶瓷器基本特征和典型风貌,联系实物,触类旁通,辨证运用,反复推敲,慎重定论,千万不可因其中有几处类似的特征变妄断真伪,这样才是真确的方法。

9.收藏瓷器,怎样才能鉴别真假

古瓷器收藏的鉴别方法 购买古董的时候鉴别古董的真假好坏,可以试试藏家们自创的“六看鉴别法”—— 一看造型。

古瓷器不同的朝代是有不同的造型的,有的时候从器形就可以判断出大致是什么时代的瓷器。 二看胎质。

不同年代的瓷器在胎质上有所不同。 三看纹饰。

不同的时代的作品纹饰也是各具特色。 四看款识。

有些古瓷器的底部印有款识,每个朝代的款识都有不同的写法,从款识上也可以鉴定出一个古瓷器的年代及价值的高低。 五看工艺。

在收藏的时候不仅要看这件瓷器的年代器形,工艺的高低也是体现价值的一个重要指标,比如影青碗,北宋时采用仰烧,故碗底留有印记;而南宋时则采用复烧(碗底朝上,一个叠一个),故碗沿留有“芒口”,所以南宋时的碗,多数是有包边的,宫廷用的碗是包金边的,有钱的大户人家是包银边的,而普通的百姓用的碗就只能包铜边了。在收藏的时候,从这些碗采用的包边残留材质就可以推断出这瓷碗以前的主人的身份,从而认定它们的价值。

六看手感。所谓手感,就是指收藏者在购买瓷器时把玩这些瓷器的感觉,如手感是否圆润顺畅。

据说有些真正有经验的收藏大家在鉴定一件古董的时候,只要把它拿在手里摩挲一会就能把这件器物的真假和价值估摸得八九不离十。 ----------------- 瓷器鉴别知识 瓷器鉴别知识----大体讲,瓷器鉴定主要是从器型、纹饰、胎釉、款式等各方面入手。

器型方面,赝品侧重于器物造型的古拙、敦厚、粗笨、秀美、玲珑、华丽等不同风格进行研究,详加分析对比,摸清其演变规律。仅举玉壶春瓶为例,自宋代始创以至晚清民国,历朝均有制作,而风格却代有变迁。

如清雍正时所仿明宣德青花玉壶春瓶,虽然制作精工,但其余姑置勿论,仅造型一项的微妙差异亦可略见端倪。除整体风格外,对于不同器物,还要从口、腹、底、柄、耳、颈、流、系、足以至瓷器内部等各个局部加以观察,看看各时代有何异同。

若能经常把玩和测量古瓷的器体部位,体重厚薄,熟记大小,对于鉴定工作十分有利。 纹饰方面,也同造型一样,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

无论题材内容、装饰手法拟或工艺技术,不同时期的纹饰均有不同的表现,成为瓷器断代和辨伪的有力依据。例如明初永宣瓷器中的青料晕散和下凹斑痕等特有现象,后代仿品都不能准确再现,清雍正仿永宣器,常用复笔加重点染青花来刻意仿较宣青的效果,但因钴料不同,就无法克服色彩漂浮的弊病。

又如成化斗彩文饰中“花无阴面,叶无反侧”;画人物衣纹不加渲染,表里不分,如着单衣。这些微妙的时代特点,往往为后世仿造者所忽略。

至于施彩工艺的演变,如成化斗彩中独具的姹紫色和不施黑彩(用黑彩勾勒轮廓线最早不应早于正德);明代及清初红彩均为深枣皮红色;明代绿彩多显黄绿色;粉彩是于康熙中晚期才出现的;此类知识必须具备。另外,纹饰图案所表现的画风和笔法,也特别值得注意。

如后仿清前期珐琅彩、粉彩、五彩、斗彩等器物,运笔常显拘谨、幼稚、生疏、滞断,或图案层次不清,无生动感还有的纹饰过于细腻,亦足以引起我们的怀疑。 胎釉方面,胎为骨,釉为衣。

鉴别胎质时,可从器足的无釉处入手,注意胎土淘炼的纯净与烧结的缜密程度。因时代淘炼方法有别,明代以前较之清代、民国,胎土中含金属杂质为多。

如著名的永宣细砂底器,露胎处可见金属自然氧化形成的黑褐色星点或火石红色;而后仿清代、民国胎体,却均因淘炼过细,没有这种氧化斑,成为赝品致命的破绽。另外明代胎体迎光透视,多显肉红色;明成化胎体透光显牙白和粉白色。

而清代及民国仿品则显青白色。清康熙瓷胎质纯净、细腻、坚硬,为清末初仿品所不能及;而很多日本仿中国明清瓷器,其胎质烧结瓷化的程度又过高,以指轻扣,发声清越,就仿品之逼肖而言,亦成缺陷。

至于鉴别釉面,主要应注意观察釉质的粗细,光泽的新旧,釉层的厚薄,以及气泡的大小和疏密程度。例如明代瓷器釉面都闪现不同程度的青白色,器足釉面与器身釉面多不一致;明早期釉面常有无色的自然开片及缩釉现象;明代宣德的桔皮釉,与清雍正和晚清、民国时期后仿器的小波浪纹之间,有着细微的差别;清康熙瓷器釉面具有紧密感,出现硬亮青釉,浆白釉,并有破泡现象。

种种,各自具有典型的时代特征,对于识破伪品最具说服力。另从釉面的新旧光泽看,很多仿作者故弄玄虚,将仿品釉面作旧:土埋,打磨,药滑,茶煮,浆沱,甚至稍加损破,以示出土状。

然后这些不自然的作旧光泽,决无古瓷那种年深日久、自然形成的“酥光”现象。 最后,款识方面,历代更是千差万别。

体会各代识的不同风格,可以从研究笔法入手,然后将真假瓷器款识相互比较,结合实物,反复审度字体的结构,排列的形式、落款的部位,以及款字色泽的深浅浓淡等。另外,还应注意总结同一时期早、中、晚期款识不尽相同的变化规律。

总之,辨识瓷器真伪,上述条件缺一不可。同时,也要防止草木皆兵,对所见器物一概乱加猜测。

欲提高鉴定水平,首先应多看真品,其次也可以选出一些典型的伪作赝品,经反复对比,切磋揣摩、积累经验。如此,对瓷器的真伪、年代。

瓷器的鉴定小知识

标签: 瓷器鉴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