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莹撤稿后曾称以前的文章“都是垃圾、不能代表我的水平”所以拿掉了,你怎么看?怎么评价梁莹此人,她一路高升合理吗?
梁莹现象不是孤立存在的,大学里有很多梁莹们,还有很多准备做梁莹的。大学学术以论文为导向的评价倒逼出很多梁莹们。 人才尺度评价为什么只会凭论文?
在某些专业领域,例如我所熟悉的后现代哲学领域,一部专著或一篇论文,我看一遍,就知道此人大致水平。绝不是凭着参考文献来衡量的,而是通过其论述和逻辑,就知道此人是否在这个领域有一定的研究。 而我们大学硕士博士惯常的方式就是干枯的参考文献拼凑起来的论文,如果专业领域的专家们识别不出来这些论文的实际水平,那么,这些教授怎么能培养出高水平的研究生?等他们的研究生毕业从事学术,还是按照这种干枯的参考文献论文来操作,不就是进入了靠论文批发学历和职称的恶性循环了吗?
我曾经阅读过某著名教授一部专著,恰好其研究的领域是我熟悉的,引用的参考文献也是我熟悉。让我愤怒的是,整篇大量是引用参考文献,我一怒之下进行细致统计,发现15万字的专著,居然有13万字都是参考文献。
请问,这样的专著也叫专著,那么,大学怎么可能培养出高水平的学者。大量会是靠论文来获得文凭和评定职称的梁莹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