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书基础知识
1.草书基础知识
今草的点画 古人曾这样概括草书“匆匆不暇草书”。
今人对这句话也有多种理解,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人认为这是在匆匆忙忙的速度下而书写草书,有人则认为是匆匆忙忙是写不了草书的。
我以为,对于掌握草书特有书写规律而言,是要认真仔细钻研,而不可匆匆不暇的。而一旦掌握了这种规律,成竹在胸时,在书写的时候总的节奏应该是匆匆不暇的,这样才便于体现草书特有的飞动气势,尤其是狂草。
古人这句话,对于我们分析草书的点画特点,加深理解点画的处理内涵,是大有好处的。狂草的点画犹如天马行空,又如飞花散雪,某些点画则如枯藤老树,泻瀑鸣泉,其神韵无穷。
宋代姜夔《读书谱》中有这样一段话:“‘古人作草’如今人作真,何尝苟且。其相连处,特是引带。
尝考其字,是点画处皆重,非点画处,偶相引带,其笔皆轻。虽复变化多端,未尝乱其法度。
张颠怀素,最号野逸,而不失此法。” 这里很清楚地说明了草书的点画和引带游丝的关系。
今草和狂草都不例外。孙过庭关于草书的点画也有很精辟的见解:“草以使转为形质,点画为性情。”
(孙过庭《书谱》。) 在草书中,没有笔直的竖画和横画,在转角时圆笔较多,钩画笔变化较多,撇和捺都可以处理成点。
点画相连也可以处理为坚画和横画。 现将孙过庭《书谱》中的一些字作为例字加以讲解。
孙过庭草书直接取法王羲之,而且是墨迹本,便于我们体会了解点、画和笔法动用及其变化。 1.点 ①一笔点:今、分、云、互、谢、惊 互字的点为横写的点,谢字的点为竖写的点,其余均为斜写的点。
其中分字的起笔和收笔都露出笔锋即笔尖,今字的点收藏锋,体现出不同的形态。另外由于草书的书写特点之一是点画相连,省略了不少笔画,也就出现了以点代画的情况。
例如今字的亠、谢字的言、惊字的灬,都被写成一点,十分简练。 ②两笔点:易、小、英、不、谏、著 易的两撇被写成两竖点,显得十分生动,两点之间相互揖让,第一点起笔出锋,收笔藏锋;第二点起收都出锋,互有变化。
小、英的两个点虽然中间有竖画隔断,但都相互顾盼,笔断意连。著字的下面本是日字,但在这里用两个竖点来处理,恰与上面的草头两点相呼应,既省了笔画,又协调统一。
谏字的两点一个是竖点,一个是斜长点,既有所变化,又突出了气势,形成均衡之势。 ③三笔点:所、峰、体、端、挫、态、心 草书的笔画相连也体现在点的运用上。
比如三点水连成一条竖画,尾端向右上挑。也可以写成不向上挑的竖面。
孙过庭的写法比较认真,三点都交代出来了。 体、峰的三点写法相同,都是第一点单独写,后两点相连,但都相互呼应。
所、峰、挫、态的三点写法都相近。引带关系清楚。
但心字的写法比较开放,第一点露锋点成圆笔后,再转锋向右下过渡,稍稍停顿后再向右上挑,然后转锋,顿笔后向左边出锋收笔,整个过程既清楚,节奏又鲜明,形态也很好。 2.横 草书的横画都不是很平的横,而且也不宜过长。
写法往往根据字的结构而定。灵活变化,不拘一格。
①亦、态、息、点 前面讲过,草书的特点是点画相连,而且以点代画、以画代点的情况也十分常见。以上四个字都是以画代点的字。
亦字的下半均用一横画听取代,点的下面四点也是如此、态和息都是以横画代替心字的三点,但写法都不相同,态的横画起笔重按,而收笔较轻,形状像三角,息字的横画厚重,起收都回锋重按,形状梯形,其凝重的笔触与上面灵动的笔画形成对比。 ②一、古、工、丁、士、七、是 一字如一条扁豆,两边露尖,全身饱满,毫不板滞。
而古字起笔一顿,十分有力,再向右侧行笔时有个小弧度,最后则轻按收笔,这一笔与下面的口相协调,照应得体。 工字横画多有变化,上面一横较规范,下面则与上面的竖笔相连,形成一条弯曲的弧度,强调了对立变化。
士字和七字的横画部是露锋起笔,但士的横画显得稳重,在它起笔后立即加重按笔,最后形成一个三角形,与下边的一横形成鲜明对照。 而七字的起笔则充满动感,起笔轻按并向右下画出一个孤;线,然后再向上行笔,最后重按收笔,这很大的起伏既充满活力,又与下一笔竖弯相呼应 是字的横画写法与上面几个字的横都不同,它起笔重按并露锋,行笔很有力,收笔也回锋重转,整个横画像个平放着的S,但又和上下笔画相呼应,笔断意连,因此十分自然。
3.竖 ①顷、纠、诮、往、也 草书中以竖笔代替其他笔画的情况也很常见,以上五个字都是这种情况。 > 6.挑 抗、胜、孰、据、挥 草书的挑笔也写法不一,有的连带,有的不连。
如抗、孰、挥上下都与其他笔画相连接。而胜字则成为向右上的挑点,据字的挑势较明显,也很饱满。
7.钩 ①横钩 穷、学、赏、百、气: 穷、学、赏都是宝盖写法,也都上下连带。而气和百的横钩笔画都相同。
②竖钩 乎、用、图、伪、时: 以上都是右竖钩。乎、用、图均为方笔钩,外角尖锐、有力,有的角度较小,有的角度较大。
伪字为圆笔钩,时字的钩外圆内方,刚柔相济。 ③戈钩 识、威、或、哉、成: 戈钩的处理形状也多种多样。
识字的钩是较清楚、规范的。威字的钩则变为重重的捺笔,而或字的钩很像碑刻中的棱角。
2.草书基础知识
今草的点画 古人曾这样概括草书“匆匆不暇草书”。
今人对这句话也有多种理解,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人认为这是在匆匆忙忙的速度下而书写草书,有人则认为是匆匆忙忙是写不了草书的。
我以为,对于掌握草书特有书写规律而言,是要认真仔细钻研,而不可匆匆不暇的。而一旦掌握了这种规律,成竹在胸时,在书写的时候总的节奏应该是匆匆不暇的,这样才便于体现草书特有的飞动气势,尤其是狂草。
古人这句话,对于我们分析草书的点画特点,加深理解点画的处理内涵,是大有好处的。狂草的点画犹如天马行空,又如飞花散雪,某些点画则如枯藤老树,泻瀑鸣泉,其神韵无穷。
宋代姜夔《读书谱》中有这样一段话:“‘古人作草’如今人作真,何尝苟且。其相连处,特是引带。
尝考其字,是点画处皆重,非点画处,偶相引带,其笔皆轻。虽复变化多端,未尝乱其法度。
张颠怀素,最号野逸,而不失此法。” 这里很清楚地说明了草书的点画和引带游丝的关系。
今草和狂草都不例外。孙过庭关于草书的点画也有很精辟的见解:“草以使转为形质,点画为性情。”
(孙过庭《书谱》。) 在草书中,没有笔直的竖画和横画,在转角时圆笔较多,钩画笔变化较多,撇和捺都可以处理成点。
点画相连也可以处理为坚画和横画。 现将孙过庭《书谱》中的一些字作为例字加以讲解。
孙过庭草书直接取法王羲之,而且是墨迹本,便于我们体会了解点、画和笔法动用及其变化。 1.点 ①一笔点:今、分、云、互、谢、惊 互字的点为横写的点,谢字的点为竖写的点,其余均为斜写的点。
其中分字的起笔和收笔都露出笔锋即笔尖,今字的点收藏锋,体现出不同的形态。另外由于草书的书写特点之一是点画相连,省略了不少笔画,也就出现了以点代画的情况。
例如今字的亠、谢字的言、惊字的灬,都被写成一点,十分简练。 ②两笔点:易、小、英、不、谏、著 易的两撇被写成两竖点,显得十分生动,两点之间相互揖让,第一点起笔出锋,收笔藏锋;第二点起收都出锋,互有变化。
小、英的两个点虽然中间有竖画隔断,但都相互顾盼,笔断意连。著字的下面本是日字,但在这里用两个竖点来处理,恰与上面的草头两点相呼应,既省了笔画,又协调统一。
谏字的两点一个是竖点,一个是斜长点,既有所变化,又突出了气势,形成均衡之势。 ③三笔点:所、峰、体、端、挫、态、心 草书的笔画相连也体现在点的运用上。
比如三点水连成一条竖画,尾端向右上挑。也可以写成不向上挑的竖面。
孙过庭的写法比较认真,三点都交代出来了。 体、峰的三点写法相同,都是第一点单独写,后两点相连,但都相互呼应。
所、峰、挫、态的三点写法都相近。引带关系清楚。
但心字的写法比较开放,第一点露锋点成圆笔后,再转锋向右下过渡,稍稍停顿后再向右上挑,然后转锋,顿笔后向左边出锋收笔,整个过程既清楚,节奏又鲜明,形态也很好。 2.横 草书的横画都不是很平的横,而且也不宜过长。
写法往往根据字的结构而定。灵活变化,不拘一格。
①亦、态、息、点 前面讲过,草书的特点是点画相连,而且以点代画、以画代点的情况也十分常见。以上四个字都是以画代点的字。
亦字的下半均用一横画听取代,点的下面四点也是如此、态和息都是以横画代替心字的三点,但写法都不相同,态的横画起笔重按,而收笔较轻,形状像三角,息字的横画厚重,起收都回锋重按,形状梯形,其凝重的笔触与上面灵动的笔画形成对比。 ②一、古、工、丁、士、七、是 一字如一条扁豆,两边露尖,全身饱满,毫不板滞。
而古字起笔一顿,十分有力,再向右侧行笔时有个小弧度,最后则轻按收笔,这一笔与下面的口相协调,照应得体。 工字横画多有变化,上面一横较规范,下面则与上面的竖笔相连,形成一条弯曲的弧度,强调了对立变化。
士字和七字的横画部是露锋起笔,但士的横画显得稳重,在它起笔后立即加重按笔,最后形成一个三角形,与下边的一横形成鲜明对照。 而七字的起笔则充满动感,起笔轻按并向右下画出一个孤;线,然后再向上行笔,最后重按收笔,这很大的起伏既充满活力,又与下一笔竖弯相呼应 是字的横画写法与上面几个字的横都不同,它起笔重按并露锋,行笔很有力,收笔也回锋重转,整个横画像个平放着的S,但又和上下笔画相呼应,笔断意连,因此十分自然。
3.竖 ①顷、纠、诮、往、也 草书中以竖笔代替其他笔画的情况也很常见,以上五个字都是这种情况。 > 6.挑 抗、胜、孰、据、挥 草书的挑笔也写法不一,有的连带,有的不连。
如抗、孰、挥上下都与其他笔画相连接。而胜字则成为向右上的挑点,据字的挑势较明显,也很饱满。
7.钩 ①横钩 穷、学、赏、百、气: 穷、学、赏都是宝盖写法,也都上下连带。而气和百的横钩笔画都相同。
②竖钩 乎、用、图、伪、时: 以上都是右竖钩。乎、用、图均为方笔钩,外角尖锐、有力,有的角度较小,有的角度较大。
伪字为圆笔钩,时字的钩外圆内方,刚柔相济。 ③戈钩 识、威、或、哉、成: 戈钩的处理形状也多种多样。
识字的钩是较清楚、规范的。威字的钩则变为重重的捺笔,而或字的钩很像碑刻中的棱角分明的捺。
3.行书书法基础知识
行书是介于楷书、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可以说是楷书的草化或草书的楷化。它是为了弥补楷书的书写速度太慢和草书的难于辨认而产生的。笔势不像草书那样潦草,也不要求楷书那样端正。
行书的书写特点
行书是介于真草间的一种书体。写的比较放纵流动,近于草书的称行草;写的比较端正平稳,近于楷书的称行楷。
在书写过程中,笔毫的使转,在点画的各种形态上都表现得较为明显,这种笔毫的运动往往在点画之间,字与字之间留下了相互牵连,细若游丝的痕迹,这就是牵丝。
行书是楷书的快写,是楷书的流动。经过对几组楷书与行书个字的分析,发现楷书与行书书写时,点画的写法,用笔需遵循的准则,如中锋,铺毫,逆入平出,提按起主,藏锋等都是一致的, 只是行书书写时比较舒展,流动。
行书的用笔有以下几个特点:
[1]点画以露锋入纸的写法居多;
[2]以欤侧代替平整;
[3]以简省的笔画代替繁复的点画;
[4]以勾、挑、牵丝来加强点画的呼应;
[5]以圆转代替方折;
4.书法基本常识
执笔姿式五指执笔法,首先用拇指与中指紧夹住,手掌中的空闲位置要有像4厘米左右的正方体的位置,然后用无名指和小指自然的放在毛笔后面,身体挺直,手臂要离桌子有合适的一段距离。
2.背临多次临写之后,根据头脑记忆中留下的原作形象,再次书写出来。3.创作依据不断修正的背临书写习惯和书写风格,重新选择书写内容及表现风格,写出来的新作品。
4.双钩双钩书法之“五指法”(双苞) 双钩,也叫“双苞”,是执笔的一种方法。唐代书法家韩方明在《授笔要说》中说:“夫书之妙在于执管,既以双指苞管,亦当五指共指,其要实指虚掌,钩压平送,亦曰抵送,以备口传手授之说以。”
其方法是,大指向外压着,食、中两指向内钩着,无名指向外揭着,小指帖在无名指下面,帮同送着,五指都派好了用场。5.坐势凡写三寸以内的字,都可以坐书。
坐书的桌椅高矮要适中。头要正,可稍前俯,但不宜左右歪斜。
臀部要做正,腰脊要直,胸要挺,不要伏在案子上,胸前离桌边一般要保持在3-5寸的距离。两腿要自然张开,脚要放平,左手按纸(纸亦应放正)。
笔的位置,以距鼻6寸左右为宜。扩展资料书法书法,是中国及深受中国文化影响过的周边国家和地区特有的一种文字美的艺术表现形式。
包括汉字书法、蒙古文书法、阿拉伯书法和英文书法等。其“中国书法”,是中国汉字特有的一种传统艺术。
从广义讲,书法是指文字符号的书写法则。换言之,书法是指按照文字特点及其含义,以其书体笔法、结构和章法书写,使之成为富有美感的艺术作品。
汉字书法为汉族独创的表现艺术,被誉为:无言的诗,无行的舞;无图的画,无声的乐等。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书法。
5.书法理论知识详解
书法等级考试理论知识 秦及秦以前 1. 篆书主要可以分为甲骨文、金文、小篆三大类。
2. 《石鼓文》是现今发现最早的石刻文字之一。 两汉 1. “八分书”的特征是什么?(增加了波磔俯仰,字形由长趋扁,体势展向左右两边) 2. 隶书的风格特点是什么?(谨严规矩、典雅肃穆、雄浑粗拙、散逸纵横) 3. 文字学家把篆书向隶书的转换过程称作“隶变”,把隶书的定型称作“隶定”。
4. 章草是汉代草书的主流,张芝被称为“草圣”。 5. 《礼器碑》是汉代谨严规矩类隶书的代表作。
魏晋南北朝 1. 中国书法历史悠久,有篆、隶、真、行、草五种书体。 2. 草书可以分为小草、大草、狂草。
3. 今草书以王羲之、王献之为代表,世称“二王”。 4. “书圣”是指王羲之,他的《兰亭序》被称作“天下第一行书”。
5. 王献之的小楷代表作是《洛神赋十三行》(又称《玉版十三行》)。《鸭头丸帖》是其行书代表。
6. 《圣教序》是唐代僧人怀仁集王字而成。 7. 《真草千字文》是智永的作品。
隋唐五代 1. 初唐四大家是指虞世南、欧阳询、诸遂良、薛稷。 2. 《九成宫醴泉铭》是欧阳询晚年楷书的代表作。
3. 《雁塔圣教序》是诸遂良的作品。 4. 颜真卿的代表做有《多宝塔碑》、《麻姑仙坛记》、《颜勤礼碑》,而他的《祭侄秀明文稿》有“天下第二行书”之誉。
5. 柳公权的代表作有《玄秘塔碑》、《神策军碑》。 6. 唐代狂草以张旭的《古诗四帖》、怀素的《自叙帖》为代表。
7. 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被称为唐代三大楷书家。 8. 楷书、草书两极的高峰,使唐代书法足以雄视千古。
9. 李北海即李邕,为唐代善行书者。 宋元时期 1. 宋代书法四大家是苏东坡、黄庭坚、米芾、蔡襄。
2. 《黄州寒食诗帖》是宋代苏东坡的作品,有“天下第三行书”之称。 3. 米芾,人称“米南宫”、“米襄阳”,有《笤溪诗帖》《蜀素帖》等名行书。
4. 宋徽宗赵佶所创“瘦金体”在书法史上独树一帜。 5. 元代的赵孟頫与颜、柳、欧并称为楷书四大家,《胆巴碑》是其代表作。
明清时期 1. “漆书”是扬州八怪中的金农创造的,“六分半书”是郑板桥创造的。 2. 清代书家邓石如最擅篆书。
3. 清代擅长《石鼓文》的是吴昌硕。 概述部分 1. 文房四宝是指纸、砚、笔、墨。
2. 书法中的任何一笔都包括起、行、收三部分。 3. 写在书籍、书画、碑拓前面的称题,后面的称跋。
4. 《说文解字•叙》中称六书为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假借。 5. 五字执笔是指ye 、押、钩、格、抵。
6. 书法:(略) 7.笔法(指用笔的方法,是历代书家在长期的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一套手腕运动与毛笔相适应的用笔规律) 8.九宫(古代书家在实践中总结出的结字规律,认为凡字均有八面,而八面点画有皆拱向中心,即“中宫”,故而形成八面拱心之“九宫”。 9.中锋侧锋: 据行笔过程中主毫在点画中的位置而言,这是两种主要用笔方法。
中锋也叫正锋,指行笔过程中尖锋主毫始终走在笔画的正中,点画显得饱满圆浑;侧锋亦叫偏锋,指行笔过程中尖锋主毫偏在点画的一侧,笔画显得轻快飘逸、活泼洒脱。在书写中,中锋侧锋宜结合使用,可有所侧重,但不宜偏废。
10.提按: 提按是运笔过程中的一组相对的用笔方法。提是指笔在垂直方向由下向上用笔的动作;按是指笔在垂直方向由上向下的用笔动作。
书家作书时,提按要始终贯穿于用笔中,相互结合,所谓提中有按、按中有提,才能避免沉重、飘浮的毛病。 11.蚕头雁尾: 是对隶书横画起笔、横波收笔的形象说法,指隶书长画起笔,回锋饱满,形如蚕头,横波收笔,顿笔斜提出锋,状如雁尾。
12.一波三折: 本义指写捺画时,起笔要束得紧,颈部要提得起,捺脚处要铺毫饱满,拓得开,如此一笔之中有三个转折笔势;后泛指在书写点画时,行笔中笔势起伏,含委婉意。 13.无垂不缩、无往不收: 书法用笔的基本原则。
指运行时笔势有来必有往、有去必有回、有放必有收、有运必有止,这样才能气韵饱满、前后呼应,从而使笔画含蓄、圆实有力。 14.内撅(ye厌)外拓: 用笔的两种不同方式,多用于行草书。
内撅指笔意紧敛,王羲之多用此法;外拓指笔意放纵,以王献之为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