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农耕文化的遗存知识点
1.【知识点,第一单元】
(一)中华文明的起源第1课 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内容标准】以元谋人、北京人等早期人类为例,了解中国境内原始人类的文化遗存.1.元谋人 地点:云南元谋县地位:祖国境内最早的原始居民时间:约70—20万年前2.北京人 生活:原始社会,会使用天然火保存火种时间:约3万年前3.山顶洞人 生活:氏族,会人工取火,爱美,会磨光和钻孔技术第2课 原始的农耕生活【内容标准】简述河姆渡遗址、半坡遗址等原始农耕文化的特征.时间:约七千年前河姆渡原始农耕 流域:长江流域生活:使用磨制石器,用耒耜(lěisì)耕地,种植水稻,干拦式房屋.时间:约五六千年前半坡原始农耕 流域:黄河流域生活:种植粟,半地穴市房屋,陶器刻画符号(早期文字雏形)第3课 华夏之祖【内容标准】知道炎帝、黄帝和尧、舜、禹的传说,了解传说和史实的区别.黄帝号轩辕氏,贡献:建造宫室,制作衣裳,舟车,妻子嫘(léi)祖养蚕缫(sāo)丝,仓颉(jié)造字,人文初祖伶伦编乐谱.华夏之祖 华夏族(汉族)炎帝号神农氏,神农治世尝百草.。
2.初一历史的第二课原始农耕文化的起因和特点是什么
原始农耕一词,遵从教育部新发之历史课程标准,其《中华文明的起源》有一节内容为:“以半坡遗址和河姆渡遗址为例,简述中国原始农耕文化的特征。”
根据李根蟠等著《中国原始社会经济研究》一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版),我国原始社会若按“生活资料生产方式的演进”划分,可分为“原始采猎业”和“原始农业牧业”两大阶段,而“农业的发明是人类历史上一件划时代的大事,是由攫取经济到生产经济的伟大革命性转变。人类第一次通过自己的活动来增殖天然的产品,从而改变了整个社会的经济面貌,对人类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第71页)。
据最新考古材料可知,我国黄河流域最早的农业遗址,为黄河中下游的河北武安磁山文化、河南新郑裴李岗文化遗址等,碳-14数据表明,这些遗址年代都在公元前6000年至前5000年,即距今七八千年。这些都比半坡和河姆渡的农耕文化略早。
一般来说,原始农耕时代相当于石器时代的新石器时代,也相当于以社会结构为演进标志的氏族公社繁荣阶段。伏羲氏教民熟食、结网捕鱼 伏羲氏是我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圣贤,是著名的“三皇”之一。
古史上又称庖牺氏或宓牺氏。《三皇本纪》称他“养牺牲以供庖厨”,是说他教给人民畜牧以供厨下的肉食。
《周易》又载庖牺氏“作结绳而为网罟,以佃以渔”。唐代史学家司马贞把这两个记载结合起来:“结网罟以教佃渔,故曰宓牺氏,养牺牲以庖厨,故曰庖牺。”
是把教给人民结网打鱼和驯养禽畜的功劳全归在伏羲氏一人身上了。神农氏教民播种五谷 关于神农氏教民播种五谷的传说,古史多有记载,如《周易》说:“神农氏作,斲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
《拾遗记》说:“时有丹雀衔五穗禾,其坠地者,帝乃拾之,以植于田,食者老而不死。”《白虎通》说:“古之人民皆食禽兽肉,至于神农,人民众多,禽兽不足,于是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作,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故谓之神农也。”
课本上的引言和古文引文便源自上述《逸周书》和《白虎通》。此外,《淮南子》上尚记载有“神农乃始教民播种五谷,相土地宜”和“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等功劳。
河姆渡的磨制石器 河姆渡的磨制石器,主要器形有石斧、石锛等,还有专门用作木材加工的原始刨光工具石扁铲,和用于加工木板的石楔等,共出土约九十件。河姆渡原始居民用骨器多于石器,出土各种骨器七倍于石器,最常见的有骨耜。
骨耜上部安装一根木棍,称为耒。用耒耜耕作,称为耜耕农业。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 世界上的人工栽培稻,有亚洲稻和非洲稻两种。目前已知的最早非洲栽培稻,考古学家认为起源于非洲西部的尼日利亚,最早可追溯到3500年前。
亚洲栽培稻要比非洲稻早得多。长期以来学术界大多认为印度是亚洲稻的起源中心,印度曾发现过公元前两千多年的人工栽培稻遗存,20世纪70年代又发现公元前六千至四千多年的人工稻遗址。
而我国河姆渡遗址和另一处浙江桐乡罗家角遗址出土的人工稻谷距今七千年左右。1988年我国考古工作者又在湖南澧县彭头山发现了更早的碳化稻壳遗迹,距今年代为九千年至八千年。
后来,考古工作者又发现了距今约一万年的湖南道县玉蟾岩的人工栽培水稻。一些学者认为,我国是水稻的发源地。
而另外一些学者则认为:中国和印度都应是亚洲稻的主要起源中心之一。干栏式的房子 河姆渡居民住在干栏式房子里。
这是一种木结构的地面建筑。浙江地区地势低洼,潮湿温热。
我国先民为了居住地能有良好的通风和防潮性能,于是盖造干栏式房屋。这种木建筑房屋,一般都由若干木桩、圆木、木板组成,下部有木柱构成底架,高出地面,底架采取打桩的方法建成。
桩木打成后,上架横梁,再铺板材,然后在木板上立柱构梁架和屋顶,形成架空的建筑房屋。干栏式建筑,既可防蛇虫猛兽之害,又可避潮湿,下面还可养殖家禽家畜。
至今,我国西南一些少数民族地区,尚采用这种古老建筑形式。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粟的国家 世界农学界几乎都认为,粟的种植,是中国人的首创。
我国和世界上发现的最早人工栽培粟,出土于河北武安磁山遗址,距今年代为七千三百年左右。此后,西安半坡原始居民,也大量种植粟,半坡遗址发现了窖藏和罐藏的粟子。
日本农学家认为,大约早在新石器时代,中国粟就向东传到日本、朝鲜,向西传入阿拉伯、小亚细亚、俄国等国家和地区。半坡彩陶的烧制技术 半坡彩陶是由有制陶经验的妇女们制造的。
她们选用粘性适度、泥质较细的泥土作陶土,并根据器物的不同用途,或淘洗掉泥土中的杂质,或掺和适量的沙子以便耐火。陶土调好后,搓成泥条用盘筑法或分段衔接法作坯,小器物则直接用手捏塑而成。
接着是修饰陶坯,先用慢转陶轮修整器皿口部,又趁湿粘上或嵌入把手、器耳等附件。等陶坯半干后,要用陶垫托着内壁,细心地进行拍打,使之加大密度与光洁度。
上彩之前要涂上一层白色或浅红色的陶衣。绘彩使用类似毛笔的工具,蘸上赤铁矿粉或氧化锰粉,在器皿上绘出红色或黑色的花纹来。
最后放在窑中去烧成。由于当时的窑室封闭得还不够严密,陶土中的。
3.简述河姆渡遗址半坡遗址大汶口遗址等原始农耕文化的特征
我国原始农耕时代的遗址分布非常广泛,其中最主要的是位于长江流域的河姆渡遗址、黄河流域的半坡遗址和大汶口遗址以及位于东北辽河流域的红山文化遗址.河姆渡遗址位于浙江余姚河姆渡村东北,揭示了距今约7000年的南方湿润炎热地区农耕文化的特征.河姆渡原始居民已使用磨制石器,用耒、耜耕地,主要种植的农作物是水稻,住着干栏式的房子,过着定居生活.半坡遗址位于陕西西安附近的半坡村,再现了距今约五六千年的北方半干旱地区农耕文化的特征.半坡氏族已掌握房屋建筑技术,过上了定居生活;粟是半坡人在农业方面最重要的发明,说明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的国家之一;半坡人以农业为主,还兼有饲养等其他行业;普遍使用磨制石器,生产力大大进步了;陶器不仅是重要的生产生活工具,彩陶的出现反映了原始人的艺术追求.这一时期,我国南北共同发展,共同构筑了远古中华农业文明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