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近代知识分子的学者
1.研究中国近代史比较著名的学者及著作
韦政通先生是台湾资深学者,国际著名的思想史家和思想家、哲学家,出生于江苏镇江,早年赴台,在劳思光、牟宗三影响下开启其求学与治学生涯,60年代受到殷海光的影响,开始走上独立思想探险之路。
先生于中国哲学、思想、文化诸领域,潜心钻研近六十年,著作等身,其学术影响远播海内外,堪称卓有成就的学术宗师。 先生不仅严谨治学,更重视思想的创发,在中国传统思想的现代转化、现代思想学术的建立、现代伦理文化的创造等方面,尤其贡献巨大。
2002年武汉大学曾专门举办海峡两岸“傅伟勋韦政通与中国传统哲学的现代转换”学术会议,来研讨他的思想和学术贡献。韦政通先生的著作,思想深邃而文字平易,脍炙人口,深受读者欢迎,不少一版再版。
其中很多著作,从80年代起大陆已有出版,如《中国思想史》、《伦理思想的突破》、《中国文化概论》、《中国的智慧》、《儒家与现代中国》、《中国思想传统的创造转化》等。目前有关出版单位正在筹备出版比较全面的《韦政通文集》,《韦政通全集》也在积极接洽中。
2.国内中国近代史方面研究的好的学者有哪些
郭沫若(1892—1978),四川乐山人,原名开贞,我国著名文学家、戏剧家、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
幼年在乡读私塾,后到中学,1914年到日本留学,学习医学。此间改名为沫若,以取家乡两条大河——大渡河(古称沫水)、青衣江(古称若水)之名。
五四运动对他产生了较大影响,1919年到1920年,他创作了几十首充满革命激情的白话诗,1921年以《女神》为题,结集出版,这是我国新诗运动的奠基之作。1921年,他与成仿吾、郁达夫等组建了进步文学团体创造社。
1923年,郭沫若在日本帝国大学医科毕业,但他认为“要使祖国早日觉醒”,“必须创立新文学”,乃弃医继续从文。这期间,他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认为唯物史观是“解决世局的唯一的道路”,并表示马克思、列宁是“我辈青年所当钦崇的导师”。
1924年,他回到国内,参加了1926年的北伐战争,在国民革命军总政治部任职。在蒋介石叛变革命前夕,1927年3月31日,郭沫若撰写《请看今日之蒋介石》,揭露其反动面目。
南昌起义后,他赶赴南昌,并在南下广昌的路上由周恩来介绍入党。此后,为躲避国民党当局的悬赏缉捕,党组织安排他再次东渡日本。
在日本,郭沫若克服经济上的拮据和资料的匮乏,对中国古代社会进行了深入研究,写出《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甲骨文字研究》等很多著作。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
郭沫若冒着生命危险回到国内。此时,第二次国共合作业已开始,郭沫若在陈诚任主任、周恩来任副主任的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担任厅长。
1940年以后,他写了《棠棣之花》、《屈原》等一批历史剧,其政治性、艺术性都十分强烈,在中国话剧史上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稍后,他又写了《青铜时代》、《十批判书》等史学论著。
新中国成立以后,他任中国科学院第一任院长,在全国人大常委会、全国政协都担任过重要职务。这时期他又写了《奴隶制时代》等历史论著,主编了《中国史稿》,创作了《蔡文姬》、《武则天》等历史剧本。
教材中所举的《中国古代社会研究》一书,作于1930年。郭沫若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从当时社会生产状况出发,分析了中国古代社会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说明了古代社会阶级和阶级矛盾及其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同时,他不容置疑地指出,中国古代经历了奴隶制社会,“对于马克思的那个铁则并不是例外”,从而对否认中国没有奴隶制时代进而否定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的论调进行了有力的驳斥。 范文澜(1893—1969),浙江绍兴人,我国著名历史学家。
少年时受同乡章炳麟影响,拥护辛亥革命。1913年入北京大学,毕业后一度担任校长蔡元培的秘书,后到沈阳、河南任教,1922年任天津南开学校教员,后升教授,出版《文心雕龙讲疏》。
五卅运动爆发后,参加反帝活动,次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后与党失去联系。1927年后,在北京一些大学授课,写作了一些考据和文学史方面的著作。
抗日战争爆发后,正在河南任教的范文澜积极宣传抗日,因受校方干涉,愤然辞职,参加了新四军,1939年再次入党。1940年到延安,任马列学院和延安中央研究院副院长,受中共中央委托,编写中国通史。
1941年和1942年,《中国通史简编》分册出版。1947年,出版《中国近代史》上册,这两部著作是我国较早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系统说明中国通史的著作。
新中国建立后,在史学界担任领导工作,1969年7月病逝。其所著论文编为《范文澜历史论文选集》,于1979年出版。
吕振羽(1900—1980),湖南邵阳人,著名历史学家。青年时代学电机工程,1926年大学毕业后,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和经济学,30年代参加中国社会性质的论战,撰文阐述马克思主义观点,著名的有《史前期中国社会研究》等,其著作多被当局列为禁书。
193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他30年代的一些观点,如鸦片战争后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殷周奴隶制时代的生产工具是青铜器等,至今仍有一定影响。
40年代,著有《简明中国通史》、《中国民族简史》等。新中国建立后,在史学界、中央党校任职。
著有《史论集》、《吕振羽史论选集》等。 翦伯赞(1898—1968),湖南桃源人,维吾尔族,著名历史学家。
青年时代赴美留学,归国后研究马克思主义,193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不久出版名著《历史哲学教程》。1940年到重庆,在周恩来领导下工作,其间写了大量史学论文和《中国史纲》先秦、秦汉部分。
新中国建立后,在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任职,领衔编写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文化大革命”中受迫害,1968年含冤去世。
侯外庐(1903—1987),山西平遥人,著名历史学家。自幼受家庭影响,学习四书五经,1922年到北京,考入北京法政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兼攻法律和历史。
1927年赴法留学,1930年回国,先在东北,后到北京任教。抗日战争期间到重庆,边从事抗日统一战线工作,边进行史学研究,出版了《中国古代社会史论》、《中国古代思想学说史》、《中国思想通史》(与杜国庠、赵纪彬、邱汉生合著,五卷)等,着重对历史做整体研究,在思想史领域取得突出成果。
新中国成立后,先后在北京师范大学、西北大学教授历史,任中国。
3.研究现代工业发展的学者有哪些
林则徐(1785年—1850年),字元抚,又字少穆、石磷,溢号文忠。早年家境贫寒,受过良好的教育。嘉庆十六年赐进士。在为官40年中,他经世自励,廉洁奉公;又重视水利事业,救灾赈民。他最大的功绩是领导了中国历史上轰轰烈烈的禁烟运动,指挥了抗英斗争,维护了国家主权和民族的尊严,成为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位民族英雄和爱国者。同时,他编译《四洲志》等外文书籍、资料,开创了中国近代学习和研究西方的风气,是中国近代维新思想的先驱。
严复(1853—1921),小名体乾,初名传初,后改名宗兴,字又陵,再改名复,字几道,生于1853年福州侯官(今福州)的一个中医家庭。
青少年时代,正赶上清王朝大搞洋务,家贫的严复为了能免费上学而考入了洋务派主办的马尾船政局附设的“求是堂艺局”。在这所新式学堂里,严复第一次接触了近代科学知识,并为之陶醉。
1877年,严复被清廷派到英国学习海军,但年青的他却把兴趣放到了了解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制度和学术文化上,尤其醉心于亚当•斯密、孟德斯鸠、卢梭、边泌、穆勒、达尔文、赫胥黎、斯宾塞尔等资产阶级思想家的著作。1879年回国后,任天津水师学堂的总教习。
严复以为,只学西方技术无异学了皮毛而丢了精华。甲午战争失败后,愤怒的严复再也不“闭户寡合”了,他立志要翻译西方的思想名著来警训世人。
1895年,天津的《直报》上发表了一系列言辞激烈的文章,矛头直指封建专制制度。文章指出,国君都是窃国大盗。谭嗣同看到这些文章后大赞“好极!好极!”并且肯定这一定是严复的大作。
紧接着,严复开始了他翻译西方民主思想名著的工作,他翻译的第一本书就是赫胥黎的《天演论》。严复并不是机械地直译原著,而常将自己的思想融入笔端。在翻译《天演论》中,严复用“物竞天择”、“优胜劣败”的规律来解释人类社会,尽管这种方法不一定对,但“物竞天择”却给每一个怀有抱国之志的有识青年敲响了警钟。自《天演论》译文本问世后,“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成为晚清时期知识分子的口头禅。
1900年后,严复脱离海军界,过上了飘泊游历的生活,到了很多国家,换了许多工作,但翻译却是他从未放弃的事业。在他的笔端下,西方资产阶级称誉的优秀著作,基本上都由他介绍到了中国。亚当•斯密的《原富》,斯宾塞尔的《群学肄言》,穆勒的《群已权界论》和《名学》。孟德斯鸠的《德意》,耶芳斯的《名学浅流》,甄克斯的《社会通诠》,赫胥黎的《天演论》被称为严译八大名著。
严复为中国近代资产阶级提供了理论武器,满足了当时中国人寻找趔,振兴祖国的迫切要求,他打开了知识分子的眼界,用时人熟悉的笔调介绍了西方近代的思想。使人们知道世界上还有外国的“孔孟”。梁启超说:“西洋留学生与本国思想界发生影响者,(严)复其首也。”蔡元培更把他推为中国介绍西洋哲学的第一人。
在中国近代的知识分子中,几乎都读过严复译的书。1912年,毛泽东同志在湖南省立图书馆自学时,读的书主要是严复翻译的《原实》、《德意》、《名学》、《群学肄言》、《天演论》等著作。梁启超的老师康有为曾评价这位中国启蒙主义思想家说:“眼中未见此等人。”而鲁迅则赞誉他为:“19世纪末最敏感的人。”
4.中国近代文化史经典著作
中国近代文化概论,中国近代文化探索(增订本),文化抉择与近代中国,龚书铎
近代中国社会文化变迁录(第1-3卷),刘志琴编
中国文化通史·晚清卷,史革新
晚清国粹派:文化思想研究,郑师渠
传统的张力—儒学思想与近代文化变革,张昭军
离异与回归―文化与近代化关系试析,章开沅
走向世界―近代知识分子考察西方的历史,钟叔河
外国学者
伯纳尔著《一九○七年以前中国的社会主义思潮》、
林毓生著《中国意识的危机——“五四”时期激烈的反传统主义》
美国学者施瓦支(舒衡哲)著《中国的启蒙运动——知识分子与五四遗产》
张灏著《危机中的中国知识分子》
纪文勋著《现代中国的思想遗产——民主主义与权威主义》
5.近代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如何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分阶级)要有
鸦片战争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中华民族被列强欺凌,先进的中国人开始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首先奋起抗争的地主阶级的先进知识分子,如林则徐、魏源,他们疾呼“开眼看世界”,主张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军事技术,抛弃“天朝上国”的包袱,掀起“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新思潮.后来,地主阶级的洋务派把林、魏的思想付诸实践,掀起一场轰轰烈烈的洋务运动.由于洋务运动没有否定阻碍中国社会发展的封建制度,因此,它的命运只能是失败.地主阶级救国救民的道路不可行. 但不屈不挠的中国人又开始了新一轮的抗争.这次领导救国救民斗争的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如康有为,梁启超等领导维新变法,主张学习日本,在中国实现君主立宪.由于中国封建顽固势力异常强大,这种尝试失败了;孙中山主张向美国法国学习,在中国推翻君主专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领导了辛亥革命,达到了初步目标.可是,由于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弱小,反动势力勾结,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封建军阀窃取. 由此,地主阶级之后,在中国实行资产阶级民主制度的尝试也失败了.中国人陷入深深的困惑当中.后来,陈独秀等激进知识分子认识到中国思想文化是阻碍社会进步的罪魁祸首.于是,他领导了新文化运动,打出了“打倒孔家店”的旗帜,把西方的“民主”与“科学”作为挽救中国的最后一根稻草.正在新文化运动轰轰烈烈进行当中,俄国十月革命的一声炮响,传到南方的中国,中国人民顿时受到启发,找到了一条救国救民的道路.于是,先进的中国人开始在中国宣传马克思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