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众多古希腊哲学家中,是谁提出“像狗一样活着”的思想?请告诉我,谢谢
犬孺主义是对现有的道德价值与社会规范的挑战、蔑视与嘲笑。
现代汉语中“犬孺主义”一词是从欧洲语言(我估计是从荷兰语或者德语)翻译过来的。这个词前半部分是音译,后半部分是定式意译。犬孺主义的德文写法为Zynismus。现代汉语中这个词的前两个字“犬孺”来自Zyn-,后两个字来自-ismus(主义)。犬孺主义一词不能分开使用,单单拿出“犬孺”两个字,是没有任何意义的。这样使用这个词,是因为对这个流行的词缺乏基本的常识。
象狗一样么?
要了解Zynismus,必须回溯到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苏格拉底很象咱们中国的孔子,有很多学生。这些学生建立了很多不同的学术流派。苏格拉底有一个学生,叫做Antisthenes,他创办与资供尝垛妒艹德讹泉番沪助了一个学术机构叫做Gymnasium Kynosarges。在这里,他们学习与讨论哲学问题。这个学派从此就被称为Kyniker。
在很多古老的哲学、宗教中,都有自律、苦行的因素。苏格拉底曾经把幸福解释成灵魂的幸福,柏拉图把这个学说进行了出色的发挥,形成了自己的价值体系。Kyniker认为:人的幸福、灵魂的幸福是内在的,而不能依赖于外界的条件。因此,把个人的欲望下降到最低点,努力作一个自给自足的、独立自主的人,这是他们的理想。
外界条件中除去物质条件之外,还有褒贬、荣辱、社会地位等等。Kyniker不仅物质生活极端俭朴,而且,回避用一切他人(社会)的道德、规范对事物做出判断。因为他们认为,这些判断所带来的幸福与痛苦都是有依赖的,都不是自己的,都不来自内在的心灵,因此也不关乎心灵的幸福,是不应该追求的,是应该摒弃的。极端的Kyniker则认为,人世的一切问题都来自这些外在的道德与规范。这就是后来的Zynismus。
因为Kyniker生活极端俭朴,好像狗一样,而希腊语中的狗叫作Kyon,因此,后来的人怀疑这是Zynismus一词的来源。我个人感到,这恐怕还是与那个学术机构的名字Kynosarges有关。无论如何,把Zynismus翻译成“犬孺主义”是很成功的。
中国的犬孺主义
我必须事先声明,“中国的犬孺主义”这个说法丝毫不表明我认为下边将要提到的人与思想流派就是欧洲犬孺主义的中国翻版,仅仅是为了讨论的方便,借用这个词而已。
在中国,批判道德价值与社会规范有着很悠久的传统。《老子》就是一个出色的例子。《老子》也许是我们迄今能够见到,中国的,讨论这个问题的,最古老的文献。《老子》中充满了对当时的道德价值、社会规范的责骂与批判。使用德国经典哲学的术语,我们可以把《老子》称为“批判的犬孺主义”。《老子》之后的《庄子》则不再把中心放在对道德与规范的批判上,而是通过诗的语言向人们展现了抛弃这些累赘之后的幸福。我们可以把《庄子》叫做“绝对的犬孺主义”。
上边提到的这些都是理论。尽管司马迁给庄子写了传,实际上我们并不知道庄子的生平与生活,因为子长自己也不甚了了。从史料来看,把犬孺主义当作人生哲学进行实践的恐怕是汉魏之间的一些知识分子。我们从孔融、嵇康的一些文字,以及对他们生平的介绍,可以看到明显的犬孺主义倾向。中国后来的隐士与具有隐士倾向的知识分子,都或多或少有些犬孺主义。越是大知识分子,越是有才情,有学问,这个倾向就越严重。最明显的是宋朝的苏轼。宋明以下,不想崇拜东坡的知识分子太少了。
犬孺主义与犬孺主义者
在欧洲,提到犬孺主义,大家很容易想到各种讽刺小说、戏剧等等文学作品。比如,法国启蒙运动的大师伏尔泰的名作《坎帝德》就用诙谐辛辣的语言讽刺了德国启蒙运动大师康德。总之,犬孺主义作为一种文学手法,表现了作者对社会、对现实的严厉批判,是非常有意义的。
与文学相反,在社会上,在日常生活中,犬孺主义者常常是令人讨厌的智叟。如果他们仅仅是把犬孺主义挂在嘴边,大家不理睬他们也就罢了。如果他们把犬孺主义当作人生哲学,身体力行,他们常常就是社会的不安定因素。最危险的是犬孺主义的知识分子。他们利用自己的社会上权威地位,利用民众对他们的信赖,挑战社会道德共识,呼吁打破社会规范,广泛地、深入地、持久地造成社会的道德真空状态。这就是我们中国目前面临的状态。
明末大思想家王夫之在《俟解》中这样描述了这些坏知识分子带来的恶果:“臣岂敢杀其君,子岂忍杀其父,皆有导之者也,导之者,皆言之有故,行之有利者也。国有鄙夫,家有败类,以其利口强有力成人之恶,习焉安焉,遂成乎下愚不移,终不移于善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