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北京西郊的园林建设主要包括哪些?
北京西部,群峰叠翠,流泉汇聚。清代先后在这里建立了东 西绵延10多公里、殿台楼阁遥相接应的园林风景区,总称之为 “三山五园”,即万寿山(今颐和园内)、玉泉山,香山;畅春 园、圆明园、静明园(在玉泉山)、静宜园(在香山)和清漪园 (即颐和园)。
畅春园康熙年间,在明代清华园废墟上扩建而成的苑囿, 也是“三山五园”中创建最早的皇家园林,从康熙到乾隆的130 多年间,皇帝经常到此“园居”。他不仅在此处理政务,还在此 举行诗会,咸丰十年(I860年)畅春园被英法联军焚毁,仅幸 存下恩佑寺、恩慕寺两座小庙门和其东北界的角柱石(至今仍 立在北京大学西墙外)。
圆明园原是畅春园的附属园,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 赐给四子胤镇,其继位之后便将其扩建为离宫。乾隆时期大力兴 建此园,并在其东面建成长春园,东南面建成绮春园(即后来 的万春园),形成一个平面像“品”字形的格局,称“圆明三 园”,总占地面积达5000多亩。
乾隆六次南巡,并下令仿造天 下名园点缀其间,如海宁的安澜园、江宁的瞻园、苏州的狮子 林、宁波的天一阁等,亭榭轩馆达140余座。圆明园中景致意境多取自神仙传说里的仙宫幻境,或模仿画中的深山幽谷,或采江南各园盛景,并兼借西方古典宫廷建筑特点,使圆明园成为罕见的园林建筑集大成者。
园中还藏有大量的图书字画、古玩珍品,堪称一座庞大的文化艺术宝库,在世界园林史上享有重要的地位。咸丰十年(1860年),英法联军侵入北京并大肆掳掠了圆明园各处陈设的珍宝,又放火焚烧了这座被喻为“万园之园”的宏伟园林,使前后五朝君王连续经营达151年之久,集中大量物资,役使无数能工巧匠建成的圆明园付之一炬。
这座中国封建王朝前所未有的、享有极高艺术价值的宫苑的毁灭,既是世界文化艺术史上无法弥补的损失,也是侵略者滔天罪恶的见证。
清漪园(今颐和园)是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为庆贺 其生母60寿辰而兴建的。也因于此,而将原来的“瓮山”易名 “万寿山”,“西湖”更名“昆明湖”。
全园以万寿山为中心,分 前山、后山两大景区。I860年英法联军入侵北京时,也曾遭到 焚烧,仅铜亭和智慧海等耐火的琉璃材料建筑幸存。光绪十四年 (1888年)慈禧太后挪用海军经费进行了重建修复,并取“颐养 中和”之意,将其更名为颐和园,但1900年又再一次遭到八国 联军劫掠焚烧。
新中国成立以后,政府对颐和园进行了全面的整 修,而且修复了一些原来已经不存在了的景点,如苏州街、耕织 图等。1998年颐和园已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静宜园背依香山,范围广阔,布局疏散。清康熙十六年 (1677年)建香山宫,乾隆十年(1745年)大兴土木,营造了名噪一时的香山28景,外部还加筑了一道虎皮围墙。
静明园在玉泉山旁,康熙十九年(1680年)改建原皇家 行宫澄心园,后改名为静明园,又经乾隆十年(1745年)加工 修葺,园中有玉泉趵突、玉峰塔影等16景。咸丰十年(1860 年)遭英法联军焚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