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六年级有哪些复习内容?
六年级数学复习
《新课程标准》指出:解决问题的教学不再以例教题,分类教学的方式,而是与各领域的学习内容紧密结合,为学生创设独立思考,动手实践的时空,变‘教解法’为‘策略指导’。关注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及思考的过程,引导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积淀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的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基于这样的教学方式,教师又应如何指导学生进行解决问题的整理与复习呢?笔者结合自身实践,谈谈自己的肤浅认识。
一、 在比较中灵活运用
在进行毕业复习时,如何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应设计和安排每一次的训练内容,在选择题目的过程中,除了考虑应用题的内容和加强训练的针对性、目的性之外,还应注意训练形式的多样化。
在复习过程中,加强解法之间的比较,可以促进学生提高思维的灵活性,从而选择合理而乘法的解题方案。我们来看这样的例子:
例1:①学校有足球20个,篮球比足球多1/4。篮球有多少个?
②学校有足球20个,足球比篮球多1/4。篮球有多少个?
例2:①甲乙两地相距120千米,客车从甲地到乙地要行4小时,货车从乙地到甲地要行8小时,两车同时从两地相向而行,几小时相遇?
②甲乙两地相距若干千米,客车从甲地到乙地要行4小时,货车从乙地到甲地要行8小时,两车同时从两地相向而行,几小时相遇?
通过例1中两小题的练习,不仅使学生正确地判断单位“1”,和正确认识对应关系,而且提高了学生的审题能力。通过例2中两小题的练习,由“相遇问题”导入“工程问题”,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在“工程问题”中把全部工程看作单位“1”这一解题规律。
二、 在转化中拓展思维
学生是否能对条件进行灵活而科学地转化,是解决问题策略多样性的重要因素之一。在复习中重视引导学生学会转化。为此,可以提供一些解题方案。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臬理解的;也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写出解题过程,逐步让学生自己独立思考,交流探索成果,通过这样的学习活动来拓展学生思维,最终使学生达到科学地、多途径地选择解题策略。
(1) 变换条件:
采用这种训练形式,主要是为了使学生较好地掌握有关概念和术语,弄清它们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在具体做法上,可以变换条件和问题,还可以将问题和条件同时改变。
例1:在植树活动中,铁路小学六年级学生植树240棵, ,五年级学生植树多少棵?
1、五年级是六年级的5/8
2、 五年级是六年级的62.5%
3、 五年级比六年级少3/8
4、 六年级比五年级多60%
5、六年级是五年级的8/5倍
(2)变换问题:
例2:一根钢管长20米,第一次剪去全长的1/5,第二次剪去全长的37.5%,根据已知条件,你可以提出哪些问题?
1、第一次剪去多少米?
2、 第二次剪去多少米?
3、 两次一共剪去多少米?
4、 第二次比第一次多剪去多少米?
5、 还剩多少米?
三、 在联系中阔视野
在教学中强调的是“发现”知识的过程,而不是简单获得结果。因此,我在教学过程中,精心设题,以启动思维,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激情,课堂教学的真功夫,在于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不仅要关注知识间的联系,更应关注解决问题策略的联系,重视引导学生用不同方法解决同一问题,并随时地交流学习成果,以此来开阔学生的思维视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六年级总复习时,我安排这样一道题:
东风机床厂原计划30天生产1800个零件,实际每天比原计划多生产25%,实际生产多少天完成任务?
出示题目后,我首先是组织学生讨论,并鼓励他们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途径进行思考,结果学生做出了三种不同的解法:
1、用分数方法解:1800÷[1800÷30×(1+25%)=24(元)
2、用工程问题解:①把工作量看作单位“1”,则1÷[1/30×(1+25%)]=24(元)
②把原来的工作效率看作单位“1”,则1×30÷(1+25%)=24(元)
3、用比例方法解:设实际要X天完成,把原计划的工作效率看作单位“1”,则1×(1+25%)X=1×30 解之得X=24,然后指导学生在比较中选择简捷算法,探索最佳方案,让学生展开思维的翅膀,培养学生思维的浏畅性,变通性和独特性,使学生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并能在解法上敢于创新。
总之,在复习过程中,一是要做到让学生熟练而灵活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二是要促进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培养学生探索与创新精神;三是在解法的交流活动中促进思维的互补启迪,在积极的评价氛围中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达到开阔视野,拓展思维的目的,让学生形成良好的数学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