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玺的知识
1.求关于古印,传国玉玺的知识(详细)
中国古代的印章艺术的起源及发展 秦以前,无论官,私印都称“玺”,秦统一六国后,规定皇帝的印独称“玺”,臣民只称“印”。
汉代也有诸侯王、王太后称为“玺”的。唐武则天时因觉得“玺”与“死”近音(也有说法是与“息”同音),遂改称为“宝”。
唐至清沿旧制而“玺”“宝”并用。汉将军印称“章”。
之后,印章根据历代人民的习惯有:“印章”、“印信”、“记”、“朱记”、“合同”、“关防”、“图章”、“符”、“契”、“押”、“戳子”等各种称呼。 ■古代印章的起源 中国的雕刻文字,最古的有殷的甲骨文,周的钟鼎文,秦的刻石等,凡在金铜玉石等素材上雕刻的文字通称“金石”。
玺印即包括在“金石”里。玺印的起源或说商代,或说殷代,至今尚无定论。
根据遗物和历史记载,至少在春秋战国时已出现,战国时代已普遍使用。起初只是作为商业上交流货物时的凭证。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印章范围扩大为证明当权者权益的法物,为当权者掌握,作为统治人民的工具。 印章 亦称“图章”。
古称“玺”。秦统一六国后,皇帝所用的专称“玺”,以玉为之,故后世有“玉玺”之称;官、私所用的均改称“印”。
至汉代,官印中始有“章”及“印章”之称。唐以后,皇帝所用或称“宝”,官、私所用又有“记”、“未记”、“关防”、“图章”、“花押”等名称。
文字形制随时代变迁,风格各异。印章的出现和使用,一般认为始于春秋战国之间;先秦及秦汉的印章多用作封发对象、简牍之用,把印盖于封泥之上,以防私拆,并作信验。
而官印又像征权力。后筒简牍易为纸帛,封泥之用渐废。
印章用朱色钤盖,除日常应用外,又多用于书画题识,遂成为我国特有的艺术品之一。古代多用铜、银、金、玉、琉璃等为印材,后有牙、角、木、水晶等,元代以后盛行石章。
传世的古代玺印,多数出于古城废墟、河流和古墓中。有的是战争中战败者流亡时所遗弃,也有在战争中殉职者遗弃在战场上的,而当时 发动机惯例,凡在战场上虏获的印章必须上交,而官吏迁职、死后也须脱解印绶上交。
其它有不少如官职连姓名的,以及吉语印、肖形印等一般是殉葬之物,而不是实品。其它在战国时代的陶器和标准量器上,以及有些诸侯国的金币上,都用印章盖上名称和记录上制造工匠的名姓或图记性质的符号,也被流传下来。
■战国古玺 古玺是先秦印章的通称。我们现在所能看到的最早的印章大多是战国古玺。
这些古玺的许多文字,现在我们还下认识。朱文古玺大都配上宽边。
印文笔划细如毫发,都出于铸造。白文古玺大多加边栏,或在中间加一竖界格,文字有铸有凿。
官玺的印文内容有“司马”、“司徒”等名称外,还有各种不规则的形状,内容还刻有吉语和生动的物图案。 ●秦印 指的是战国未期到西汉初流行的印章,使用的文字叫秦篆。
看其书体和秦汉量,秦石刻等文字极相近,所有较战国古文容易认识。秦印多为白文凿印,印面常有“田”字格,以正方为多,低级职官使用的官印大小约为一般正方官印的一半,呈长方形,作“日”字格,称“半通印”。
私印一般也喜作长方形,此外还有圆和椭圆的形式,内容除官名、姓名、吉语外还有“敬事”、“和众“等格言成语入印, 风格苍秀。与汉印并为后世篆刻家所学习。
●汉官印 广义地说是汉至魏晋时期的官印的统称。印文与秦篆相比,更为整齐,结够构平直方正,风格雄浑庄重。
西汉末手工业甚为发达,所以新莽时代,(“新“为王莽的朝代名)的官印尤为精美生动,汉代的印章艺术登峰造极,因而成为后世篆刻家学习的典范。 两汉官印以白文为多,皆为铸造。
只有少数军中急用和给兄弟民族的官印凿而不铸。 ●汉私印 汉私印即为汉代的私人用印,是古印中数量最多、形式最为丰富的一类。
不仅形状各异,朱白皆备,更有朱白合为一印,或加四灵等图案作为装饰的,进而有多面印、套印(子母印)、带钩印等。印文除了姓名之外,往往还加上吉语、籍贯、表字以及“之印“、”私印“、”信印“等辅助文字,钮制极为多样,充分显示了汉代工匠的巧思。
两汉私印仍以白文为多,西汉以凿印为主,东汉则有铸有凿。 ●汉玉印 两汉玉印在古印中是十分珍贵稀少的一类。
“佩玉“在古代也是名公贵卿和士大夫的一种高雅风尚。一般玉印制作精良、章法严谨、笔势婉转,粗看笔划平方正直,却全无板滞之意。
由于玉质坚硬,不易受刀,也就产生了特殊的篆刻技法,即所谓的“平刀直下”的“切刀法”。又由于玉质的不易腐蚀受损,使传世下印得以比较好地保留了它的本来面目。
●官印 官方所用的印章。先秦时用印通称“玺”。
秦统一六国后,始有“玺”(帝、王专用)与“印”(官、私均用)之分。历代官印,各有制度,以别官阶和显示爵秩 中国古代的印章艺术的起源及发展 续) ■兄弟民族文字的印章 宋以来的兄弟民族在汉民族文化的影响下,曾依据汉字书法创造了本民族文字,并把他们的文字仿效汉字篆体用于官印,传世较少,所见的印文有金国(女真)书和元代八思巴文及西夏文篆书,其中有许多文字还不认识。
●半通印 印章形式之一。秦汉时期下级官员所用之印,其形为直长方,约为正方官。
2.玉的鉴赏知识
黄玉又是含氟硅铝酸盐矿物,它是由火成岩在结晶过程中排出的蒸气形成的,一般产于流纹岩和花岗岩的孔洞中。
由于它经常与锡矿石伴生在一起,因此可作为寻找锡矿石的标志。黄玉一般呈柱状或不规则的粒状或块状,颜色有多种多样,一般为黄、蓝、绿、红、褐等浅色,有玻璃光泽,有的无色透明。
黄玉的颜色在阳光长时间曝晒下会发生退色。黄玉可作为研磨材料,也可作仪表轴承。
透明且漂亮的黄玉属于名贵的宝石。 密度:为3.49-3.57克/立方厘米。
硬度(莫氏硬度):8 象征意义:富饶和虔诚 颜色:浅黄到深黄 矿物成分:含水的铝硅酸盐 光泽:玻璃光泽 蓝田玉的名称初见于《汉书·地理志》,美玉产自“京北(今西安北)蓝田山”。其后,《后汉书·外戚传》、张衡《西京赋》、《广雅》、《水经注》和《元和郡县图志》等古书,都有蓝田产玉的记载。
至明万历年间,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称:“所谓蓝田,即葱岭(昆仑山)出玉之别名,而后也误以为西安之蓝田也。”从此引起后世人的纷争,有的说蓝田根本不产玉,有的说即使产玉可能是莱玉(色绿似菜叶的玉石)。
【特点】 陕西蓝田玉俗称“菜玉”,质地坚硬,色彩斑澜,光泽温润,纹理细密, 一玉多色,其矿石主要构成有蛇纹石化的大理石,透闪石、橄榄石及绿松石、辉绿石、水镁石等形成的沉积岩;化学成份有二氧化硅、氧化铝、氧化镁、氧化钠氧化钙、氧化铜、三氧化二铁等。摩氏硬度2--6度。
是良好的玉雕和制作工艺美术品原料。 【功效】 蓝田玉经物理化验表明,其中含有对人体有益的钙、铁、钾、钠、锰、铜等多种微量元素。
对人体有舒筋活血,养颜等功效,蓝田玉被视为保健玉。经常佩带玉器能使玉石中含有的微量元素通过皮肤吸入人体内,从而能平衡阴阳气血的失调,使人祛病保健益寿。
【用途】 历代皇室和显贵都视蓝田玉为珍宝,秦始皇曾用蓝田玉做玉玺,杨贵妃的玉带也是蓝田玉。传说当年李隆基送给杨玉环的爱情信物就是蓝田玉 , 由于它的纹理结构像冰块撕裂一样 , 所以后来人们用杨玉环的小名芙蓉来命名 , 也叫“冰花芙蓉玉”。
出水芙蓉 , 清爽亮丽 , 它象征着美好的爱情 , 特别适合年轻人和肤色白的人佩带。由于它的形成位于泉水眼部分 , 接受温泉水冲涮的次数特别多 , 所以可溶性的矿物质非多 , 用它泡水洗脸 , 对皮肤有很好的保养功效 , 可以杀菌消炎 , 美白肌肤 , 是唯一的一种养颜玉 , 它最大的特点是变色快所以深受 广大女孩的青睐!用蓝田玉制成的玉器翠色晶莹,神韵横生,有的如苍松翠柏,行云流水;有的似百鱼戏游;有的状如牡丹、连菊怒放、翠竹挺拔;有的如熊猫噬竹,猛虎啸谷;丹鹤飞翔,百鸟朝凤;有重墨泼洒;有的乳白如脂;有的绿如翡翠;有的淡黄似金。
这些虚实相兼、神态各异的产品,使自然美中又增添了无限情趣,深受国内外消费者的青睐。其产品行销全国,远销欧美。
蓝田玉及其工艺品已成为陕西地方的一个支柱产品,名誉中外。 【漫话蓝田玉】 考古资料证明,蓝田玉是我国开发利用最早的玉种之一,迄今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了。
蓝田县位于西安市东南,县城距西安40公里。县境除东、南部为秦岭山区外,余为川原丘陵地带。
绕流长安的八水中的灞河和浐河即发源于此,著名的白鹿塬便夹居于灞、浐之间。战国时期,秦置蓝田县,因为玉之美者曰蓝,县产美玉,故名蓝田。
现为西安市辖县之一。 蓝田玉色彩斑斓,颜色以翠绿居多,所以俗名“菜玉”,言其色就像白菜的嫩叶一 城市生活新主张 伊利品质大战笑到最后 超级易容术 瞬间换脸 夜深了,我们只去爱吧 样,但也有乳白、青、黄、红诸色错杂者,矿物学谓之蛇纹化的大理石。
由于含有氧化的硅、铝、镁、钠、钙、铜等元素,故呈现出各种各样美丽的颜色,莫氏硬度达5~7度。玉石产地在辋川内秦岭山中的核桃沟一带。
我们聪明智慧的祖先,至少在新 石器时代晚期就发现了蓝田玉这样坚硬的品质、细腻的纹理与美丽的颜色,用之于制造工具和礼器。陕西历史博物馆珍藏的125件神木石峁龙山文化玉器中,就有一件用蓝田玉制作的菜玉铲。
铲呈草绿色,刃端并夹有浅褐色,长梯形,体扁薄,平直背残一角,刃微斜,圆穿偏于一边,长16.8厘米,宽7.5厘米,极薄锐,厚仅 0.2厘米。到了战国时期,蓝田玉得到较大规模的开发,甘肃天水市发现的战国大玉钺,有着蓝田玉特有之绿灰色和斑驳的纹理。
该大钺体扁平作板铲状,宽弧刃,两角翘出。钺体两侧有美丽的内收弧线并各透雕两个长方形孔。
因其功能为礼仪用器,不便装柄,故于装柄部位开一方形缺口来表示此即装柄之部位。钺末端作凤鸟或云朵状,前接一张口卷尾虎。
钺体两面花纹相同,各以浅浮雕镌出兽面纹。其形象横眉内勾,“臣”字形眼,形鼻,鼻翼两旁吊下垂外撇之长髯。
兽面纹上方,各有弓形突纹左右对称,并向下延伸囊括兽面而闭合之,于是形成与突弧刃平行的一道弧线纹。接近透孔的钺面各饰有战国秦特有的方折卷云纹,旁填S纹。
近柄部缺口旁雕平行的二道直线纹,与柄缺对应处有二圆点纹。末端两面亦饰方折卷云纹和圆虺纹。
华丽壮伟,精美异常,给人以庄严神秘与强烈的震撼。
3.有关五陵原的知识(求)
五陵原是以西汉王朝在这里设立的五个陵邑而得名的。五陵原地处关中平原中部偏北的咸阳原上,南临渭水,北接北山山系,东西长约40公里,南北宽约20 公里,总面积800平方公里,具有特殊的地理位置,故在先秦、秦汉和隋唐时期,一直发挥着“强本弱枝”的重要作用,并长时期成为我国古代政治、军事和思想文化的中心,且形成了一个独特的人文地理区域,在我国古代文明史上占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正因为如此,诸如商鞅变法、秦朝建立、徙民五陵等具有重大意义的政治斗争多发生在这里;诸如田千秋、马援、豆融等具有举足轻重作用的历史人物亦多出自五陵。
五陵原地区还出现了诸如董仲舒、孔安国、班固、司马相如等一大批著名文化人物,对进一步丰富和发展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作出了举世瞩目的重大贡献。
这一时期遗留在五陵原地区的名胜古迹和珍贵文物亦星罗棋布、比比皆是,先后发现了诸如秦都咸阳宫殿建筑遗址、望夷宫、六国宫殿等一大批名胜古迹,还先后发现了汉代玉奔马、鎏金铜马、皇后玉玺以及数以千计的陪葬兵马佣等珍贵文物,从而使五陵原成了我国和我省最为重要的文物基地之一。
五陵原上的都城宫殿有:秦都咸阳 咸阳宫 六英宫 六国宫室 兰池宫 望夷宫
五陵原上的陵邑墓葬有:周文王和周武王的秦公陵、秦人墓葬、西汉的11代皇帝中除文帝霸陵和宣帝杜陵在渭河以南外,其余9个皇帝的陵墓,即高祖长陵、惠帝安陵、景帝阳陵、武帝茂陵、昭帝平陵、元帝渭陵、成帝延陵、哀帝义陵、平帝康陵都分布在渭水以北的咸阳原上。
五陵原除分布着数量众多的秦冢、汉陵外,还有唐代的几处重要陵墓,其中以顺陵、苏君墓和李丙墓最为著称。
五陵原不仅有秦都宫殿、西汉帝陵以及为数众多的古代墓葬,而且还有不少古代的窑址亭塔等名胜古迹。其中秦汉窑址、杜邮亭、平陵肥牛亭、北杜铁塔最具代表性。
五陵原
[编辑本段]
五陵原位于咸阳市北部,西起兴平市,东到高陵县,北接泾阳县,南达渭河北岸,东西长约40公里,五陵原南北最宽处约13.5公里,五陵原总面积约500平方公里。五陵原因其原高土厚,地势开阔,自然风光绝佳,五陵原被历代统治者视为风水宝地,成为皇家陵墓区。唐顺陵、秦咸阳城遗址均在五陵原;西汉11位皇帝中有9位就葬于此。这些皇陵平地凿穴起冢,沿郑国渠走向一字排开,气势磅礴,高大雄伟,十分壮观,被誉为中国的“金字塔”群。其中五陵原的高祖长陵、惠帝安陵、景帝阳陵、武帝茂陵、昭帝平陵五个陵设邑建县,故名“五陵原”。
五陵原是一个未被开发的地下历史博物馆,其间有国家级和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多达17处,五陵原震惊中外的重大发现接连不断。据专家考证,五陵原“金字塔”群在历代序列、文化内涵等方面,都可以和埃及金字塔相媲美。
/i?ct=201326592&cl=2&lm=-1&tn=baiduimage&pv=&word=%CE%E5%C1%EA%D4%AD&z=0
4.中国有玉文化吗
在中国“玉”已经远远超出了一种宝石的意义,“玉”代表了皇权,从秦始皇的传国玉玺到如今保存在故宫交泰殿里的玉玺,绝大多数都是由玉雕刻而成的;“玉”寄托了人们的祝福,我们说到如意都会想到玉,虽然不是所有的如意都是玉制的,但是,玉的如意似乎更多的承载了幸福如意的祝福,帝王们经常把玉如意作为礼物赐给番邦使节;玉更是为士大夫们所推崇,由于玉质地坚硬,出首温润,无暇纯净,符合了古人对君子的要求,所以一直有“君子比德于玉”之说。
中国人对玉的喜爱贯穿了整个中华文明,玉的精神也深深的渗透到中华民族的骨子里了。
一点拙见。
5.最早的玉玺是什么
在周朝时,中国人就用印来表示信用。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开始用玉玺,这样才有了玺和印之分,皇帝用的印叫玺,臣民所用只能称为印。中国最早的玉玺是传国玉玺。
传国 玉玺代表着至高无上的皇权,所谓“真命天子”必须拥有这个玉玺。相传,传国玉玺取材于和氏璧。
公元前228年,秦国大败赵国,得到了和氏璧。第二年统一天下以后,令李斯在和氏璧上刻“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个字,咸阳玉工王孙寿 将和氏之璧精研细磨之后成为玉玺,从此开始有了传国玉玺。
公元前219年,秦始皇乘龙舟过洞庭湖,突然湖面风浪大作,在船即将倾翻的时候秦始皇慌忙将传国玉玺抛人湖中,祈求神灵保佑。 玉玺由此失落。
八年后,有人将传国玉玺 从湖底捞出,交给皇上。从此,传国玉玺随着江山易主落人不同人手中,尝尽世间颠沛流离之苦。
传国玉玺是各朝代帝王维系其封建独裁统治的象征物。汉高祖刘邦全部继承了秦始皇创立的宝玺制度,形成了后来所谓的“秦汉八玺制”,这一制度也贯穿了整个“魏”、“晋”、“南北朝”和“隋”,这些朝代统治者全盘继承了秦汉的八玺制,甚至连规格、名称、文字都基本不差。
宋朝的时候,传国玉玺遗失,到明清两代,不时传有“传国玉玺”现身的谣言,然而都是仿造的赝品。清朝初年,紫禁城藏有御玺39个,其中一方即被称作“传国玉玺”。
而 乾隆时,高宗皇帝经过多方考据,钦定其为赝品,然而后来的当权并不管它的真假,聊以充数,亦无深究者,就将其认为是“传国玉玺”。 1924年,冯玉祥将末代皇帝溥仪驱逐出宫,从此“假的”“传国玉玺”也不见踪影。
当 时冯玉祥部将领鹿钟麟等人曾追索此玉玺,但最终毫无所获。至此,历经两千年风风雨雨的传国玉玺最终淡出中国政治舞台,湮没于历史的漫漫长河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