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交流需要注意些什么呢?
莫以无知批有知。毕竟逻辑思维能力还是有的,这一种有的只是“硬颈”:既不知道你在说什么,也没能力和你强辩,不想赞同,于是随便落下几句话,让你气个半死。比如各种学术论坛,留言的人里除了灌水的,喝彩的,商榷的,指正的,也有这么一种人,留下一句:“幼稚!”就头也不回地走了,让你“百口莫辩”。当然,为了排除是某些世外高人,你必须找找他在别处的言论。
后来你终于找到了几张帖子:“我今天去了XXX,拍了些照片,给大家看看”,还有“坚决抵制法国货,我把LV、Channel全卖了”。我认识有个人写了篇与现象学有关的文章,一般人不可能看懂的那种,留言的人里有一个恰好是某学生联谊网站的红人之一:“理论这东西说多无益。理论再精细,还是不能替代实践。”我非常有涵养:“I can't agree more.”那人报之以李:“Thank you.
站在自己的立场批驳不同立场的人。在这里面这个毛病应该是最轻的了,而且可以说谁都犯过。范式之间的不可通约性常常大得超乎人的想象。在同一个文化内部,不同时期不同派别的思想也未必有足够沟通的余地,更不用说不同文化间或不同领域间了。站在自己的理论立场批驳对方太容易也太难。说容易,因为你只需要指出对方和你的理论之不同之处,用自己的视角解释一遍,再指出不合理之处就可;说难,因为这永远是猴子捞月,你批驳的那个X只是你理解的X,并不是它本身。
最有力的批判是在站在对方的体系内部,彻底理解之后,再指出其理论缺陷和未能解决的问题,可惜现在的人往往在未弄清对方的意图,未能整全了解对方的表达便开着自己的理论和逻辑双驾马车,长驱直入对方的阵营,一路见人杀人见佛杀佛好不痛快。这种批判有两种后果,一是破坏,也许对方的思想在未得到适当的传播前已经被你扼杀了;二是中计,故意让人误读,以达到别的目的,历史上许多作者深谙此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