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的重点知识

bdqnwqk1年前基础21

1.师范生为何要学心理学?(心理学的意义)实例分析
在教育路线上,有许多老教师,从未见过心理学书籍,但教育教学效果极好,在他的教育培养下,青少年学生身心都健康成长,桃李满天下。这个事实是否说明长久学心理学都能搞好教育教学工作?试用所学知识加以分析。


答:在我国,凡是师范院校的学生都要学习心理学。在国外,学生除学习专业课程外,也必须进修包括心理学在内的教育类课程,才能应聘教师职位。一言蔽之,心理学是从事未来教书育人工作的学生的必修课。概括地说,学习心理学的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有助于提高教学工作的质量(二)有助于提高思想教育工作的效果


(三)有助于进行教育科研工作(四)有助于促进自身发展


2.心理现象的体系


答:心理现象是包括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心理过程又包括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个性是心理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具有个人特点的、稳定的心理倾向和心理特征,如需要、兴趣、动机、态度、观点、信念、性格、气质、能力等,是心理现象的静态表现形式。


3.意志的概念、特征。(大题)


答:概念:意志是个体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支配、调节行动,克服困难,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


特征:1、意志是人所特有的心理现象2、意志表现为意识对行为的调节(意志对行为的调节表现在两个方面:即发动行为和制止行为。).


4.动机的几种类型。(大题)


答:1.依据动机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这一原则可把动机分为生理性动机和高级的社会性动机。2.根据动机的社会意义,可把动机分为合理动机与不合理动机。3.根据动机的影响范围和持续作用的时间,可分为近景性动机和远景性动机。4.根据动机在活动中的地位和所起作用的大小,可把动机分为主导性动机和辅助性动机。


5.需要的概念


答:需要是个体在生活中感到某种欠缺而力求获得满足的一种内心状态,是人脑对生理和社会需求的反映。需要是个体行为和心理活动的内部动力,是个体行为积极性的源泉。


6.应对挫折的心态(大题)


:个体在遭遇挫折以后,除了请人疏导之外,还可进行自我心理调节,通过个人的自我力量应对挫折。
(一)正确认识挫折,客观分析挫折的原因
    挫折具有双重性,既有消极的一面,也有积极的一面。个体经受挫折之后,通过总结经验教训,寻找自身的不足,可以更好地促进个人的发展,同时还能够磨练性格和意志,增强创造力和智慧,增长知识和才干。当个体受到挫折后,要冷静客观地分析自己的目标、方法、阻力和助力,找出造成挫折的真实原因,对挫折做出符合实际的准确归因。
(二)学习运用心理防御方式,减轻心理压力
    挫折会使个体受到威胁和伤害,并引起焦虑、自卑、痛苦等,使人的心理平衡遭到破坏。此时,学习运用心理防御方式可以使个体的内在心理具有一种摆脱痛苦、减轻不安、恢复情绪稳定、达到心理平衡的适应性倾向。然而,各种心理防御方式并不能绝对改变现实,真正解决问题,多少带有自欺欺人的色彩,因此,在运用心理防御方式使自己的心理恢复平衡后还必须进一步地分析原因。
(三)不断调节抱负水平
    每个人都在追求一定水平的目标,但目标水平的高低和他所确定的标准是否合适是一个关键。抱负水平过低,个体的身心潜能处于被埋没的状态,会产生由空虚、苦闷、不满足感所造成的挫折感;抱负水平过高,个体力不从心,达不到自己希望的目标,就会产生失败感,打击自己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因此,确定适度的抱负水平是避免挫折,获得自信,使自己得以顺利发展的一个重要条件。
(四)改善挫折情境
    挫折情境是产生挫折和挫折感的主要原因,如果挫折情境得以消除或改善,挫折感自然会随之发生变化。对挫折情境的改善需要注意以下问题:尽可能采取及时有效的防范措施,预防挫折的产生;当挫折发生之后,认真分析原因,不断努力改变那些可以改变的挫折情境;努力减轻挫折引起的不良影响,尽快从挫折中脱身。
(五)加强意志力的锻炼,不断进行自我激励
    在感到自己将要产生或已经产生了自我挫败感时,通过自我激励的方式进行调节,把挫折对自己的打击当成自我磨练的机会,从而减轻内心的不平衡感,解除由挫折而产生的不良情绪的困扰,恢复乐观、积极的态度,唤起自信心。同时在生活中不断培养自己面对困难的心理承受力和坚持性,以提高对挫折的应对能力。


7.情绪的外在特征


答:    当个体发生情绪时,还会出现身体的外部变化,这是情绪不同于其他心理现象的又一个显著特点,我们称之为情绪的外显特征。这种情绪性的身体外部变化,称为表情。人的表情可分为言语表情和非言语表情两大类。言语表情是通过一个人言语时的音高、音响、音速、停顿等变化来反映其不同的情绪。非言语表情又包括面部表情和体态表情两方面。面部表情主要通过面部肌肉、腺体和面色的变化来反映情绪,以眉、眼、鼻、嘴及面颊肌肉的变化为主;体态表情主要通过四肢动作和身体姿势来反映情绪。


8.注意的基本特征(考点)答:指向性和集中性


9. 什么是无意注意?:无意注意是没有预定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10.注意的四个品质  :范围、稳定性、分配、转移。


11.个性的基本特征


答:(一)个性的整体性(二)个性的稳定性和可塑性(三)独特性和共同性(四)社会性和生物性


12.情绪的分类


答:我国古代将人的情绪分为喜、怒、哀、乐、爱、恶、惧七种基本形式。现代心理学一般把情绪分为快乐、愤怒、悲哀、恐惧四种基本形式。根据情绪发生的强度、持续时间和紧张度,可以将情绪分为心境、激情和应激。


13.能力是以思维能力为核心的


14.如何培养创造性思维?


答:。1.保护好奇心,激发求知欲。  2.改变传统的教育质量评定观,鼓励学生创造性地学习。
3.对学生进创造性思维方法的指导。  4.建立良好的创造环境,正确对待创造型学生。
5.开展创造性活动,培养创造性个性。
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活动,需注意如下几个方面:⑴ 向学生说明他们的好奇心、探索行为的社会价值和意义,鼓励和保持他们的自尊心、好奇心;⑵ 允许学生按照自己的兴趣进行活动;⑶ 鼓励学生的首创性、独创性,解除他们对错误的恐惧心理;⑷ 鼓励学生面对现实,接受变化;⑸ 帮助和引导学生对每个问题都力图寻求多种答案;⑹ 鼓励学生与有创造性个性的人接触;⑺ 鼓励学生大胆幻想、猜测和假设;⑻ 避免用固定的眼光看待有创造潜力的学生;⑼ 鼓励和支持学生专心致志、善始善终地活动,培养其韧性和恒心;⑽ 创造并保持一个民主、轻松的气氛,培养学生开拓进取、勇于拼搏的精神。


15.能力的个别差异(能力是直接影响活动效率,保证活动顺利完成所必备的个性心理特征。)


答:一,量的差异:1. 发展水平的差异2. 表现早晚的差异


二.质的差异1.一般能力的差异2.特殊能力的差异


16.能力的形成与发展


答:(一)能力的形成
1.遗传素质。遗传素质是能力形成与发展的生理基础、自然前提和物质条件,它为能力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某种可能性。
2.环境与教育。环境与教育是能力形成与发展的客观条件,它规定着能力形成与发展的现实水平。
(1)营养。营养是儿童智力发展的重要物质因素。  (2)早期经验。
(3)学校教育。学校教育是指在学校由专门从事教育工作的教师有组织、有计划、有目地进行的一种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良好的学校教育对儿童能力的发展起着主导作用。


3.社会实践活动。人的各种能力是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最终形成的,社会实践活动在儿童智力发展中起决定作用。
4.个体的主观能动性。
(二)能力的培养
1.重视早期教育。  2.组织学生参加实践活动。3.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
4.培养学生良好的性格。性格作为一种非智力因素,对能力的形成与发展有直接的影响。
5.根据能力的个别差异,因材施教。


17.气质的概念:气质是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灵活性、倾向性等方面的动力特征。


18.气质类型的基本特征
1)胆汁质。属于兴奋而热烈的类型。这种气质类型的人,行为表现直率热情、精力旺盛、敏捷果断、反应迅速强烈;但性急暴躁、任性、容易冲动。其显著特点是兴奋性强、不平衡、外倾。
2)多血质。属于敏捷好动的类型。这种气质类型的人,行为表现活泼好动、反应迅速、思维敏锐、善于交际、适应性强、性格开朗、动作灵活;但往往粗心大意、情绪多变、兴趣易转移、轻率散慢等。其显著特点是灵活性强、外倾明显。
3)粘液质。属缄默而沉静的类型。这种气质类型的人,行为表现安静稳重、耐心谨慎、自信心强、善于克制、沉默寡言、反应缓慢、情绪隐蔽;但往往固执、保守、精神怠惰、缺乏生气、动作迟缓。其显著特点是安静、内倾。
4)抑郁质。属呆板而羞涩的类型。这种气质类型的人行为表现孤僻、自卑、羞怯、动作迟缓、反应缓慢、敏感多疑、情绪隐蔽而体验深刻;但感受性高,善于观察到别人不易察觉的细节,富于同情心。其显著特点是敏感、孤僻、缺乏自信心、内倾。


19.研究气质的意义
(一)有利于正确认识气质的本质属性,减少对气质类型的偏见
(二)有利于正确认识气质类型的社会价值或意义
(三)有利于科学地认识气质的职业适应性,为职业选择和人才选拔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四)有利于了解学生气质特征,有针对性地做好教育教学工作


20. 谈谈你对人的心理反映既是客观的,又是主观的,这一命题的理解


答:一、人的心理是物质世界发展的结果二、客观现实是心理的源泉  三、人的心理是客观现实的主观反映


21.两种信号系统
    从条件反射形成的过程可见,条件刺激物(如铃声)已成为无条件刺激物(如食物)的信号,有机体就会根据信号的意见,做出反应活动。巴甫洛夫根据这种情况把大脑皮层的机能活动分为两种信号系统,即第一信号系统和第二信号系统。(-)第一信号系统
    凡是以具体事物作为信号刺激建立起来的条件反射系统称为第一信号系统。这是人和动物所共有的信号系统。现实中的所有具体事物及其属性都是第一信号刺激物。(二)第二信号系统
    凡是以语言、文字作为信号刺激建立起来的条件反射系统称为第二信号系统。语言、文字是一种特殊的刺激物,是具体事物的信号,是一种抽象的信号,故称第二信号,它是人类所特有的。如“谈梅止渴”“谈虎色变”就是由于语言刺激所引起的条件反射,属于第二信号系统的活动。
    两种信号系统虽有不同的功能,但是它们是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体。第一信号系统是第二信号系统的基础,第二信号系统对第一信号系统起支配和调节作用。由于第二信号系统的产生,使人的心理活动更加丰富多彩,从而产生了一切有意识的心理活动。


22. 什么是感觉?什么是知觉?二者的关系怎样?


答;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感觉和知觉是紧密联系而又有区别的心理过程


23. 知觉的特征有哪些?影响其存在的条件是什么?


:1、知觉的选择性


知觉对象从背景中分离出来受如下因素影响:
(1)客观条件:对象和背景本身的特点;对象和背景的差别;对象的运动和变化。
(2)主观条件
2、知觉的整体性
影响知觉整体性的客观因素有:1.对象各组成部分的强度关系 2.对象各组成部分的排列特点 3.对象各组成部分之间的结构关系 知觉的整体性有赖于人的知识经验
3、 知觉的理解性
知觉的理解性主要受个人的知识经验、言语指导、活动任务以及态度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4、知觉的恒常性


24.. 什么是观察力?怎样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答:观察力:是对有计划有目的地用感官来考察事物或现象能力的评价判断.


观察力的培养
1.激发求知欲,培养浓厚的观察兴趣
2.丰富学生的知识,提高观察的广度和深度
3.教会学生观察的方法和技巧,获取有价值的信息
4.提供观察的机会,培养随时观察的习惯


25.社会知觉


:社会知觉是个体在生活实践过程中对别人、对群体以及对自己的知觉。它不仅是对人的外部特征(外貌、姿态、行为举止等)的知觉,而且要在人与人的交往过程中,通过对人外部特征的知觉判断人的内部动机、兴趣、性格和心理状态等,从而形成对人的认识、印象和评价。


26.动机斗争


答:1.接近-接近型动机斗争2.回避-回避型动机斗争3.接近-回避型动机斗争4.多重接近-回避型动机斗争


27、意志行动的特征
(1)明确自觉的目的性 (2)与克服困难相联系  (3)以随意动作为基础


28.梦:是一种主体经验,是人在睡眠时产生想像的影像声音思考感觉,通常是非自愿的。


29.记忆规律


答:先快后慢的遗忘进程;识记材料的特点对遗忘有显著影响;学习程度对遗忘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