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稷坛抒情中的知识性
1.以社稷坛抒情为例,谈谈秦牧散文行散,神不散的特点
一、《社稷坛抒情》在结构上独具特色,大开大阖,形散而神不散。这篇散文抒发感情的方式表现为思接千古,浮想联翩。作者时而凭着“想象的羽翼”上溯到人类历史的源头;在“一家家的门口”看到农民们在劳动,在饮食,在希望,在叹息;时而又“走出了黑暗的历史隧洞,突然见到耀眼的阳光”;“想起了我们这个时代的农民是几千年历史中第一次真正挣脱了枷锁,逐渐离开了鬼神天命的羁绊的农民”,作者驰骋于历史长河之上,上下数千年,纵横捭阖,但始终以社稷坛、五色土贯穿全篇,放得开,聚得拢,形成丰富博大、汪洋恣肆的风格。
二、知识渊博、想象丰富,知识性与趣味性融为一体。作者在文章的开头即向读者介绍了社稷坛和五色土的含义与由来。笔锋一转,作者写道:“这图案使人沉思,使人怀古”,“这真是一个激发人们思古幽情的所在”。“凭着思想和感情的羽翼”,作者遥想当年帝王们穿着衮服,戴着冕旒,在礼乐声中祭地的情景。接着又“仿佛穿过历史隧洞”“走到一望无际的原野上”,看到古代诗人屈原正在用他悲悯深沉的眼睛眺望大地,问天问地,抒发着他“对于自然之谜的探索和对于人
间疾苦的愤慨”。借屈原之口,作者提出了这位古代诗人所曾关心和究诘的天地宇宙间的根本问题,引导人们思考我们居住的这个星球的历史,仿佛“会见了古代的唱着《诗经》里怨愤之歌的农民”,“看到他们在田野里仰天叹息”,“看到他们画红了眉毛,或者在头上包一块黄布揭竿起义„„”,作者又由社稷坛的“五色土”谈论起面对土地沉思的古代思想家和古代的文化、人类的文明,想到了“五行”观念的萌生过程。又由“五色土”而联想到许多关于泥土的故事和国家的统一„„直到走出“黑暗的历史隧洞”,回到阳光灿烂的现实。作者从社稷坛、五色土到古代悟性观念的形成与演变,又比较了古代印度与古希腊关于世界万物起源的哲学思想,富有浓厚的学术气息。
三、夹叙夹议,情与理完美的融合。作者把美丽的想象与深刻的分析结合起来,这种分析使想象的境界臻于深邃、悠远,发人深思。文中把社稷坛后金碧辉煌的华丽的宫殿与只有五色泥土的荒凉的坛进行对照,作者议论道:“没有这泥土所代表的大地,没有在大地上胼手胝足的劳动者,根本就不会有这宫殿,不会有一切人类的文明。”这句话道出了作者真正的感叹所在,作者对千百年来辛勤劳动着的农民寄予了深切的感情,赞颂只有劳动者才是这大地上一切财富的真正创造者和所有者。文中由大地、泥土而联想到古代的劳动人民,由敢于向苍天发问的爱国诗人屈原想到更精于科学思维的许多思想家。作者写道:“没有这些古代思想家,我们就不会有这个五色的土坛,审视这五种颜色吧,端详这个根据‘天圆地方’的古代观念筑起来的四方坛吧!它和我们民族的古代文化存在多么密切的关系啊!”作者对集民族文化传统观念之精华的社稷坛、五色土的赞美之情跃然纸上。
四、《社稷坛抒情》在语言表达上自然、率直、富有情趣。作者如与读者一起徜徉在中山公园,一起登上社稷坛,尽情倾吐,无拘无束,语言朴素而有文彩。文章开头写道:“北京有座美丽的中山公园,公园里有个用五色土砌成的社稷坛。”短短一句话,貌似平淡,实则“雕凿之极而近于自然”,正可以见出作者的艺术功力。全文在平易、亲切的絮谈之中,时有妙语、警句和精彩的比喻闪耀其间,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2.阐述 社稷坛抒情 的哲学意味
可以分几个部分来论述。
社稷坛是一个好坛子,有味道,有深度;
社稷坛是一个有特色的坛子,各色人等可以瞎扯互动。
然后向哲学过度。
社稷坛的坛主喜欢哲学
有些斑竹是北大人大哲学系的教授客串,经常现身解惑。
开始谈哲学意味
社稷坛本身探讨了哲学被时代边缘化的坚守,社稷坛里的旋律是思辨的,是尚理的。社稷坛里有杂音,有瞎搅和的,他们想让这个坛子庸俗化。但这里对诗意哲学的追求是不倦的主轴。铿锵和哐当,大吕撞耳,丝竹长笛,涓流交心。相信量变必须变成质变,完成哲学的升华。
以前写过一篇哲学味道的文档,和这个类似就来献丑了。请您参考。
3.《社稷坛抒情》的内容梗概
本文可分成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从开头至第六节,即“我们又仿佛走出了黑暗的历史的隧洞,突然见到耀眼的阳光了”。作者由叙述社稷坛的由来,联想到古人对自然之谜的探索,感念农民世世代代开辟土地、辛勤劳作却饥寒交迫,长期遭受剥削,遭受鬼神天命的愚弄。
第二部分从第七至第十五节,由追溯“五行”观念的滋生形成,扼要介绍人类文明的演进历史,赞美我国古代的思想家以及他们的智慧和艰苦探索,为建设、发展人类文明所作出的卓越贡献。
第十六至第十七节为第三部分,由“五色土坛”的“紧紧拼合”,联想到国土应完整统一;由人们对故土的深情眷恋,抒写希望国土不再分裂的真诚意愿,期盼海峡两岸早日统一。
最后两节为第四部分,对全文进行概括总结,抒发了作为一个炎黄子孙的自豪和作为一个新中国儿女的快慰。
4.论述:结合《土地》,分析秦牧散文的独特性和思想艺术特点
污秽、丑陋事物的憎恶之情,在《胞波》中,或一幅幅图画,或一件事例,借以抒写他的情怀,题材广泛,知识性和趣味性十足。
联想是秦牧常用的一种艺术表现手法以下一篇论文主要是结合《土地》来分析秦牧散文的特性和思想 秦牧是一位当代杰出的散文大家,作者想到了大自然生成、发展的漫长历程以及人类祖先开辟鸿蒙的艰辛道路,使读者领略到了南国花城那“花光十里”的盛况。所谓“善”就是宣传共产主义道德品质,而是用闲谈趣闻给人以知识,来达到教育目的。
秦牧的闲谈趣闻。《古战场春晓》则从英国殖民主义者的侵略罪行讲到三元里人民的光荣革命的优良传统,又描绘了今天他们一片热气腾腾的和平劳动景象,全文只有一个中心思想,与众不同。
秦牧散文特点之一,是言近旨远,哲理性强。 首先,他不但善于广泛地选择材料,而且能够精心地运用材料,精雕细琢,秦牧还创作了许多给人以启迪,使他的作品熔现实与历史于一炉。
在《土地》中,立意深刻,闪耀着灿烂的思想火花:有大得像椰子、帽子、民族团结的美好愿望、《花城》、《古战场春晓》等篇,给人以耳目一新的美感,彝族兄弟则用两枚野生的“仙人果”作为向客人献礼……,进而联想到缅甸人民以泼水为最美好的祝愿,作者又写下了犀利、透辟讨伐檄文——《狗的风馆》。奇妙的联想,且才思敏捷的散文家,但样子却猥琐难看的鬣狗式人物的无情鞭挞。
由于秦牧具有曲折丰富的生活经历,对自然万物,人类历史有着浓厚兴趣。最后,作者从水仙和牡丹的培植,归纳出“天工人可代,人工天不如”的真理,颂扬了“劳动人民共同创造历史文明的丰功伟绩。”
《“深情注视壁上人… …”》是由一幅照片引起了对朱德委员长的音容笑貌、光辉品质的缅怀,歌颂了他那伟大而质朴,由“土地”的今天,想到“土地”的历史和未来,然后再穿过时光的隧洞,回到阳光灿烂的现实,从而在那貌似陈旧的题材中开掘出了富有时代生活气息的思想主题。③联想和想象生动形象地表达了这些主题,写景抒情,叙事议论巧妙融合,用清新流畅的语言在讲古论今中阐述主题。
秦牧的作品取材广泛。赞颂新中国,他的散文给予读者的教育,使读者在字里行间中得到心灵的净化。
宣传真善美,鞭挞假恶丑,充满了对一切腐朽,赞美祖国和人民,或“横眉大笑”的幽默与讽刺的力量,在于它使人更加痛切地唾弃腐朽丑恶的事物,更加鲜明地辨别某种是非曲直,从而更加牢固地记忆某种事物的道理。艺术特征鲜明,风格独具、自由,收到了其他手法无法替代的效果。
再次,纵横驰骋,跨越时空,它们已经变成了一种无价的礼品。他的作品强调宣传真善美,反对假恶丑,他的很多篇章都闪耀着哲理的火花,阐述他的共产主义思想,鞭挞丑恶现象是贯穿他散文作品的一条主线,撞击读者的心灵,而且表现这一艺术特征是在闲谈趣闻当中,给读者指明了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就是谈天说地,讲古论今,这篇脍炙人口的散文在写作上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充分依靠丰富的联想作为运思行文的推动力。
首先,决定了这个作者的创作水平。”①秦牧用谈天说地、讲古论今的方式,把道德教育、认识生活和美的享受有机的结合起来,叙中融情,秦牧的散文运用表达方式独具匠心。
譬喻,绝不枯燥。 秦牧的散文格调高昂,眼前那坛五色的土坛,在阐述观点,这样就使其散文形式显得比较洒脱,讲明道理时,通过这些向人们揭示了一个生活哲理:当它们体现的是一种崇高的意义而完全摆脱商品价格支配的时候、知识及美感的作品。
《笑的力量》是通过讲述一些谚语、比喻和歇后语等,说明那些使人产生“智慧微笑”,他的文章摇曳多姿,光彩照人,也是对这场浩劫给中国人民带来深重灾难的沉痛控诉,广取细选,使材料在平常中见奇异,仿佛又成了疆土辽阔的祖国大地的缩影,给我们讲述了有关贝壳的各种知识、《社稷坛抒情》,景中有情,景中生议,使它发光,为之献身的思想新意来。在《花城》一文中,作者将我们带进广州的年宵花市之中,大到大千世界,小到一粒种子,鞭挞丑类为社会主义的成长擂鼓呐喊,清扫旧社会留下的污秽,他认为“文学创作离不开思想:“文学作品应当宣传真、善、美,反对假、恶、丑。
所谓“真”,就是要阐明生活的本质,这是对“文化大革命”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孵化出来的一些如同狼一样的凶残,给人以美的感受,也有小得像颗珍珠,女孩子可以串起来做项链的,还有“平凡”、“钟螺”、“扇贝”、“蜘蛛螺”等等,作者从这到那谈到了殷墟的文物,贝币谈到了与价值有关的汉字……。这些材料涉猎是极具广泛的。
再如《狼孩》,则是奇异中见平常地使用素材的一个很好的事例,作家从五十年代为人们茶余饭后谈论的世界奇闻------印度“狼孩”故事中,阐述了一条朴素而凝炼的思想,民族没有天性的优劣,人没有天性的才能,在什么教养环境的熏陶下就长什么样子。这些表现了他运用材料的独到手法。
作者说过:“有了思想的线,还必须有生活的珍珠,才能串成美丽的项链,占有丰富的生活知识的材料,对于一名散文作者来说是十分重要的,这样,对于一个道理,发挥起。
5.浅谈秦牧散文的知识性
秦牧散文的知识性主要表现在:
主观认识方式新鲜奇特。常常把一些易为人们所忽略的自然规律或社会发展规律以事例形式融入散文的叙述中,从而达到更好说明文章中心论点或分层道理的目的。
他的眼光常常不是落在某一时,某一处上,而往往要由某一点巧妙地生发开,使读者眼界大开,神思飞越。
例如《蛇与庄稼》一文,属于随笔,把生物链与生态平衡的道理,借用“田里又有了蛇,大量的田鼠让蛇给吃掉了,因而庄稼又得到了好收成”这一事例进行了浅显的分析,进而引出“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是非常复杂的,咱们必须不怕麻烦,研究它们的规律。这样,才能把事儿做得更合咱们的意愿”这一全文核心论点。
又例如《土地》一文,属于抒情散文,借用“公子重耳亡命国外时,在家臣狐偃的劝说下,接受农夫给他的一掊泥土”这一事例,说明“古往今来的统治者向来注重拥有土地这一基本的生产资料,但是他们只是为了更好地扩张和巩固自己的国土,以达到称霸目的”这一道理。
又如《花城》一文,属于抒情散文,通过详细描述1961年广州迎春花市的盛况,赞美劳动人民英勇的斗争和艰苦的劳动,也赞美由此而获得的幸福生活。
全文特别深刻地描写了文化公园的“迎春会”,太平路花市,花卉中重点描写了吊钟和水仙,一面写一面穿插植物学知识,还插入如“花谢花开无日了,春来春去不相关”、“卧丛无力含醉妆”这样的诗句,这就是秦牧散文知识性植根文章的具体表现。
又如《鬣狗的风格》一文,属于杂文,借用“鬣狗远远跟在最凶猛的食肉兽,例如狮子之类后头,猛兽搏击噬食了长颈鹿、斑马、羚羊以后,继续跑着,鬣狗们就一涌上前,嚼食那余下的尸体。它并不需费什么劲,却同样吃到了肉。岂止吃肉而已呢!连骨头也要细细嚼碎,咽下肚子里去。”这一生物学知识,深刻表达了“帮四人”作为“浩劫”的余孽,必须彻底清算,防止他们死灰复燃,危害大众的道理。
总的来说,秦牧的散文就是这样,宏博精微,联想丰富,谈天说地,妙趣横生;抒情说理,则酣畅淋漓,情思洋溢;叙述描写则铺陈排比,浓艳热烈;创造出一种雄奇阔大的壮丽美。知识丰富,思维活跃,联想深远,常以妙趣横生的笔调谈天说地,以活灵活现的手法体情状物,以警辟精微的言谈叙事说理。他的散文中,洋溢着一种充满人类智慧和生活意趣的博大,热烈的壮丽美。
他的散文叙述取材多样化,上至天文地理,下至百姓生活,深入浅出,读他的散文,甚至是杂文,有时如读科学小品,道理显浅,接近大众,这也是秦牧能作为“当代四大著名散文家”之一立足的原因(另外三位是杨朔、刘白羽和魏巍,可惜四人都已经去世)。
这是我最终修改后的结果,虽然达不到5千字,却是我这个“高考和高校淘汰不要”的文学爱好者对秦牧散文的积淀性认识了,希望能帮到你吧,我并不在乎悬赏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