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古琴需要什么要求?求老师或者大神指教。
一、学习古琴需要什么要求?求老师或者大神指教。
古琴学习要领之一在于心境自然,平心静气。
凡学问之道都与一个人的心灵境界有着很大的关系。爱棋之人,若是心浮气躁,不能运筹帷幄、处变不惊,方不可得棋中真正妙趣。棋虽如此,何况琴乎?陶渊明曾有云“但得琴中趣,何劳弦上声”。细细体味,可知琴的学问绝不仅仅弹奏,更在于品茗抚琴,乐享闲暇时光。
要领之二:拥有一把属于适合自己的古琴。
正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试问一架琴质量拙劣、音色混杂,何来高雅之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一架音色好的古琴可以让初学古琴者如虎添翼,事半而功倍,而古琴当中又数“名家琴”音色卓越,像李一凡老师亲斫的“文琴”、王老师的“武琴”均为琴友的上上之选。听闻李一凡老师除了能斫琴之外还是一个弹琴大家,能从一个弹琴者的角度出发斫琴着实难得,所斫的琴音色、质量之优可见一斑。
要领之三:寻找一个优秀的古琴老师。
非自学之道不可取,关键在于自学之道多艰辛,事倍却难功半,学成之时又无人分享喜悦,高山无流水,伯牙少子期,最后落得个“高处不胜寒”的结果,可悲可叹;再者,琴艺之韵,在乎会友,学习之余,又可切磋交流琴艺,亦师亦友,岂不快哉?
要领之四:多与琴友、名师交流
爱琴之士多如牛毛,却偏偏多相距甚远,欲交流琴艺而不得,更别提寻访名师、品茗然抚琴了。故此类似“名家雅集”、“琴友交流会”等等活动就显得尤为重要。李一凡老师每每在雅集之后感慨:“得一知己,不远千里而来,品一壶好茶,听一曲妙音,每日闲暇之时总能忆起一段古琴情怀,不甚感激!”
二、求教图片里的古琴指法是什么意思
这个指法叫做“背锁” ,一共三声,三个指法一起做“挑勾挑”,速度要快而且连贯,三声如一声
三、古琴的琴面是什么材料
琴面多为桐木所制,琴底多为梓木。因为桐木松软,制作琴面能使琴的音色更美。 梓木坚硬,制作琴底能使琴坚牢不易变形。
四、我想学古琴
古琴的上手并不简单,一些基本指法,像右手的挑、轮指、滚拂、左手的大指按弦、名指按弦、吟揉等等都不大好学。但是入门阶段过了以后,会有一段比较简单的时期,因为很多古琴曲速度都不快,像《平沙落雁》这样的曲子比较好学。但是很快就会有一些曲子让人非常头疼,像《乌夜啼》、《潇湘水云》包括《梅花三弄》这样的曲子都要反复练才行,那时候你会感到非常烦的。
买一张基本能弹的琴至少得要三千多块,能拿得出手的至少要六七千块。当然还有更好的,那就看个人追求了。市面上乐器店里有一两千块钱的琴千万别买,那种琴都没法弹。
选择古琴非常麻烦,建议你先找老师,然后让老师帮你买,初学者自己买的琴十有八九都有毛病。
五、古琴有几种?和古筝有什么区别?
古琴和古筝的区别挺多的啊~~ 从起源说,古琴的起源是琴,古筝的起源是瑟 从琴弦数量上说,古琴只有七弦,而古筝有21弦 从外形上说,古琴普遍长120-125厘米,古筝普遍长163厘米,古筝差不多是古琴厚度的两倍,比古琴宽三分之一,筝腔体比古琴大得多 从音色上说,古筝声音明亮清脆,古琴声音韵多绵长,而且古筝声音是立体向上的,古琴的声音是低沉向下的 从演奏技法上虽然有部分技法名称相同,但演奏形式却有很大差别,而两种乐器都有自己独特的技法,比如古筝的摇和颤,比如古琴有吟猱绰注,再有古筝琴弦绷得比古琴紧很多,需要带假指甲演奏,而古琴则不用 古琴的种类我不知道你指的是什么,外形还是材质?还是其他的什么? 如果外形的话,非常多,最常见的是仲尼和伏羲 如果是材质的话,主要还以老桐木和老杉木为主
六、请问大虾们 谁了解先秦时期古琴发展
春秋时期,琴已发展成可用于独奏的乐器,并产生了许多演奏水平很高的琴家和许多动人的作品。据史料记载,在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宫廷中,都有精于古琴的宫廷琴家,如师旷、师文、师襄、师涓等等。师旷是春秋时期晋国的大乐师,他能演奏多种乐器,尤以古琴为最。在《左传》、《国语》等许多典籍中,均有关于师旷的记载和传说。
在先秦时期,古琴还被广泛地用于伴奏及歌唱,称“弦歌”。《诗经》中也有不少诗篇提到古琴,如“琴瑟在御,莫不静好”之句,说的是当时的琴乐,已是人们修身养性、陶冶情操的工具;如 “我有嘉宾,鼓瑟鼓琴”的说法,表明琴乐成为当时的人们待人接物、相互交往的重要工具,也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的娱乐形式。又如“琴瑟击鼓,以御田祖”之句,证明了琴乐还是当时祭祀大事的重要内容,并常可和鼓等乐器配合使用,山东女郎山战国墓中就曾出土了抚琴击鼓俑。
到了战国时期,随着音乐文化的进一步繁荣,出现了“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弹琴击筑”的景象。在这种音乐文化发展的基础上,有了伯牙、雍门周等杰出的琴家。
关于伯牙的传说,最早见于战国末年荀子的《劝学篇》,2000余年来脍炙人口。同时期的《吕氏春秋》中还记载了伯牙弹琴、钟子期善听的故事。相传,伯牙在弹琴的时候,无论是表现“巍巍乎志在高山”,还是表现“洋洋乎志在流水”,他的好友钟子期都能心领神会。子期死后,伯牙痛失知音,从此再也不鼓琴了。这个故事一直为后世所传诵,伯牙和子期也就成为知音的典范。
由于先秦时期“士”族文人阶层的兴起,,使得古琴成为当时士大夫修身理性的工具。孔子、庄子等先贤圣哲,不仅在他们的著作中表达了各自的琴乐审美观念,同时也是出色的古琴家。山东曲阜至今尚存“孔子闻韶处”的古迹。诸侯林立的春秋战国时代,不仅在中国文化史上有着深远的影响,也为中国古琴音乐的发展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