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答题:1、什么是哲学?2、如何理解哲学的基本问题?3、如何理解哲学思维的基本特...

bdqnwqk2年前基础20

  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是社会意识的具体存在和表现形式,是以追求世界的本源、本质、共性或绝对、终极的形而上者为形式,以确立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为内容的社会科学。
  哲学是以人类的思想认识活动为对象的思想认识活动,是从世界万物中发现、界定、彰显和产生人类思想认识活动这个本源事物,获得本源事物和非本源事物的知识,建立事物一元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满足人类提高思想认识能力、解决思想认识问题需要的本源事物。
  
  哲学从属于人类的认识活动,是人类认识活动的存在和表现形式之一。
  认识活动是哲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历史学、语言学、文学之类的事物共同具有的属性或普遍性规定,以人类的思想认识活动为对象,追求人类思想认识活动这个本源事物的知识,是哲学具有的个性或特殊性规定。
  
  发展
  Φιλοσοφ?α / Philosophia (哲学)是距今两千五百年前的古希腊人创造的术语。希腊文Philosophia是由philo和sophia两部分构成的动宾词组,philein是动词,指爱和追求,sophia是名词,指智慧。
  希腊文Philosophia的含意是爱智慧,爱智慧这个动宾词组表述和界定的事情或事物,就是人类为了提高认识思维能力,为了更有智慧而进行的思想认识活动。
  最早使用philosophia(爱智慧)和philosophos(爱智者)这两个词语的是毕达戈拉斯。
  据蓬托斯的赫拉克利德在《论无生物》中记载,当毕达戈拉斯在同西库翁或弗里阿西亚的僭主勒翁交谈时,第一次使用了philosophia(爱智慧)这个词语,并且把自己称作philosophos(爱智者)。毕达戈拉斯还说,在生活中,一些奴性的人生来是名利的猎手,而philosophos(爱智者)生来寻求真理。
  他明确地把爱智者归到了自由人的行列,也把自由和真理联系在了一起。
  柏拉图指出:“thauma”(惊奇)是哲学家的标志,是哲学的开端。柏拉图满蕴深意地说:“iris”(彩虹,虹之女神,宙斯的信使)是“thauma”(惊奇)之女,并无误溯其血统。
  “Iris”(彩虹)向人传达神的旨意与福音,哲学是由惊奇而发生,在其注目之下,万物脱去了种种俗世的遮蔽,而将本真展现出来。由此,它把自己展现为一种真正解放性的力量。
  亚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学》中说:求知是所有人的本性。人都是由于惊奇而开始哲学思维的,一开始是对身边不解的东西感到惊奇,继而逐步前进,而对更重大的事情发生疑问,例如关于月相的变化,关于太阳和星辰的变化,以及关于万物的生成。
  一个感到困惑和惊奇的人,便自觉其无知。
  黑格尔认为:哲学是一种特殊的思维运动,哲学是对绝对的追求。“哲学以绝对
  《小逻辑》
  为对象,是一种特殊的思维方式”——黑格尔《小逻辑》。
  
  爱因斯坦这样谈论哲学:如果把哲学理解为在最普遍和最广泛的形式中对知识的追求,那么,哲学显然就可以被认为是全部科学之母。
  十八世纪德国著名浪漫派诗人、短命天才诺瓦利斯(1772—1801)关于哲学的定义:哲学是全部科学之母,哲学活动的本质原就是精神还乡,凡是怀着乡愁的冲动到处寻找精神家园的活动皆可称之为哲学。
  
  1874年日本学者西周在《百一新论》中用汉文“哲学”翻译从希腊文philosophia 转换而来的英文philosophy一词,1896年前后黄遵宪、康有为将西周的译称介绍到中国,后渐渐通行 。中国清代以前的文化典籍中并无哲学一词,只有单独存在的“哲”和“学”这两个动词。
  “哲”在汉语中的基本含义是明智、明理,哲这个词指人们通过思想认识活动,使被遮蔽的智慧和道理显明出来这种事情。“学”在汉语中的基本含义是模仿、实习、再现。学这个词是指个人通过模仿、学习、再现事物的活动,获得知识和能力这种事情。哲与学两个单词合在一起组成的哲学一词,其词性是动词,其含义是指人们为了明智、明理、提高思维认识能力所进行的学习认识活动。
  
  西学东渐哲学进入中国后,学界发生了中国本土文化中有无哲学的论争。认为中国有哲学的人把哲学定义为:关于宇宙和人生的基本思考。
  胡适在他的《中国哲学史大纲》指出:“凡研究人生且要的问题,从根本上着想,要寻求一个且要的解决”这样的学问叫做哲学。
  
  冯友兰在《中国哲学简史》中提出自己的哲学定义:“就是对于人生的有系统的反思的思想”。中外哲学的产生皆起源于疑虑与惊讶。
  学习哲学的目的
  对于专门从事哲学研究的人来说,学哲学本身就是学哲学的目的。
  即为哲学而哲学。生存就是为了哲学研究。人生的一切意义就在于哲学研究。
  对于非专门从事哲学研究的人而言,学哲学的目的是:挖掘、构造、强化和改造人的思想(自我的和他/她人的);规范和批判人的思维方法,进而养成高效的思维习惯;指导、反思和检验人的具体思考和实践行为,进而达到个体和社会的自我否定、主客统一,实现个人的有效实践、人类自身的生存和生命的延续。
  
  前提
  学习哲学的三个必要前提:
  一、明确哲学的意义——哲学是人生的意义之源,学哲学能让人懂得人生的来龙去脉;系统地学哲学,人的智慧就能呈几何级数增长;能在哲学上有所成就的人必然青史留名,并往往长寿。
  
  二、拥有自我批评、闻过则喜、知错能改、纳谏如流的操养、勇气和习惯。
  三、有一定的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积累。一般高中文化是基础。
  学习哲学的方法:简言之,就是用兴趣引导阅读,用思辨形成体系,用实践检验学习。
  
  一、培养兴趣。长期、间断性地刺激对哲学的爱好之情——说白了就是不停地问为什么,并为此而感到喜悦。
  二、反复阅读。阅读原著、评论、总论等各种哲学类书籍,可以从哲学故事、哲学史、哲学人物传记等大众读物读起,这样利于兴趣的积累,先凭兴趣翻阅,然后由翻阅扩展为泛读,再然后是精读感兴趣的某类哲学著作和该哲学的哲学史,最后是全面系统地阅读各流派哲学著作和哲学史。
  阅读中肯定会发现并提出问题,不一定要立刻解决(有些也不用解决),要保持这种发问的心态——这是不断、反复阅读的内在动力。
  三、思辨。先试着自己回答问题,再参看书中的回答,在比较中不断修正结论。这时你已经有了一定哲学基础,就有必要寻找志同道合的哲学爱好者和专业哲学研究者——大学里哲学系的学生、老师,向他/她们请教问题、互相探讨。
  一定要本着求知的态度友好地交流,展开不针对个人人格的讨论和辩论,放弃狭隘的立场,取而代之的是求真知、求真理的态度。这一阶段一定要思辨,就是不断地学习新知识复习已有知识、不断地自我否定自我、不断地重新肯定自我。有条件的话去上哲学专业课,系统地学习某一流派哲学,没有条件创造条件。
  
  四、实践。联系身边实际,进行主客统一的实践活动,检验学习本身。哲学脱离了实践便失去了其自身。其实学哲学不可能不用哲学的。但要有意识地检验自己的知行是否统一。仍然保持爱问为什么的习惯,接受别人的批评和指导。
  哲学种类虽多,但殊途同归,宗旨离不开人本身。
  学习某类哲学时,最好时刻保持警惕心态——不要陷入或沉迷于不同意识形态的争端和无谓的理论冲突。不可否认,冲突是经常存在的,冲突甚至是必要且有益的。但“君子和而不同”,本着为工作、生活和学习提供思想指导的宗旨,我们学习哲学时最好自觉避免个体间的意识形态斗争和理论分歧,求同存异为上。
  不妨将冲突和对立内化在自身、内化在自己的思想中、内化在哲学思想不断成熟的过程中。这样才不至于偏狭,不至于陷入哲学流派的纷争,不至于迷失最初学哲学的目的,进而才能把时间和心血投入到哲学学习中,把精力集中到为他人服务的日常工作上,把理想定位在为人类创造美好未来的事业上。
  
  编辑本段
  抽象哲学
  何谓一切存在?依赖我们感觉的,不依赖我们感觉的;主观的,客观的;实在的,虚构的;以及一切我们想象得到的,和想象不到的。一切存在至少包括以上所有这些存在形式。
  
  抽象是哲学的根本特点。哲学为什么是抽象的?因为一切存在之间都拥有抽象的同一,这种抽象的同一是内在结构的抽象同一和外在关系的抽象同一。正是基于这种抽象的同一,使我们有可能感觉到一切存在的存在。哲学所要做的就是阐述这种抽象同一的内容。
  
  头脑说,哲学是万学之学。一切具体的存在和发展都必须遵循抽象的规律;一切具体的应用学科都应该遵守抽象的哲学原理,但这必须以哲学原理的正确性为前提。
  抽象不能脱离具体而独自存在;具体的内在结构和外在关系必须遵循抽象的规律。
  把握抽象必须用具体;把握具体的内在结构和外在关系只能用抽象。
  研究哲学不能脱离研究具体问题的应用学科;某一具体的应用学科的内在逻辑结构和它与其它学科的外在关系,应该遵守抽象的哲学原理。把握抽象的哲学原理必须依赖具体的应用学科,具体的感性现象和具体的生活体验;把握具体的应用学科的内在逻辑结构和它与其它所有学科的外在关系只能是哲学。
  
  哲学的有用是因为它是统一切学问的万学之学;哲学的“无用”是因为它不直接致力于解决具体的问题。
  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是美好生活的向导。
  哲学就是用简单的说话来体现出隐含深层意义的道理,让人们去思考和体会。
  哲学本身就是用来完善自己的精神修养和帮助他人完善思想的。
  哲学的特征在于追问本质,不断反思。内容上,哲学的反思对象无所不包;深度上,哲学的反思是无穷无尽的。现实中,我们可以借用哲学的思维方式,但是不能照搬哲学的思维方式。
  也即是说我们能够直接关注的现实是具体而有限的,思维的不可封闭性使得我们在解决具体问题时不能进行无穷追问。
  把哲学低估于现代科学是不负责任的,哲学隐藏在现实生活中的每一部分,它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生活的方式,如果将哲学简单的与现代科学相提并论,则成为了一种狭隘的唯科学主义。
  
  哲学的主要研究对象是物质与意识之间的关系。即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的对立关系。
  凡是承认物质为第一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称唯物主义者;凡称意识第一性,物质依赖于意识存在的,称唯心主义者。
  
  编辑本段
  哲学来源
  哲学(philosophy)是从希腊字"Φιλοσοφ?α" (philo-sophia)转变而来,意思为“爱好智慧”,或是比较少用的“智慧的朋友”。
  在汉语中“哲”这个词是聪明、智慧的意思,中国古代把聪明而有智慧的人称为哲人,所以,中国近代以来,就把关于智慧的学问称作哲学。哲学是难以被定义的,因为有众多分歧的观念都被视作为哲学。皮尔金哲学辞典中定义哲学为“有关思想,行为,与实在中最基本与普遍的概念。
  ”皮尔金百科中提到哲学与科学的差别在于,哲学问题的答案不能仅由经验证据来得到。无论如何,这些观点都被牛津哲学辞典所挑战:“二十世纪晚期。。。偏向于将哲学思考视为对于任何一种智识探索的最好实践”。的确,许多早期哲学家在自然哲学方面的观察最后都形成了现代科学对于众多课题上重要的基础。
  
  另外,哲学较不正式的用法可能是指一种特别的方法或是信念。
  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
  真正的哲学可以使我们正确的看待自然,社会和人生的变化与发展,用睿智的眼光看待生活和实践,正确对待社会进步与个人发展,正确对待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关系,正确对待进与退,得与失,名与利,从而为生活和实践提供积极有益的指导。
  因此,哲学的任务,就是寻找光明,在人类生活的路途上点起前行的明灯,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编辑本段
  哲学历史
  古希腊时期的自然派哲学家被认为是西方最早的哲学家,不管他们认识世界的方式是否正确,但是他们的想法之所以有别于迷信的原因在于,这些哲学家是以理性辅佐证据的方式归纳出自然界的道理。
  苏格拉底,柏拉图与亚里斯多德奠定了哲学的讨论范畴,他们提出了有关形而上学,知识论与伦理学的问题,至今依然。某些现代哲学家认为,直到今日的哲学理论依旧只是在为他们三人做注脚而已,仍离不开他们所提出的问题。换言之即使数千年后,我们依旧在试著回答他们所提出的问题,这也代表着我们依然为这些问题或是这些问题所延伸的更多问题而感到困惑。
  
  “哲”一词在中国起源很早,历史久远。如“孔门十哲”,“古圣先哲”等词,“哲”或“哲人”,专指那些善于思辨,学问精深者,即西方近似“哲学家”,“思想家”之谓。
  儒家哲学
  一般认为中国哲学起源东周时期,以孔子的儒家、老子的道家、墨子的墨家及晚期的法家为代表。
  而实际上在之前的《易经》当中,已经开始讨论哲学问题。
  19世纪70年代,日本最早的西方哲学传播者西周借用古汉语译作“哲学”,1896年前后康有为等将日本的译称介绍到中国,后渐渐通行。在西方,哲学一词通常用来说明一个人对生活的某种看法(例如某人的“人生哲学”)和基本原则(例如价值观、思想、行为)。
  而在学术上的哲学,则是对这些基本原则的理性根据的质疑、反思,并试图对这些基本原则进行理性的重建。
  最早哲学的范围涵盖所有的知识层面。它一直是人类最抽象的知识研究。对哲学一词的介绍最初来自希腊思想家毕达哥拉斯。
  编辑本段
  哲学学科
  分类
  古希腊哲学家通过问问题来进行哲学实践,他们所提的问题大概可以归类为三类,这三类问题分别形成了哲学的基础学科, 形而上学(metaphysics),知识论(Epistemology)以及伦理学(Ethics)。
  
  最初的三类问题
  分别是:
  * 有关世界的本质与真理的问题。
  * 有关我们如何知道或认识真理的问题
  * 有关生命意义与道德实践的问题
  注意
  必须要注意的是,这三门主要学科并非壁垒分明,事实上在许多方面他们互相覆盖到彼此的领域,一个具有说服力的形而上学主张不可能忽略知识论的理论基础。
  同样的的知识理论就是在架构主体与形而上学事实之间的关系。而道德的实践往往与道德真理的存在与否和我们怎么去了解它息息相关。哲学的困难在于,一个完整的理论通常必须在形而上学与知识论都有良好的说服力。多数的哲学家不是只有专精一个领域,或是是他在形而上学领域的主张很具说服力,知识论上却无法说服我们。
  只有少数具有热情与天赋的哲学家才能精通各个领域并且提出一套自己的理论。只有这样的哲学家才能名留青史,她们的理论通常非常具有说服力并且横扫历史改变了人类对于世界的看法。
  编辑本段
  哲学科学
  从西方学术史看,科学是哲学的衍生物。
  后来,科学独立为与哲学并行的学科。科学与哲学有互动关系。科学产生知识,哲学产生思想。马克思主义认为,哲学也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现代西方哲学中有科学哲学,是专门研究有关科学的理论。这种理论研究了科学的历史,为科学总结了许多理论模型,但这也只是解释了科学,并不是可以指导科学。
  哲学是人类了解世界的一种特殊方式,是使人崇高起来的一门学问。
  《哲学的奥秘》
  从某种意义上说,哲学不具有或很少具有“现世”用途。有人认为,离开哲学,各门学科也可以发展得很好,或者会更好。哲学并不关注各门学科中实例、概念或定理的具体内容,它所关注的,是这些具体科学的“基本常识”,或是其中被人们惯常使用因而视作理所当然的概念、准则、定律等。
  这包括:促使它们出现的原因是什么?它们在哪些范围上有效?它们的威权是由什么来得到保证?它们是否已经是这门具体学科中所要求的足够的基本前提?它们对人有什么意义?等等。以及将这些疑问运用于哲学自身。
  哲学是对个别的规律和特性进行新的概括和升华,从中抽象出最一般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具体科学揭示的是自然、社会和思维某一具体领域的规律和奥秘。
  
  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因此:
  物理学研究物体现象、结构和运作规律,寻求一种解释现象的客观最优方法;而形而上学要求对规律的有效性以及最优方法何以成立作出说明。
  
  知识多被视为经验以及方法的整合;而知识论关注的是知识自身是否可以获得、是否可以划界以及是否具有意义。
  数学利用逻辑形式来研究数量、结构以及模型;而逻辑学则关注那保证推理有效的威权是什么、逻辑推理的可靠性和完备性。
  
  社会学试图以某种普适定律来概括并预测人类群体或其中个体的行动;而伦理学则更加关心这些行为的自由度与道德责任的相关性、其内在动机、意义所在以及如何使人们的行为朝向一个最优的趋势发展。
  政治学关注权力的转移;而政治哲学对权力何以能够出现并成立更加关心。
  
  艺术向人们展现美的魅力,却不曾说明这魅力的由来;而美学则追问美的本质和意义。
  编辑本段
  哲学价值
  哲学之应当学习并不在于它能对于所提出的问题提供任何确定的答案,而是在于这些问题本身;原因是,这些问题可以扩充我们对于一切可能事物的概念,丰富我们心灵方面的想象力,并且减低教条式的自信,这些都可能禁锢心灵的思考作用。
  此外,尤其在于通过哲学冥想中的宇宙之大,心灵会变得伟大起来,因而就能够和那成其为至善的宇宙结合在一起。
  哲学也可以说是理性对于信仰的研究,同时还有理性对人与自然规律的总结。
  哲学是对世界的关于终极意义的解释,它在解释中使我们了解世界,使世界在我们的意识中合理化,从而为我们提供心灵的慰藉。
  
  哲学还是对人的自我一种定位的工具。
  哲学不等于面包,但是哲学相当于吃面包时涂的蜂蜜。哲学的任务是更好的指导人们正确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