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引导孩子,学会情绪问题的处理?
辅导作业,被气到心梗;责骂孩子,被气到血压飙升;孩子叛逆,被气到头懵。
很多家长当孩子出现问题的时候,就会到处寻求教育孩子的方法,认为只有方法才能解决一切问题。
但是,你是否问过自己:“你的教育情绪健康吗?”
这大概是绝大多数家庭教育的现状——急躁、焦虑、情绪化。
教育的情绪雷区
狮子吼
教育基本靠吼,沟通几乎没有。
想一下,你什么时候会说出令孩子特别难以接受的话?应该都是在生气的时候。
那你为什么会生气呢?是工作不顺?是家庭矛盾?是生活压力?还是心中的执念?
你想用情绪告诉孩子:我很生气,这都是因为你造成的。只有你改变了,我才不会这么生气,才会对你有好脸色。
孩子也许确实变得听话了,但暂时的听话只是因为恐惧,以后孩子可能会变本加厉。
当你把心里积压的淤泥倾倒在孩子身上的时候,你的心情就很好吗?然而并没有因此轻松,反而还多了一份内疚和自责。
情绪化的表达是把双刃剑,伤害的不仅是孩子,还有父母。你辛苦维系的亲子关系,就是在这一声声吼叫中分崩离析的。
双标化
听到没有?不要再玩手机了!
作业写完了吗?还看电视!
这么晚了,还不去睡觉!
你怎么这么笨!
……
你这样要求孩子的时候,你是不是正在玩手机、看电视、熬夜或者做不好事情?
你可能会说:“我是大人,我可以这么做,但孩子不能这么做。”连大人都无法自制的事情,你认为孩子会比你做的更好?
父母最常对孩子说的一句话恐怕就是:“我们是不行了,就看你的了。”这恐怕也是孩子们最讨厌的一句话。你自己都不行,凭什么孩子就一定要行?
这句话表达的并不是父母对孩子的爱、信任和鼓励,更多的是将自己完成不了的梦想寄托在孩子身上。你自己得过且过,不想努力,丧失了自我,却对孩子如此苛刻。
这就是我们的家庭教育,父母总拿着自己也做不到的事情去要求孩子,还那么理直气壮。
焦虑感
每当孩子的表现达不到父母预期的时候,父母的负面情绪就像火山爆发一样,瞬间喷薄而出。
不分青红皂白,揪着孩子一顿数落:父母为了你才买那么贵的学区房、为了你花那么多钱报培训班、为了你失去了很多发展机会……父母为你牺牲那么多,你还这么差劲,你太对不起父母的付出,太给父母丢人。
这么用情感绑架孩子,会让他们感觉,自己的学习和生活都是伴随着父母的焦虑而发生的,这些都是父母想要的东西,不是我自己想要的。
父母的这种焦虑感主要源于爱的自私,认为对孩子付出就要得到相应的回报。因此,你付出的越多,期望值就越高,要求的回报就越多。
这种过分有条件的爱会给孩子造成更大的压力,让孩子对学习感到可怕,对父母的教育感到可怕,从而导致孩子的焦虑、抑郁或者叛逆。
控制教育的情绪
学会表达情绪
动画片《狮子王》的开头有一段父子的互动:辛巴因为好胜而惹了很大的麻烦,险些丧命,但父亲却没有批评他,只是说:“我很害怕,我害怕失去你。”接下来他又告诉辛巴该怎么做:“只有在必要时、在别无选择时,勇敢才是真正的勇敢,否则就是冒险。”
将情绪化表达,变为表达情绪。
当孩子出现问题的时候,你应该先把自己的情绪调整好,然后再面对问题。平静地与孩子坦诚交流,说出自己真实的感受和期待,相信孩子也能以坦诚相待。
“只有平静的内心,才有可能沉淀和吸收教育的理性思考。”父母们只有将内心平静下来,对孩子的教育才是有效的。
成为身教的巨人
你知道吗,现在的孩子送给父母们一个“教主”的封号,意思就是“说教的最厉害”。
所有父母,都想在孩子面前树立一个权威的形象,成为孩子眼中的超人。但是中国父母往往是“言传的巨人,身教的矮子”,教育的大道理说了一箩筐,孩子根本就听不进去。
父母们只看到别人家孩子的优秀,却忽视了这些优秀孩子的背后,始终有以身作则的父母,为自己的孩子树立了优秀的榜样。
你想让孩子专注地写作业,可你自己在写一份方案时还要时不时地刷手机;你想让孩子养成阅读的好习惯,可你自己每天抱的不是书本而是手机;你想让孩子坚持练习舞蹈、绘画、钢琴,可你自己却连每天半个小时的健身都坚持不了……
希望不在下一代身上,而在你自己身上。你想让孩子成为一个什么样人,首先你必须自己先成为那样的人。要记住,你的行为举止都会成为孩子的标杆。
平衡自己的内心
世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所有的爱都是有条件的,包括父母对孩子的爱。
你爱自己的孩子,因为他能给你带来快乐,因为他能陪伴你的老年生活,因为他能给你带来希望和骄傲。
有条件的爱,并不可耻,这才符合一个人真实的心理。但是,如果你不愿承认自己对孩子的爱是有条件的,一直感觉心理很不平衡,就会产生强烈的焦虑感。
坦然承认有条件的爱,想想你为孩子而变形的身材、错失的升迁机会、耗费的大把时间……这些能换来的是孩子的陪伴,是孩子的健全人格,是孩子的幸福快乐等等。
如果把教育变成焦虑,那么教育就成了一种负能量。承认爱的自私,平衡自己的内心,大家都会更好过一些。
爱是有条件的,但教育不需要牺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