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唠叨对孩子学习好不好?
题主问道唠叨对孩子学习好不好,那么我想反问题主,你在做一件事的时候,其他人在你耳旁唠叨,你的感觉好不好,对你的工作有没有帮助呢?我想几乎所有人都不喜欢被人在耳旁唠叨来唠叨去,既然不喜欢那么,唠叨所能起到的积极作用就很有限。
父母总在孩子耳旁唠叨,会对孩子造成一些不良影响。
父母总在孩子耳旁唠叨,会对孩子造成一些不良影响,这些负面影响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父母总在孩子耳旁唠叨,会导致孩子分神、注意力不集中以及暴躁的情绪。
在生活中,我们在做一件事的时候,通常是不希望被打断的,被打断的次数多了,我们的内心会蹭的一下子窜出一团难以抑制的无名之火。
1.我们在做一件事的时候,一旦被打断,就很难再回到之前的情境和状态中。
我们都有这样的感受,有时候,我们的大脑中会闪现出那么一丝灵感,这种灵感是稍瞬即逝的,我们必须及时抓住。如果我们正有灵感的时候,被其他人打断了,那么过后我们是很难在现灵感,这让我们对自己很很愤怒,愤怒归愤怒,但对于问题的解决毫无益处。
对于孩子来说,在他学习的时候,也有其自身的思路,尤其是孩子写作业的解题思路,一旦被打断,孩子很难再找到,这让孩子也苦恼不已。
父母在孩子学习的过程中,不断的唠叨,不断的打断孩子,这会让孩子分神,注意力不集中。
2.“心流”被打断,会让我们对他人产生暴躁的情绪。
《思考,快于慢》一书中,提到人的思维有两种,一种是不怎么耗费精力的思维,一种是需要集中注意力专注的思维。
书中把集中注意力专注的沉浸在一件事的状态称之为“心流”,而心流是让我们愉快的一种状态。一旦这种愉快的状态被打断,我们就会产生暴躁的情绪也就很容易被理解了。
对于男生来说,专心致志地打游戏,这时候女朋友,打过电话让干其他的,男友嘴上不说,心里是很不愉快的。
对于孩子学习来说,也是需要投入专注力的,一旦打断孩子学习的“心流”,孩子内心也会不舒服,产生不高兴的情绪也在情理之中。
生活中,我们开车行走在路上,如果坐在副驾驶上的人,总是唠叨着不停地说应该往左开,往右开,加速、踩刹车.....,这会打断司机开车的专注力,也会让其感到很不舒服。
(二)、父母总在孩子耳旁唠叨,会加剧孩子的叛逆。
1.孩子一般需要经历的的3个叛逆期。
一般情况下,孩子需要经历3个叛逆期:
2岁左右的宝宝叛逆期;
7岁左右的儿童叛逆期;
11-16岁的青春叛逆期。
根据马斯洛心理需求层次理论,人的需求由低到高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
在孩子2岁左右,孩子渐渐萌发了独立的需求,随着年龄的不断增加,孩子这种独立的需求也会不断增强,这种独立的需求,在7岁的儿童叛逆期以及11-16的青春期表现的更为突出,这一点和马斯洛需求理论中的尊重需求十分吻合。
尊重需求里,孩子有独立的思想、独立的行,并希望获得家长的认可和支持。
2.父母的唠叨就像一个复读机,让孩子们更加的叛逆。
父母无休止的唠叨,让孩子内心里很厌烦,,从行为上更叛逆。
一方面的父母不断唠叨的负面刺激,一方面是孩子处于叛逆期,二者相遇,更加增强了孩子对父母行为的反感,引发孩子的叛逆情绪,导致孩子做出一些不理智的行为,影响良好亲子关系的建立和维护。
我们经常看到孩子离家出走新闻,为什么,我想有很多是和父母无休止的唠叨有着必然的关系。
最近很火的电视剧《小欢喜》当中,方一凡的妈妈总在孩子面前念叨,“妈妈高三那年,物理 93,数学 92,化学 91,除了英语差点,其他都特别棒。你为什么一点不随妈妈?”。这让方一凡很反感,在某种程度上也加剧了方一凡的叛逆。
(三)、父母的唠叨,会给孩子内心增加极大的心理压力。
《伏尔泰语录》中收录着这样一句话:“雪崩时,没有一片雪花觉得自己有责任,但是其实,没有一片 雪花是无辜的”
父母的每一次唠叨,如同一片雪花一样,会给孩子带来压力,当压力不断增大到一定极限,引发了雪崩。
有印度刘德华之称的阿米尔·汗主演电影《三傻大闹宝莱坞》的一个角色叫拉加,他是主演兰彻的好朋友,他的家庭贫困,父亲瘫痪,还有一个为出嫁的姐姐。他的母亲总是絮叨着生活有多苦,有多难,这给拉加造成了极大的压力,巨大的压力,使得拉加总是祈求神佛能够保佑他通过考试;巨大的压力,也是促使拉加从校长办公室跳下来的主要原因。
(四)、父母的唠叨很可能让孩子变“坏”。
1.墨菲定律,我们越担心某件事会发生,那么这件事就很可能发生。
《墨菲定律》内容中有一项是,你担心什么事情会发生,那么这件事必定会发生。
为什么必定会发生,还是因为自己的担心,自己的自我心理暗示。
父母絮叨孩子,通常是絮叨孩子的不好,老说说孩子不好,这其实是给孩子一种负面的暗示,那么在父母的不断絮叨中孩子渐渐会变“坏”。
2.在父母的多次絮叨中,孩子很可能自暴自弃。
前段时间很火的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其中哪吒在受到村名们多次的负面刺激后说出了这样的话——既然你们认为我是妖怪,我就做妖怪给你们看。
同样父母的多次絮叨,很可能导致孩子自暴自弃。
教育孩子的一些正确做法。
唠叨对于孩子的学习无疑是没有什么帮助的,作为父母我们要审视自己的教育方式,看是否存在着过于唠叨的做法,有则改之,无则加勉。那么教育孩子有哪些正确的做法呢,个人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言传身教和“二八定律”相结合。
1.言传身教。
言传身教是老祖宗给我们留下来的教育孩子的很好的方法,个人认为,作为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好好实践应用。
言传是言语传授,用言语告孩子怎么做。
身教是自己给孩子做榜样,用自己的言行去影响孩子孩子的认知和行为。
2..“二八定律”。
二八定律存在于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比如世界上20%的人,掌握着世界80%的财富,剩下80%的人仅拥有20%的财富。
对于企业来说,20%的产品和20%的顾客,通常带来80%的企业利润。
对于股市,20%炒股者赚的钱是80%的炒股者亏的钱等等。
3.言传身教和“二八定律”相结合。
言传身教和“二八定律”相结合,这里指的是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言传的方面占20%即可,父母更重要的是注重80%的身教。
言传身教如果按照这一比例应用到教育孩子的过程中,那么孩子的教育想不好都难。
(二)正面管教,和善而坚定。
《正面管教》是美国教育学博士、著名心理学家、教育家简.尼尔森的著作,其核心理念是教育孩子要和善而坚定。
1.和善而坚定。
前段时间十分火热的《银河补习班》,马飞的爸爸马皓文的孩子被说是缺根弦。和善而鉴定的告诉孩子“你不是缺根弦的孩子”。马皓文还多次告诉孩子“你是世界上最聪明的孩子,只要你脑子一直在转,你就不是缺根弦的孩子。”
正是因为父亲马皓文有这样的态度,不断地引导马飞学习,才激发了马飞的学习兴趣。
2.不惩罚孩子,多种方式鼓励孩子。
在电影《银河补习班》中,马飞迟到、逃课、看小说,可以说劣迹斑斑,但他的爸爸马皓文始终没有惩罚孩子,对马飞一直持宽容、接纳的态度。
马皓文不仅不惩罚孩子,还变着法的鼓励孩子。
“你是爸爸的骄傲!”
“你就不是缺根弦的孩子,你是世界上最聪明的孩子。”
“你不仅可以把地球仪修好,你还可以干地球上所有的事情。”
.......不惩罚孩子,多种方式鼓励孩子,让马飞第一次有了想学习的冲动。
3.让孩子在错误中学会成长。
孩子来到这个世界,就如同一张白纸,孩子对于世界是陌生的。
和世界交互,没有经验,没有他人的指导,孩子犯错误很正常,在错误中成长,是孩子所必须经历的。
孩子犯了错误,父母不要喋喋不休,抓住孩子的错误大肆批评,这样会让孩子在遇到问题时,不敢大胆尝试,变得谨小慎微,唯唯诺诺。
(三)教育孩子不要带着情绪,父母要对自己进行正向暗示,对孩子正向引导。
1.不好的情绪是可以传染的。
不断的念叨,喋喋不休的述说,对于父母来说,是释放了自己内心的不快,但很多父母却不知,父母不好的情绪,很可能已经传染给孩子了。
关于情绪传染,有个著名的踢猫效应理论。
踢猫效应:一个爸爸因为工作上的不顺心,回家后对正在沙发上跳来跳去看电视的孩子,进行了批评指责,孩子无端的受到父亲的批评,顺脚踢了猫一脚,猫被踢疼了,从窗户跑到了大街上,一个开车的人为了躲避猫而撞上了另外一个人。
坏情绪是可以传染的,父母的无心的絮叨,可能就把坏情绪传染给孩子了,而坏情绪对孩子的身心有百害而无一利。
2.父母要对自己进行正向暗示。
对于正向暗示有个非常出名的理论——罗森塔尔效应。
罗森塔尔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L.雅各布森于1968年通过实验发现。
具体实验大致内容。罗森塔尔和L.雅各布森到了一所小学,随机在6个年级每个年级3个班,工18个班级里随机选取了一些学生的名单,告知校长和老师,这些学生比较特殊,有天赋。半年后他们回到学校调查发现,随机选的学生都有很大的进步。而这一切都源于罗森塔尔和L.雅各布森作为权威给予老师和校长的暗示。
作为父母也可以对自己正向暗示,告诉自己的孩子是有潜力的,然后对待孩子要区别遗忘,要更耐心,给孩子更多的鼓励,坚持一段时间,孩子的进步很可能颠覆你的认知。
3.对孩子进行积极引导。
樊登老师,把在教育孩子过程中父母所扮演的角色,比喻成导游和游客的关系,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父母的作用更应该像一个导游,在孩子学习的道路上,父母不断地对孩子进行引导。
【结束语】:絮叨是我们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经常有的一种行为,尤其是母亲,对孩子的絮叨更甚,这样会给孩子造成多方面的困扰和伤害。因此,作为家长要正确认识,无意义的絮叨给孩子带来的不利影响,进而正确、积极的引导孩子,进而让孩子的成长道路更顺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