聘请律师应注意的几个问题,如何选择律师 二思
选择律师的学问不外乎三点: 一看。
首先,是"看菜下碟"。
看案子的难易程度、标的大小、属于哪一个法律范畴、是大案还是小案、是民事、刑事还是行政案。请律师就像找医生看病,伤风感冒就不用找名医看,内科疾病不宜找外科医生看,疑难杂症不要找普通医生看。一般来说,小案子不宜请"大律师",大、要、疑案不宜请"小律师", 刑案没有必要找房地产、知识产权见长的律师办,哪怕他的名气再大。这是因为:
法律科学博大精深,一个人的精力、时间有限,不可能十八样兵器样样精通,一个律师可能是某一个或几个法律领域的"专才",但不可能是面面俱到的"通才",除非他是"万金油"式的律师或者他有"分身术"。
相对来说,"大律师"各项有形的成本支出大、所付出劳动的"含金量"比较高、收费也相应更高,为一个案情简单、标的较小的小案去找"大律师","杀鸡用牛刀",经济上不合算。反之,操作大、要、疑案,需要厚实的法学功底、丰富的实战经验、高超的论辩技巧、游刃有余的沟通能力,就要有劳"大律师""出马"驾驭。为图省钱、省事随便找个"小律师"糊弄一下,有可能误您的事。
其次,是通过"察言观色",检阅律师的实力。
您应该通过律师的简介,看该律师的业务专长,哪一类案件是他的"看家本领",自己的案件是不是与他专业对口。
您应该通过律师的言谈举止,考察他的口头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应变能力和沟通能力。
您还可以请律师打开他的电脑,看看他撰写的法律文书。律师文书是律师法学功底、文字水平、实务经验、诉讼技巧的浓缩和载体,其辩护词、代理词中,律师的水平如清澈见底的河水,一览无余,一见高低。是骡子还是马,一看便知。
您还可以请律师从他的存档卷宗材料中抽出他已结案的《起诉书》和《判决书》,了解审理结果,从律师所经办的代表案例考察律师的办案经验和效果。
再次,是看收费标准。目前,律师收费一般采取的是协商收费的方式,收费标准既掌握在律师手里,也掌握在您自己的手里。一句话,凭双方的您情我愿,您可以结合案件的难易程度、工作量大小,看律师开出的"价"是否合理、是否物有所值,是否与自己的经济承受能力相适应。
二问。
"看",有时就象"雾里看花",印象朦胧,除了"看"之外,您还得细心地"问一问"。
律师的人品无疑摆在第一位,很难想象一个人品差、口碑不好的律师会办出名案,即使偶尔办成一单,也有可能是天赐良机给"撞"上的,不具有陈年老酒的醇香魅力。
您应该通过多种渠道,问一问对这个律师或多或少有所了解的人。不要强求该律师有百分之百的口碑率,也就是说不要指望每个人都说这个律师好,因为在目前中国这个法治环境,对律师的误解还比较严重,但好的律师仍会博得大多数人的认可。
三比较。
有的人请律师,迷信"大牌",唯"名"是举,眼睛只盯着"大律师",似乎大律师均具有手眼通天、逢凶化吉、峰回路转、柳暗花明之能事,而不管这个"大律师"专长于哪方面,是否与您的案子"专业对口"。
有的人请律师,目光短浅、唯"亲"是举,只在领导、同事、亲友"介绍"的圈子中物色,似乎不是熟人介绍来的一概"信不过"。
其实,打官司对律师来说是家常便饭,但对您来说,可能一辈子只会摊上一单官司,您不可能生活在"官司"堆里,除非你是个是非不断的人。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说,请律师不允许"回头"和"失败",不允许有第二次选择。因此,请律师应慎之又慎,权衡比较,否则,有可能一着不慎、悔之晚矣!您完全可以把视野放宽一点,首先是比较律师,您可以找来一大堆律师的个人资料,筛选出其中几位"候选人",比较他们的法学修养、执业经验、业务专长、办案风格、社会影响和社会阅历,还可以通过电话和书信形式与他们初步沟通,"投石问路"。
有实力的律师真金不怕火炼,是经得起 "比"的。
其次,是比较律师收费。
您可以根据律师的"报价",进行"货比三家"。
总之,从多角度进行比较之后,您就能做到"哑巴吃饺子——心里有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