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的重点知识
1.关于说明的知识点
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来解说事物、阐明事理而给人知识的文章体裁。
它通过揭示概念来说明事物特征、本质及其规律性。说明文实用性很强,它包括广告、说明书、提要、提示、规则、章程、解说词、科学小品等。
通常情况下,说明文大致包括三种具体样式: 一、带有一定文艺性的,指科学小品,如《南州六月荔枝丹》 二、科普性为主的,如《向沙漠进军》《宇宙里有些什么》 三、实用性的,如说明书、解说词等 说明文一般介绍事物的形状、构造、类别、关系、功能,解释事物的原理、含义、特点、演变等。《尚书禹贡》是我国最早的说明文。
说明文的应用广泛,一般分为平实说明文和文艺说明文两大类,也可依据说明对象与说明目的的不同,把说明文分为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两大类。 文艺性说明文是通过文艺的形式介绍科学知识的说明文。
说明文的特点是“说”,而且具有一定的知识性。这种知识,或者来自有关科学研究资料,或者是亲身实践、调查、考察的所得,都具有严格的科学性。
为了要把事物说明白,就必须把握事物的特征,进而揭示出事物的本质属性,即不仅要说明“是什么”,还要说明“为什么”是这样。应用性说明文一般只要求说明事物的特征,阐述性说明文则必须揭示出问题的本源和实质。
说明文的说明一定要有条理,说明的顺序,是按照事物本身的条理和人的认识规律来安排的。比如介绍景物,建筑,多是根据地理环境、方位布局来安排;介绍事物源出、演变,多是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来安排;阐述事理又多按照事物的逻辑顺序来安排。
总之,是按照一定的顺序,由表及里,由实到虚,由分到合,由远及近,由浅到深,逐步阐述。有时为了使别人更准确地认识事物,在某种情况下,只要不违背事物的特点、规律,也可以在顺序上作某些调整。
说明是解说事物,剖释整理的一种表达方法。对象不同,说明的重点和层次便不同。
说明实体事物时,一般要注意空间的位置;说明抽象事理时,重在阐释概念、特点、来源、结构、种类、异同、比较、联系和功能等。 说明文是客观地说明事物的一种文体,目的在于给人以知识:或说明事物的状态、性质、功能,或阐明事理。
《中国石拱桥》属于前者,它以赵州桥和卢沟桥为例说明中国石拱桥“不但形式优美,而且结构坚固”的特征。《大自然的语言》属于后者,文章科学地说明了物候学知识。
说明事物特点和阐明事理是说明文的两种类型。 为了把事物特征说清楚,或者把事理阐述明白,必须有相适应的说明方法。
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分类别、列数据、作比较、画图表、下定义、作诠释、打比方、摹状貌等。写说明文要根据说明对象和写作目的,选用最佳方法。
采用什么说明方法,一方面服从内容的需要,另一方面作者有选择的自由。是采用某一种说明方法,还是采用多种说明方法,是采用这种说明方法,还是那种说明方法,可以灵活,不是一成不变的。
说明要有顺序,这是使说明内容条理化的必要条件。常见的说明顺序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说明的时间顺序和记叙的时间顺序相似。空间顺序,要特别注意弄清空间的位置,注意事物的表里、大小、上下、前后、左右、东南西北等的位置和方向。
逻辑顺序,常以推理过程来表现。采用什么顺序,主要取决于作者所说明对象的特点。
说明事物的发展变化,时间顺序容易表示清楚。写建筑物的结构,离开空间顺序难让读者看明白。
说明事理用逻辑顺序,正便于体现事理的内部联系。 说明语言的准确性,是说明文语言的先决条件。
表示时间、空间、数量、范围、程度、特征、性质、程序等,都要求准确无误。说明的实用性很强,稍有差错,会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如有一篇说明文写道:“一只蜻蜓一昼夜可以吃2 400只蚊子。”2 400只蚊子聚在一起,比蜻蜓的身体要大许多倍,这显然是不可能的。
这个差错是怎样产生的呢?原来据统计,蜻蜓一小时可吃蚊子50只到100只。一小时吃100只,一天24小时,当然要吃2 400只了。
作者的乘法计算是无误的,却忽略了蜻蜓不可能在一天24小时之内一刻不停地吃蚊子。这就闹出了笑话。
在准确的前提下,说明的语言有的以平实见长,有的以生动活泼见长。由于说明的对象和作者语言风格的不同,说明的语言也是多种多样的:或概括,或具体;或简洁,或丰腴;或精练,或详尽;或平易朴实,或幽默风趣,总之不拘一格。
阅读说明文和写说明文可以联系起来。上面谈到的所要把握的四点,阅读说明文要注意,写说明文也要注意,只是所提要求要注意符合学生实际。
分析说明文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说明文的结构 1、说明文的结构有:总分式、并列式、层进式、对照式(结构包括段落)。一篇完整的说明文常常是几种结构综合运用的。
2、把握结构的意义。 说明的顺序 1、说明的顺序有:空间顺序、时间顺序(包括发展顺序)、事理顺序(逻辑顺序)等。
2、弄清顺序的意义。 说明的方法 1、说明的方法有: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分类别、下定义(包括作解释)、引资料、列图表等等。
2、明白各种方法的作用。 3、有时。
2.怎样归纳历史的知识点
一、基本知识 1. 云南元谋人 是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距今约一百七十万年。
2. 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是 会不会制造工具。 3. 距今约70—20万年的北京人生活在 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的山洞里,使用打击石器,使用天然火,过着群居生活,是早期人类原始社会。
4. 我国是世界上发现 远古人类遗址 最多的国家。 5. 山顶洞人 距今约三万年前,在北京人活动过的地区生活,仍用打击石器,但已掌握 磨光和钻孔技术,会人工取火,靠采集、狩猎为生。
他们生活的集体也进入母系氏族公社时期。 6. 氏族:是由 血缘关系 结合起来的,由一个共同的祖先繁衍下来他们居住在一起,共同劳动、共同生活,没有贫富贵贱的差别的这样一种集体。
7. 山顶洞人的生活比北京人有哪些进步? 代表文化 距今时间 体质形态 工具制造 生产活动 观念 社会组织 北京人 约70万-20万年 保留猿的某些特征 打制石器 采集、狩猎 原始人群 山顶洞人 约18000年 和现代人基本相同 开始掌握磨光和钻孔技术:骨针 采集、狩猎 懂得爱美 氏族 8.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 水稻 和 粟 的国家。 9. 生活在长江流域的河姆渡原始居民(距今约七千年)和生活在黄河流域的半坡原始居民(距今约五六千年)使用磨制石器,开始原始农耕的定居生活。
河姆渡人住着 干栏式房子 便于通风防潮;半坡人 住在半地穴式 的房子里。 10. 炎帝和黄帝是我国传说中黄河流域著名的部落首领, 涿鹿之战 中两部落联合起来,大败蚩尤,随后结成联盟,经过长期发展,形成了日后的 华夏族。
11. 部落是指在原始社会中许多近亲的氏族共同组成部落,若干部落又组成部落联盟。 12. 黄帝 被后人尊称为“人文初祖”。
13. 尧舜禹时期采用“禅让”的方法推举部落联盟首领。 14. 约公元前2070年,禹 建立夏朝;夏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从此,我国漫长的原始社会结束,奴隶社会开始,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
15. 约公元前1600年黄河下游的商部落国君——汤 战胜桀,建立商朝。 16. 商王盘庚 迁都到殷,故后人又称商朝为殷朝。
17. 周文王任用贤人姜尚,重视农业生产,使国力逐步强大起来。公元前1046年,文王的儿子周武王伐纣, 牧野之战 灭亡商朝建立西周,定都 镐京。
18. 公元前771年,西周灭亡。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东周开始。
19. 世界上现存最大的青铜器是司母戊鼎 。 20. 举世闻名的“三星堆”文化是与商周同期的我国 成都平原 盛行和一种独特的青铜文化,著名的有青铜面具、青铜立人像、青铜神树等。
21.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 发明瓷器 的国家。商朝早期就开始烧制原始青瓷。
22. 东周分为春秋 和战国 两个时期。春秋时期从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战国时期从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
23. 春秋五霸是指先后称霸的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 和越王勾践。 24. 公元前7世纪后期,晋楚城濮大战,晋军大败楚军,晋文公成为中原霸主. 25. 战国七雄是指 齐、楚、燕、韩、赵、魏、秦 七雄并立的局面。
26. 公元前260年,秦、赵之间长平之战 后,东方六国再无力抵御强秦的进攻。 27. 我国开始出现铁农具、使用牛耕去向都始于 春秋时期; 28. 战国时期,秦国蜀太守李冰 在岷江修筑都江堰,使 成都平原 成为的“天府之国”。
29. 甲骨文是指商朝人刻写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我国现在的汉字就是从甲骨文发展而来的。
30. 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年代是从 商朝 开始的。 31. 我国历史上第一次有确切日期的日食记录 是公元前776年9月6日发生的日食。
32. 公元前613年,鲁国天文学家留下了世界上关于 哈雷彗星 最早的有确切时期的记载。 33. 一年有24个节气始于 战国时期。
34. 春秋战国时期的名医扁鹊,总结了望、闻、问、切 四珍法一直被中医沿用。 35. 我国古代著名的爱国诗人 屈原,他的代表作抒情长诗《离骚》被译成多国文字处理;世界和平理事会把屈原定为世界文化名人。
36. 湖北随州出土了战国时期珍贵的整套编钟。 37. 孔子的言论记载在《论语》一书里。
38. 春秋晚期著名的思想家老子是 道家学派 的创始人,他的学说记录在《道德经》里。 39. 从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 秦王赢政 统一六国,建立秦朝,定都咸阳。
秦朝 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40. 秦长城西起 临 、东到 辽东 ,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和独创性的象征。
41. 秦朝疆域东到东海,西到陇 西 ,北至 长城一带,南达南海,是当时世界上的大国。 42. 公元前209年,陈 胜 和 吴 广 领导了大泽乡起义,秦末农民起义爆发了。
陈胜、吴广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他们的革命首创精神鼓舞了后世千百万劳动人民反抗残暴统治的斗争。
43. 公元前207年在巨鹿之战中,项羽民少胜多,大败秦军主力,为灭亡秦朝奠定了基础。随后,刘邦率兵进逼咸阳,秦朝灭亡。
44. 公元前202年刘 邦经四年楚汉战争,打败项羽建立汉朝,定都长 安,是为西汉。 45. 汉文帝、景帝时期推行轻徭薄赋、发展农业的政策,出现了“文景之治”的太平盛世景象。
46. 春秋战国时期儒、墨、道、法、兵诸家代表人物情况表。 时期 姓名 称谓 著作 主要思想 春秋晚期 孔子 大思想家、。
3.说明文的知识点都有哪些
1.说明文三要素:说明对象 说明特征 说明方法(说明顺序)
2.说明文的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程序顺序。
--时间顺序:和记叙的时间顺序相似。
--空间顺序:要特别注意弄清空间的位置,注意事物的表里、大小、上下、前后、左右、东西南北等的位置和方向。
--逻辑顺序常:以推理过程来表现,一般包括从原因到结果、从主要到次要、从整体到局部、从总说到分说再到总说、从现象到本质、从特点到用途等几种类型。
--程序顺序:专门用于阐明某些操作过程。如:产品使用说明书,实验步骤等。
3.说明文的结构:
--总分式:总-分;分总;总-分-总,事物说明文多为总-分式
--递进式:事理说明文多用递进式,一层层剖析事理
4.说明文常见的写作方法:
--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分类别、列数据、作比较、画图表、下定义、作诠释、打比方、摹状貌等。写说明文要根据说明对象和写作目的,选用最佳方法
4.说明文知识点
说明文知识点:一、说明的方法 说明事物的方法很多,常见的有下定义、分类别、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列数字、画图表、引资料等等。
1.下定义,是用简明的语言对某一概念的本质特征作规定性的说明。下定义能准确揭示事物的本质,是科技说明文常用的方法。
作用是:科学,准确,具体的说明了~~的~~特点,使之与其他事物区别开来。2.分类别,是按照一定标准对事物或事理进行分类,加以说明,使之眉目清楚。
作用是:条理清晰的说明了~~3.举例子,是利用列举实例的办法把比较复杂的事物或抽象的事理解说得具体明白。作用是:具体形象的说明了~~,便于读者理解。
4.作比较,说明某些抽象的或者是人们比较陌生的事物,可以用具体的或者大家已经熟悉的事物和它比较,使读者通过比较得到具体而鲜明的印象。事物的特征也往往在比较中突现出来。
作用是:通过~~和~~的对比,突出了~~的~~特点。5.打比方,是利用两种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似之处作比较,以突出事物的性状特点,增强说明的形象性和生动性。
作用是:生动形象的说明了~~,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6。
列数字,有些事物便于从数量上说明特征,用一些数字来说明,往往可以使读者了解得更精确、更具体。作用是:科学准确具体地说明了~~的~~特点。
7.列图表,用图表说明事物,往往能够弥补单用文字表达的缺欠,对有些事物或事理解说得更直接、更具体。作用是:直观形象的说明了~~。
8.引资料,资料的范围很广,可以是经典著作、名家名言、公式定律、典故谚语等。引资料说明,会使说明的内容更充实具体。
作用是:参与说明,使文章内容充实具体,增强文章的真实性。9.作诠释,作用是:对~~进一步解释说明,让读者对~~有进一步的认识。
10.摹状貌,作用是:具体生动形象的说明了~~,使文章具有可读性。二、说明的顺序 在确定了说明的内容之后,就要进一步考虑按照什么样的顺序来说明,才能说得条分缕析,中心突出。
客观事物是多种多样的,错综复杂的,但又是有规律可循的,有一定的条理性的。写说明文的时候,要认真研究所写事物的特点和事物间的相互关系,研究事物的条理性,在这个基础上找出一个合理的顺序,恰当地反映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
根据说明对象的特点,说明顺序常见的有以下几种:1.按照时间先后来安排说明顺序。这种顺序常用于说明事物的发展过程。
比如介绍一个事件、一项运动、一种制作过程,往往都按这种顺序来说明。《人民英雄永垂不朽里对十块浮雕的说明,显然是首先考虑到了它所反映的历史过程,按时间先后一一说明的。
为时间顺序。2.按照空间物位关系来安排说明顺序。
这种顺序常用于对群体事物的说明。如《雄伟的人民大会堂》,就是根据人民大会堂的特点和一般人参观它的规律,按照由远到近,由外到内,由主到次的顺序来说明的。
为空间顺序。3.按照事物的逻辑关系来安排说明顺序。
这种顺序常用于事理说明文。如《食物从何处来》,先从“——粒种子能长成参天的大树,一颗鱼卵能变成千斤的大鱼”这种现象进行分析,归纳出“一切生物都需要食物”的理论,再由这个理论引出“如何获得食物”的问题,自然过渡到对获得食物的“两种不同的途径和方法”的说明;在说明“两种不同的途径和方法”。
为逻辑顺序。1、怎样把握说明对象的特点 A、题目B、首段C、关键词句(比如:运用了说明方法的语句、中心句)2、这些说明方法有何标记?⑴下定义:……是……,这就是……,叫……。
⑵分类别:有几类(种),一种是……,另一种是……。⑶举例子:例如、又如、比如、再如、如,举例只举一部分。
⑷作比较:而、比……和……两种东西比。3、说明顺序 ⑴空间顺序:说明事物的形状、构造,多在建筑物的结构,如上下、远近、左右、内外、东西南北中等。
⑵时间顺序:说明事物的发展变化。⑶逻辑顺序:说明事理,多说明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
A、先总说后分说:总—分;分—总;总—分—总 B、先主要后次要。C、先原因后结果。
D、由现象到本质。E、由性能到功用。
F、由一般到特殊。G、由整体到局部。
4、说明文语言的特点 ⑴说明性语言的特点:准确、平实、简明(科学小品:生动)。5、用于不用(该删不该删) 加上~~就说明~~,不加~~则说明~~,与客观实际不相符,加上更能体现出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体现作者严谨科学的求知态度。
6、说明文分类 ⑴按说明对象分:实物说明文、事理说明文(说明事物原理或者使用方法等) ⑵按语言特点分:平实性说明文、文艺性说明文(科学小品或知识小品)(语言生动形象的说明文,多用描写)。
5.知识点如何归纳
知识点的归纳最后还是会回归到实践处理问题,也就是应试解题的本质上来。所以,我建议,知识点的归纳可以按照以下两种方法进行。
第一,源于课本,忠于课本。
按照课本的章节内容顺序依次进行归纳。小标题可以依照课本的章节名,和每个章节的小目录进行。依据或按照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删减或添加。熟悉的章节,简单的章节进行精简。不熟悉的,较难的进行具体化。
具体化的内容可以按照老师的补充内容,或者自己的理解进行。
更重要的是,可以在相应的部分添加经典例题或者自己的错题。
第二,按照题目的类型来。
比如英语,把单选题的类型可以归类为,动词时态类,情景交际类,语气类(祈使句,感叹句)主从复合句,也就是从句类(宾语从句类,主语从句类)等等。 每个大类还可以细分,上面括号内已说明。
化学呢,按照氧化还原反应类,电子内,守恒类,化学平衡类。
总之有两点,第一要实用也就是回归到能够做题的本质上来,归纳是为了熟悉强化,加深理解知识点。而掌握好知识点的目的是为了解题拿高分,所以最重要的还是忠实于课本,和按照错误题目的类型来,也就是以上两点,不要被教辅资料所误导。
第二,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别人的方法不一定适合于你,比如我上面的分类。可能适合于我,但是对于你就不一定了,你要按照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归纳方法。
6.小学一至六年级数学知识点
小学数学知识点总结 一年级上册1、数一数(1~10)2、比一比(多少、长短、高矮、)3、1~5的认识和加减法(比大小、第几、几和几、加法、减法、0的认识)4、认识物体和图形(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5、分类6、6~10的认识和加减法(连加、连减、加减混合)7、11~20个数的认识(数位的认识)8、认识钟表(整时、半时)9、20以内的进位加法 (凑十、9、8、7、6加几,5、4、3、2加几)10、总复习 一年级下册1、位置(上下、左右、前后、位置)2、20以内的退位加法3、图形的拼组4、100以内数的认识(数数、数的组成,读数、写数,数的顺序、比较大小、整十数加一位数及相应的减法)5、认识人民币(简单的计算)6、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1、整十数加减整十数2、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3、两位数减一位数和整十数)7、认识时间8、找规律9、统计(条形统计图)10、总复习 二年级上册1、长度单位2、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1、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进位加2、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减、退位减3、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加减混合、加减估算)3、角的初步认识4、表内乘法(一)(1、乘法的初步认识2、2~6的乘法口诀)5、观察物体6、表内乘法(二)(7、8、9的乘法口诀)7、统计8、数学广角9、总复习 二年级下册1、解决问题2、表内除法(一)(1、除法的初步认识、平均分、除法2、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3、图形与转换(锐角和钝角、平移和旋转)4、表内除法(二)(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解决问题)5、万以内数的认识(1000以内数的认识、10000以内数的认识、整百整千数的加减法)6、克和千克7、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8、统计9、找规律10、总复习 三年级上册1、测量(毫米、分米的认识,千米的认识,吨的认识)2、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1、加法,2、减法3、加减法的验算)3、四边形(四边形、平行四边形、周长、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估计)4、有余数的除法5、时、分、秒(秒的认识、时间的计算)6、多位数乘一位数(1、口算乘法,2、笔算乘法)7、分数的初步认识(1、分数的初步认识<几分之一、几分之几>,2、分数的简单计算)8、可能性9、数学广角10、总复习 三年级下册1、位置和方向2、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1、口算除法,2、笔算乘法)3、统计(1、简单的数据分析,2、平均数)4、年、月、日(年月日、24小时计时法)5、两位数乘两位数(1、口算乘法,2、笔算乘法)6、面积(面积和面积单位、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面积单位间的进率、公顷与平方千米)7、小数的初步认识(认识小数、简单的小数加减法)8、解决问题9、数学广角10、总复习 四年级上册1、大数的认识(亿以内数的认识、数的产生、亿以上数的认识、计算工具的认识、用计算器计算)2、角的度量(直线、射线和角,角的度量、角的分类、画角)3、三位数乘两位数(1、口算乘法,2笔算乘法)4、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垂直与平行、平行四边形与梯形)5、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1、口算除法,2、笔算除法)6、统计7、数学广角(烙饼问题)8、总复习 四年级下册1、四则运算2、位置和方向3、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1、加法运算定律,2、乘法运算定律,3、简便计算)4、小数的意义和性质(1、小数的意义和读写法<小数的产生和意义、小数的读法和写法>,2、小数的性质和大小比较<小数的大小比较、小数点移动>,3、生活中的小数,4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5、三角形(三角形的特性、三角形的分类、三角形的内角和、图形的拼组)6、小数的加法和减法7、统计8、数学广角9、总复习 五年级上册1、小数乘法(小数乘整数、小数乘小数、积的近似数,连乘、乘加、乘减,整数乘法定律推广到小数)2、小数除法(小数除以整数、一个数除以小数、商的近似数、循环小数、用计算器探索规律、解决问题)3、观察物体4、简易方程(1、用字母表示数,1、解建议方程<方程的意义、解方程、稍复杂的方程>)5、多边形的面积(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三角形的面积、梯形的面积、组合图形的面积)6、统计与可能性7、数学广角8、总复习 五年级下册1、图形的变换(轴对称、旋转、欣赏设计)2、因数与倍数(1、因数和倍数,2、2、5、3倍数的特征,指数和和数)3、长方体和正方体(1、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2、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3、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体积单位间的进率、容积和容积单位)4、分数的意义和性质(1、分数的意义,2、真分数和假分数,3、分数的基本性质,4、约分<最大公因数、约分>,5、通分<最小公倍数、通分>,6、分数和小数的互化)5、分数的加法和减法(1、同分母分数加减法,2、异分母分数加减法,3、分数加减混合运算)6、统计7、数学广角8、总复习 六年级上册1、位置2、分数的乘法(1、分数乘法,2、解决问题,3、倒数的认识)3、分数的除法(1、分数的除法,2、解决问题,3、比和比的应用<比的意义、比的基本性质、比的应用>)。
7.一般现在时的知识点归纳初中
“一般现在时表示现在经常反复发生的动作、存在的状态或习惯性的动作的时态。”
1.表示现在的状态:e.g. He's twelve. She's at work.
2.表经常或习惯性的动作,常与表示频度的时间状语连用。:e.g. I get up at 6:30 every day.He reads English every morning.3.表主语具备的性格、能力和特征。e.g. I don't like this book.4.表示客观事实和普遍真理。The earth moves around the sun.5. 在时间状语从句和条件状语从句中,常用一般现在时代替将来时。e.g. I'll write to you as soon as I arrive there.
二、一般现在时构成::一般现在时用行为动词的原形,但第三人称单数作主语时,动词要用第三人称单数形式。第三人称单数形式的变化规则是:1.一般的动词词尾+S。2.以sh/ch/s/x结尾的词+es.3.以辅音字母+Y结尾的把Y变成i,+es。4.辅音字母+o结尾的+es.
基本结构:
1.be动词
肯定句:主语+be(am,is,are)+其它。如: I am a boy.我是一个男孩。
否定句:主语+ be + not +其它。如:He is not a worker.他不是工人。一般疑问句:Be +主语+其它。如:-Are you a student? -Yes. I am. / No, I'm not.特殊疑问句:疑问词+一般疑问句。如:Where is my bike?
2.行为动词
1) 当主语为第一,二人称及复数时,助动词为do
肯定句:主语+动词原形(+其它)。如: We often play basketball after school.
否定句:主语+ don't+动词原形(+其它)。如:we don't play basketball after school.一般疑问句:Do +主语+动词原形+其它?如:Do you often play basketball after school l? Yes, we do. / No, we don't.特殊疑问句:疑问词+以do开头的一般疑问句?如:What do you often do after school ?
2) 当主语为第三人称单数时 , 助动词为does
肯定句:主语+动词三单式(+其它)。如:He swims well.
否定句:主语+ doesn't+动词原形(+其它)。如:He doesn't swim well..一般:Does +主语+动词原形+其它。如:Does he swim well ? Yes, he does. / No, he doesn't.特殊疑问句:疑问词+以does开头的一般疑问句?如:How does your father go to work?
常见考法
对于一般现在时的考查,多以单选或词语运用的形式考查学生在具体语境中灵活运用时态的能力。在考试中,会让选择be动词,或判断用一个动词的原型还是单三形式,或进行肯定句、否定句、疑问句之间的转换,或判断用正确时态。这在初一阶段是一个重点。
典型例题:She will find him a kind man when she more about him.
A. knows B. know C. will know D. is going to know
解析:在时间、条件状语从句中,用一般现在时表将来时。She是一个单三人称,故用knows
答案:A。误区提醒典型例题:Lucy (enjoy) music and she often sings songs.
解析:从often可判断出本题表达的是经常性的事情,应该用一般现在时,主语Lucy是一 个人,为第三人称单数,所以enjoy 应变为单三形式,很多学生会把enjoy 变成enjoies ,但实际上enjoy 不符合“辅音字母+Y结尾”的条件,所以它应变为enjoys.
8.高中数学知识点总结
高中数学重点知识与结论分类解析一、集合与简易逻辑1.集合的元素具有确定性、无序性和互异性.2.对集合 , 时,必须注意到“极端”情况: 或 ;求集合的子集时是否注意到 是任何集合的子集、是任何非空集合的真子集.3.对于含有 个元素的有限集合 ,其子集、真子集、非空子集、非空真子集的个数依次为 4.“交的补等于补的并,即 ”;“并的补等于补的交,即 ”.5.判断命题的真假 关键是“抓住关联字词”;注意:“不‘或’即‘且’,不‘且’即‘或’”.6.“或命题”的真假特点是“一真即真,要假全假”;“且命题”的真假特点是“一假即假,要真全真”;“非命题”的真假特点是“一真一假”.7.四种命题中“‘逆’者‘交换’也”、“‘否’者‘否定’也”.原命题等价于逆否命题,但原命题与逆命题、否命题都不等价.反证法分为三步:假设、推矛、得果.注意:命题的否定是“命题的非命题,也就是‘条件不变,仅否定结论’所得命题”,但否命题是“既否定原命题的条件作为条件,又否定原命题的结论作为结论的所得命题” .8.充要条件二、函 数1.指数式、对数式,2.(1)映射是“‘全部射出’加‘一箭一雕’”;映射中第一个集合 中的元素必有像,但第二个集合 中的元素不一定有原像( 中元素的像有且仅有下一个,但 中元素的原像可能没有,也可任意个);函数是“非空数集上的映射”,其中“值域是映射中像集 的子集”.(2)函数图像与 轴垂线至多一个公共点,但与 轴垂线的公共点可能没有,也可任意个.(3)函数图像一定是坐标系中的曲线,但坐标系中的曲线不一定能成为函数图像.3.单调性和奇偶性(1)奇函数在关于原点对称的区间上若有单调性,则其单调性完全相同.偶函数在关于原点对称的区间上若有单调性,则其单调性恰恰相反.注意:(1)确定函数的奇偶性,务必先判定函数定义域是否关于原点对称.确定函数奇偶性的常用方法有:定义法、图像法等等.对于偶函数而言有: .(2)若奇函数定义域中有0,则必有 .即 的定义域时, 是 为奇函数的必要非充分条件.(3)确定函数的单调性或单调区间,在解答题中常用:定义法(取值、作差、鉴定)、导数法;在选择、填空题中还有:数形结合法(图像法)、特殊值法等等.(4)既奇又偶函数有无穷多个( ,定义域是关于原点对称的任意一个数集).(7)复合函数的单调性特点是:“同性得增,增必同性;异性得减,减必异性”.复合函数的奇偶性特点是:“内偶则偶,内奇同外”.复合函数要考虑定义域的变化。
(即复合有意义)4.对称性与周期性(以下结论要消化吸收,不可强记)(1)函数 与函数 的图像关于直线 ( 轴)对称.推广一:如果函数 对于一切 ,都有 成立,那么 的图像关于直线 (由“ 和的一半 确定”)对称.推广二:函数 , 的图像关于直线 (由 确定)对称.(2)函数 与函数 的图像关于直线 ( 轴)对称.(3)函数 与函数 的图像关于坐标原点中心对称.推广:曲线 关于直线 的对称曲线是 ;曲线 关于直线 的对称曲线是 .(5)类比“三角函数图像”得:若 图像有两条对称轴 ,则 必是周期函数,且一周期为 .如果 是R上的周期函数,且一个周期为 ,那么 .特别:若 恒成立,则 .若 恒成立,则 .若 恒成立,则 .三、数 列1.数列的通项、数列项的项数,递推公式与递推数列,数列的通项与数列的前 项和公式的关系: (必要时请分类讨论).注意: ; .2.等差数列 中:(1)等差数列公差的取值与等差数列的单调性.(2) ; .(3) 、也成等差数列.(4)两等差数列对应项和(差)组成的新数列仍成等差数列.(5) 仍成等差数列.(8)“首正”的递等差数列中,前 项和的最大值是所有非负项之和;“首负”的递增等差数列中,前 项和的最小值是所有非正项之和;(9)有限等差数列中,奇数项和与偶数项和的存在必然联系,由数列的总项数是偶数还是奇数决定.若总项数为偶数,则“偶数项和”-“奇数项和”=总项数的一半与其公差的积;若总项数为奇数,则“奇数项和”-“偶数项和”=此数列的中项.(10)两数的等差中项惟一存在.在遇到三数或四数成等差数列时,常考虑选用“中项关系”转化求解.(11)判定数列是否是等差数列的主要方法有:定义法、中项法、通项法、和式法、图像法(也就是说数列是等差数列的充要条件主要有这五种形式).3.等比数列 中:(1)等比数列的符号特征(全正或全负或一正一负),等比数列的首项、公比与等比数列的单调性.(3) 、、成等比数列; 成等比数列 成等比数列.(4)两等比数列对应项积(商)组成的新数列仍成等比数列.(8)“首大于1”的正值递减等比数列中,前 项积的最大值是所有大于或等于1的项的积;“首小于1”的正值递增等比数列中,前 项积的最小值是所有小于或等于1的项的积;(9)有限等比数列中,奇数项和与偶数项和的存在必然联系,由数列的总项数是偶数还是奇数决定.若总项数为偶数,则“偶数项和”=“奇数项和”与“公比”的积;若总项数为奇数,则“奇数项和”=“首项”加上“公比”与“偶数项和”积的和.(10)并非任何两数总有等比中项.仅当实数 同号时,实数 存在等比中项.对同号两实数 的等比中项不仅存在,而且。
9.说明文的知识点
说明文举例 科学说明文和一般说明文一样,也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以传授 科学知识为根本任务,介绍事物,阐明事理,说明事物运动、变化、发展规律的。
因此,阅读此类文章,自然也应该抓住说明的对象及其特征,看看它是如何来“说”的。例如初二第六单元《奇妙的克隆》一文,我们就不妨来个这样“三读”: 一,读抓纲——整体把握说明点 说明文写作的目的就是要告诉读者某个事物或某个事物的某方面的知识。
而作者传达的这个知识,就是说明点,也就是说明文的中心思想。那么怎样把握它呢?方法主要有三: 首先可抓住文章的标题明确说明点。
俗说“标题是文章的眼睛”,说明文的标题往往揭示了说明的中心。先看总标题:《奇妙的克隆》,可知是有关神奇的克隆技术的知识介绍,以揭开“克隆”的秘密;再看内容,全文用了四个小标题:克隆是什么、克隆鲫鱼出世前后、克隆绵羊“多利”、克隆技术造福人类。
你只要浏览一下课文的小标题,就会对课文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 其次可抓住文章的结构归纳说明点。
一般说明文往往都会围绕一个主要问题或内容进行说明,而有的说明文则需要我们把小说明点归纳起来,构成全文的说明点。例如《奇妙的克隆》采用的是并列式结构,从不同的侧面说明克隆,除了我们前面说的抓小标题外(或者假如像有的文章那样就没有小标题),我们也可以根据四部分的内容结构把它归纳出来。
即克隆的含义、实验、发展与好处等。 另外可抓住说明的顺序弄清说明点。
事物事理的本身是有其顺序的,人们认识事物事理也有一定的顺序,因此理清了文章的顺序,也就有助于弄清说明的中心。例如这篇课文主要是阐述事理的,无疑采用的是逻辑顺序:先写克隆的含义,接着写克隆实验,再写克隆的发展,最后写克隆对人类的造福和对克隆的思考。
行文脉络十分清楚,说明事理步步推进,文章的中心也就一目了然。 二,读精析——细部研讨方法点 要想把事物事理说清说透,就肯定离不开说明方法。
因此阅读说明文,就应当抓住主要的说明方法,并搞清楚各种说明方法的联系和作用,这样才能比较准确地把握说明的内容和文章的结构。我们不妨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一是可以先从全文上提领各部分的说明方法。
不妨列出表格,以一览无余。 二是可以抓住重点段落,精要分析具体的说明方法。
例如:在“克隆是什么”一小节里,作者为了说明“克隆”,运用了三种说明方法:举例子、释义和引用。举例子:列举植物、动物界当中的人们比较熟悉的例子来说明,把艰深的科学知识说得简明易懂;释义:对克隆一词进行溯源并作出解释;引用:引入《西游记》中孙悟空拔一把猴毛变出一大群猴子的故事,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克隆”是怎么一回事,把科学技术写得富有趣味。
三,读品味——捕捉咀嚼情感点 与其他文体一样,说明文中也同样“说”着作者的情感态度,而这也正是我们理解课文所不可或缺的。《奇妙的克隆》是生物学家谈家桢写的一篇科普文章。
学习这篇课文,既要了解克隆这一科技成果,更要从中学习科学家在科学的道路上锲而不舍、不断攀登的精神,还要在此基础上,对科学这把“双刃剑”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为了说明什么是“克隆”,作者精心组织材料,把“克降是什么”“克隆技术的发展脉络”“克隆羊多利的诞生”“克隆技术如何造福人类”介绍得清清楚楚。
但是作者又不限于一般性的知识介绍,而是融入自己的赞赏之情和严肃思考。具体地说,本文既向我们介绍了克隆科学知识,又展现了包括我国科学家在内的“科学精神”,同时又引领读者全面地看待科学技术的发展。
阅读时,我们就要从课文中找出能表现科学家严谨、求实、锲而不舍的态度与精神的句子,加以体味。 例如:(1)“用鲫鱼囊胚期的细胞进行人工培养,经过385天59代连续传代培养后,用直径10微米左右的玻璃管在显微镜下从培养细胞中吸出细胞核。”
(2)“在189个这种换核卵细胞中,只有两个孵化出了鱼苗,而最终只有一条幼鱼度过难关,经过80多天培养后长成8厘米长的鲫鱼。”(3)“……依靠高超的外科手术从爪蟾蝌蚪的肠上皮细胞、肝细胞、肾细胞中取出核,并把这些细胞的核精确地放进已被紫外线破坏了细胞核的卵细胞内。”
(4)“经几百次灰、黑、白这样的操作以后,白色小鼠终于生下了三只小灰鼠。”(5)“经过247次失败之后,他们在1996年7月得到了一只名为‘多利’的克隆雌性小绵羊。”
(6)“……用极细的吸管从卵细胞中取出核。……立即送入取走核的‘苏格兰黑面羊’的卵细胞中。
……然后,将胚胎巧妙地植入另一只母羊的子宫里。”(7)“可以期待,许多生物学家,特别是那些从事无性繁殖研究的科学家,将会严肃地考虑它的含意,并展开科学讨论,用以教育世界人民。”
这些句子,无一不体现出神圣的“科学精神”。 说明文总结 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来解说事物、阐明事理而给人知识的文章体裁。
它通过揭示概念来说明事物特征、本质及其规律性。 说明文虽然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一类文种,但若没有其他表达方式(如叙述、议论、描写等)的恰当配合,则无法圆满地完成向读者介。
10.请问各位一个语文知识点
说明文阅读答题技巧 1、说明文的类型:事物、事理说明文(从内容角度,根据说明的对象和目的)。
事物说明文一般标题就是说明的对象; 事理说明文找准开头结尾的总结句。 因为说明对象是一篇文章所要介绍的事物或事理,一般是一个名词或名词短语,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看文题二看首尾段。
事物说明文指出被说明事物即可。事理说明文指出说明内容,形成一个短语:介绍了……的……(对象加内容) 。
2、说明文的语言:平实、生动说明文(语言表达角度) 。 3、说明方法: 一般回答三个字,要掌握几种常见的说明方法,会分析在文中的作用: ①.举例子:具体真切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
②.分类别:条理清楚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分门别类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
使说明的内容眉目清楚,避免重复交叉的现象。 ③.列数字:具体而准确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
使说明更有说服力。 ④.作比较:突出强调了被说明对象的**特点(地位、影响等)。
⑤.下定义:用简明科学的语言对说明的对象/科学事理加以揭示,从而更科学、更本质、更概括地揭示事物的特征/事理。 ⑥.打比方:打比方就是修辞方法中的比喻。
生动形象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 ⑦.画图表:使读者一目了然,非常直观形象地说明的事物的**特点。
⑧.作诠释: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 下定义与作诠释的区别是:定义要求完整,而诠释并不要求完整,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
可以颠倒。 ⑨.摹状貌: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形象化的描摹,使说明更具体生动形象。
⑩.引资料:能使说明的内容更具体、更充实。用引用的方法说明事物的特征,增强说服力,如引用古诗文、谚语、俗话。
引用说明在文章开头,还起到引出说明对象的作用。 4、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程序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在答题时可答得具体些。 如:空间顺序(从上到下,从里到外,总到分,外到内,前到后,左到右,整体到局部,都可反之等,常用方位词如介绍建筑物或实体)。
逻辑顺序(先结果后原因,层层递进,现象到本质,因到果,果到因,主到次,浅入深,个别到一般等,常用表因果、表事理顺序的词,如“因为、所以”“首先、其次”)。 时间顺序则是说明事物发展、演变,例如介绍工作程序的文章。
ü 掌握答题格式:本文使用了的说明顺序对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便于读者理解。(第一空应该填具体的说明顺序,第二空应该填写具体的事物名称或说明的事理。
如果是事理性说明文,但又不能准确表述,可用“事理”、“科学事理”等模糊性的语言表述。) 5、说明对象:指文章说明的主要人或事物(一般不必答人或事物的特点)。
6、说明文的结构常见的形式有:“总——分”式(或由总到分,或由分到总,或总分总)、并列式、递进式等。分析文章结构,抓中心句及连接词,如“首先”“其次”“还”“也”“此外”等词语 7、中心句:出现的位置开头或结尾,有时在句中。
判断,多为概括性较强的句子。叙述句、描写句、阐释句、疑问句一般不宜作中心句。
其他文体文章也如此。 ü 概括文段的中心句。
对策:(1)思考该段说明的内容,不仅要注意主要的,还要注意次要的。(2)紧扣表秩序的词语,如“首先”“其次”“还有”等词语,参照上下段落的中心句的句式进行概括。
8、说明语言 类型1、加点字词有何作用?抓住说明文语文准确这一特点答题。 对策:答:准确/生动形象/ 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事理。
类型2、能否替换为另一个词语?并说明理由。 对策:答:(1)不可以。
(2)原词的意思或内容。 (3)所换词语的意思或内容。
(4)换了后意思有何改变,与不符合实际。 类型3、限制性词语能否删去? 对策:答:(1)表态(删还是不删)。
(2)定性。如:“比较”“几乎”“相当”等词表程度修辞;“大约”“可能”“左 右”等表估计,“多”“有余”等表数量。
(3)若删去,原来什么样的意思就变成了什么样的意思了,不符合实际,太绝对了。 (4)xx词体现了语言的准确 性、周密性、科学性。
类型4、从文章中找出一个能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特点的词句,并体会。 类型5:指代——“这些条件”、“这种现象”“同样道理”等在文中具体指代什么。
对策:一般指的就是代词前面的那句话,找最近的一句话。有时要注意可能不是整句话,而是其中的一部分。
9、常见考点:1、对说明对象及说明特征理解。 2、对说明方法辨识与理解。
3、对说明顺序的分析与理解。 4、对文章段落结构特点的分析。
5、对文意、层意、段意的概括。 6、对关键词语、重点句子含义及其表达作用的评析。
7、对说明语言准确性的体会。 用我的,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