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数学必修五知识点

bdqnwqk2年前问题12

1.高一数学必修5的知识总结

我就先说说数列的吧: 1.等差数列的基本性质⑴公差为d的等差数列,各项同加一数所得数列仍是等差数列,其公差仍为d.⑵公差为d的等差数列,各项同乘以常数k所得数列仍是等差数列,其公差为kd.⑶若{ a }、{ b }为等差数列,则{ a ±b }与{ka +b}(k、b为非零常数)也是等差数列.⑷对任何m、n ,在等差数列{ a }中有:a = a + (n-m)d,特别地,当m = 1时,便得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此式较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更具有一般性.⑸、一般地,如果l,k,p,…,m,n,r,…皆为自然数,且l + k + p + … = m + n + r + … (两边的自然数个数相等),那么当{a }为等差数列时,有:a + a + a + … = a + a + a + … .⑹公差为d的等差数列,从中取出等距离的项,构成一个新数列,此数列仍是等差数列,其公差为kd( k为取出项数之差).⑺如果{ a }是等差数列,公差为d,那么,a ,a ,…,a 、a 也是等差数列,其公差为-d;在等差数列{ a }中,a -a = a -a = md .(其中m、k、)⑻在等差数列中,从第一项起,每一项(有穷数列末项除外)都是它前后两项的等差中项.⑼当公差d>0时,等差数列中的数随项数的增大而增大;当d⑽设a ,a ,a 为等差数列中的三项,且a 与a ,a 与a 的项距差之比 = ( ≠-1),则a = .5.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S 的基本性质⑴数列{ a }为等差数列的充要条件是:数列{ a }的前n项和S 可以写成S = an + bn的形式(其中a、b为常数).⑵在等差数列{ a }中,当项数为2n (n N )时,S -S = nd, = ;当项数为(2n-1) (n )时,S -S = a , = .⑶若数列{ a }为等差数列,则S ,S -S ,S -S ,…仍然成等差数列,公差为 .⑷若两个等差数列{ a }、{ b }的前n项和分别是S 、T (n为奇数),则 = .⑸在等差数列{ a }中,S = a,S = b (n>m),则S = (a-b).⑹等差数列{a }中, 是n的一次函数,且点(n, )均在直线y = x + (a - )上.⑺记等差数列{a }的前n项和为S .①若a >0,公差d0,则当a ≤0且a ≥0时,S 最小. 2.等比数列的基本性质⑴公比为q的等比数列,从中取出等距离的项,构成一个新数列,此数列仍是等比数列,其公比为q ( m为等距离的项数之差).⑵对任何m、n ,在等比数列{ a }中有:a = a · q ,特别地,当m = 1时,便得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此式较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更具有普遍性.⑶一般地,如果t ,k,p,…,m,n,r,…皆为自然数,且t + k,p,…,m + … = m + n + r + … (两边的自然数个数相等),那么当{a }为等比数列时,有:a .a .a .… = a .a .a .… ..⑷若{ a }是公比为q的等比数列,则{| a |}、{a }、{ka }、{ }也是等比数列,其公比分别为| q |}、{q }、{q}、{ }.⑸如果{ a }是等比数列,公比为q,那么,a ,a ,a ,…,a ,…是以q 为公比的等比数列.⑹如果{ a }是等比数列,那么对任意在n ,都有a ·a = a ·q >0.⑺两个等比数列各对应项的积组成的数列仍是等比数列,且公比等于这两个数列的公比的积.⑻当q>1且a >0或00且01时,等比数列为递减数列;当q = 1时,等比数列为常数列;当q 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S 的基本性质⑴如果数列{a }是公比为q 的等比数列,那么,它的前n项和公式是S = 也就是说,公比为q的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是q的分段函数的一系列函数值,分段的界限是在q = 1处.因此,使用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必须要弄清公比q是可能等于1还是必不等于1,如果q可能等于1,则需分q = 1和q≠1进行讨论.⑵当已知a ,q,n时,用公式S = ;当已知a ,q,a 时,用公式S = .⑶若S 是以q为公比的等比数列,则有S = S +qS .⑵⑷若数列{ a }为等比数列,则S ,S -S ,S -S ,…仍然成等比数列.⑸若项数为3n的等比数列(q≠-1)前n项和与前n项积分别为S 与T ,次n项和与次n项积分别为S 与T ,最后n项和与n项积分别为S 与T ,则S ,S ,S 成等比数列,T ,T ,T 亦成等比数列.。

2.数学必修5(人教版)的归纳总结

1. 正弦定理 : (R为 外接圆的半径).2.余弦定理:; ; .3.面积定理:(1) ( 分别表示a、b、c边上的高).(2) .(3) .4.三角形内角和定理 :在△ABC中,有 .5.等差数列:通项公式: (1) ,其中 为首项,d为公差,n为项数, 为末项。

(2)推广: (3) (注:该公式对任意数列都适用)前n项和: (1) ;其中 为首项,n为项数, 为末项。(2) (3) (注:该公式对任意数列都适用)(4) (注:该公式对任意数列都适用)常用性质:(1)、若m+n=p+q ,则有 ;注:若 的等差中项,则有2 n、m、p成等差。

(2)、若 、为等差数列,则 为等差数列。(3)、为等差数列, 为其前n项和,则 也成等差数列。

(4)、; (5) 1+2+3+…+n= 等比数列:通项公式:(1) ,其中 为首项,n为项数,q为公比。(2)推广: (3) (注:该公式对任意数列都适用)前n项和:(1) (注:该公式对任意数列都适用)(2) (注:该公式对任意数列都适用) (3) 常用性质:(1)、若m+n=p+q ,则有 ;注:若 的等比中项,则有 n、m、p成等比。

(2)、若 、为等比数列,则 为等比数列。6.常用不等式:(1) (当且仅当a=b时取“=”号).(2) (当且仅当a=b时取“=”号).(3) (4) .(5) (当且仅当a=b时取“=”号)。

39极值定理:已知 都是正数,则有(1)若积 是定值 ,则当 时和 有最小值 ;(2)若和 是定值 ,则当 时积 有最大值 .(3)已知 ,若 则有。(4)已知 ,若 则有7. 一元二次不等式 ,如果 与 同号,则其解集在两根之外;如果 与 异号,则其解集在两根之间.简言之:同号两根之外,异号两根之间.即:;.8.含有绝对值的不等式 :当a> 0时,有.或 。

3.高一数学必修5的知识总结

我就先说说数列的吧: 1.等差数列的基本性质⑴公差为d的等差数列,各项同加一数所得数列仍是等差数列,其公差仍为d.⑵公差为d的等差数列,各项同乘以常数k所得数列仍是等差数列,其公差为kd.⑶若{ a }、{ b }为等差数列,则{ a ±b }与{ka +b}(k、b为非零常数)也是等差数列.⑷对任何m、n ,在等差数列{ a }中有:a = a + (n-m)d,特别地,当m = 1时,便得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此式较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更具有一般性.⑸、一般地,如果l,k,p,…,m,n,r,…皆为自然数,且l + k + p + … = m + n + r + … (两边的自然数个数相等),那么当{a }为等差数列时,有:a + a + a + … = a + a + a + … .⑹公差为d的等差数列,从中取出等距离的项,构成一个新数列,此数列仍是等差数列,其公差为kd( k为取出项数之差).⑺如果{ a }是等差数列,公差为d,那么,a ,a ,…,a 、a 也是等差数列,其公差为-d;在等差数列{ a }中,a -a = a -a = md .(其中m、k、)⑻在等差数列中,从第一项起,每一项(有穷数列末项除外)都是它前后两项的等差中项.⑼当公差d>0时,等差数列中的数随项数的增大而增大;当d⑽设a ,a ,a 为等差数列中的三项,且a 与a ,a 与a 的项距差之比 = ( ≠-1),则a = .5.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S 的基本性质⑴数列{ a }为等差数列的充要条件是:数列{ a }的前n项和S 可以写成S = an + bn的形式(其中a、b为常数).⑵在等差数列{ a }中,当项数为2n (n N )时,S -S = nd, = ;当项数为(2n-1) (n )时,S -S = a , = .⑶若数列{ a }为等差数列,则S ,S -S ,S -S ,…仍然成等差数列,公差为 .⑷若两个等差数列{ a }、{ b }的前n项和分别是S 、T (n为奇数),则 = .⑸在等差数列{ a }中,S = a,S = b (n>m),则S = (a-b).⑹等差数列{a }中, 是n的一次函数,且点(n, )均在直线y = x + (a - )上.⑺记等差数列{a }的前n项和为S .①若a >0,公差d0,则当a ≤0且a ≥0时,S 最小. 2.等比数列的基本性质⑴公比为q的等比数列,从中取出等距离的项,构成一个新数列,此数列仍是等比数列,其公比为q ( m为等距离的项数之差).⑵对任何m、n ,在等比数列{ a }中有:a = a · q ,特别地,当m = 1时,便得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此式较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更具有普遍性.⑶一般地,如果t ,k,p,…,m,n,r,…皆为自然数,且t + k,p,…,m + … = m + n + r + … (两边的自然数个数相等),那么当{a }为等比数列时,有:a .a .a .… = a .a .a .… ..⑷若{ a }是公比为q的等比数列,则{| a |}、{a }、{ka }、{ }也是等比数列,其公比分别为| q |}、{q }、{q}、{ }.⑸如果{ a }是等比数列,公比为q,那么,a ,a ,a ,…,a ,…是以q 为公比的等比数列.⑹如果{ a }是等比数列,那么对任意在n ,都有a ·a = a ·q >0.⑺两个等比数列各对应项的积组成的数列仍是等比数列,且公比等于这两个数列的公比的积.⑻当q>1且a >0或00且01时,等比数列为递减数列;当q = 1时,等比数列为常数列;当q 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S 的基本性质⑴如果数列{a }是公比为q 的等比数列,那么,它的前n项和公式是S = 也就是说,公比为q的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是q的分段函数的一系列函数值,分段的界限是在q = 1处.因此,使用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必须要弄清公比q是可能等于1还是必不等于1,如果q可能等于1,则需分q = 1和q≠1进行讨论.⑵当已知a ,q,n时,用公式S = ;当已知a ,q,a 时,用公式S = .⑶若S 是以q为公比的等比数列,则有S = S +qS .⑵⑷若数列{ a }为等比数列,则S ,S -S ,S -S ,…仍然成等比数列.⑸若项数为3n的等比数列(q≠-1)前n项和与前n项积分别为S 与T ,次n项和与次n项积分别为S 与T ,最后n项和与n项积分别为S 与T ,则S ,S ,S 成等比数列,T ,T ,T 亦成等比数列.。

4.高中数学必修五总结

一、集合与简易逻辑:一、理解集合中的有关概念(1)集合中元素的特征: 确定性 , 互异性 , 无序性 。

(2)集合与元素的关系用符号=表示。(3)常用数集的符号表示:自然数集 ;正整数集 ;整数集 ;有理数集 、实数集 。

(4)集合的表示法: 列举法 , 描述法 , 韦恩图 。(5)空集是指不含任何元素的集合。

空集是任何集合的子集,是任何非空集合的真子集。 二、函数一、映射与函数:(1)映射的概念: (2)一一映射:(3)函数的概念:二、函数的三要素:相同函数的判断方法:①对应法则 ;②定义域 (两点必须同时具备)(1)函数解析式的求法:①定义法(拼凑):②换元法:③待定系数法:④赋值法:(2)函数定义域的求法:①含参问题的定义域要分类讨论;②对于实际问题,在求出函数解析式后;必须求出其定义域,此时的定义域要根据实际意义来确定。

(3)函数值域的求法:①配方法:转化为二次函数,利用二次函数的特征来求值;常转化为型如: 的形式;②逆求法(反求法):通过反解,用 来表示 ,再由 的取值范围,通过解不等式,得出 的取值范围;常用来解,型如: ;④换元法:通过变量代换转化为能求值域的函数,化归思想;⑤三角有界法:转化为只含正弦、余弦的函数,运用三角函数有界性来求值域;⑥基本不等式法:转化成型如: ,利用平均值不等式公式来求值域;⑦单调性法:函数为单调函数,可根据函数的单调性求值域。⑧数形结合:根据函数的几何图形,利用数型结合的方法来求值域。

三、函数的性质:函数的单调性、奇偶性、周期性单调性:定义:注意定义是相对与某个具体的区间而言。判定方法有:定义法(作差比较和作商比较)导数法(适用于多项式函数)复合函数法和图像法。

应用:比较大小,证明不等式,解不等式。奇偶性:定义:注意区间是否关于原点对称,比较f(x) 与f(-x)的关系。

f(x) -f(-x)=0 f(x) =f(-x) f(x)为偶函数;f(x)+f(-x)=0 f(x) =-f(-x) f(x)为奇函数。判别方法:定义法, 图像法 ,复合函数法应用:把函数值进行转化求解。

周期性:定义:若函数f(x)对定义域内的任意x满足:f(x+T)=f(x),则T为函数f(x)的周期。其他:若函数f(x)对定义域内的任意x满足:f(x+a)=f(x-a),则2a为函数f(x)的周期.应用:求函数值和某个区间上的函数解析式。

四、图形变换:函数图像变换:(重点)要求掌握常见基本函数的图像,掌握函数图像变换的一般规律。常见图像变化规律:(注意平移变化能够用向量的语言解释,和按向量平移联系起来思考)平移变换 y=f(x)→y=f(x+a),y=f(x)+b注意:(ⅰ)有系数,要先提取系数。

如:把函数y=f(2x)经过 平移得到函数y=f(2x+4)的图象。(ⅱ)会结合向量的平移,理解按照向量 (m,n)平移的意义。

对称变换 y=f(x)→y=f(-x),关于y轴对称y=f(x)→y=-f(x) ,关于x轴对称y=f(x)→y=f|x|,把x轴上方的图象保留,x轴下方的图象关于x轴对称y=f(x)→y=|f(x)|把y轴右边的图象保留,然后将y轴右边部分关于y轴对称。(注意:它是一个偶函数)伸缩变换:y=f(x)→y=f(ωx),y=f(x)→y=Af(ωx+φ)具体参照三角函数的图象变换。

一个重要结论:若f(a-x)=f(a+x),则函数y=f(x)的图像关于直线x=a对称;五、反函数:(1)定义:(2)函数存在反函数的条件:(3)互为反函数的定义域与值域的关系:(4)求反函数的步骤:①将 看成关于 的方程,解出 ,若有两解,要注意解的选择;②将 互换,得 ;③写出反函数的定义域(即 的值域)。(5)互为反函数的图象间的关系:(6)原函数与反函数具有相同的单调性;(7)原函数为奇函数,则其反函数仍为奇函数;原函数为偶函数,它一定不存在反函数。

七、常用的初等函数:(1)一元一次函数:(2)一元二次函数:一般式两点式顶点式二次函数求最值问题:首先要采用配方法,化为一般式,有三个类型题型:(1)顶点固定,区间也固定。如:(2)顶点含参数(即顶点变动),区间固定,这时要讨论顶点横坐标何时在区间之内,何时在区间之外。

(3)顶点固定,区间变动,这时要讨论区间中的参数.等价命题 在区间 上有两根 在区间 上有两根 在区间 或 上有一根注意:若在闭区间 讨论方程 有实数解的情况,可先利用在开区间 上实根分布的情况,得出结果,在令 和 检查端点的情况。(3)反比例函数:(4)指数函数:指数函数:y= (a>o,a≠1),图象恒过点(0,1),单调性与a的值有关,在解题中,往往要对a分a>1和0o,a≠1) 图象恒过点(1,0),单调性与a的值有关,在解题中,往往要对a分a>1和00,则 。

即不等式两边同号时,不等式两边取倒数,不等号方向要改变。②如果对不等式两边同时乘以一个代数式,要注意它的正负号,如果正负号未定,要注意分类讨论。

③图象法:利用有关函数的图象(指数函数、对数函数、二次函数、三角函数的图象),直接比较大小。④中介值法:先把要比较的代数式与“0”比,与“1”比,然后再比较它们的大小二、均值不等式:两个数的算术平均数不小于它们的几何平均数。

基本应用:①放缩,变形;②求函数最值:注意:①一正二定三相等;②积定和最小,和定积最大。常用的方法为:拆、凑、平方;三、绝对值不等式:注意:上述等号“=”成立的条件。

5.高一数学必修5有哪些知识点和公式

数列基本公式:三角函数公式 两角和公式 sin(A+B)=sinAcosB+cosAsinB sin(A-B)=sinAcosB-sinBcosA cos(A+B)=cosAcosB-sinAsinB cos(A-B)=cosAcosB+sinAsinB tan(A+B)=(tanA+tanB)/(1-tanAtanB) tan(A-B)=(tanA-tanB)/(1+tanAtanB) ctg(A+B)=(ctgActgB-1)/(ctgB+ctgA) ctg(A-B)=(ctgActgB+1)/(ctgB-ctgA) 倍角公式 tan2A=2tanA/(1-tan2A) ctg2A=(ctg2A-1)/2ctga cos2a=cos2a-sin2a=2cos2a-1=1-2sin2a 半角公式 sin(A/2)=√((1-cosA)/2) sin(A/2)=-√((1-cosA)/2) cos(A/2)=√((1+cosA)/2) cos(A/2)=-√((1+cosA)/2) tan(A/2)=√((1-cosA)/((1+cosA)) tan(A/2)=-√((1-cosA)/((1+cosA)) ctg(A/2)=√((1+cosA)/((1-cosA)) ctg(A/2)=-√((1+cosA)/((1-cosA)) 和差化积 2sinAcosB=sin(A+B)+sin(A-B) 2cosAsinB=sin(A+B)-sin(A-B) 2cosAcosB=cos(A+B)-sin(A-B) -2sinAsinB=cos(A+B)-cos(A-B) sinA+sinB=2sin((A+B)/2)cos((A-B)/2 cosA+cosB=2cos((A+B)/2)sin((A-B)/2) tanA+tanB=sin(A+B)/cosAcosB tanA-tanB=sin(A-B)/cosAcosB ctgA+ctgBsin(A+B)/sinAsinB -ctgA+ctgBsin(A+B)/sinAsinB 某些数列前n项和 1+2+3+4+5+6+7+8+9+…+n=n(n+1)/2 1+3+5+7+9+11+13+15+…+(2n-1)=n2 2+4+6+8+10+12+14+…+(2n)=n(n+1) 12+22+32+42+52+62+72+82+…+n2=n(n+1)(2n+1)/6 13+23+33+43+53+63+…n3=n2(n+1)2/4 1*2+2*3+3*4+4*5+5*6+6*7+…+n(n+1)=n(n+1)(n+2)/3 正弦定理 a/sinA=b/sinB=c/sinC=2R 注: 其中 R 表示三角形的外接圆半径 余弦定理 b2=a2+c2-2accosB 注:角B是边a和边c的夹角 弧长公式 l=a*r a是圆心角的弧度数r >0 扇形面积公式 s=1/2*l*r 乘法与因式分 a2-b2=(a+b)(a-b) a3+b3=(a+b)(a2-ab+b2) a3-b3=(a-b(a2+ab+b2) 三角不等式 |a+b|≤|a|+|b| |a-b|≤|a|+|b| |a|≤b<=>-b≤a≤b |a-b|≥|a|-|b| -|a|≤a≤|a| 降幂公式 (sin^2)x=1-cos2x/2 (cos^2)x=i=cos2x/2 万能公式 令tan(a/2)=t sina=2t/(1+t^2) cosa=(1-t^2)/(1+t^2) tana=2t/(1-t^2) 9、一般数列的通项an与前n项和Sn的关系:an= 10、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an=a1+(n-1)d an=ak+(n-k)d (其中a1为首项、ak为已知的第k项) 当d≠0时,an是关于n的一次式;当d=0时,an是一个常数。

11、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Sn= Sn= Sn= 当d≠0时,Sn是关于n的二次式且常数项为0;当d=0时(a1≠0),Sn=na1是关于n的正比例式。 12、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 an= a1 qn-1 an= ak qn-k (其中a1为首项、ak为已知的第k项,an≠0) 13、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当q=1时,Sn=n a1 (是关于n的正比例式); 当q≠1时,Sn= Sn= 三、有关等差、等比数列的结论 14、等差数列{an}的任意连续m项的和构成的数列Sm、S2m-Sm、S3m-S2m、S4m - S3m、……仍为等差数列。

15、等差数列{an}中,若m+n=p+q,则 16、等比数列{an}中,若m+n=p+q,则 17、等比数列{an}的任意连续m项的和构成的数列Sm、S2m-Sm、S3m-S2m、S4m - S3m、……仍为等比数列。 18、两个等差数列{an}与{bn}的和差的数列{an+bn}、{an-bn}仍为等差数列。

19、两个等比数列{an}与{bn}的积、商、倒数组成的数列 {an bn}、、仍为等比数列。 20、等差数列{an}的任意等距离的项构成的数列仍为等差数列。

21、等比数列{an}的任意等距离的项构成的数列仍为等比数列。 22、三个数成等差的设法:a-d,a,a+d;四个数成等差的设法:a-3d,a-d,,a+d,a+3d 23、三个数成等比的设法:a/q,a,aq; 四个数成等比的错误设法:a/q3,a/q,aq,aq3 (为什么?) 24、{an}为等差数列,则 (c>0)是等比数列。

25、{bn}(bn>0)是等比数列,则{logcbn} (c>0且c 1) 是等差数列。 26. 在等差数列 中: (1)若项数为 ,则 (2)若数为 则, , 27. 在等比数列 中: (1) 若项数为 ,则 (2)若数为 则, 四、数列求和的常用方法:公式法、裂项相消法、错位相减法、倒序相加法等。

关键是找数列的通项结构。 28、分组法求数列的和:如an=2n+3n 29、错位相减法求和:如an=(2n-1)2n 30、裂项法求和:如an=1/n(n+1) 31、倒序相加法求和:如an= 32、求数列{an}的最大、最小项的方法: ① an+1-an=…… 如an= -2n2+29n-3 ② (an>0) 如an= ③ an=f(n) 研究函数f(n)的增减性 如an= 33、在等差数列 中,有关Sn 的最值问题——常用邻项变号法求解: (1)当 >0,d<0时,满足 的项数m使得 取最大值. (2)当 <0,d>0时,满足 的项数m使得 取最小值。

在解含绝对值的数列最值问题时,注意转化思想的应用。 满意的记得给分哦。

6.速求 高中数学人教版必修5/选修六知识归纳

数学公式第三章数列1、常用公式: = 2、等差数列:⑴定义:若 为常数 ,则 是等差数列(证明等差数列的依据); ⑵通项公式:① ;② ;③ ⑶求和公式:① ;② ;③ ⑷性质:① 若m+n=p+q(m,n,p,q∈N*),则 ②等差数列中 成等差数列;③等差数列{ }中 = 3、等比数列:⑴定义:若 为常数 ,则 是等比数列(证明等比数列的依据); ⑵通项公式:① ;② ; ⑶求和公式:① ;② ; ③ ⑷性质:① 若m+n=p+q(m,n,p,q∈N*),则 ;②等比数列中 成比差数列;③等比数列 中. 第四章三角函数1、任意圆中圆心角弧度的计算公式:____________;弧长公式:____________;扇形的面积公式:____________。

(其中α的单位都是_______)2、任意角的三角函数的定义:设 是一个任意大小的角, 的终边上任意的一点 ,它与原点的距离是r=_____则: ___, ___, ___, ___, ___, ___。3、同角三角函数间的基本关系式:(1)平方关系:sin2α+cos2α=1;1+tan2α=sec2α;1+cot2α=csc2α(2)商数关系: (3)倒数关系:sinα·cscα=1; cosα·secα=1; tanα·cotα=1 4、第一套诱导公式(函数名不变,符号看象限) (1)sin(2kπ+α)=_____,cos(2kπ+α)=_____,tan(2kπ+α)=____,(2)sin(-α)=_______, cos(-α)=_______, tan(-α)=_______, (3)sin(π-α)=_______, cos(π-α)=_______, tan(π-α)=_______, (4)sin(π+α)=_______, cos(π+α)=_______, tan(π+α)=_______, (5)sin(2π-α)=_______, cos(2π-α)=_______, tan(2π-α)=_______, 第二套诱导公式(函数名改变,符号看象限)(1)sin(900-α)=_______, cos(900-α)=_______, tan(900-α)=_______, (2)sin(900+α)=_______, cos(900+α)=_______, tan(900+α)=_______, (3)sin(2700-α)=_______, cos(2700-α)=_______, tan(2700-α)=_______, (4)sin(2700+α)=_______, cos(2700+α)=_______, tan(2700+α)=_______, 5、三角函数的和、差、倍、半公式(1)和、差角公式:sin(α±β)=___________,cos(α±β)= , tan(α±β)=___________▲变形公式: tanα±tanβ=tan(α±β)(1 tanα·tanβ)▲ sinx+ cosx= ( sinx+ cosx)= sin(x+φ), (其中cosφ= ,sinφ= ,tanφ= )(2)二倍角公式:sin2α=2sinα·cosα; cos2α=cos2α-sin2α=2cos2α-1=1-2sin2α ▲万能公式:sin2α= ; cos2α= ; tan2α= ▲降次公式:sin2α= , cos2α= ▲变形公式:1+sinα =(sin2 + cos2 )2;1-sinα =(sin2 -cos2 )2 1+cosα=2cos2 ; 1-cosα=2 sin2 (3)半角公式:sin =________, cos =_________,▲tan =________= = .6、▲(1)三角函数y=sinx,y=cosx,y=tanx的图象、定义域、值域、单调性、奇偶性、周期性、对称性。

(2)函数f(x)=Asin(ωx+φ),振幅为 ,周期为 若函数f(x)是偶函数,则φ= ;若函数f(x)是偶函数,则φ= 。(3)函数f(x)=Acos(ωx+φ),振幅为 ,周期为 若函数f(x)是偶函数,则φ= ;若函数f(x)是偶函数,则φ= 。

7、函数 ,振幅为A,周期为 。,(1) (2) (3) =相邻的两个最高点(或最底点)之间的距离, =相邻两个最高点与最底点的距离,或相邻两个拐点的距离, =相邻的最值点与拐点的距离。

第五章平面向量1、若 ( , ),P ( , ), ( , ),P分 所成的比λ则定比分点坐标公式是 中点坐标公式是 2、若△ABC三顶点的坐标为A( , )、B( , )、C( , ),则△ABC的重心坐标为 .3、已知 =( , ), =( , ),设它们间的夹角是θ,填下表: 定义形式 坐标形式两向量的数量积 · = · =向量的长度 │ │= │ │=两向量间的角度 = = 在 上的投影 两向量垂直 ⊥ ⊥ 两向量平行 ‖ ‖ 4、(a+b)(a-b)= ;(a+b)2= ;(a-b)2= 第六章不等式1、不等式的性质(作用:解决与不等式有关的问题) (1)不等式的基本性质:a>b a-b>0; ; . (2)对称性:a>b b (3)传递性:a>b且b>c ;c (4)加法单调性:a>b ;同向不等式相加:a>b且c>d . (5)不等式变向原则:a>b且c 0 ac>bc;a>b且c 0 ac同向不等式相乘: ac>bd ; an>bn (n N,且n>1). (6) > (n N,且n>1). (7)a>b且ab>0 ;a>b且ab2、几个重要的不等式(作用:(1)证明不等式;(2)解不等式;(3)求最大(小)值) 1.如果a,b ,那么a2+b2≥2ab(当且仅当 时取“=”号) 2.如果a,b ,那么 ≥ (当且仅当 时取“=”号) 3.如果a,b,c ,那么 ≥ (当且仅当 时取“=”号) 5.若a,b都是正数,则 ≤ ≤ ≤ ( 时取等号即称不等式链) 6.若a,b,m都是正数,并且a7.三角形不等式: - ≤ ≤ + ,其中不等式 ≤ + 取“=”号时的充要条件是 ,取“第七章直线和圆1、若直线的斜率是k,则此直线的一个方向向量是_________;2、经过两点P1(x1,y1),P2(x2,y2)的直线斜率公式k =_________;3、直线方程:⑴点斜式:若直线经过点P1(x1,y1),且斜率为k,则直线的方程设为_____________, 若直线经过点P1(x1,y1),且斜率为0,则直线的方程为 , 若直线经过点P1(x1,y1),且斜率不存在,则直线的方程为 .⑵斜截式:若直线斜率为k,在y轴上的截距为b,则直线的方程设为 .⑶若直线经过两点P1(x1,y1),P2(。

7.数学人教B版高一必修1到必修5的知识点总结

只有五个一 集合与简易逻辑集合具有四个性质 广泛性 集合的元素什么都可以 确定性 集合中的元素必须是确定的,比如说是好学生就不具有这种性质,因为它的概念是模糊不清的 互异性 集合中的元素必须是互不相等的,一个元素不能重复出现无序性 集合中的元素与顺序无关二 函数这是个重点,但是说起来也不好说,要作专题训练,比如说二次函数,指数对数函数等等做这一类型题的时候,要掌握几个函数思想如 构造函数 函数与方程结合 对称思想,换元等等三 数列这也是个比较重要的题型,做体的时候要有整体思想,整体代换,等比等差要分开来,也要注意联系,这样才能做好,注意观察数列的形式判断是什么数列,还要掌握求数列通向公式的几种方法,和求和公式,求和方法,比如裂项相消,错位相减,公式法,分组求和法等等四 三角函数三角函数不是考试题型,只是个应用的知识点,所以只要记熟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和一些重要的定理就行五 平面向量这是个比较抽象的把几何与代数结合起来的重难点,结体的时候要有技巧,主要就是把基本知识掌握到位,注意拓展,另外要多做题,见的题型多,结体的时候就有思路,能够把问题简单化,有利于提高做题效率高一的数学只是入门,只要把基础的掌握了,做题就没什么大问题了,数学就可以上130。

高一数学必修五知识点

标签: 知识点高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