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古诗小知识

bdqnwqk2年前基础23

1.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古诗

一,《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唐代诗人王维所作,全文如下: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二,白话文释义:

独自远离家乡无法与家人团聚,每到重阳佳节倍加思念远方的亲人。远远想到兄弟们身佩茱萸登上高处,也会因为少我一人而生遗憾之情。

九月九日:即重阳节。古以九为阳数,故曰重阳。忆:想念。山东:王维迁居于蒲县(今山西永济县),在函谷关与华山以东,所以题为“忆山东兄弟”。

扩展资料

1,创作背景:这是诗人十七岁时在长安所作,王维当时独自一人漂泊在洛阳与长安之间,他是蒲州(今山西永济)人,蒲州在华山东面,所以称故乡的兄弟为山东兄弟。九月九日是重阳节,中国有些地方有登高的习俗。因重阳节思念家乡的亲人而作。

2,赏析:“异乡”“异客”,正是朴质而真切地道出了这种感受。作客他乡者的思乡怀亲之情,在平日自然也是存在的,不过有时不一定是显露的,但一旦遇到某种触媒──最常见的是“佳节”──就很容易爆发出来,甚至一发而不可抑止。这就是所谓“每逢佳节倍思亲”。

三四两句,如果只是一般化地遥想兄弟如何在重阳日登高,佩带茱萸,而自己独在异乡,不能参与,虽然写出了佳节思亲之情,但会显得平直,缺乏新意与深情。

2.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古诗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1]注释译文:

作品注释:

(1)九月九日:指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民间很器重这个节日,在这一天有登高、插茱萸、饮菊花酒等习俗,传说能以此避灾。忆:想念。山东:指华山以东(今山西),王维的家乡就在这一带。

(2)异乡:他乡。

(3)倍:加倍,更加。

(4)遥知:远远的想到。登高:指民间在重阳节登高避邪的习俗。

(5)茱萸:又名越椒,一种香气浓烈的植物,重阳节时有佩戴茱萸的习俗。[1]

作品译文:

意译 我在异乡做客人的时候,每遇到佳节良辰时总会思念起家乡。虽然我人在他乡,但早就想到今天是重阳节,故乡的兄弟们要登高望远,我想当他们在佩戴茱萸时,会发现只少了我一人不在。[1]

韵译

独自流落他乡,长做异地之客。

每逢佳节良辰,越发思念眷亲。

遥想今日重阳,兄弟又在登高。

他们佩带茱萸,但是少我一人。[2]?

3.与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有关的古诗

宋 范仲淹《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武陵春 〔宋〕李清照 风住尘香花已尽, 日晚倦梳头. 物是人非事事休, 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 也拟泛轻舟. 只恐双溪蚱蜢舟, 载不动许多愁。

1.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小雅.采薇>> 2.悲歌可以当泣,远望可以当归---汉乐府民歌<<悲歌>> 3.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汉.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 4.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唐.孟郊<<游子吟>> 5.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唐.宋之问<<度大庾岭>> 6.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唐.王维<<杂诗三首>> 7.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唐.李白<<静夜思>> 8.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宋.李清照<<菩萨蛮>> 9.每逢佳节倍思亲---唐.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10.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唐.王建<<十五日夜望月寄杜郎中>> 11.逢人渐觉乡音异,却恨莺声似故山---唐.司空图<<漫书五首>> 12.唯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唐.贺知章<<回乡偶书二首>> 13.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唐.贺知章<<回乡偶书>> 14.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唐.杜甫<<月夜忆舍弟>> 15.悲莫悲兮生别离---战国.楚.屈原<<九歌.少司命>> 16.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汉.<<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 17.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隋.薛道衡<<人日思归>> 18.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南唐.李煜<<清平乐>> 19.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李煜<<相见欢>> 20.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李煜<<浪淘沙>> 21.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唐.杜甫<<赠卫八处士>> 22.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唐.王维<<渭城曲>> 23.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唐.高适<<别董大>> 24.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伦>> 25.去年花里逢君别,今日花开已一年---唐.韦应物<<寄李儋元锡>> 26.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唐.李商隐<<无题>> 27.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唐.杜牧<<赠别>> 28.门外若无南北路,人间应免别离愁---唐.杜牧<<赠别>> 29.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宋.黄庭坚<<寄黄几复>> 30.独上江楼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同来望月人何在?风景依稀似去年---唐.赵瑕<<江楼感怀>> 31.不应有恨,何时长向别时圆?---宋.苏轼<<水调歌头。

4.把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古诗编成一个小故事

1:有一天上午,我孤独一人在他乡做客,人地生疏,感到寂寞。每遇到佳节,我就更加地思念家中的亲人。

我在遥远的地方,想到哥哥、姐妹和弟弟一定登上每一座高山。我真希望也能登上每一座高山。真想一下子到兄弟们那里,跟兄弟们一起登上高处。但我看见兄弟们都插着美丽的茱萸,站在高高的地方,就单单缺少了我一人,兄弟们都高高兴兴的登上了高处。

2:今天是九月九日,重阳节,我独自一个人在外地,人生地不熟.感到十分的寂寞,每遇到佳节的时候,我就更加的思念家中的亲人.

我在遥远的外地,想起自己的家人,我想起了每到佳节的时候,家中的兄弟们.他们都攀上高峰远望时,他们一个个插着美丽的茱萸,也在思念,可是惟独身边少了我一个人.我真想到他们身边去.

5.9月9日忆山东兄弟古诗的诗意

诗意是独自离家在外地为他相客人,每逢佳来临格外思念亲人。遥想兄弟们今日登高望远时,头上插茱萸可惜至少我一人。

“独在异乡为异客”,开篇一句写出了诗人在异乡的孤独之感。诗人在这短短的一句话中用了一个“独”、两个“异”字,可见诗人在外强烈的异地作客之感,在外越是孤独,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就越强烈。

佳节”是亲人们团聚的日子,大家在一起畅谈欢笑,而现在呢,诗人只身客居异地,在代表团圆的节日里不禁想到了家乡里的人和事、山和水等诗人在家乡时的美好回忆,种种回忆触发诗人无限的思乡之情,并且越想越思念,以至于一发不可收拾。

6.9月9日忆山东兄弟古诗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白话译文

独自离家在外地为他乡客人,每逢佳节来临格外思念亲人。

遥想兄弟们今日登高望远时,头上插菜萸可惜至少我一人。

整体赏析

王维这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诗载于《全唐诗》卷一百二十八。下面是唐代文学研究会常务理事刘学锴先生对此诗的赏析。

王维是一位早熟的作家,少年时期就创作了不少优秀的诗篇。这首诗就是他十七岁时的作品。和他后来那些富于画意、构图设色非常讲究的山水诗不同,这首抒情小诗写得非常朴素。但千百年来,人们在作客他乡的情况下读这首诗,却都强烈地感受到了它的力量。这种力量,首先来自它的朴质、深厚和高度的概括。

诗因重阳节思念家乡的亲人而作。王维家居蒲州,在华山之东,所以题称“忆山东兄弟”。写这首诗时他大概正在长安谋取功名。繁华的帝都对当时热中仕进的年轻士子虽有很大吸引力,但对一个少年游子来说,毕竟是举目无亲的“异乡”;而且越是繁华热闹,在茫茫人海中的游子就越显得孤孑无亲。第一句用了一个“独”字,两个“异”字,分量下得很足。对亲人的思念,对自己孤孑处境的感受,都凝聚在这个“独”字里面。“异乡为异客”,不过说他乡作客,但两个“异”字所造成的艺术效果,却比一般地叙说他乡作客要强烈得多。在自然经济占主要地位的封建时代,不同地域之间的风土、人情、语言、生活习惯差别很大,离开多年生活的故乡到异地去,会感到一切都陌生、不习惯,感到自己是漂浮在异地生活中的一叶浮萍。“异乡”“异客”,正是朴质而真切地道出了这种感受。作客他乡者的思乡怀亲之情,在平日自然也是存在的,不过有时不一定是显露的,但一旦遇到某种触媒──最常见的是“佳节”──就很容易爆发出来,甚至一发而不可抑止。这就是所谓“每逢佳节倍思亲”。佳节,往往是家人团聚的日子,而且往往和对家乡风物的许多美好记忆联结在一起,所以“每逢佳节倍思亲”就是十分自然的了。这种体验,可以说人人都有,但在王维之前,却没有任何诗人用这样朴素无华而又高度概括的诗句成功地表现过。而一经诗人道出,它就成了最能表现客中思乡感情的格言式的警句。

前两句,可以说是艺术创作的“直接法”。几乎不经任何迂回,而是直插核心,迅即形成高潮,出现警句。但这种写法往往使后两句难以为继,造成后劲不足。这首诗的后两句,如果顺着“佳节倍思亲”作直线式的延伸,就不免蛇足;转出新意而再形成新的高潮,也很难办到。作者采取另一种方式:紧接着感情的激流,出现一泓微波荡漾的湖面,看似平静,实则更加深沉。

重阳节有登高的风俗,登高时佩带茱萸囊,据说可以避灾。茱萸,又名越椒,一种有香气的植物。三四两句,如果只是一般化地遥想兄弟如何在重阳日登高,佩带茱萸,而自己独在异乡,不能参与,虽然写出了佳节思亲之情,但会显得平直,缺乏新意与深情。诗人遥想的却是:“遍插茱萸少一人。”意思是说,远在故乡的兄弟们今天登高时身上都佩上了茱萸,却发现少了一位兄弟──自己不在内。好像遗憾的不是自己未能和故乡的兄弟共度佳节,反倒是兄弟们佳节未能完全团聚;似乎自己独在异乡为异客的处境并不值得诉说,反倒是兄弟们的缺憾更须体贴。这就曲折有致,出乎常情。而这种出乎常情之处,正是它的深厚处、新警处。杜甫的《月夜》:“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和这两句异曲同工,而王诗似乎更不着力。

作者简介

王维,唐代诗人。字摩诘。原籍祁(今属山西),其父迁居蒲州(治今山西永济西),遂为河东人。开元(唐玄宗年号,公元713—741年)进士。累官至给事中。安禄山叛军陷长安时曾受职,乱平后,降为太子中允。后官至尚书右丞,故亦称王右丞。晚年居蓝田辋川,过着亦官亦隐的优游生活。诗与孟浩然齐名,并称“王孟”。前期写过一些以边塞题材的诗篇,但其作品最主要的则为山水诗,通过田园山水的描绘,宣扬隐士生活和佛教禅理;体物精细,状写传神,有独特成就。兼通音乐,工书画。有《王右丞集》。

创作背景

此诗原注:“时年十七。”说明这是王维十七时的作品。王维当时独自一人漂泊在洛阳与长安之间,他是蒲州(今山西永济)人,蒲州在华山东面,所以称故乡的兄弟为山东兄弟。九月九日是重阳节,中国有些地方有登高的习俗。《太平御览》卷三十二引《风土记》云:“俗于此日,以茱萸气烈成熟,尚此日,折萸房以插头,言辟热气而御初寒。

7.与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有关的古诗

宋 范仲淹《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武陵春

〔宋〕李清照

风住尘香花已尽,

日晚倦梳头.

物是人非事事休,

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

也拟泛轻舟.

只恐双溪蚱蜢舟,

载不动许多愁。

1.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小雅.采薇>>

2.悲歌可以当泣,远望可以当归---汉乐府民歌<<;悲歌>>

3.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汉.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

4.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唐.孟郊<<;游子吟>>

5.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唐.宋之问<<;度大庾岭>>

6.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唐.王维<<;杂诗三首>>

7.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唐.李白<<;静夜思>>

8.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宋.李清照<<;菩萨蛮>>

9.每逢佳节倍思亲---唐.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10.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唐.王建<<;十五日夜望月寄杜郎中>>

11.逢人渐觉乡音异,却恨莺声似故山---唐.司空图<<;漫书五首>>

12.唯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唐.贺知章<<;回乡偶书二首>>

13.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唐.贺知章<<;回乡偶书>>

14.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唐.杜甫<<;月夜忆舍弟>>

15.悲莫悲兮生别离---战国.楚.屈原<<;九歌.少司命>>

16.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汉.<<;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

17.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隋.薛道衡<<;人日思归>>

18.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南唐.李煜<<;清平乐>>

19.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李煜<<;相见欢>>

20.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李煜<<;浪淘沙>>

21.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唐.杜甫<<;赠卫八处士>>

22.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唐.王维<<;渭城曲>>

23.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唐.高适<<;别董大>>

24.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伦>>

25.去年花里逢君别,今日花开已一年---唐.韦应物<<;寄李儋元锡>>

26.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唐.李商隐<<;无题>>

27.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唐.杜牧<<;赠别>>

28.门外若无南北路,人间应免别离愁---唐.杜牧<<;赠别>>

29.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宋.黄庭坚<<;寄黄几复>>

30.独上江楼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同来望月人何在?风景依稀似去年---唐.赵瑕<<;江楼感怀>>

31.不应有恨,何时长向别时圆?---宋.苏轼<<;水调歌头

8.9月9日忆山东兄弟古诗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白话译文独自离家在外地为他乡客人,每逢佳节来临格外思念亲人。

遥想兄弟们今日登高望远时,头上插菜萸可惜至少我一人。整体赏析王维这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诗载于《全唐诗》卷一百二十八。

下面是唐代文学研究会常务理事刘学锴先生对此诗的赏析。王维是一位早熟的作家,少年时期就创作了不少优秀的诗篇。

这首诗就是他十七岁时的作品。和他后来那些富于画意、构图设色非常讲究的山水诗不同,这首抒情小诗写得非常朴素。

但千百年来,人们在作客他乡的情况下读这首诗,却都强烈地感受到了它的力量。这种力量,首先来自它的朴质、深厚和高度的概括。

诗因重阳节思念家乡的亲人而作。王维家居蒲州,在华山之东,所以题称“忆山东兄弟”。

写这首诗时他大概正在长安谋取功名。繁华的帝都对当时热中仕进的年轻士子虽有很大吸引力,但对一个少年游子来说,毕竟是举目无亲的“异乡”;而且越是繁华热闹,在茫茫人海中的游子就越显得孤孑无亲。

第一句用了一个“独”字,两个“异”字,分量下得很足。对亲人的思念,对自己孤孑处境的感受,都凝聚在这个“独”字里面。

“异乡为异客”,不过说他乡作客,但两个“异”字所造成的艺术效果,却比一般地叙说他乡作客要强烈得多。在自然经济占主要地位的封建时代,不同地域之间的风土、人情、语言、生活习惯差别很大,离开多年生活的故乡到异地去,会感到一切都陌生、不习惯,感到自己是漂浮在异地生活中的一叶浮萍。

“异乡”“异客”,正是朴质而真切地道出了这种感受。作客他乡者的思乡怀亲之情,在平日自然也是存在的,不过有时不一定是显露的,但一旦遇到某种触媒──最常见的是“佳节”──就很容易爆发出来,甚至一发而不可抑止。

这就是所谓“每逢佳节倍思亲”。佳节,往往是家人团聚的日子,而且往往和对家乡风物的许多美好记忆联结在一起,所以“每逢佳节倍思亲”就是十分自然的了。

这种体验,可以说人人都有,但在王维之前,却没有任何诗人用这样朴素无华而又高度概括的诗句成功地表现过。而一经诗人道出,它就成了最能表现客中思乡感情的格言式的警句。

前两句,可以说是艺术创作的“直接法”。几乎不经任何迂回,而是直插核心,迅即形成高潮,出现警句。

但这种写法往往使后两句难以为继,造成后劲不足。这首诗的后两句,如果顺着“佳节倍思亲”作直线式的延伸,就不免蛇足;转出新意而再形成新的高潮,也很难办到。

作者采取另一种方式:紧接着感情的激流,出现一泓微波荡漾的湖面,看似平静,实则更加深沉。重阳节有登高的风俗,登高时佩带茱萸囊,据说可以避灾。

茱萸,又名越椒,一种有香气的植物。三四两句,如果只是一般化地遥想兄弟如何在重阳日登高,佩带茱萸,而自己独在异乡,不能参与,虽然写出了佳节思亲之情,但会显得平直,缺乏新意与深情。

诗人遥想的却是:“遍插茱萸少一人。”意思是说,远在故乡的兄弟们今天登高时身上都佩上了茱萸,却发现少了一位兄弟──自己不在内。

好像遗憾的不是自己未能和故乡的兄弟共度佳节,反倒是兄弟们佳节未能完全团聚;似乎自己独在异乡为异客的处境并不值得诉说,反倒是兄弟们的缺憾更须体贴。这就曲折有致,出乎常情。

而这种出乎常情之处,正是它的深厚处、新警处。杜甫的《月夜》:“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和这两句异曲同工,而王诗似乎更不着力。

作者简介王维,唐代诗人。字摩诘。

原籍祁(今属山西),其父迁居蒲州(治今山西永济西),遂为河东人。开元(唐玄宗年号,公元713—741年)进士。

累官至给事中。安禄山叛军陷长安时曾受职,乱平后,降为太子中允。

后官至尚书右丞,故亦称王右丞。晚年居蓝田辋川,过着亦官亦隐的优游生活。

诗与孟浩然齐名,并称“王孟”。前期写过一些以边塞题材的诗篇,但其作品最主要的则为山水诗,通过田园山水的描绘,宣扬隐士生活和佛教禅理;体物精细,状写传神,有独特成就。

兼通音乐,工书画。有《王右丞集》。

创作背景此诗原注:“时年十七。”说明这是王维十七时的作品。

王维当时独自一人漂泊在洛阳与长安之间,他是蒲州(今山西永济)人,蒲州在华山东面,所以称故乡的兄弟为山东兄弟。九月九日是重阳节,中国有些地方有登高的习俗。

《太平御览》卷三十二引《风土记》云:“俗于此日,以茱萸气烈成熟,尚此日,折萸房以插头,言辟热气而御初寒。

关于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古诗小知识

标签: 山东古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