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出谁的知识最有价值

bdqnwqk2年前学者17

1.什么知识最有价值

什么知识最有价值

读了斯宾塞的《教育论》,改变了很多以前一直以来对教育的看法,学到了很多东西。

在斯宾塞的《教育论》中,主要讲了“什么知识最有价值?”、“智育”、“德育”和“体育”这几个方面的内容。其中,最吸引我的就是“什么知识最有价值?这个问题。读了十几年书,还真没有认真去考虑过这个问题。到底什么知识才是最有价值的呢?

“什么知识最有价值?”斯宾塞的回答是:科学。

斯宾塞认为教育的目的是“为完满生活做准备”。实现完满生活的科学课程体系包括五个方面的教育,即:准备直接保全自己的教育;准备间接保全自己的教育;准备做父母的教育;准备做公民的教育;准备闲暇生活的教育。他主张用科学的课程体系去扫除学校教育中的装饰主义的弊病,把教育和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起来。

我们认为最关重要的问题并不是在于这个那个知识有无价值,而在于它的比较价值。

在为实现完满生活的科学体系中,准备直接保全自己的教育是放在第一位的。可见,相比较而言,它是最有价值的。对于这个观点,我是非常赞同的。因为,作为一个自然人和社会人来说,没有什么比生命更重要的了。如果连自己的生命都没有了,其他的又何从谈起呢?如果有人像婴儿一样,完全不懂四周的事物和运动,也不知道在它们当中怎样办;尽管在其他方面有多大的学问,一走上街就难免丧命。既然在所有其他方面一无所知都不致于像在这方面一无所知马上就会影响生命,那就必须承认,直接关系保全自己的知识是头等重要的。

为直接保全自己做准备的教育包括保障身体不由于机械原因受伤亡的教育,也包括要保护它不由其他原因受损害,不致由于违反生理规律而生疾病或死亡的教育。保障身体不由于机械原因受伤害的教育,因为它太重要了,所以大部分已经有了安排,我们也出于一种本能一直在学习。而我们常常忽视的是,为了完满生活,不只需要防止突然死亡,还需要避免由那些不良习惯所引起的能力丧失和逐渐死亡。健康不好和精力很差,就会使得其他的活动都或多或少地无力胜任。显然,这种次要的直接保全自己的重要性,仅次于首要的那种,而有助于获得它的知识应该占很高的地位。对于这个观点,我真的是深有感触。

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我们总是忽视生理学上的知识,以致在我们的周围,几乎找不到一个人在一生中没有害过只要有少许知识就能避免的疾病。就好像说一个人由于大意着凉害了风湿后,得了心脏病;另一个人长期跛脚是因为在轻伤后,尽管膝盖痛他还是勉强走路;再一个人,则由于过度学习而眼睛终身受损害。他们,都是因为忽视了生理上的知识才得病的,才会对获得完满生活造成阻碍。

我自己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小的时候,由于不懂得如何正确地去保护眼睛,到了初一,我就近视了。从此,眼镜夹子就没有离开过我。那么多年的“眼镜生涯”,让我深刻地体会到近视所带来的不良影响和不便。现在的我,总会不时地后悔和懊恼:要是那个时候懂得一些正确地爱护眼睛的知识,懂得有关近视的原理和不良影响的话,我就不会近视了。

还有另外一个更能说明这个问题的例子,那就是我的外公。他几个月前刚去世,死于肺癌。他为什么会得肺癌呢?那是因为从他年轻一直到他死去,他都过度地抽烟喝酒。就是因为他不了解有关生理学和养生学的知识,没有那种健康的观念,不懂得如何去保护自己的身体,才会导致违反生理规律而生疾病而死亡。

所以,为了完满生活,我们需要避免由那些不良习惯所引起的能力丧失和逐渐死亡,获得有关这方面的知识是极其重要的。

什么知识最有价值?在我看来,到底还是如斯宾塞所认为的那样,准备直接保全自己的知识,相对其他科学知识来说,是最最有价值的。

2.意识形态与课程谁的知识最有价值

1859年,英国哲学家、社会学家斯宾塞(H.Spencer)提出了一个著名命题:“什么知识最有价值?”这像一颗炸弹扔在了教育阵营里,触动了占据各种立场的人士的神经,一场争论从那时至今未休。

教育关乎知识,知识关乎课程,课程研究正是在这里正式拉开帷幕。在当时,斯宾塞对古典学科占据学校课程的主导地位极为不满,于是,针对社会上重虚饰、轻实用的知识价值观进行了批判。

他依据五种人类活动,即直接保全自己的活动、从获得生活必需品而间接保全自己的活动、教育子女的活动、与维持正常社会政治关系有关的活动、在生活的闲暇时间满足爱好和感情的各种活动,确立了按价值大小排列的各类知识。这些知识的最高目标是,有利于人的完满生活。

在此基础上,斯宾塞最后得出结论:“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一致的答案就是科学。”在当前新的时代背景下,我们应该给出什么样的答案呢?一、谁回答过这个问题1、原始:在原始社会,“巫”就是当时的知识分子。

他们通过神话和仪式向人们“转述”关于自然和神灵的认识。这时的知识,是一种神秘力量的“显现”或“打开”,其价值是提供一种解释世界的模式。

2、古代:在古代西方,哲学家或神学家是当时主要的知识分子,知识是认识者理智或信仰的产物。在学校中占主导地位的知识是古典学科或神学知识,这些知识具有终极性、神圣性、绝对性和客观性,被认为是最神圣、最有价值的知识,而其它的知识都是它们的婢女。

3、现代:从16世纪开始,经过400多年的斗争和发展,到19世纪末,科学知识(主要是自然科学、科学技术及人的科学的知识)逐渐成熟,最终取代形而上学和神学,成为学校的主导课程。此时的知识是对客观世界“本质”的揭示,通过特殊的概念、范畴、符号和命题加以表述,数学语言和观察命题是其基本形式,因而知识具有客观性、确定性、实证性。

掌握这种特殊语言和技能的科学家或研究人员成为受人景仰的知识分子,掌握这种知识被认为是“走遍天下都不怕”的。这一时期,对这一问题的主要答题人是笛卡尔、康德、斯宾塞等挥举“理性主义”大旗的智者。

在这种知识观的观照下,科学是最有价值的知识,只要掌握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知识,就可以解决人类生活和生命存在的全部问题,而此时,人自身的意志、信仰、欲望全部被丢弃在了阴暗的角落,难登大雅之堂。4、当代:在科学技术空前发达,而相比之下,人们的精神世界处于崩溃边缘,环境问题、和平与发展问题、恐怖问题等问题汹涌而至,全人类的幸福面临着挑战。

因此,理性主义得到批判,认识特权遭到质疑,“价值中立”和“文化无涉”的知识受到谴责。知识与每一个认知者之间发生联系,与认知者的知识陈述、知识信念及过去经验和当下环境都密不可分。

知识需要重获文化性、相对性、多样性和价值倾向性。但是,现实的情况是,迄今为止,人类幸福所呼唤的知识尚未在社会的知识生活中占据主导地位。

当代知识领域是一个多维世界,因此,在当代回答“什么知识最有价值”这个问题,不再出现某一群体的人钦定某种确定的、唯一的答案的情况。回答该问题的主体多元化,答案也成了多元的。

二、价值对谁而言在这里,我的任务是尝试回答这一问题:“什么知识最有价值?”在回答之前,先来确认在这个问题中,“价值”是对谁而言。知识具有对个人和对社会的双重价值。

对于个人,知识具有心智训练价值、自我实现价值、人格发展的价值,即增加智慧、解决问题、提升人格的价值;对于社会,知识具有生产力价值和促进社会文明的价值。鉴于社会是由个人构成的,因此,提升个人素质,社会整体素质即获得提升。

我的思路是,将知识的价值着眼于个人,才可能获得社会的长远、可持续的进步与文明。而那种用个人幸福和社会安宁来换取社会经济的一时繁荣的,是一种急功近利式的知识观,也必然导致一种急功近利式的课程观。

三、谁在回答这个问题1、在学校课程中,这个问题涉及的主体包括:学科专家、教师、家长、学生。如果让这四类主体来规划学校课程,他们会认为什么知识最有进入课程的价值呢?我们无法根据主观猜测来列举出每个主体心目中的答案,这可能需要调查、访谈,但是我们可以根据一些已有的事实进行推论。

推论加想象,如果把四类主体与一些课程流派联系起来,做一些“联姻”的话,大致可以如此划归:学科专家可以归为“要素主义”倾向,认为知识中具有永恒的、客观的、共同不变的要素,学校教育的使命就是把这些精华传授给青年一代,使之掌握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因而这些“永恒”的“知识点”是最有价值的知识。

教师可以归为“建构主义”倾向,认为学生应当学会学习,怀着“教是为了不教”的美好愿景,有觉悟的教师尝试引导学生体验学习、自主学习、发现学习、合作学习,以期学生掌握学习方法、获得知识的方法,以及主动获取知识的兴趣。如何学习的知识被教师认为是最有价值的知识。

家长可以归为“实用主义”倾向,认为学生习得生存技能与为人处事哲学是最为实用的,谋得一份好工作,与人和谐相处,能达成这种效果的知识就是最有价。

3.什么是最有价值的知识

新的学年开始了,您准备好了吗?如果你是悠闲自得,随着惯性的滑动,那么,你可能正遭遇危险;如果你是步履轻松,沉醉梦想的甜蜜,那么,你可能正失之平庸;如果你是筚路蓝缕,以启山林,是坐着柴车,穿着破衣服,来开发知识的山林,那么,你可能会获得成功。

美国的哈佛大学是一所世界著名的学府,按理说他们最有资格悠闲自得,步履轻松了。但是最近他们却用了两年多时间的碰撞和探讨,重新定义一个基本的问题:什么是“受教育的人”?哈佛大学的共识认为,“受教育的人”,具有反思性的、经过良好训练的、有知识的、严谨的、有社会责任感的、独立的创造性思想家,他们有能力在全国和全球过着奉献性的生活。

这就是在哈佛大学“受教育的人”。为此,新的课程计划强调知识的综合性,强调国际化学习,研究和体验,强调科学和技术的重要作用。

课程改革的目标是增加课程的选择性和灵活性,精心打造必修课更少,博雅传统更多的课程体系。当然,我们不是要去简单地模仿外国大学的做法,而是要仔细体会它的改革精神。

今天,我想提出一个问题来供大家思考。这就是什么是最有价值的知识?它决定着我们的学习在战略上的选择方向和策略上的具体方法。

首先,我想引证世界经合组织从经济学角度对知识的划分是有启示意义的。它认为知识可以划分为四类:一是知道是什么的知识,即关于事实的知识;二是知道为什么的知识,即指自然原理和规律方面的科学理论;三是知道怎么做的知识,即关于技能方面的知识;四是知道是谁的知识,即关于人力资源方面的知识,它包含了特定社会关系的形成。

其中,第一类和第二类知识可以通过读书、听演讲和查看数据库而获得,第三类和第四类知识属于“隐含经验类知识”,是难以编码和度量的知识,它们的获取主要靠实践。概括地说,知识有两类:一是理论的知识,一是行动的知识。

这样的知识观告诉我们,成功的学习者必然是一个知行合一的人。 其次,自古以来,多样的人类知识领域中就没有平等的知识,就像世俗社会生活一样,是有等级的,某些知识以真理自居,处于知识体系的核心位置,总是压迫着另一些知识。

在古代社会里是一些宗教或道德知识占据这个位置。例如,中国古代社会就重道轻艺,重文轻理,视前者为本,视后者为末,前者压抑后者。

西方中世纪教会对科学家的迫害也具有知识压迫的性质。到了现代社会,随着大工业时代的来临,科学知识逐渐地取代了宗教和道德知识,占据了知识系统的核心位置,其他类型知识价值是以其可以科学化的程度而论的。

科学知识被视为最有价值,在科学知识中,自然科学知识作为一切知识的典范尤其具有价值。人文方面的知识因其既无法证实又无法证明而成为最没有价值的知识,被放逐在知识世界的边缘。

这种观念导致了今天重理轻文的倾向。然而,爱因斯坦却说:“陀思妥耶夫斯基给予我的东西比任何一个思想家都多,比高斯要多”。

“如果你们想使你们的一生的工作有益于人类,那么,你们只懂得应用科学本身是不够的。关心人的本身,应当始终成为一切技术上奋斗的主要目标;关心怎样组织人的劳动和产品分派这样一些尚未解决的重大问题,用以保证我们科学思想的成果会造福于人类,而不致成为祸害”。

由此看来知识只有类型化的区别,没有等级化的高低。遵循这样的知识观,我们应当文理兼修,学有特色。

第三,人类的知识观正从旁观者知识观向参与者的知识观转变。自古以来,人们认为知识是对无序、变化的把握,它是“确定性”的代名词。

近代科学的兴盛,牛顿力学理论的成功使人们对机械论的解释充满信心,人们开始探讨世界万物的运动“规则”。在这里,客观的普遍适用的“规则”构成了知识的体系。

知识就好象是身边的一盘大餐,就等着我们有一个好胃口把它吃下去。这就是杜威所说的“旁观者知识观”。

进入20世纪,随着相对论、测不准原理、量子力学、热力学等科学的进一步发展,使人们逐步从机械论思维中解脱出来,重新面对复杂的、丰富的现实世界。知识不再是纯粹客观的、普适的简单规则,观察对象要受到观察主体的干扰,从而与观察者个人、与认识者个人的参与相关。

个人的热情、个人的探究、个人的见解都构成知识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知识本身就内蕴了个人系数,知识获得过程就是认识者个人参与建构知识形成的过程。

杜威将这种知识理论称为“参与者知识观”。这一知识观的转变历程启示我们:与旁观者知识观对应的是传统的接受性学习方式,与参与者知识观对应的是创新性学习方式。

任何社会的健康发展都需要保持这两种学习方式,偏执一端,必将贻害无穷。接受性学习是创新性学习的基础,离开了接受性学习的创新性学习,必将偏离人类文明发展的基础;创新性学习是对接受性学习的超越,离开了创新性学习的接受性学习,必将故步自封。

中国传统教育的优势是接受性学习方式高度发展,不足的是创新性学习方式的萎靡。创新性学习的基本特征:第一、预期性。

它是面向未来学习,有目的地学习,有选择地学习,独创地学习,学习上自我控制,对学习前途和人生道路有美好的憧憬和。

提出谁的知识最有价值

返回列表

上一篇:鼎胜知识产权

下一篇:奥格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