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知识可教

bdqnwqk2年前基础19

1.道德可教吗

“道德可教”立论的依据:道德是知识,知识可教道德也可教。在苏格拉底看来,道德就是知识或智慧。人只做自己认为善的事情,不会故意作恶。作恶是出于对善的无知,错把恶当作善。明知故犯是一种假象,其实作恶者并非真正知道自己在作恶。人知恶必不作恶,知善必行善。而且,在智慧的指导之下,人的一切努力和禀赋的结局都是幸福的。所以说,道德即知识。知识可教,故道德可教。

2. 对“道德可教”的质疑:没有专门的道德教师,能说道德是教出来的吗?不论是道德,还是其他知识,如果可“教”的话,就必定有与之相应的教师和学科。然而,道德作为一种知识,不同于天文学、哲学和数学知识,在天文学、哲学和数学知识上专家和外行有着天壤之别,专家可以成为外行的教师;在道德上,却不存在使一部分人成为专家而大多数老百姓不靠讲解或课本就弄不懂的东西。数学、天文学、医学知识显然可教,而且都有专业教师。好的数学家、天文学家、医学家都是教授培养出来的。可是,一个人要想成为好人的话,却无处可寻专门教练,世上根本就没有专门教人成为好人的教练、教师或专家。国家或学校不可能委派专门的教员教大家学习道德。任命一些人专门去教别人勤勉、自制和勇敢,是非常荒谬的。

2.道德是可教的

喜欢苏格拉底,喜欢他那种淡定的意志;喜欢他承认自己“无知”的勇气;喜欢他牛虻式的精神;当然也喜欢他的那句“德行是不可教的”。

想起这句“德行是不可教的”,是在地震之后社会上漫天飞舞的道德批判的时候,觉得有些自己的想法不得不吐。对“德行是不可教的”这句话有自己的理解:德行是道德和智慧的总称。

一直有这样一种想法:知识是可以通过教育的手段来传播的,但智慧是不能的。智慧显然是凌驾于知识之上,是个人通过对知识的思索形成的一种个人对社会的价值体系。

一个人可以通过教育来获得知识,但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背景。有自己对社会,生活的考量,显然每一个人通过思索达到知识升华的智慧都是不一致的,所以智慧显然是不能形成一种集体体系的,因此,没有个人能够站着所谓智慧的高度对个人进行教诲,唯一的例外就是在智慧上对自己的反思。

同样道德是来自于社会伦理建构的社会对个人的一种非强制的规范,而这种规范显然也是由特定的知识体系演化而来,只是加入了时间的成分,所以道德是一种具有即时性的社会产物。对于个人而言,生命的短暂导致个人是没有办法站上道德的高地,因此同样也没有个人能够站着道德的高地对个人进行道德批判,同样唯一的例外是自己对自己的道德批判。

3.道德可教吗

——读上海图书馆馆藏拂尘·老课本有感

在教育理论界,关于道德是否可教的问题,一直存在着两种不同的看法。赞成者认为,道德就是“教”出来的,君不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五讲四美三热爱”,哪一个孩子不是背着它、唱着它而逐渐成长的。反对者则对此现象深感忧虑,因为道德口号的泛滥早已使幼小的孩童分不清哪是作为一个新中国的儿童所必须从小养成的道德行为和习惯,哪是成人世界才需追求的意识形态和道德思想。持这一观点的人甚至还认为,现今学校道德教育的政治化和成人化,已使正常的道德教育失去了其应有的魅力,而说教式的道德模式及光教不练的口号式道德观念,亦使知情分离、意行割裂。

作为一个教育理论工作者,笔者也曾深感困惑。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领域对青少年一代道德品质的培养也不可谓不重视,但遗憾的就是成效甚微。这里固然有社会的因素,如因追逐功利而导致社会风气每况愈下的问题,但学校内唯知论的盛行,道德教育与道德实践严重脱离的现象则也是造成学生道德素养低下的重要原因之一。道德品质和道德观念的形成固然不是靠学校老师“教”出来的,它应靠的是学生的内心体验和潜移默化的道德熏陶和影响;但中小学学生的活动范围主要在学校,加之他们的身心均处在未定型的成长阶段,因而适当的引导及符合儿童身心特点的道德教育显然还是必须的,所谓“寓教于乐、寓教于各科教学之中”即是学校德育的重要原则之一。问题是如何使枯燥的道德教育不成为单纯的道德口号,以及又怎样使道德理念能有机地融入各科教学,而使其变成学生乐于接受、易于体验的生动活泼的现实生活?这里的重要一环就是要彻底摒弃成人式的说教,转而把看似高深的道德理念转化为中小学生所喜闻乐见,且浅显易懂的生动范例。

正当人们在为上述这些显而易见而又明白无误的道理苦苦寻找实施的途径和改革的突破口时,一套由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出版的“上海图书馆馆藏拂尘·老课本”的书籍忽然展现眼前。如其中《开明国语课本》一套,近七十年前由叶圣陶先生主编的小学国语老课本,读之竟篇篇言简意赅、浅显易懂;尤其是丰子恺先生还为每篇课文都精心配画,其起到的亦是图文并茂、寓教于乐的作用。而其更大的意义还在于:它为幼童们的思维创造了无限想象的空间。

最令笔者感到赞赏的是,该书中的每篇课文并无一句口号式的大道理,同时也几乎找不到一句成人式的说教。但平实无华、娓娓道来的或阐述道德风尚(如“欢迎新朋友”),或训练道德习惯(如“先生早”),或说明道德规范(如“坐下来吃饭”)的课文内容,却又几乎每篇都与孩子的日常生活有关,每课都与孩子的童年世界密切相联。诚如叶圣陶先生当年在编撰这套教科书时所云:“给孩子们编写语文课本,当然要着眼于培养他们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因而教材必须符合语文训练的规律和程序,但这还不够。小学生既然是儿童,他们的语文课本还必须是儿童文学,才能引起他们的兴趣,使他们乐于阅读,从而发展他们多方面的智慧”。叶先生不愧是一位教育大家,他深谙儿童的心理,那就是寓教于乐,寓教于儿童的生活。叶先生的上述话语虽然讲的是关于知识的培养,但笔者以为道德的熏陶又何其不是如此。由此回到本文开头的问题,道德应该是可“教”的,但关键是要教得得法、教得入味。如今的一些教科书要么故弄玄虚、故作深奥;要么离学生的实际生活远隔千里、隔靴搔痒。这套老课本,它留给我们的启示将不仅仅是教科书内容的编排问题,而整个的就是一个如何理解孩子、理解孩子的童年世界的大问题。(吴遵民)

4.道德可教吗

“道德可教”立论的依据:道德是知识,知识可教道德也可教。

在苏格拉底看来,道德就是知识或智慧。人只做自己认为善的事情,不会故意作恶。

作恶是出于对善的无知,错把恶当作善。明知故犯是一种假象,其实作恶者并非真正知道自己在作恶。

人知恶必不作恶,知善必行善。而且,在智慧的指导之下,人的一切努力和禀赋的结局都是幸福的。

所以说,道德即知识。知识可教,故道德可教。

2. 对“道德可教”的质疑:没有专门的道德教师,能说道德是教出来的吗?不论是道德,还是其他知识,如果可“教”的话,就必定有与之相应的教师和学科。然而,道德作为一种知识,不同于天文学、哲学和数学知识,在天文学、哲学和数学知识上专家和外行有着天壤之别,专家可以成为外行的教师;在道德上,却不存在使一部分人成为专家而大多数老百姓不靠讲解或课本就弄不懂的东西。

数学、天文学、医学知识显然可教,而且都有专业教师。好的数学家、天文学家、医学家都是教授培养出来的。

可是,一个人要想成为好人的话,却无处可寻专门教练,世上根本就没有专门教人成为好人的教练、教师或专家。国家或学校不可能委派专门的教员教大家学习道德。

任命一些人专门去教别人勤勉、自制和勇敢,是非常荒谬的。

5.道德教育应包括哪些内容

道德教育是一种以一定社会的道德原则和规范为内容,有目的的对人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施加影响,以引导人们自觉履行道德义务的活动。道德教育是培养、提高、完善人们道德品质的根本途径,包括激发道德意识、培养道德情感、确立道德理想、学习道德规范、养成道德习惯、完善道德评价等环节,每一环节都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共同完成。

道德教育要把握好教育内容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在社会主义阶段,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是全体人民普遍遵循的道德规范,也是对未成年人进行道德教育的基本内容。但在对未成年人进行道德教育时,应根据未成年人的实际,重点进行中小学生行为规范教育、有利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和现代文明生活方式的社会公德教育、集体主义观念教育和初步的职业道德教育,养成他们谦虚谨慎、诚实、正直、勤劳、勇敢等优良品质。在教育过程中,既要使未成年人懂得一些浅显的道理,也要提出明确、具体、适度的道德要求,进行严格的管理和训练,引导他们在道德行为实践中完成道德品质由打基础到养成的全过程。

6.道德是可教的

喜欢苏格拉底,喜欢他那种淡定的意志;喜欢他承认自己“无知”的勇气;喜欢他牛虻式的精神;当然也喜欢他的那句“德行是不可教的”。

想起这句“德行是不可教的”,是在地震之后社会上漫天飞舞的道德批判的时候,觉得有些自己的想法不得不吐。对“德行是不可教的”这句话有自己的理解:德行是道德和智慧的总称。

一直有这样一种想法:知识是可以通过教育的手段来传播的,但智慧是不能的。智慧显然是凌驾于知识之上,是个人通过对知识的思索形成的一种个人对社会的价值体系。

一个人可以通过教育来获得知识,但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背景。有自己对社会,生活的考量,显然每一个人通过思索达到知识升华的智慧都是不一致的,所以智慧显然是不能形成一种集体体系的,因此,没有个人能够站着所谓智慧的高度对个人进行教诲,唯一的例外就是在智慧上对自己的反思。

同样道德是来自于社会伦理建构的社会对个人的一种非强制的规范,而这种规范显然也是由特定的知识体系演化而来,只是加入了时间的成分,所以道德是一种具有即时性的社会产物。对于个人而言,生命的短暂导致个人是没有办法站上道德的高地,因此同样也没有个人能够站着道德的高地对个人进行道德批判,同样唯一的例外是自己对自己的道德批判。

7.什么是道德讲堂

顾名思义,道德讲堂就是一个引导人们讲道德,让人长好心的地方。崇德向善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我们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精神追求。一个人,只有长好心,才能当好人;只有当好人,才能有好报。古人讲"积善之家必有余庆",好人自有好报,好人一生平安。我们来到这里,就是要用道德的力量来激励自己,用道德的阳光来温暖心灵,立于德,践于行,从而做一个文明有礼的中国人。

道德讲堂主题为“弘扬社会主义道德文化,争当新时期‘四德’居民”。具体要突出“四个围绕”,即围绕“礼仪”主题,推进社会公德建设;围绕“诚信”主题,推进职业道德建设;围绕“和睦”主题,推进家庭美德建设;围绕“友善”主题,推进个人品德建设,开展四个方面的道德教育:

(一)社会公德教育。以“礼仪”为核心开展居民道德知识普及,积极提倡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和遵纪守法等,引导本社区居民亲身参与道德实践,创建崇德尚善的学习和工作环境。

(二)职业道德教育。以“诚信”为核心开展居民职业道德知识普及,崇尚诚实守信、爱岗敬业、办事公道、热心服务、奉献社会的高尚品质。

(三)家庭美德教育。以“和睦”为核心开展居民家庭美德知识普及,大力倡导以“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为主要内容的家庭美德教育,开展多种形式的家庭文化活动,引导社区居民讲述身边的感人故事,身体力行,自觉成为道德的传播者和践行者。

(四)个人品德教育。以“友善”为核心开展居民个人品德知识普及,提倡友善互助、正直宽容、明礼守信、热情诚恳、自强自立的高贵品质,倡导和树立关爱、善待、宽厚和包容的理念。

道德知识可教

标签: 道德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