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践习知而精用出自?

bdqnwqk2024-09-30学者1

出自《论语》:

论语·学而1.1:学而时习之

【原文】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释文】

历代注释传统对本章解释总的说来是三种:汉学注释理解为成人之路;宋学注释理为成圣之道;清人阮元注释理解为孔子生平学行始末。

(一)

释“子曰”

子者,孔子也。子是有德之称,古者称师为子也。

曰者,发语之端。许氏说文云:开口吐舌,谓之为曰。此以下是孔子开口谈说之语,故称子曰为首。

(二)

释“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释“学”:汉学注释训学为觉、悟,意指觉所未知也;宋学注释训学为效,后觉效先觉,两者都把学作动词理解,但实际解读全章时,又把动词名词化,解为“在学的人”“修身的人”,也就是孔子说话的对象,或者阅读文本的读者。对“学什么”,汉学注释理解为当时贵族所必须具备的礼乐射御书数等六艺,也有解释为先王之道,也可理解为当时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周礼”。宋学注释则强调大学之道、圣人之道,即格致诚正修齐治平,实际上就是理学家构建出来的新儒学意识形态。

清人刘逢禄指出“学谓删定六经也”,这实际上就是指孔子克己复礼的仁政主张。清人阮元所意指的圣人之道也是指孔子的仁政理想。这是将“学”作名词理解,认为是指孔子所主张的克己复礼理想。

释“时”:汉学注释理解为“以时诵习”,将“时”作“按时、及时”解。宋学注释理解为“无时不习”,将“时”作“时时”解。

焦循《论语补疏》理解为“当其可之谓时”,即“适时”之意。釋詁曰:“時,是也。此時之本義,言時則无有不是者也”。釋名曰:“時,期也,物之生死各應節期而至也”。这样,“时”可引申为“当下、现时”之意。

释“习”:汉学注释解习为“修故、温故”;宋学注释以鸟数飞意象解习为“学而不已”,即反复多次才能达成的意思,这衍生出“熟习、熟练”的含义。但鸟数飞的意象在一定的语境中下也可以表达“演练、练习”的意思,这引申出“实践、践习”之意。春秋时期古代典籍中“习”作动词用时,全部与肢体活动有关,主要用来表示动作模仿,如“习礼、习战、习射、习用干戈”等等,表达“演练、演习”等含义。

由此,“学而时习之”实际上隐含一种从理论到实践、从思想到行为的归依。孔子所要表达的是自己的克己复礼的政治主张和理想抱负能在有生之年得以实践应用,从而达到内心最高的愉悦。学以致用,在实践中实现自己的价值,在实践中验证并丰富对真理的领悟,在实践中施展才学和理想抱负,这才是孔子所说的“悦”之真谛。孔子为此周游列国十四年,四处兜售仁政理想,可谓诲人不倦,而之所以诲人不倦,正因为乐在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