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盏知识

bdqnwqk2年前百科16

1.关于建盏养盏,这几个小知识你一定要懂

初见不为所动,再见为之顷心。建盏远看只如一个黑色的瓦片,但当你拿起建盏放在手中仔细赏玩,才会发现建盏真正的秘密。兔毫、油滴、鹧鸪斑、柿红、芝麻釉,在一个小小的碗中能够有如此五彩斑斓,绚烂夺目的色彩,犹如浩瀚宇宙,秒不可测。

柴烧建盏

建盏从来都是以釉色夺人。

尤其注入岩茶后,茶汤在盏中流动,与建盏的釉色斑纹遥相呼应,这才终于明白,为什么这样一个小碗,能够引起宋代朝野上下的追捧,建盏与茶,是器与物的结合。

玩建盏的人都知道,玩盏要养盏。

人养器物,同时也是器物养人。建盏养久了,会越发温润古朴,沉稳深邃,更是会出现七彩宝光;而在养盏的过程中,人的内心也会变的格外平静,犹如“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与其说人养建盏,不如说人与建盏相互成就。

那么关于建盏的保养,有哪些细节是需要注意的呢?

一、建盏是土与火的艺术,所以建盏窑后都会有落灰的现象,外加输入途中会有灰尘,所以在用建盏饮茶前,需要用开水烫一下,或者在开水中煮上几分钟,有着曲霉、消毒、温盏三大功效。

二、茶汤入盏之后,因为茶汤温度高也没办法立即品尝,不如如高脚杯饮红酒那般,先拿起建盏晃动茶汤,使茶汤浸润整个盏内。如此,不仅可以使盏养出均匀的色泽,而且可以欣赏到茶汤在盏中斑纹之神奇变化。

三、建盏饮完茶之后,用开水烫一下,然后正常去清洗干净即可。可以放在通风易干之处,也可以用柔软茶布擦拭干净。千万不可以使用细砂布砂纸抛光布等擦拭建盏。这样做会损伤盏的表面,使盏失去自然光泽、留下划痕,从而对盏造成永久伤害。

四、如果想彻底清洗下建盏,可以用洗洁精、也可以用牙膏仔细清洗。

养盏的误区

误区一、建盏都能养出彩来

并不是所有釉色都能养出七彩光,比如采用氧化烧制的建盏,它容易形成玻化保护层,镜面效果好,特别是兔毫,这种釉色基本是养不出七彩的效果的。

养出彩的建盏

误区二、茶叶的选择

用不同茶叶养盏速度也大不相同,据悉,岩茶就很适合养盏,因为武夷岩茶中的矿物质在经过高温冲泡后,能与建盏釉表面的铁起轻微的反应,经过一段时间就比较容易形成七彩光。而用绿茶,就很难养出彩

武夷岩茶

误区三、茶叶和茶水可放在建盏里过夜、或是把盏放在茶水中泡着,利于养盏。

“养盏”是心急不得的,不然的话就会事倍功半。把茶叶和茶水可放在建盏里过夜、或者直接把盏放在茶水中一直泡着,这样只会“伤害”了建盏。像这样养盏日积月累下来,不仅盏釉面愈发干涩,灰暗,晶体也逐渐暗淡。到最后,你只能到处去打听如何清除建盏上的茶垢。

记得,每次用建盏喝完茶盏中不能剩茶水,相反要保持清洁才是养盏之法。

有的人养盏一周不到就能养出彩,有的人养了很久也不出彩。其实养盏的过程就是一个享受的过程,养出彩只是锦上添花,重要的是在饮茶过程中追求人与器物的融合,享受内心的安详平静,切不可执迷于一定要养出彩。

2.想知道茶具的知识,知道的告诉我下,谢谢

中国茶具发展史茶具如同其他饮具、食具一样,它的发生和发展,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共用到专一,从粗糙到精致的历程。

随着“茶之为饮”,茶具也就应运而生,并随着饮茶的发展,茶类品种的增多,饮茶方法的不断改进,而不断发生变化,制作技术也不断完善。1、隋及隋以前的茶具一般认为我国最早饮茶的器具,是与酒具、食具共用的,这种器具是陶制的缶,一种小口大肚的容器。

韩非在《韩非子》中就说到尧时饮食器具为土缶。如果当时饮茶,自然只能土缶作为器具。

史实表明,我国的陶器生产已有七八千年历史。浙江余姚河姆渡出土的黑陶器,便是当时食具兼作饮具的代表作品。

但按现有史料而论,一般认为我国最早谈及饮茶使用器具的是西汉(公元前2068年)王褒的《僮约》其中谈到“烹荼尽具,已而盖藏”。这里的“荼”指的是“茶”、“尽”作“净”解。

《僮约》原本是一份契约,所以在文内写有要家僮烹茶之前,洗净器具的条款。这便是在中国茶具发展史上,最早谈及饮茶用器具的史料。

但是,明确表明有茶具意义的最早文字记载,则是西晋( 公元265-316年 )左思(约公元250-约305年)的《娇女诗》,其内有“心为茶荈剧,吹嘘对鼎。”这“鼎”当属茶具。

唐•陆羽在《茶经•七之事》中引《广陵耆老传》载:晋元帝(公元317-323年)时,“有老姥每旦独提一器茗,往市鬻之。市人竞买,自旦至夕,其器不减。”

接着,《茶经》又引述了西晋八王之乱时,晋惠帝司马衷(公元290-306年蒙难,从河南许昌回洛阳,侍从“持瓦盂承茶”敬奉之事。所有这些,都说明我国在隋唐以前,汉代以后,尽管已有出土的专用茶具出现, 但食具和包括茶具、酒具在内的饮具之间,区分也并不十分严格,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两者是共用的。

2、唐(含五代)茶具由于唐时茶已成为国人的日常饮料,更加讲究饮茶情趣,因此,茶具不仅是饮茶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器具,并有助于提高茶的色、香、味,具有实用性,而且,一件高雅精致的茶具,本身又富含欣赏价值,且有很高的艺术性。所以,我国的茶具,自唐代开始发展很快。

中唐时,不但茶具门类齐全,而且讲究茶具质地,注意因茶择具,这在唐•陆羽《茶经•四之器》中有详尽记述。本世纪80年代后期,陕西扶风法门寺地宫出土的成套唐代宫廷茶具,与陆羽记述的民间茶具相映生辉,又使国人对唐代茶具有了更加完整的认 识。

但唐代的饮茶方式与今人有很大的不同,以致有许多茶具是今人未曾见到过的。有关唐代宫廷茶具,下面已分件专述。

这里,将唐代陆羽在《茶经》中开列的28种茶具,按器具名称、规格、造型和用途,分别简述如下:风炉 形如古鼎,有三足两耳。“厚三分,缘阔九分,令六分虚中”,炉内有床放置炭火。

炉身下腹有三孔窗孔,用于通风。上有三个支架( 格 ),用来承接煎茶的。

炉底有一个洞口,用以通风出灰,其下有一只铁制的灰承,用于承接炭灰。风炉的炉腹三个窗孔之上,分别铸有“伊公”、“羹陆”和“氏茶”字样,连起来读成“伊公羹,陆氏茶”。

“伊公”指的是商朝初期贤相伊尹,“陆氏”当指陆羽本人。《辞海》引《韩诗外传》曰:“伊尹……负鼎操俎调五味而立为相。”

这是用鼎作为烹饪器具的最早记录,而陆羽是历史上用鼎煮茶的首创者,所以,长期以来,有“伊尹用鼎煮羹,陆羽用鼎煮茶”之说,一羹一茶,两人都是首创者。由此可见,陆羽首创铁铸风炉,在中国茶具史上,也可算是一大创造。

灰承 是一个有三只脚的铁盘,放置在风炉底部洞口下,供承灰用。炭挝 是六角形的铁棒,长一尺,上头尖,中间粗,握处细的一头拴一个小。

也可制成锤状或斧状,供敲炭用。火策 又名筋,是用铁或铜制的火箸,圆而直,长一尺三寸,顶端扁平,供取炭用。

交床 十字形交叉作架,上置剜去中部的木板,供置用。夹 用小青竹制成,长一尺二寸,供炙烤茶时翻茶用。

纸囊 用剡藤纸(产于剡溪。剡溪在今浙江嵊州市境内)双层缝制。

用来贮茶,可以“不泄其香”。碾 用桔木制作,也可用梨、桑、桐、柘木制作。

内圆外方,既便于运转,又可稳固不倒。内有一车轮状带轴的堕,能在圆槽内来回转动,用它将炙烤过的饼茶碾成碎末,便于煮茶。

拂末 用鸟羽毛做成,碾茶后,用来清掸茶末。罗合 罗为筛,合即盒,经罗筛下的茶末盛在盒子内。

则 用海贝、蛎蛤的壳,或铜、铁、竹制作的匙、小箕之类充当,供量茶用。水方 用稠木,或槐、楸、梓木锯板制成,板缝用漆涂封,可盛水一斗,用来煎茶。

漉水囊 骨架可用不会生苔秽和腥涩味的生铜制作。此外,也可用竹、木制作,但不耐久,不便携带。

惟用铁制作是不适宜的。囊可用青竹丝编织,或缀上绿色的绢。

囊径五寸,并有柄,柄长一寸五分,便于握手。此外,还需做一个绿油布袋,平时用来贮放漉水囊。

漉水囊实是一个滤水器,供清洁净水用。瓢 又名牺杓。

用葫芦剖开制成,或用木头雕凿而成,作舀水用。竹夹 用桃、柳、蒲葵木或柿心木制成,长一尺,两头包银,用来煎茶激汤。

水方 用稠木,或槐、楸、梓木锯板制成,板缝用漆涂封,可盛水一斗,用来煎茶。漉水囊 骨架可用不会生苔秽和腥涩味的生铜制作。

3.知识贴:为什么很多人喜欢用建盏来喝茶

一、建盏洁净

建盏烧制遵循古法,没有高科技,天然环保,符合茶道“洁净”的精要。

二、建盏保温蓄热,提升口感的功能

茶遇盏生香,因为建盏的胎骨厚重,保温性好,有助于提升茶香。经由建盏所盛的液体,无论是白酒、啤酒、红酒、开水、矿泉水、咖啡等液体,其口感都会变得更加的甘醇味美。

三、建盏活水软水

茶滋于水,水籍乎器,建盏有活水、软水的功效。建盏幻化的金属色斑能折射红外线,提高水分子的活性;另者建盏器壁孔隙比青白瓷器多,能吸附矿物质,降低水的硬度。因此,用建盏喝茶会让人感觉到水乳交融,甘润顺滑,茶性十足,韵深味浓,暗香涌动。

举一最快的比较方法:用一建盏与一玻璃杯盛等量热开水一试来喝便可知,如果再等热开水由热变温,效果则更加明显(屡试不爽,不信者请试一试),其他液体饮料以此法试之亦然。

四、建盏喝茶具有养生功能

建盏的高含铁量在使用过程中能不断的释放二价铁离子,又能吸附水中的氯离子,很容易被人体吸收,从而增加血红蛋白的载体及红细胞的功能执行。可预防贫血、高血压,能调节人体中枢神经,达到舒缓的作用。此外对平衡内分泌系统也有功效,可将细菌吸附,并将细菌赖以生存的酶活性抑制的逆转和氧达到杀菌的效果。

五、建盏具有防腐保鲜的功能

在夏季大热天夜里,分别把残羹剩菜放在加盖的白碗与建盏里,同置于厨柜中,隔天建盏中的残羹剩菜不馊可食,白碗中的残羹剩菜则变质而发出酸臭味。同时间分别用白碗盖杯泡茶与用建盏盖杯泡茶来喝,建盏耐久浸保、原味可饮。

茶和茶具是珠联璧合的文化载体,茶具的材质、款式、种类等特色,与时代特征、民风民俗乃至人们的审美情趣均有密切的关系,无论茶具的制作工艺精致或粗糙,造型特色抑或品种款式,从某种程度上,都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各个时代的文化特征。今天建盏让人爱不释手,是因为传统文化与现代人心灵的契合,建盏就像一曲简约纯朴、幽香清远的宋词,指引我们找到心的归路。

4.关于茶道的各种知识

一、茶之境

中国茶道美学要求:环境、艺境、人境、心境----四境俱佳。

1.环境

古之茶人对品茗饮茶环境的共同追求是:野、幽、清、净。

2.艺境

“茶通六艺”,在品茗时讲究“六艺助茶”,精心选择一点琴、棋、书、画、古玩、金石作为点缀和摆设,一定会使品茗饮茶的意境更高雅,更富文趣和雅趣。

3.人境

饮茶分为三种境界:喝茶、吃茶、品茶

喝茶就是我们平时为了解渴随便喝喝,不会去在意茶的品质;

吃茶则要对茶提出味道、功效等各方面的要求;

品茶就是一种境界.除追求茶本身的品质外 ,对环境等外界因素也有很高的要求 .

4.心境

品茶带给人的感受是:静、清、香!

茶的境界:第一道苦若生命;第二道甜似爱情;第三道淡似微风。

二、茶之味

人生百味,茶亦有百味

就是人常说的“茶味人生”。

喝什么茶都要注意:

好茶一定要配好水

“从来名士能评水,自古高僧爱斗茶”

“茶者水之神也,水者茶之体也”

三、茶之道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和利用茶叶的国度

中国拥有全世界最广阔的茶区;最丰富的茶树品种;拥有茶叶生长的最好生态;拥有最完整的培养茶学人才的教育(自豪吧!)

(一)茶之起源

茶的起源,远在中国的古代。

公元前500多年已见于孔子、晏子之著作;“茶”字的确切定义始于公元350年郭朴的著作《尔雅》中,古代茶圣陆羽(公元733—804)性嗜茶,精于茶道 始创煎茶法, 撰《茶经》三卷, 距今已有1200年之久。四库全书有茶经卷(上,下)。

(二)以茶健身

茶在东方一向被誉为“养生之仙药,延年之妙术”。

饮茶能醒脑提神,振奋精神,提高记忆力和思考力,有助于集中精神,增进学习效果。还可帮助消化,增进食欲。

(三)铁观音茶道----安溪茶艺

1、嘘寒问暖(湿壶):俗称“湿壶”,将初沸水注入空壶,以提高壶温, 便于冲泡。

2、素瓷生烟(烫杯):品工夫茶讲究热饮,烫杯成了必不可少的程序,在宾客面前湿壶烫杯还寓意对宾客的敬重,营造温馨这氛围。(取茶罐,茶荷等)

3、倾心桃源(置茶于壶内):俗称 “纳茶”,即将茶叶投入茶壶,取样要准确,量多则浓,量少则淡。通常下茶量以茶水比1:22为宜。

4、悬壶高冲(提壶,注沸水于壶)

5、轻推花浮(刮沫 )

6、沐霖(淋壶)

7、高冲低斟(筛茶):是工夫茶的技法之一,高冲要连贯而从容,低斟是筛茶时必须来来去去,各杯轮匀,使各杯茶汤浓度均匀,(最后点滴入杯。)

8、敬奉香茗:(副泡手敬茶)

四、茶与宗教

中国茶文化体现的精神,与儒、释、道三教思想体系有着广泛而深刻的联系。中国茶道思想是融和儒、释、道诸家精华而成。

1。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在大力宣扬“仁”即爱人的忠恕之道的同时,强调“仁”的实行要以“礼”为规范,提倡德治和教化,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而中国茶道,也多方体现儒家中庸之温、良、恭、俭、让的精神。

2。佛教在中国兴起以后,由于坐禅需要,与茶结下不解之缘,其核心是“茶禅一味”的理念。唐代茶文化所以得到迅猛发展与禅宗有很大关系,这是因为禅宗主张圆通,能与其他中国传统文化相协调,从而在茶文化发展中相互配合。

3。自古以来,中国茶人也把老庄的“天人合一”、“物质与精神统一”引入茶道理念之中。陆羽不仅研究茶的物质功能,还研究其精神作用。他把制茶、烹茶、品茶本身看作一种艺术活动。便有美感,有意境,还有哲理。

中国人认为,喝茶也要讲精神。以陆羽创造的茶艺程序来说,就充满了美感。

5.宋朝有哪些茶道文化与知识

宋朝饮茶方式丰富多彩 今天给大家介绍下宋朝茶文化知识,宋朝,已经经历了唐朝茶业与茶文化启蒙发展阶段,宋朝成为历史上茶饮活动最活跃的时代,除了有内容丰富、技艺高超的“斗茶”“分茶”“绣茶”等以外,民间的饮茶方式更是丰富多彩。

宋朝的民间饮茶,比较经典的就是在南宋时期的都城临安(今浙江杭州)。当时繁华的临安城,茶肆经营昼夜不绝,无论烈日当头还是隆冬腊月,时时有人来提壶买茶。

茶肆里面张挂着名人书画,装饰古朴,四季有鲜花装点,前来饮茶的人们络绎不绝,往来如织。南宋时期的临安,茶肆有许多不同的类型,可以分为许多种,来适应不同层次的消费者。

有一些茶肆,多是士大夫等人与朋友相聚的场所,人们在此不但品茗倾谈,甚至开展体育活动,如蹴球茶坊等。还有作为品茗场所的茶楼、茶馆的主要顾客多为文雅和有学识之人,他们在此把玩乐器,学习曲目弹奏等,当时人们把这种茶肆称为“挂牌儿”。

还有一些茶馆并非以茶为营生,只是挂名而已,人们在此进行买卖交易,谈事论情,饮酒甚至 ,成为***所。中国宋代茶文化的兴盛 宋朝时期的茶区在不断扩大,种植、采制、烹茶技艺等日趋精湛。

茶业重心开始南移,建茶(广义的武夷茶区)崛起,贡茶院南迁至福建建安北苑,成为中国团茶、饼茶制作的主要技术中心。建安北苑出产的龙凤茶名冠天下,这种模压成龙形或凤形的专用贡茶又称龙团风饼。

宋代市井问茶馆林立,饮茶方法在唐代基础上又迈进了一步,盛行典雅精致的点茶法。点茶法和唐代烹茶法最大不同之处就是不再将筛过的茶末放到锅里去煮,而是放在茶盏里,用少量开水调匀后,再添加开水,边添加边用一种竹制的茶筅反复击打,使之产生泡沫(称为汤花),达到茶盏边壁不留水痕者为最佳状态。

宋代茶人除了追求美丽的茶汤泡沫外,也讲究茶汤的真味,点茶不添加食盐,单纯品尝茶叶的芳香和滋味。南宋末期,日本僧人南浦昭明到我国求学取经,首次将中国的点茶法传到日本,成为中国茶道在日本的最早传播者。

后经日本茶道创始人千利休改造而成日本茶道。现在El本茶道中的抹茶道采用的就是点茶法。

宋代风行评比调茶技术和茶质优劣的斗茶,也称茗战。斗茶时采用点茶法。

斗茶实际上就是茶艺比赛,通常是三五知己聚在一起,煎水点茶,互相评审,看谁的点茶技艺更高明。决定胜负的因素有二:一是汤色,二是汤花,最后综合评定味、香、色。

汤呈乳白色,汤面泛“汤花”能较长时间凝住杯盏内壁不动,这样才算点泡出一杯好茶。点茶追求茶的真香、本味,并十分注重点茶动作的优美协调。

斗茶时所使用的茶盏是黑色的,它更容易衬托出茶汤的白色,茶盏上是否附有水痕也更容易看出来。因此,当时福建建安生产的黑釉茶盏最受欢迎。

宋代茶业已有了很大发展,推动了茶文化的发展,在文人中出现了专业品茶社团,有 组成的“汤社”、佛教徒的“千人社”等。除了茶诗词、茶题材书画外,涌现出一批有关茶的著作,如蔡襄的《茶录》、熊蕃的《宣和北苑贡茶录》、审安老人的《茶具图赞》等。

宋朝的茶道:用瓷碗喝茶成风 唐朝人喝茶全是煮:先用茶碾子把茶砖碾碎,碾成粉面状的茶末,再用茶罗把茶末过滤一下,然后把茶末投放到滚水里,像煮饺子一样煮上三滚,最后喝那一锅茶汤。宋朝人喝茶,比唐朝有所改进,他们用小勺把茶末分到几个碗里,冲入滚水,一边冲一边搅,快速搅动,让茶末跟滚水充分混合,这叫“点茶”。

点好的茶汤上面还会泛出一层乳白色的泡沫,好像卡布奇诺咖啡。在宋朝的茶道中,烧水是很关键的一步。

宋朝人点茶一般不用铁锅烧水,而用瓷瓶烧水。烧水的瓷瓶是特制的,宋朝人叫它“砂瓶”,耐高温,可以直接架在炭火上烤,砂瓶里装大半瓶水,一会儿就烧开了。

由于瓶壁是不透明的,所以看不见水开,只能听声。听声辨水,是宋朝茶艺界的绝活儿。

宋朝茶瓶是瓷的,茶碗有时候也用瓷。早在唐朝,上流社会鄙视瓷器,喝茶用铜碗、银碗或者金碗,甚至用铁碗,拒绝用瓷碗。

后来出了一个叫卢廙的茶道高手,他说金银太贵重,铜铁太俗气,这些金属茶碗还都有腥味儿,影响茶汤的口感和成色,只有瓷碗才是压倒一切的理想茶具(参见苏廙《仙芽传》,该书已散佚,今存于《说郛》)。卢廙的见解非常科学,开启了宋朝用瓷碗喝茶的风气。

宋朝已经可以烧造紫砂茶具了,但是紫砂并不被宋朝士大夫喜欢,一是因为紫砂透气性太强,茶汤很容易渗透进去,喝完茶不容易刷干净(现在流行紫砂壶,人们常说茶能养壶,其实就是指紫砂的细孔里填充了茶叶渣子,既不卫生,又会影响下一道茶的表现)二是因为紫砂天然有一种土腥味儿。煮茶,今人冲茶,宋人点茶。

点茶无需茶壶,故此宋朝并不生产茶壶,只烧造茶碗。茶碗又分很多种,南宋景德镇烧造的茶碗属于影青瓷,胎很薄,釉很白,半透明,很好看,但是这种茶碗并不受欢迎。

宋朝人最喜欢的茶碗是建州窑出产的小黑碗,胎特别厚,造型古朴,看起来很笨重,但是耐高温,导热慢,适合点茶。现代人喝茶,多用玻璃杯、紫砂杯和白瓷杯,宋朝人则喜欢用黑瓷碗。

因为宋朝最好的茶汤都是乳白色的,只有用黑。

茶盏知识

标签: 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