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丘的历史?

bdqnwqk2024-09-12百科1

“章丘”之名历史悠久。据《章丘县志》载:“隋开皇十六年(596)改高唐为章丘,取县北山章丘为名。”旧章丘城北1公里处有山名章丘,县因山得名。此为“章丘”作为县名之始,距今已有1415年的历史。

  章丘区行政区域,历经变迁。西部、西北部、正北、东北部边界都曾作过重大调整,唯南部齐长城始终为地区旧界。建国后,西部、西南部又作了重大调整。

  少昊,金天氏:属爽鸠氏。

  颛顼,高阳氏:创划九州,属青州。

  夏、商:东部先属逄伯陵,后隶薄姑氏;西部属谭国。

  周:东部属齐国,西部属谭国。前684年,齐桓公灭谭国,全境属齐国。齐国在章丘境内设有:平陵邑、宁邑、台邑、崔邑、赖邑。

  秦时属齐郡。今境内设平陵县。

  西汉时,属济南郡。郡治在今境内东平陵城,今境内设有:平陵县、土鼓县、阳丘县、犭虎县、台县。吕后称制六年(前187),吕台封为吕王,割济南郡为吕王封邑。属吕国。国治在今境内东平陵城,今境内设有:东平陵县、土鼓县、阳丘县、猇、县、台县。八年(前180),吕后死,复属济南郡。

  新朝改属乐安郡。郡治在今境内东平陵城,今境内设有:台治县、利城县。

  东汉属济南郡。郡治在今境内东平陵城,今境内设有:东平陵县、土鼓县、台县。

  三国魏属济南郡。郡治在今境内东平陵城,今境内设有:东平陵县、土鼓县、台县。

  西、晋属济南郡。郡治在今境内东平陵城,今境内设有:平陵县。东平陵县(公元307年去“东”字。永嘉末年(312),济南郡治由平陵城迁驻历城。至此,自秦并六国后,历为郡,国驻地的平陵城,五百年后,终于与郡脱钩。

  东晋十六国时期,章丘先后隶后赵、前燕、前秦、后燕、南燕版图,这期间攻伐兼并战乱不绝,其辖县已不可考,属济南郡。

  北魏、东魏属济南郡。今境内设有:平陵县、土鼓县。北齐属济南郡。今境内设有:平陵县、卫国县、高唐县。北周属济南郡。今境内设有:卫国县、高唐县。

  隋朝属齐郡。今境内设有:亭山县、章丘县、临济县、营城县、朝阳县。高唐县因与博州(今聊城市)之高唐县重名,隋开皇十六年(596)取县北章丘山为名,改名章丘县。此为章丘作为县名之始。

  唐朝改郡为州,武德元年(618)新建邹州,属邹州。武德二年(619),新建谭州,改属谭州。今境内设有:临济县、章丘县、营城县、亭山县、平陵县。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属齐州,今市境东南属淄州。

  北宋属济南府。景德三年(1006)置清平军,治所今境内黄河乡临济村。章丘县改属清平军。熙宁三年(1070),清平军降格为县级军,军驻地迁今刁镇旧军。章丘县还属济南郡。

  金、南宋、元、明、清属济南府。清雍正三年(1725),为避孔子(名丘)的名讳特颁上谕:丘旁加邑(右阝),“丘”成为“邱”(新造字),改读“期”(qi)音,章丘县也就成为章邱县。建国后,汉字简化,恢复原名。

  民国属岱北道。1914年6月,改称济南道。1927年,废道,属山东省。1938年3月,属鲁北行署第十二督察区。1939年属泰安、莱芜、历城、淄川、博山、章丘、新泰七县边区联防办事处。1940年4月,属鲁中行政区泰山专区。1943年春,淄川、章丘、莱芜三县接合部新建一县,定名淄章莱边联县,章丘县由二个区划归该县。1944年春撤销淄章莱边联县。1945年8月,析章丘、历城二县各一部,新建章历县。章历县辖五个区,县政府驻章丘城。章丘县辖10个区,县政府驻埠村。二县均属鲁中行署泰山专区。1946年6月,章历县改属渤海行署清河专区。1950年4月,章丘、章历二县改属淄博专区。

  1953年7月,章丘、章历二县改属泰安专区。1953年9月5日,章历县撤销,合并入章丘县。县驻地由埠村迁章丘城。1958年8月,章丘县驻地由章丘城迁现驻地明水。1958年9月15日,泰安专区与济南合并,章丘县随同属济南市。1961年4月8日,泰安专区由济南市分出恢复原建制,章丘县回属泰安专区。1978年11月17日,章丘县由泰安专区划归济南市。1992年8月1日,经国务院批准,章丘撤县设市、辖区不变,由济南市代管。2016年12月22日,撤销县级章丘市,设立济南市章丘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