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理的知识有没有认识

bdqnwqk2年前问题24

1.真理和正确认识,认识和意识有什么区别

( 1 )区别:

①意识和认识都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都有正确和错误之分。意识是被动的,认识是主动的。

②真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理论是人们把在实践中获得的认识和敬仰加以概括和总结所形成的某一领域的知识体系,它包括正确的理论和错误的理论,不形成体系的认识不成为理论。科学理论是正确的理论。

( 2 )联系:

它们都来源于实践,都是在实践基础上产生的主观的东西,都是第二性的,它们统一于实践。它们的内容都是客观的,都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科学理论是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理论,是真理性的认识。理论、真理、科学理论都属于人们的认识。

2.认识和真理的关系

一、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原理1、认识具有反复性,由于受主客观条件制约,人们追求真理的过程不是一帆风顺的,这就决定了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2、认识具有无限性,认识的对象是无限变化着的物质世界,作为认识的主体的人类是世代延续的,作为认识基础的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因此,人类的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认识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3、认识具有上升性。(第三点为补充内容,其性质可不记。)

方法论:要求我们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检验真理。

二、正确的认识就是真理。

三、经过反复实践证明的认识是真理.

3.我们理解或知道的知识和真理是真的吗

真理通常被定义为与事实或实在相一致。但并无任何一个真理的定义被学者普遍接受。主要的实质理论或强理论将真理视为具有本性的某种东西、现象、事物或一种人类经验。这些理论提出的观点被哲学家普遍认为能在某些方面应用于由人类交互作用中观察到的事件组成的广泛集合,或者为与人类经验中的真理观念相关的议题提供重要而可靠的解释(因此称为强理论)。而紧缩理论或最小理论基于以下观念,术语“真”应用于陈述并没有断定关于陈述的任何重要的东西,例如陈述的本性。“真”不过是个标签、谈话工具用以表达赞同、强调主张或构成某种概括。

马克思主义认为的真理

从马克思主义真理的特性看,它是绝对真理与相对真理的辩证统一,它揭示了真理,但并没有终结的真理。任何真理,从她对客观世界及其规律的反映过程来看,都是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统一。没有离开相对真理的绝对真理,也没有离开绝对真理的相对真理。马克思主义作为客观真理,同样也是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统一。但是,承认真理的相对性,并不能因此而否认真理的决定性。有的人夸大真理的相对性来否认真理的决定性,借口要发展真理而否认真理的客观性,这就是抹煞了真理和谬误之间的确定界限从而走向相对主义。因为唯物辩证法不是在否定客观真理的意义上,而是在我们的认识向客观真理接近的界限受历史条件意义上,承认我们一切知识的相对性的。夸大真理的相对性,抹煞真理的绝对性,正是某些人认为马克思主义过时的根源之一。因此,我们必须历史的继承与发展马克思主义。

4.意识 认识 真理的区别

真理是人类对宇宙人生的原始能量、基本原理和普遍规律的总称。

真理独立于人的大脑之外,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实在。

真理可以被人类认识,但人类的认识不是真理。

科学可以反映真理,但科学不是真理。科学是某人、某时、某地,对某事、某物的彻底或不彻底的认识。他可能正确的反映真理,也可能完全歪曲真理。

真理遍满已知、未知的整个宇宙空间。真理适用于已知、未知宇宙空间的任何一个个体。

已知、未知的整个宇宙空间的任何一个个体,都是在真理的作用下产生的,都满含真理。

真理是客观的,真理是绝对的。

真理是普适的,真理是永恒的。

你认识它,它是真理;你不认识它,它也是真理。

真理是不需要什么人、用什么手段来检验的,人类需要检验的是人对真理的认识。

准确的说,实践是检验人对真理的认识正确与否的手段,而不是标准,而实践的结果——事实(好坏、善恶),才是检验人的认识是否正确的唯一标准。

5.知识与真理的关系是怎样的

现在各种各样的知识很多,我们在学习的时候,如何判断知识的真理性?

为了区分起见,我们把能反映客观情况的知识称作真知识,把没有反映客观情况的知识称作假知识,把能部分地反映客观情况的知识称作不完善的知识。

在学习时,对知识的真假进行判断非常重要。对于部分反映客观情况知识,了解其存在的不足,也是很重要的。如果我们把假的知识当作真的知识接受,或者把不完善的知识当作完善的知识接受,那么,我们在认识过程中和实际工作中都会出问题。

判断知识的真假最可靠的办法是用实践去检验。这里的实践既包括科学实验,也包括社会实践。某项知识能否真实地反映客观规律,只有通过实践来反复检验。如果知识中的表述与实践结果相符合,说明这项知识是符合实际的。但这种方法对于学习者,有时会存在较大的困难,因为有时不存在实践检验条件。那怎么办呢?我认为要区别对待。对于编入教材的自然科学知识,是已经经过科学家的反复检验的,绝大多数是真知识;对于主观性比较强的“社会科学知识”,尽管冠以“社会科学”的名称,许多知识并没有反映客观真理,但对它们进行实践检验又比较难,所以学习者要特别小心。我的建议是,对于没有经过自己亲自实践检验的知识,要保持存疑的态度,不能盲从。

对于学习者来说,还有一个检验知识真假的初步方法——理解的方法。理解的方法要求学习者通过分析某项知识是否符合内在的逻辑,来初步判断知识的真假。如果某项知识建立在某种牢固的起点基础之上,而这些起点一目了然,不容怀疑,并且每一步推理过程都符合逻辑,对得出的结论我们也能理解,那么,我们就可以初步判定这项知识是真的。

理解对于学习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对于学习者,即使某项知识是真知识,如果没有理解,也不能算是已经学会了。因为尽管某项知识本身是真的,但如果学习者理解不到位,学习者得到的仍然是片面的知识。

学习者要养成这样一个观念:要把没有完全掌握的知识应当作完全不会来看待。似懂非懂比无知还可怕。

只要是科学知识,它必须从严密的起点出发,经过严密的逻辑推理,从而得出各种科学结论。科学知识是非常严密的。在实际应用中,如制药、通讯、航空航天等过程中,只要一个环节、一个步骤出问题,哪怕是千分之一、万分之一、百万分之一的差错,可能使整个产品报废,造成很大的损失。

在学习中,最可怕的是假知识当作真知识接受。这种现象在我国的道德领域、价值观领域和社会科学领域是非常普遍的。比如,许多人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许多人把自己的所谓成功建立在破坏自然环境和社会公平之上;许多社会科学不是建立在常识(公理)之上,而是建立在一些教条之上。

知识是不断发展的,有些过去认为是正确的知识,随着人的认识能力的提高,可能被认为是不正确或部分不正确。我们常说的解放思想,就是要求人们从假的或片面的认识中,解放出来。

还有一些传统的习惯观念,长期存在于人们的大脑里,大家都习惯了,根本觉察不到它是假的,这就需要敏锐的思想家或科学家帮助我们把它们发现出来。

由于人性的弱点,有时一些假的知识比真知识还受人欢迎。这种现象老子在两千多年前就已经指出来了,老子在《道德经·第八十一章》说:“信言不美,美言不信”,意思是可信的话听起来都不太动听(因为不符合人的习性),而漂亮动听的话往往不可信。

理解是我们判断知识真假的前提。如果我们对某一项知识彻底理解了,认为它符合内在的逻辑,我们可以初步判断它为真知识,否则,就判断它为假知识。对于我们没有彻底理解的知识,我们根本就不能对它们进行判断。每个人在没有彻底理解某项知识之前,应把许多他人认为是真知识的知识放在一个有待理解的位置。至于如何理解知识,在“科学知识的构成”一章中,会专门讲解。

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对知识的真假进行判断是必要的。这样我们既可以节省学习的时间,又可以避免上形形色色假知识的当。

6.为什么真理不一定是理性认识

理性认识是人通过客观实践或者事物的分析,做出的一种认识。真理是客观存在的,可以通过理性认识分析认知,也可以通过感性认识(没有通过客观存在进行逻辑分析)表达出来。认识有局限性,所以理性认识肯定会发生错误,有错误的理性认识肯定不能成为真理,也不能成为规律,因为其不能正确表达客观存在。另外一楼说真理是“大多数人认同的客观的存在”是错误的,即便所有人都不认同,真理也是真理,不会因为人意识的不认同而改变。

比如说,我验证一个数学命题,通过各种公式和逻辑演算,最终得出结论,这是一个理性认识,但是我得出的结论是错误的,那么这个命题能成为真理么。

有历史学家研究了历史上的各种史事,并且做出分析推理,最终得出结论:封建社会的下一个形式一定是资本主义社会。这个结论是理性认识,是他总结出的规律,那么这个规律正确么?显然不对,因为我们直接过渡到了社会主义。

感性认识也可能是真理,比如一个学生,感觉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度,但是就是不会去证明,就是凭感觉,显然这是感性认识,可是这个认识恰恰是真理。

真理的知识有没有认识

标签: 真理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