闯关东百科? 闯关东 历史?
一、闯关东百科?
山海关城东门,界定着关外和关内中原大地,从明清到民国期间,以山东、直隶为主的关内人开始兴起了闯关东。
在19世纪,中国黄河下游连年遭灾,黄河下游的百姓,闯入东北,数量规模历史最高。
二、闯关东 历史?
“闯关东”仅是指从清朝同治年间到中华民国这个历史时期内,中原地区百姓去关东谋生的历史。
关东主要指山海关以东,即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省、内蒙古自治区的东部四盟市(蒙东源于关东),今泛称“东北”,明朝俗称“关东”,清朝称之为满洲东三省。
在19世纪,中国黄河下游连年遭灾,黄河下游的中原百姓,闯入东北。
19世纪,黄河下游连年遭灾,清朝政府却依旧禁关。破产农民不顾禁令,成千上万的冒着被惩罚危险,“闯”入关东,此为“闯关东”来历。
公元1855年,一场罕见的水灾袭击了山东、河南、安徽、江苏等地区。大水冲垮了大运河,漕运不得不改道海上。依靠漕运生存的人们不得不面临严重的生计困难,加上晚清时期的各种苛捐杂税,进入土地相对辽阔,人烟相对稀少的关外地区,成了当时破产农民的一个自我救赎的主要途径。 闯关东的人以山东人和河北人居多,从清初到民国年间,内地闯关东的人数达到了3000万人次,多数是因自然灾害和战乱而迫于生计的人们。他们从内地到关东需要克服种种困难,不是飘洋过海,就是跋山涉水。他们钻山林、涉河流、挨饥饿、斗野兽、避土匪……突破重重险阻,最终来到关东大地上为了生存而谋生。
三、闯关东的历史?
明朝洪武十四年,朱元璋手下的大将徐达在河北秦皇岛筑城建关,设立了明朝长城最为重要的东北关隘,扼东北与中原之咽喉,因为这个关隘依山襟海,故名“山海关”。从此之后,山海关以内,被大家称为“关里”,而山海关以东、以北的地区,就成为了我们今天印象里的“关东”。
闯关东发生于清朝中期到解放前,同治年间到民国时期达到顶峰,那时黄河泛滥、北方大旱、加之连年战争,北方居民被迫去东北谋生。当时关东是指山海关以东,也就是现在的东北三省。
前往关东地区的主要是山东的老百姓,有两条路:旱路和水路。旱路是从河北东部穿过山海关,抵达关东,因为路上有一座临榆关,所以也叫做榆关道,要走将近一年,一路走下来,往往因为冻饿疾病,战争匪患而遇难;而水路则是直接在山东半岛的烟台地区乘船,在东北的辽宁半岛上岸,风大浪急,且当时爆发战争,常常一船人遇难。
能到东北已是九死一生,而最难的才刚开始。虽说东北黑土地肥沃,棒打狍子瓢舀鱼,野鸡飞进饭锅里。但想生活哪怕是种地也是需要钱的,外乡人来到这里尝试过各行各业,淘金、种地、开饭馆、开货站等等。淘金是在黑龙江省大兴安岭伊春一带,去金沟的人很少能活着回来。
四、真实的闯关东历史?
闯关东一般是特指清末到民国这段时期中原地区的百姓出山海关去东北谋生。
关东,是指山海关以东地区,一般泛指整个东北。在清朝初年,清廷以保护龙兴之地为理由禁止汉人进入东北垦殖,并修筑柳条边为界。
到了清末,沙俄在远东的势力日益扩张,而东北人口稀少,影响到了清政府对边疆地区的控制。黑龙江将军特普钦为此提出建议,希望开禁移民充实东北,以加强对东北的控制。1860年清廷接受这一建议,取消了部分禁令,默许汉民去东北屯垦。
初期,去东北的大多是受太平天国运动影响的中部各省难民,到了后来,随着内忧外患的加剧,清廷加快了移民实边的步伐。1881年,吉林将军辖区首开招募屯垦的先河,设立了珲春招垦总局,从山东、辽南等地区招揽汉族农民来垦殖,这意味着从默许移民到鼓励移民的转变。
此后关内特别是河北、山东等地的大批居民出关谋生。以黑龙江的人口为例,1887年黑龙江只有40.7万人,而到1895年,黑龙江已经有150万人口。到1908年奉天、吉林、黑龙江撤销将军辖区改省时,东北人口已达1583万,远远超过了远东沙俄移民人数,对于稳定东北边疆起了极大的作用。
到了民国以后,闯关东的人还是不少,这些人大多是因为军阀混战或者是自然灾害而不得不背井离乡,去东北寻找机会。因此这一时期闯关东的人数和关内局势息息相关,关内战事多,闯关东的人就多,关内局势平静,闯关东的人就少。不过总体来说到31年以前,东北的人口数一直是处于上升阶段。
五、闯关东历史的来龙去脉?
闯关东的历史由来已久,据初步考证,明代末期即有此记录,清代逐渐掀起高潮,清代的中晚期至20世纪的三四十年代,逐渐形成闯关东的浪潮。据初步统计,至新中国成立前,闯关东的人数已达三千万左右。其中,山东人占绝大多数。
闯关东是一种社会历史移民现象,也是一次壮举,有自发的客观因素,有内在的政治影响深度。
清朝初年,严禁汉人进入满洲“龙兴之地”垦殖,因此颁布禁关令。顺治开始,满境分段修千余公里“柳条边”篱笆墙,康熙中期竣工。从山海关经开原、新宾至凤城南的柳条边曰“老边”;自开原东北至今吉林市北称“新边”。以柳条边为界,长期对东北实行封锁政策。因此,在民间有“边里人”、“边外人”的说法。
但事实上,从清朝到民国数百年间,背井离乡的山东人就开始兴起了闯关东。19世纪,黄河下游连年遭灾,满清政府却禁关令依旧。破产农民不顾禁令,成千上万的冒惩罚危险,“闯”入东北,此为“闯关东”来历。直至咸丰十年后,前往关东谋生,不仅不违禁,而且成为合法的了。但“闯关东”一词却早已被广泛应用,并已约定俗成。
六、闯关东的历史背景?
自然灾害的影响在清朝同治年间,也就是19世纪中叶,在如今的山东,河南,安徽,江苏一带出现了严重的洪涝灾害。当时我国的经济还是以土地为主的,封闭的农村自然经济,所以一旦出现这样大姑,我的洪涝或者其他灾害劳动人民都是无力反抗的。所以他们面对的除了饿死,也只有前往其他的地方寻求一线生机。
当时山海关被封禁的情况下,大多数山东人会选择乘船前往未知的东北。其中大连、营口、丹东成为了山东人闯关东的首选。这几个城市山东人后裔所占比例,均在不低于甚至超过一半。而广袤的东北大地其他地区,都有闯关东的人定居或者路过的身影。20世纪三四十年代,闯关东的人数一度占据东北总人口的七成,虽然后来有部分人返乡,人口比例有所下降,但是对东北地区的人口影响无疑是巨大的
七、送花历史百科?
送花是起源于汉族的生养仪俗,用花来表达的语言实在太丰富了,收花人的您可曾领会其中的深意?要送花的你,又是否有点困扰?知道红、白玫瑰组成的花束的意义吗?知道探病时送百合要先作些处理吗?等等,要很好的表达和领悟送花的意义,才能更好的表达这种艺术。
八、历史上闯关东的原因?
1、闯关东是为了生存,为了活下去,被社会压榨太厉害,被迫迁移。
2、闯关东,从“流人”到“流民”,到东北“移民社会” 。清初民族矛盾尖锐,清朝统治者采取了极其残酷的镇压手段。将“造反”者遣送边陲“烟瘴”之地,山东触犯刑律者多发配“极边寒苦”的东北,这种遣犯史称“流人”。山东人是“安土重迁”的典型。人口压力、天灾人祸、 满清政府的政策导向等构成了山东人闯关东的外因。以修筑当时的中东铁路为例,《东北开发史》 引日本人稻叶君山的话说:“中国苦力,如蚁之集,而劳力之供给地之山东,更乘机输送无数劳工出关为之助。是即一千五百余里之中东路乃山东苦力所完成,亦非过言也。” 闯关东,东北是外敌侵扰之地,山东人卓绝的斗争。
3、西口大移民有着深厚的历史背景。明初,朝廷为了保卫北方边疆设了九边(9个军区),80多万戍边部队和30多万匹战马给政府财政造成了巨大压力。洪武三年开始实行以粮换盐的开中制,为晋商的形成带来了契机。明朝中期又在张家口和杀虎口开放马市,这对晋商由以盐业为主转向多种经营产生了重要推动。但是,明政府并不允许商人北入蒙古腹地经商,边贸因此受到很大的限制。明覆清兴后,北部边界前移,康熙征讨葛尔丹,平定大西北的马蹄隆隆,踏破了过去汉民禁止入蒙的禁令。距蒙古草原一水之隔的河曲人捷足先登,纷纷渡河北上,来到蒙古大草原垦殖开发。由于蒙族人不善耕种,而大青山以南绵延数千里又为可垦之地,这就为走西口的哥哥们提供了用武之地。
九、闯关东发生在什么历史年代?
闯关东从1644年明朝就开始了,陆陆续续一直到民国灭亡的1949年,超过300年。有几次比较大的多数都有史料记载,而不是反过来东北人来闯山东。
如1644至1667年,《辽东招民开垦条例》记载“招至百者,文授知县,武授守备”,23年间“鲁民(山东)移民东北者甚多”,许多辽东地区因移民而“地利大辟, 户益繁息”。为了给自己留有退路和保护满洲八旗贵族的生计,康熙下令1668至1860年“辽东招民授官,永著停止”。
十、印度历史演变百科?
印度历史悠久,是世界上最早出现文明的地区之一。而印度河是其文明的发源地。这个条目是关于印度次大陆的历史。古印度文明的疆域曾包括今印度共和国、巴基斯坦、孟加拉国、阿富汗斯坦南部部分地区和尼泊尔。1947年后,印度的领土仅包括今印度共和国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