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宁海桥的故事历史?
历史传说 “皮比桥兜桥石厚。
”这是涵江地区民众的一句口头语,讽刺人脸皮厚不知羞耻。这是孺妇皆知的一句话。但是宁海桥传奇却不一定众所周知。宁海桥位于莆田市涵江区镇前村与莆田县黄石镇桥兜村之间。北岸古时名宁海镇,所以桥名宁海桥。宁海桥雄踞于木兰溪入海口上,木兰溪分兴化平原为南北洋,宁海桥乃为南北两洋的交通要道。在未建桥之前,宁海桥这个地方是宁海渡,百姓来往要乘渡船,十分不便,而且危险。相传,海中有一条鲤鱼精时常兴风作浪,船翻人亡,元统二年(公元1334年),某日,龟山寺僧越浦来此渡口要去南洋化缘。寺僧越浦目睹船翻人亡惨景,两掌合一,口出“阿弥陀佛”之言,恻隐之心油然而生,他决心募捐建桥。修建跨海桥,非一日之功。为了做好准备工作,寺僧越浦一边募捐,一边在宁海渡北岸创建吉祥寺为龟山寺下院,作为建跨海桥的落脚点,至今涵江流传一句口头禅:“未有宁海桥,先有吉祥寺”就是讲此事。开工之时,民众欢吉喜雀跃,主动参与,工程进展顺利,一墩一墩的桥墩在海中屹立。面对民众热情踊跃的场面,眼看速度进展快速,寺 僧越浦心中暗自欣喜:桥成民众就不必饱受渡海之苦。自元统二年(公元1334年)至正十年(公元1350年)的十六载春秋的募捐、建造。眼看跨海大桥就要成功告竣时,有一日,天上乌云密布,海面狂风大浪,加上雷雨交加,寺僧越浦和民众的心血毁于一旦。此事民间有一传说,说是海中鲤鱼精作祟所致,此后,行人仍然靠渡船来往。寺僧越浦不气馁,发动全寺寺僧走遍八闽大地继续募捐资金,总结经验教训。他亲自到泉州开元寺请教主持,参观洛阳桥,吸取洛阳桥的 建筑方法。第二次再动工时,寺僧越浦决定把桥址向后移动,选定较好的地质,把桥墩造成船形,经得起海水涨潮和退潮的冲击。此项工程十分艰巨,一则花钱多,二则时间长,所以,难免出现一些不随人意的事情:造桥工场上有人偷材料,寺僧有的外出募捐不出力想溜走。寺僧越浦耐心细致开导大家,他用手指作笔,用海水作墨,在吉祥寺的石柱上写下对联劝善: 施我物必昌偷我物必殃, 入吾门不贫出吾门不富。说也奇,寺僧越浦的字犹如石匠刻在石柱上一样,入石三分,民众和众僧都感到惊奇,自此,工地的材料无人敢偷,众僧无人敢离开吉祥寺。又经十载的苦心,桥终于快建成了。一日,鲤鱼精又来兴风作浪,摆起鱼尾,想扫掉桥墩。正当鲤鱼精作祟之时,观音菩萨现在空中,制服了鲤鱼精。为了纪念观音菩萨相助之功,民众修了一座观音亭,亭中的观音手中不是拿甘露瓶,将甘露洒向人间,而是手提一条红鲤鱼,灭了祸孽,桥很快就建成了。这座全长225米,宽5.8米,高约10米的大石桥,工程非常艰巨,那75块巨大的石梁架在14座船形的桥墩上,如长虹卧波,极为壮伟。这 座石梁式大桥的两墩之间净跨径8.8米至11.8米,比我省著名的五里桥和洛阳桥的跨径还大,保持着宋代桥梁建筑的风格。宁海桥建成之后,成为莆田二十四景之一,人称“宁海初日”。初日到处有,而在宁海桥上观看始足称奇。当你候于桥上,东方渐白,朝 霞映空,兴化湾海天相接处金光闪烁,水天俱赤,一轮晓旭,大如箕头,滚滚跃跃,喷薄而出,海湾碧波,顿成红浪,宛如朱帛铺地,直达桥下,“衔塞桥孔之间,驾石梁而上”,气象万千,蔚为奇观。这一奇观他处不可得见,此正是宁海初日的特点!古人有诗云:“天鸡催落潮,澎湃撼桥石,破门涌金轮,洗出海天赤。” 宁海桥景观图片 龟山寺僧越浦修宁海桥被冲毁之后,到明建文二年(公元1400年),兴化府同知徐则敬聘灵云寺僧湘江修桥,立址重建,十多年才修成,后又历经翻修,才成为如今所见的宁海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