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中的诚信怎样解释?
“诚”是“信”的基础。
“诚”是“信”的前提。有诚才有信,无诚则无信。孔子曰:“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礼记·中庸》)“诚,德之正也。”(《孔子家语·弟子行》)孔子给“诚”以极高界定和评价,认为诚者,既是“人之道”,亦是“天之道。”(《孔子家语·哀公问政》)诚是儒者思、言、行、待人、接物等诸方面要终身追求和恪守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亦即要终身追求和践履的思诚、心诚、言诚、行诚、志诚。信,在孔子建立的道德体系中有很高的地位,在人类的实践活动和社会伦理中,有其独特的价值。“信”,涉及范围很广,内涵丰富,涉及修身、齐示、治约平天下的各个方面。这里仅就三个方面简述之。(一)孔子推崇“信”,特别是“不言而信。”(《孔子家语·六本》)不言而信,是人生的最高修为、最高境界。信,是孔子的人生追求之一。“不宝金玉而忠信以为宝。”(《孔子家语·儒行解》)《论语》载:“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论语·公冶长》)孔子的志向和人生追求很朴实,他要实现老年人安居快乐,朋友互相信任,年轻人受到爱护和教育。孔子不仅视“信”为个人的终生追求,还以此影响弟子,教导弟子奉行之。“颜渊将西游于宋,问孔子曰:‘何以为身?’子曰:‘恭敬忠信而已矣。……忠则和于众,信则人任之。’”(《孔子家语·贤君》)子路将行,请孔子赠言,以“终生奉之”,孔子以“忠”、“信”、“礼”赠之。(《孔子家语·子路初见》)实际上,孔子追求的绝不仅是“信誉”或者“信用”,更主要的,是通过“信”的追求和张扬,“笃行信道,自强不息,”(《孔子家语·五仪解》)营造“信”的环境,“信”的人际关系、“信”的族群关系,使各色人等,各安其位,各得其所,互信互爱,安居乐业,从而在“信”的旗帜下,推动社会进步。(二)信,是孔子检验人品的标准。人品是通过 38次,属“子曰”的“信”字25次,其含义极少虚词的成分,主要是诚信、信誉、信用、信实、信赖、信任、相信、忠信的意思。子曰:“信,德之厚也。”(《孔子家语·弟子行》)信,是德行厚积而成的。信者,必是诚的典范,是诚的归宿。信,在孔子建立的道德体系中有很高的地位,在人类的实践活动和社会伦理中,有其独特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