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怀瑾家庭成功案例?

bdqnwqk2024-07-20问题1

“至远至近东西,至深至浅清溪,至高至明日月,至亲至疏夫妻”。我们都知道古代大部分人的婚姻是父母包办的,而没有爱情基础的婚姻很难走下去。

现实中就有这样一对夫妻,他们结婚74年,真正相处的时间却不到两年,虽然有着夫妻的名分,但总是聚少离多,这对夫妻就是南怀瑾和王翠凤。

倒数第一的逆袭之路

南怀瑾1918年3月18日出生于浙江省温州市的一个农村里,南老的家境还相对殷实,父母将他送到私塾上学,南老幼年时似乎对学习并不感兴趣,所以在13岁小学毕业考试的时候考了倒数第一名的成绩。

知道这一消息后,父亲气急败坏的骂了他一顿,出于无奈,父亲让他学习木雕或者去商店做学徒,但是却遭到了他的强烈拒绝。

南老说他想要重新学习,于是父亲答应了他的要求,也十分支持他的决定,为了让儿子学的更好,父亲请了博古通今的老师来家里帮助他。

1935年,南怀瑾在父母的安排下和比自己大三岁的王翠凤结婚了,南怀瑾并不是王翠凤心中的如意郎君,王翠凤心中的白马王子是身材完美、成熟稳重的,而那时的南怀瑾恰巧避开了这些优点。

然而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对于家人的决定王翠凤不敢有怨言,只好听从安排,婚后不久,王翠凤怀孕,这种甜蜜的生活并没有持续多久,南怀瑾为发展事业,只身前往浙江国术馆习武,并且获得了武术教官的资格。

不久后战争爆发,20岁的南怀瑾考入了中央军校政治研究班,毕业后进入了人中央军校军官教育队任教。就在这一期间,南怀瑾遇到了自己的老师袁焕仙,两人有共同的爱好和话题。

后来袁焕仙成立了弘法,南怀瑾自然紧跟其后,成为了袁焕仙的弟子,从那以后南怀瑾便经常闭关修行。新中国成立后,南怀瑾只身前往台湾,被中国文化大学、辅仁大学聘请为讲师。

相见时难别亦难

南怀瑾为了实现自己的抱负和理想,不得不经常在外求学,在家的时间少之又少。王翠凤和南怀瑾结婚不久后,南怀瑾就背井离乡了,尽管王翠凤心中万分不舍,但也不得不支持丈夫的决定。

王翠凤没有读过几年书,大字不识几个,但王翠凤却十分会料理家事,南怀瑾不在家的日子里,她将家里的一切事务打理的井井有条,还将自己的孩子和南怀瑾的弟弟妹妹照顾的很好。

为了让南怀瑾在外安心追梦,王翠凤用自己瘦小的肩膀撑起了整个家。王翠凤是一个孝顺的人。

对于公婆的衣食住行,王翠凤安排的很周到,因此,公婆对王翠凤也十分满意。王翠凤对邻居也很热情,有些儿女不在跟前的老人需要帮助时,她总会冲在最前方去帮助别人。

勇敢能干懂事的王翠凤得到了家人和邻居的一致称赞。但她的婚姻生活却差强人意。

都说事业和家很难兼顾,这句话在南怀瑾身上最能体现,为了实现自己的抱负,南怀瑾不得不经常在外奔波,自然和家人很少团聚,有时候待不上几天就得再次离开家。

功夫不负有心人,学成后的南怀瑾有能力将父母妻儿接到台湾生活,但是上了年纪的父母不愿意离开家乡,假如王翠凤带着孩子和南怀瑾去台湾后,就会留下年迈的父母无人照顾。

善良的王翠凤放弃了和丈夫团聚的机会,选择留在农村照顾公婆。南怀瑾夫妻二人结婚74年来,实际相处的却不超过2年。

再度相逢

为了让南怀瑾发展的更好,王翠凤任劳任怨的操持着家里的一切,尤其在那动荡的年代,时常会被拉出来做活,一家老小的生活全靠南怀瑾打工赚取的微薄收入支撑着。

如此贤惠的王翠凤,南怀瑾却不懂得珍惜,远在台湾的他早已功成名就,面对鲜花和掌声的诱惑,南怀瑾忘记了家中的“糟妻”和养育自己的父母,在香港有了自己的家庭。

1990年2月14日,正是除夕之夜,南怀瑾的母亲在100岁时去世了。 因为当时的通讯并不像现在发达,为了能让南怀瑾知道母亲去世的消息,王翠凤托了很多人才联系到他,但他还是没赶上奔丧。

这时南怀瑾才想起这个在老家等了他几十年、将所有委屈打碎了咽进肚子里的女人。

为了弥补自己的愧疚感,南怀瑾将70多岁的王翠凤接到了台湾。到台湾后,南怀瑾的徒弟们带着初来台湾的师娘去逛街买新衣服,王翠凤表面上虽十分高兴,但她的内心却极其不适应,她明白自己和丈夫已经是两个不同世界的人了,长时间的分居已经让两人产生距离。

再加上自己已经习惯了农村的生活,所以王翠凤决定独自回家居住。

在一起的两周时间里王翠凤很是煎熬,她不知道该用何种方式去和眼前这个既熟悉又陌生的男人相处,最终王翠凤决定离开香港回到老家独自居住。

“贫贱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这句话的意思是富贵时不要忘记贫困时的朋友,不要抛弃共同患难过的妻子。南怀瑾虽然取得了不错的成就,但是对于南怀瑾却不是一个好丈夫。

王翠凤替南怀瑾行孝,撑起了整个家,可以说没有王翠凤就没有南怀瑾的成就。所以我们一定要感恩身边一直为我们默默付出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