拱宸桥历史介绍?

bdqnwqk2024-07-03百科1

古桥历史

拱宸桥东西横跨大运河,是京杭大运河到杭州的终点标志。始建于明崇祯四年(1631年),清光绪十一年(1888年)重建,中间几经兴废。该桥全长92米,桥身用条石错缝砌筑,上贯穿长锁石,桥面呈柔和弧形,为三孔薄墩石拱桥,纵联分节并列砌筑。桥形巍峨高大,气魄雄伟,是杭州城区最大的一座石拱桥,同时也是拱宸桥地区的标志性建筑物。

据《古今图书集成·杭州桥梁考》和康熙《杭州府志》载,由明末商人夏木江所倡建。此桥在清代几经毁坏重建。顺治八年(1651年)桥身曾坍塌;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由浙江布政使段志熙倡率捐筑,云林寺的慧辂竭力捐募款项相助。雍正四年(1726年)右副都御史李卫率属捐俸重修,把桥加厚2尺,加宽2尺,并作《重建拱宸桥记》。同治二年(1863年)秋,左宗棠率湘军及“常捷军”向杭城的太平军猛攻,由于拱宸桥桥心设有太平军堡垒,经战火洗劫,桥再次频于倒塌。光绪十一年(1885年),在杭人丁丙的主持下重修。十九世纪末杭州开埠后,日本人在拱宸桥桥面中间铺筑2.7米宽的混凝土斜面,以通汽车和人力车。解放后,杭州市人民政府规定禁止通行机动车。

拱宸桥目前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由于近百年风、雨水的侵蚀,砌体表面风化严重,桥面石阶和石栏板也有局部破损,鉴于该桥为文物,日常养护也仅局限于清理桥梁杂草上,并加强巡查,发现病害及时上报。该桥所属的运河段为V级航道,过往船只较多,再加上拱宸桥方孔只允许单向通航。主墩上被过往船只碰撞较为明显。2005年9月26日,一辆货船在通过拱宸桥时,撞到中洞的拱圈,拱圈石料被撞损。2005年11月23日,在前一次该桥被撞损拱圈未修复的情况下,相同位置再次遭受撞击。

名字由来

拱宸桥在杭州拱墅区北部,以桥得名。拱宸桥横跨运河,东连丽水路、台州路;西接桥弄街,连小河路,是石结构三孔桥。杭州市地名办的工作人员说,相传在古代,“宸”是指帝王住的地方,“拱”即拱手,两手相合表示敬意。每当帝王南巡,这座高高的拱形石桥,象征对帝王的相迎和敬意,拱宸桥之名由此而来。现在的拱宸桥,名字已演变为方向性区片名。

历史意义

拱宸桥对于杭州的意义却不一般。很久以前,返乡的杭州人在看到这座古桥后,总会不由自主地坦然和兴奋起来。这座桥,便是古运河杭州终点的标志了。远走他乡的游子见到故乡熟悉的小桥迎面而来时,总是会生出许多的欣慰和感慨。

如今,古桥在几经修整后依然是行人往往来来。走上高陡的桥面,望运河长去,拱宸桥就如同一个维系点,它将整条腾龙系于杭州这片土地,里面是家、是根,外面则是一片闯荡的世界。现拱宸桥边有扇、刀、伞博物馆与运河博物馆。为人们了解运河文化提供了便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