翠鸟和翠鸟的区别?

bdqnwqk2024-06-02百科1

1、普通翠鸟(学名:Alcedo atthis,英文名Common Kingfisher):#171,佛法僧目翠鸟科翠鸟属鸟类,俗名翠鸟、鱼狗、打鱼郎、钓鱼郎、刁鱼郎、小翠等。是最典型常见的一种翠鸟,体型较小,约15cm,上体蓝绿色,中央具一条蓝带,颈侧具白色点斑,橘黄色条带横贯眼部及耳羽,下体橙棕色,颏白。脚红色。雌雄鸟嘴的颜色不一样,雄鸟全黑色,雌鸟上嘴黑色下嘴橘黄色。幼鸟色暗淡,具深色胸带。

叫声为拖长音的尖叫声tea-cher。

为常见留鸟,单独或成对活动。长时间站立于进水处的树枝或岩石上耐心观察,发现小鱼浮出水面,俯冲到水面用尖嘴将鱼捕获,飞到树上或岩石上吞食。

生活于海滨一带及水道沿岸,行动敏捷且富有耐心,以鱼为食。对生态环境要求比较高,是一种环境指示物种。

多为一夫一妻制。翠鸟求偶时,雄鸟努力捉鱼喂给雌鸟(鱼头指向雌鸟方向,以方便雌鸟吞咽),雌鸟评估其养家能力后,以接受小鱼表示接受其求爱。

在沙堤或泥崖挖掘隧道式洞穴,在洞穴产卵,喂养幼鸟。因独特的捕食方式,俗称“打鱼郎”。常出没于开阔视野的淡水湖泊、溪流、运河、鱼塘及红树林,栖于岩石或探出的枝头上。

广泛分布于欧亚大陆、东南亚、印度尼西亚至新几内亚。我国除西北外,海南、东北、华东、华中、华南及西南地区以及台湾可见。

普通翠鸟的爱情。

相似鸟种区别:

(1)普通翠鸟和蓝耳翠鸟:一是普通翠鸟具橘黄色冠眼纹,蓝耳翠鸟没有,而是在眼后具蓝色耳斑;二是普通翠鸟背部具翠绿色,蓝耳翠鸟背部亮蓝色;三是普通翠鸟常见,蓝耳翠鸟在我国非常罕见,仅分布于云南的勐腊。

(2)普通翠鸟和斑头大翠鸟:两者极为相似,区别:一是体型大小,普通翠鸟体小,约15cm,斑头大翠鸟中等体型,约23cm;二是斑头大翠鸟没有橘黄色冠眼纹;三是普通翠鸟上体蓝绿色,斑头大翠鸟上体主要为黑褐色,渲染蓝绿色;四是分布区域不同,普通翠鸟全国较常见,斑头大翠鸟我国仅见于西藏东南部、云南南部和海南岛的局部地区等地,该物种模式产地在印度(此外,斑头大翠鸟雄鸟嘴全黑,雌鸟下嘴红色)。

2、白胸翡翠(学名:Halcyon smyrnensis,英文名White-throated Kingfisher):#176,佛法僧目翠鸟科翠鸟属鸟类,又名白喉翡翠。体略大,约27cm。嘴赤红,头颈和腹部栗色,胸部白色,上背、翼及尾蓝色,脚红色。

飞行或栖息时发出响亮的kee-kee-kee-kee尖叫声,也发沙哑的chewer-chewer-chewer-chewer声。

常伫立或栖息在栅栏、电线杆或树枝上等待猎物,一般单独或情侣共同捕食。

广泛分布在亚洲南部和西部,完全肉食性。我国分布于长江以南地区。

营巢于土崖壁上或河流的堤坝上,用嘴挖掘隧道式的洞穴作巢,这些洞穴一般不加铺垫物。繁殖期一般为4-6月,雌鸟产卵4-7枚,直接产在巢穴地上,卵近圆形,纯白色,雌雄亲鸟共同孵化和喂养小鸟。

3、蓝翡翠(学名:Halcyon pileata,英文名Black-capped Kingfisher):#177,佛法僧目翠鸟科翡翠属鸟类,俗名黑顶翠鸟、黑帽翠鸟、蓝翠毛、蓝袍鱼狗、蓝鱼狗、秦椒嘴、喜鹊翠、鱼腥。体大,约30cm。头黑,白色围脖,上体蓝色或紫色,下体棕色,嘴和脚红色,以头黑为特征。翼上覆羽黑色,上体其余蓝色/紫色,两胁及臀沾棕色,飞行时白色翼斑显见。

受惊时尖声大叫。

生态习性与科内其他种相似。以鱼为食,也吃虾、螃蟹、蟛蜞和各种昆虫。常站立在水域附近的电线杆顶端,或较为稀疏的树枝上,伺机猎取食物,晚间到树林或竹林中栖息。

喜大河流两岸、河口及红树林,栖于悬于河边的枝头。较白胸翡翠更为河上鸟。繁殖于我国及朝鲜,南迁越冬远至印度尼西亚。繁殖及过夏于华东、华中、华南等地。在国内春季分布比较广,几乎遍及东部全境。

4、蓝耳翠鸟(学名:Alcedo meninting,英文名Blue-eared Kingfisher):#172,佛法僧目翠鸟科翠鸟属鸟类。体小,约15cm。

上体蓝色,下体栗色,脚红色。其背部的金属蓝色较普通翠鸟深,蓝色的耳羽为其特征。

外形似普通翠鸟,但无普通翠鸟的橘黄色过眼纹,上体蓝色也与其有区别。

蓝耳翠鸟分林栖和水栖两大类型。林栖类远离水域,以昆虫为食。水栖类主要生活在各地的淡水域中,喜在池塘、沼泽、溪边生活觅食,食物以鱼虾昆虫为主。

我国仅分布于云南勐腊,生态生物学资料记载甚少。繁殖特点类似普通翠鸟,雌雄共同孵化,但只有雌鸟喂雏。

5、斑头大翠鸟(学名:Alcedo hercules,英文名Blyth’s Kingfisher):#170,简称大翠,佛法僧目翠鸟科翠鸟属鸟类。中等体型,约23cm。上体黑褐色,背部中央具一亮绿色纵线,耳羽蓝色,下体栗色,外形似普通翠鸟,但体型更大,无普通翠鸟的橘黄色过眼纹。

栖息于海拔1200米以下的低山丘陵和山脚平原地带的森林河流岸边,食物以小鱼为主,兼吃甲壳类和多种水生昆虫及其幼虫。

营巢于溪流或干河床岸边土崖上。我国仅见于西藏东南部、云南南部和海南岛的局部地区等地,该物种模式产地在印度。

繁殖特点类似普通翠鸟,雌雄共同孵化,但只有雌鸟喂雏。

6、斑鱼狗(学名:Ceryle rudis,英文名Pied Kingfisher):#180,佛法僧目翠鸟科鱼狗属鸟类。为中等体型(约27cm)的黑白色鱼狗。与冠鱼狗的区别在于体型较小,冠羽较小,具显眼白色眉纹。上体黑而多具白点,初级飞羽及尾羽基白而稍黑。下体白色,上胸具黑色的宽阔条带,其下具狭窄的黑斑。嘴脚黑色。雌鸟胸带哺乳雄鸟宽。

叫声为尖利的叫声。

以高超的捕鱼技术闻名,能够悬停于空中。

成对或结群活动于较大水体及红树林,喜噪杂,为唯一常盘横水面寻食的鱼狗。生活在不同的栖息地和湿地,沿沟附近的公路、村庄的池塘边,大型水库和湖泊都可以看到。

以小鱼为食,兼吃甲壳类和多种水生昆虫及其幼虫,也啄食小型蛙类和少量水生植物。翠鸟扎入水中,还能保持极佳的视力,因为它的眼睛进入水中后,能迅速调整水中因为光线造成的视觉反差,所以捕鱼本领很强。

在非洲、中东及东南亚地区广泛分布。模式产地在埃及。在我国可见于南方,在国外分布广泛。其中,普通亚种在我国大陆,分布于云南、长江中游、东南沿海和海南等地,模式产地在海南。云南亚种在我国大陆,分布于云南、广西等地,模式产地在斯里兰卡。

7、冠鱼狗(学名:Megaceryle lugubris,英文名Crested Kingfisher):#179,佛法僧目翠鸟科大鱼狗属鸟类,又名花斑钓鱼郎。中等非常大,约41cm。冠羽发达,上体青黑并多具白色横斑和点斑,蓬起的冠羽也如此。大块的白斑有颊区延至颈侧,下有黑色髭纹。下体白色,具黑色的胸部斑纹,两胁具皮黄色横斑。嘴脚黑色。雄鸟翼线白色,雌鸟黄棕色。

飞行时作尖利刺耳的aeek叫声。

栖息于山麓、小山丘或平原森林河溪间,常光顾流速快、多砾石的清澈河流及溪流。飞行慢而有力且不盘飞。栖息于水边矮树近水面的低枝或大块岩石上,或跃飞空中,静观水中游鱼,一旦发现,立刻俯冲水中捕食,然后飞至树枝上吞食,动作利落。有时站在电线杆顶或树枝顶,全神贯注,伺机猎捕。它把捕获物防到栖木上,并不懂摆弄,然后把鱼抛起来,以便先从头把鱼吞下去。与翠鸟捕食方法相同。

繁殖期2-8月,在河流、小溪的堤岸上,用嘴挖掘隧道式的洞穴作巢,巢无铺垫。每窝产卵5-6枚,白色。每年1-2窝。卵圆形,壳坚固,白色具小斑点,孵化器22-24天,雏鸟晚成性。

冠鱼狗是我国体型最大的翠鸟,为偶见留鸟,主要分布于我国南方各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