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乌战争的起源?
2014年2月17日俄罗斯许诺乌克兰20亿美元的经济援助后几小时,乌克兰见证了自2004年动乱以来最惨烈的一天。乌克兰议会将根据反对派的要求,对修改宪法和成立新内阁的决定进行投票。
当时的乌克兰局势表明,这场持续三个多月的无序和混乱已经演化为一场深刻的大规模政治危机,而不仅仅是左顾亲欧还是右盼亲俄的外交取向问题。”而身份认同缺失、国内经济恶化、外部势力介入,又不可避免地复杂了这场危机的走势。
和解时机正在流失
就在抗议者与警察在基辅独立广场爆发最血腥冲突的前一天,其实是抗议运动持续两个多月来,基辅最为平静的一天。官方与示威者此前达成赦免协议,示威者撤出大部分抗议场所,甚至有人松了口气,乐观表示乌克兰占领市政府的运动到此结束了。
然而,18日警察驱赶仍然聚集在独立广场路障后的抗议者时,车辆受阻,与抗议者发生冲突。防爆警察、催泪瓦斯、枪声和喧嚣是当晚的基辅最真实的写照。
基辅市政府已发布公告决定于19日当天关闭市内所有地铁,理由是受到恐怖主义威胁。同时,基辅市内的学校与幼儿园全部停课,政府也呼吁企业家出于安全考虑,暂停一切商业活动。
外部势力推波助澜
在乌克兰局势的背后,俄罗斯、欧盟和美国角力的阴影不时浮现。杨成指出,以俄罗斯为一方、以欧盟和美国为另一方在台前幕后的角逐博弈已成为乌克兰局势动荡不安的一个重要环节。可以说,西方的推波助澜,俄罗斯的进退两难和亚努科维奇的左顾右盼导致了乌克兰紧张局势呈现螺旋式上升的表征。
其实,独立后的乌克兰对外政策一直在调整,但始终奉行着融入欧洲为目标,保障国家安全利益和振兴民族经济为极轴、大国关系作为支点的全面外交战略。但由于苏联的历史联盟和地缘因素,乌克兰对俄罗斯仍然存在安全和能源依赖,而俄罗斯非常看重乌克兰在未来欧亚联盟地缘格局中的关键作用,一直不愿放手。
尽管此前德国曾一度拒绝美国政府制裁乌克兰的要求,但在危机升级后,德外长施泰因迈尔已致电乌克兰外长表示,包括德国在内的欧盟有可能会制裁制造此次流血事件的个人。德国总理默克尔此前还在柏林会见了乌反对派领袖。
加入欧盟远未成熟
至于此次危机的未来走势,杨成认为,俄罗斯对乌克兰问题的处理已经被逼到了战略底线,在俄罗斯看来, 后苏联空间的地缘政治和地缘经济版图已日益碎片化, 俄罗斯当下和未来相当长时期内的首要利益就是维系历史形成的俄乌特殊关系, 确保乌克兰至少不直接被纳入西方的势力范围,从而阻止西方在欧亚大陆的东进速度,维系俄罗斯大国的地位。
因此,俄根本承受不了失去乌的战略损失,确保乌克兰留在俄罗斯的利益范围之内相较于西方具有更重要的战略意义。“相对而言,乌克兰加入欧盟还远未到瓜熟蒂落的时候,西方还有大量的操纵空间。
此外,乌克兰这场愈演愈烈的国内政治危机再次深刻地折射出后苏联时期国家身份认同的困境,即到底是选择欧洲认同还是欧亚认同。历史上受天主教文明和欧洲影响颇深的西乌克兰地区与作为“小俄罗斯”的传统俄国影响占绝对优势的东部地区的认同对立迄今未能解决,2004年以来的一次又一次政治风波进一步刺激了这种对立性。乌克兰作为夹缝国家无从选择的悲剧色彩在这一场危机中再一次被放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