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龙舟历史?

bdqnwqk2024-06-01百科1

莆田龙舟竞渡源远流长,起于唐,兴于宋,盛于明清,素有“五月兴船闹龙舟”之称,每年端午节前后,涵江、城厢、荔城、北高、黄石、秀屿等地都举行盛大的龙舟赛。 涵江、北高等地龙舟队还在国际比赛中获得冠军。

莆田龙舟竞渡历史悠久,起于唐,兴于宋,盛于明清,素有“五月兴船闹龙舟”之称,每年端午节前后,涵江、城厢、荔城、北高、黄石、秀屿等地都举行盛大的龙舟赛。 涵江、北高等地龙舟队还在国际比赛中获得冠军。

龙舟竞渡时,两岸观众如云,锣鼓喧天,沸腾一片。 竞渡的龙舟,俗称“划龙船”或“划龙舟”,是富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岁时民俗活动。 参赛龙舟的船上挂“天上圣母”旗,船头甲板上设有人手持大刀长矛的武士,威风凛凛,气宇轩昂,与划船手动作协调,“一”字排列前进。 船尾设一舵手,掌握航向。 划船手面向船头,在鼓声中挥桨入水,协调划行。 舵手后面是司锣者,边敲边喊号子指挥划桨节奏。 河两岸围观群众为助威呐喊,沸腾一片。 竞赛时,各队龙舟在号令声中奋力争先,一浪高过一浪,气氛热烈。

在莆田,划龙舟也分为“游龙”和“赛龙”两种。 “游龙”是表演性的,龙头龙尾高翘,意为得胜获龙头。 群众扶老携幼,到水边观看,俗称“看龙舟”。 “赛龙”是比赛性的,不设龙头龙尾,船上也不设武士和锣鼓手,船头船尾设鼓手和舵手,开始就奋力向前划行。 “赛龙”有规定航道和终点,以到达终点先后决定名次。 城厢、荔城、涵江等地多设水闸或人造航道,终点插上彩旗,船队行近终点时需绕过水闸或彩旗,须严守航向和速度,互相之间又竞争又互助,场面壮观。

莆田龙舟竞渡的起因有多种说法。 一种是古代百姓为纪念因谏而死的屈原大夫,把粽子投进江中以免鱼虾噬咬屈原大夫的尸体而演化成龙舟竞渡。 另一种是据《兴化府志》载:在唐代时,“五月五日竞渡时,许三牲从祭屈原神座,历代相沿”。 以后每到端午节时,民间就热热闹闹地划起龙船来。 竞渡活动自唐宋时起延续至今,影响十分广泛。

以前按地缘关系分划为三大帮派:涵江帮、北高帮和黄石帮。 现今涵江和北高属于涵江区管辖的黄石镇、新度镇等地组成第一大帮派——涵江帮;秀屿区的笏石、东庄、灵川、东峤、埭头等乡镇组成第二大帮派——北高帮;荔城区、城厢区的西天尾、华亭、涵西等乡镇组成第三大帮派——黄石帮。 历史上以涵江帮实力最为雄厚,船型最长,可装24支桨60多人。

涵江帮保留了古代传统的竞渡方式:竞赛前要“游龙”,竞赛中要“赛午”,竞赛后要“挂标”。 黄石帮的划船手必须由女性担任;而北高帮的船上则允许男女混装。 涵江帮的竞渡活动集中在涵江的母亲河——秋芦溪水域;北高帮的竞渡活动则集中在其境内的新溪和延寿溪水域;而黄石帮的竞渡活动则集中在其境内的荔城大道和壶公溪水域。 近年来由于秀屿区的崛起和开发,秀屿区的一些乡镇也逐渐加入到北高帮的行列中来。

在20世纪60年代以前,每年的端午节前夕,涵江区的黄石镇、新度镇等地都有大规模的龙舟竞渡活动。 后来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影响和其他原因,这一民间活动曾一度中断。 直到1984年端午节前夕,中断多年的涵江龙舟竞渡活动才得以重新举行。 以后每年端午节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