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山历史故事?

bdqnwqk2024-05-24百科1

关于鲁山的历史故事,有以下几个。

山东又被称为齐鲁大地,春秋时代,齐国的国都在临淄,鲁国的国都在曲阜。鲁山地处鲁国东北,故名东山。当年,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而东山也正处于鲁国边境,所以,就改称鲁山了。

另一种说法是相传春秋末年,鲁国的国君鲁哀公命令鲁班在6个月内为他修造一座宫殿。宫殿规模宏大,需要一些很大的木材,可是去哪儿找呢?于是,鲁班带领了几个工匠,跋山涉水,走了很多地方都没有找到需要的木材。终于有一天,他们走进一片山林中,这里怪石嶙峋,古木参天,三人合抱的大树比比皆是。这可把他们乐坏了,一打听,才知这座山名叫东山。当时,他们用的工具是斧头,砍伐这样粗壮的大树非常吃力,工作进展很慢。看到这些,鲁班心里非常着急。有一天,他们又上山时,由于刚下过雨路比较滑。鲁班一不留神脚下一滑,他顺手抓住了身边的一丛茅草。当他站稳脚跟时,发现手指划破了。是什么划伤了手指呢?鲁班拿起草叶仔细观察起来,发现叶子的边缘有一排锋利的细齿,于是他便根据这个原理发明了锯,顺利地完成了采伐任务。人们为了纪念鲁班,就把东山改名为鲁班山,后来渐渐地简称鲁山了。

枣树峪的来历

传说在南北朝时期,梁王从杭州灵隐寺不远几千里来到鲁山拜见国师志公禅师,路经此处,被酸枣的弯针挂住了龙袍,梁王大怒,就命令弯针伸直,酸枣无奈,弯针只好伸展开来,梁王大喜,就命名此地为“枣树峪”。但由于枣树生长得相对矮小,加上弯针变直,受到了许多大树木的欺侮,枣树一气之下,就全部搬家到了黄河以北的平原地带。从那以后,这里就再也见不到枣树,而枣树峪的名字却因此而流传了下来。

升仙台的由来

相传,曾经给梁武帝当过国师的志公禅师,是鲁山的开山师祖。有两个小徒弟跟着他苦练真功,潜心修道。三年后,志公要外出云游,临走时他把一只人参娃交给两位徒弟,让他们在家熬煮九九八十一天,等他回来后再炼制丹药。志公走后,两个小徒弟守着火炉煮呀煮,到了第七七四十九天,他们有些不耐烦了,扑鼻的诱人的香味使他们忘了师父嘱咐的话,便取出人参娃分吃掉了。这时志公恰好在回山的半路山,感觉情况不妙,赶紧往回赶。两个小徒弟远远地看见师父回来了,害怕受到责怪,拔腿就跑。当跑到升仙台这个地方,他们的身体腾空飞起,升上了天空。虽然这两个小徒弟也升天成仙,但终因没有专心修炼,不能修成菩提正果,只能作名不见经传的小仙罢了。后来,这块石头人们就起名叫升仙台。

梁王泉

相传,当年梁王带兵打仗路过鲁山时,由于天气炎热,大家都焦渴难耐。梁王便派人出去找水,却都无功而返。士兵们也都不愿意走,行军被迫中断。梁王非常着急,跳下马来一屁股坐在了地上,这一坐不要紧,不多时,在他坐过的地方,竟汩汩的流出了泉水。大家仔细看,这泉口的周围是不是像有人坐过的模样?

断头山

断头山,又叫不屈峰,它的海拔是1100米,与观云峰仅差8米。相传,有一年泰山奶奶来到鲁山行宫游玩,无意中发现那座山正在飞速地长高,眼看就要超过鲁山了。泰山奶奶心里想:“它再继续长,岂不超过了我的行宫?我也得让鲁山再长高一些。”她便在这山顶上跺了三脚,这平地便是当年她跺出来的地方。可是由于用力过猛,反而事与愿违,鲁山并没有长高,而鲁山北面40里的连绵山峦比原来长高了三倍。所以,现在鲁山南面千尺陡崖,极其险峻,北面则蜿蜒丰美,尽显秀美。泰山奶奶一看,更加着急,一气之下,挥手一鞭,便把那座山的山头给打去了。看到的这条沟就是她的鞭子给抽出来的,从此以后,那座山再也没有长高。

驼禅寺的由来

驼禅寺建于南北朝时期的梁武帝年间,距今已有1400余年,是在鲁山地区香火最旺的寺院。每年的农历三月十五日是鲁山的庙会,四方香客云集,达数万人之多。驼禅寺名字的由来一是说当年志公用毛驴将经卷从杭州驮来,一路上累死了十头毛驴,志公念毛驴驮经卷有功,就将寺院起名为驼禅寺。另一种说法是说鲁山整个山脉呈龙形,寺院则恰好建在龙的脊背上,是龙驮着寺院,所以叫驼禅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