禹州历史故事?
大禹治水的故事在禹州代代相传,脍炙人口。如今的禹州不仅有许多大禹遗迹,更难得的是,大禹还为我们留下了一种神奇的石头,这种石头不但能充饥,还可以治病救人。
禹粮石 ▲
据说,大禹治水时,行至具茨山,忽遇一座无名山峰挡住了洪水的去路,他就带领手下在此劈山开河。随着洪水一天天升高,大禹不得不夜以继日、废寝忘食。
有一次,他的妻子用 强筋骨的草药 和面粉 做了一篮子馒头送给大禹食用,当她走到山岗时,看见一只巨兽劈山挖沟。突然一声巨响,大山顿时被劈掉一半,吓得她跌倒在地,馒头也都撒了出来。原来是大禹化成巨兽在拱山。他听到妻子呼叫声后忙现原形,扶起妻子,捡起撒落的馒头就吃,剩余部分全都散落在了池沼和山谷中,并说:“ 既然难以捡拾回来,就让它作为余粮吧。 ”
这些散落的馒头,落于山中变成了一种石子,有的形状如鹅卵一般,外层有壳重叠,中间有如蒲黄般的黄色细末;有的形状像牛黄;有的 落于泽畔,就变成一种藤类,根为块状,颜色为赤色,味道近似薯芋;有的 落于河中,则变成一种筛草,结的籽紧实,食之如大麦。
这三种东西后人统称为“禹余粮”。
禹余粮▲
后来,药王孙思邈将“禹余粮”纳入药典,供医病之用。
禹州被称为“药都”,中医药文化源远流长,在禹州中医药界,还流传着关于“禹余粮”的另一个故事。
大禹在禹州治水时,他召集治水将领,在具茨山中一座无名小山上商议治水良策。
各路诸侯天天在这里开会,发现所坐的山石和正常山石不一样,坐上有绵软的感觉,以至于坐的时间长了,留下了印痕,像天然的石凳子一样。鉴于这座山上的石头石质绵软,很容易开凿,有诸侯提议,就从这座有特殊石头的山上做治水实验。实验方案确定后,诸侯们就用别的山上的硬石头,去砸这座山上的软石头,很快便开出一道水沟,洪水倾泻而下,治水由堵变疏从此开始。
治水大军看到砸下的石头,有的成块,有的成渣,有的成粉,饿极了的将士便放进嘴里尝了尝,没想到,这些石头不仅能填饱肚子,还让人更有干劲了......一传十、十传百,灾区的饥民知道了,也都跑到山上捡食砸碎的石粉石沫,说来也奇,灾民们吃后,不但有精神了,连拉肚子都治好了。
后来人们就把这座山叫“禹粮山”,把这种石头称“禹余粮”,也叫“禹粮石”。
药王孙思邈画像▲
过了几千年,到了唐代,阳翟(今禹州)来了一位神医孙思邈。
他在具茨山上采药时,听到了禹粮石的传说,感到十分惊奇,就试着炮制禹粮山上的禹粮石。结果,他炮制加工出了治疗腹泻痢疾的良药,再重的病症,一服便好,成了阳翟这个地方的道地中药材。
时至今日,禹州当地的中医在医治腹泻、便血时,常到禹粮山上采石入药。禹余粮因禹州出产的有效成分含量高、杂质少,被列入11种“禹”字头道地药材。2015版《中华药典》收载带有“禹”字头中药材品种2个,其中就有“禹粮石”。
禹粮石▲
大禹心怀苍生,大义为先,治理水患,使百姓得以安居乐业,“撒粮成药”为饱受疾病折磨的百姓带来福祉。正是禹州这块被“大禹精神”滋养过的土地,孕育了中医药学术的伟大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