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江北历史特色?

bdqnwqk2024-05-19百科1

古道及古桥

清末至民国初年,连接江北城的只有一条沿江石板大路,江北区沟通临近县镇的古道,多以江北城为中心向东、西北三方辐射,它不仅是江北城也是当时重庆市通往各地的主要道路。主要有:

江长路——起于江北城止于长寿沙溪场,是通往下川东去湖广的干道。

江邻路——起于江北城,止于邻水县界的方家沟。

江合路——起于江北城,止于合川县草街子。

其他有江邻东路、江邻西路、江合北路、兴隆路等,行旅驮马不绝于道。

江北城有溪流近十条,大都由北至南注入嘉陵江和长江。古桥大多为明清和民国时期所建。

三洞桥:原名“拱北桥”,位于江北城文星门下,取“众星环绕拱卫北辰”之意。清道光前这一带是一片荒郊野地,只有一条小路通行,是江北城通往邻近州县的必经之路。

通顺桥:清道光年间建,处刘家台码头附近,石拱桥,50年代因修路被填。

大板桥:清同治年间建,位于刘家台与简家台交界处,为石拱桥,解放前夕被炸毁。

兴隆桥:清嘉靖年间建,位于聚贤岩与水府宫交界处,是两座石板桥,系拱型石板平桥,因修路被拆。

(三)公路铁路及运输

7/46

公路——民国10年(1921年),新商埠工程局修筑江北打渔湾至东升门堤岸马路一华里,为重庆修马路之始,1940年,江北城开辟太平巷以减少日机空袭,辟15米宽正马路11条、太平巷10米宽8条,江北城道路有所改观,成为江北城现代交通的雏形。1952年修建的五江路,起于五里店,止于江北城下横街,通觐阳门、梁沱等码头。路宽6——11米,全长4、45公里,起于五里店,止于江北城下横街口,通往梁沱等码头,是江北区解放后修筑的第一条公路。后多次改建加宽。1972年建成五江支路(皂通路),从五江路皂角岭处分支,经黄泥村至简家台,上行至新登口下行至聚贤岩。

铁路——民国10年(1921年)杨森任重庆督办,为扩充市政建设,划江北城为新商业区,成立新商埠工程局修建沿江码头,年底开工修建由三洞桥至东升门一段轻便工程铁路,次年四月建成通车。成为重庆第一条市政建设铁轨,使码头工程速度加快,每天可省工数百。同时计划将铁轨分别向上游香国寺和下游溉澜溪扩展延伸,7月,杨森战败,市政机构解散,铁轨建设中断,新商埠建设半途而废。当年江水泛涨时,这条铁轨连同近一公里长,两丈高的堤坝全被冲毁。

客车运输——古代陆路运输工具主要为轿子、遛遛马及鸡公车、板架车等。自汉代以来为城乡普遍使用。1962年,四川省汽车运输公司在江北城下横街建立了江北汽车运输站,当时只有几辆客车经营长途业务。1964年重庆市公交公司开设江北城至观音桥的客车线路,这是江北城开设的第一班公交客车。

轮渡——1938年,在四川省建设厅的支持下,创办重庆轮渡有限公司,首开储奇门至海棠溪航线,当年7月,开辟朝天门至江北嘴航线,朝江线年客运量约45、5万人次。自创办以来,先后通向江北区境内的航线有12条。

(四)[纤夫纤道]

8/46

川江险恶,逆水行舟用大纤系船,以人力牵动,叫拉纤。过去,纤夫肩负重纤,屈伏蛇行于江岸乱世杂草丛中,或危崖峭壁之上,所行道路叫纤道。嘉陵江河段纤道线路是从江北嘴起经江北碛坝、红沙碛、棺材石乱石河滩,至中恕坨抛河至石们沿北岸庙溪嘴上行至石马河抛河,过磁器口再抛河沿北岸上行至梁坨,再抛河。洪水期间,则一直沿纤到道位置较高的的北岸上行。现纤道多已堵塞或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