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滁州历史?
二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滁地曾是诸侯争霸的分野。
吴楚相争,攻战频繁,这里先属吴、越,后属楚,故有“吴头楚尾”之称。
公元前559年,楚国令尹子囊率舟师沿滁河打到吴国的棠(今南京六合),当回撤到滁河叫“皋舟之隘”的地方(今南谯区汪郢与全椒县陈浅之间),被埋伏的吴人打得大败。
秦汉一统天下分封郡国,江淮地属九江郡(又曾为淮南国)。
在这片历经沧桑的土地上,发现多处秦汉时期的古遗址、古墓葬、古文物,印证着当年车辚辚,马萧萧,旌旗猎猎的铁血场面,民间至今还流传着楚汉相争霸王别姬一路悲歌的故事。
定远有虞姬墓遗址,其博物馆内存放的汉画像石在淮河以南绝无仅有。
三国两晋时期,滁河称为“涂(chu)水”,今滁州市区一带称为“涂中”。
三国时,江淮为魏吴争战之地,境内置县多因战乱而废弛。
曹魏在江淮地区的争夺,构成对孙吴都城建邺(今南京)的直接威胁。
吴军截涂水(滁河)筑“涂塘”,以水代兵,阻挡魏军。
史载东吴与魏交兵,吴赤乌十三年(公元250年),吴王孙权遣兵10万,作堂邑(滁河下游今南京六合)涂塘,水淹北道,以阻魏兵南侵。
所谓“涂塘”就是堰滁河水为塘。
两晋之时,“涂中”为江淮军事重地。
西晋咸宁五年(279年),晋武帝发六路大军攻吴,派镇东大将军琅琊王司马伷出击“涂中”。
翌年2月,吴主孙皓遣使献玺于涂中,“一片降幡出石头”宣告投降。
石头城即东吴都城建业(今南京),那时的“涂中”之城镇就是南京的桥头堡了。
西晋“八王之乱”时,东晋元帝司马睿为琅琊王、南下建康(南京)镇东将军督都扬江明交广五州诸军事时,曾在滁州西南山中避难,运筹帷幄蓄势渡江,在南京建立了东晋王朝。
今之滁州琅琊山就是唐代人因晋元帝司马睿曾“驻跸于此”而命山名。
东晋南朝270多年间,南方的政治形势很不稳定,战争较多,政权更迭。
北方民族不断南侵,南北割据对峙,大体沿淮河为界,江淮之间首当其冲成为战乱的前沿。
咸安元年(371年)大司马桓温破前秦王鉴、张蚝军于全椒城内积玉桥。
太元四年(379年),兖州刺史谢玄率三万精兵进驻白马塘(天长东北)打败前秦军队,安定江北。
南北朝宋元徽元年(473年),置新昌郡,治涂中镇(滁州市区)。
大同二年(536年)置谯州。
陈太建七年(575年),移盱眙之北谯州于涂中镇,改称南谯州。
在东晋建立前后的数十年间,中原地区数以百万计的人口流向南方,其中有士族地主,也有大量的劳动力,中原地区先进的文化技术也随之而来,这对于推进南方社会经济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而与南朝统治中心建康一江之隔的“涂中”在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上地位重要,演变加剧。
东晋统治者在南渡侨人比较集中的地区设置了与侨人籍贯同名的州、郡、县以及行政机构,叫做侨置,在当时也造成了一些建置版图的混乱。
涂水流域在这一段时期内,建置迭更频繁,撤并立州郡县不断,曾先后侨置过顿丘、南谯郡等。
公元473年,刘宋元徽元年设立新昌郡,新昌城(即今滁城)成为郡治所在。
其后100余年间,又先后设过谯州、南谯州等。
隋开皇九年(公元589年)正式设立滁州建置,州治在今滁州市区,隶属于扬州江都郡。
自隋初始置滁州至今近1500年,滁州建置虽代有变迁,兴废交替,但滁州之名在唐宋元明清一统朝代却少有更改,滁州辖境相当今市区和来安、全椒两县及南京市浦口区部分地区;濠州辖境相当今凤阳、定远和明光;天长属泗州。
唐朝时,全国分为十道,市境属淮南道。
唐武德三年(620)年复置滁州,置三县,即清流、全椒、永阳(三县隶滁州,治今滁州市区)。
钟离、定远、招义(三县隶濠州,治今凤阳县)、天长(隶泗州)。
其中永阳县建置于景龙三年(709年),五代十国时期改永阳县为来安县。
天宝元年(742年)改滁州为永阳郡属淮南道扬州。
天宝七年(748年)因改唐玄宗诞日“千秋节”为“天长地久节”,千秋县亦更名为“天长县”。
唐中后期,出现藩镇割据,土地兼并日益严重,社会矛盾加剧。
天宝元年11月,淮西节度使刘展反唐,攻占滁州。
咸通九年(公元868年),庞勋率农民出身的戍卒起义,义军将领丁从实率数千人攻破滁州,杀死刺史高锡望。
到了广明元年(公元880年),黄巢农民军扫荡江淮,攻克滁州。
唐朝灭亡后,经历了50年南北割据的五代十国时期(907—960年)。
滁州先置于唐末淮南节度使杨行密建立的吴国统治,后为南方“十国”的南唐政权所辖。
(937年)杨行密部将徐温养子徐知诰(原名李升),夺取吴政权,都金陵,建国南唐。
滁州成为拱卫金陵的江北重镇,南唐同光元年(923年)在滁州西北关隘处建清流关,雄伟险要,扼南北交通。
柴世宗领导的后周与南唐展开了激烈的角逐。
后周显德三年(956年)后周大将赵匡胤率军破清流关,大破南唐兵马,攻占滁州城。
世宗率军亲征,夺取南唐在江淮的十几个州县,南唐求和,后周与南唐隔长江形成南北对峙局面,滁州成为前沿。
柴世宗和后来成为宋太祖的赵匡胤在滁留下很多传说。
如全椒神山寺有一口“柴王井”。
北宋统一后,改道为路,宋代地方上有路、府、州、军、监之设。
监设于矿冶、牧马、铸钱、产盐地区,军设于要冲之处。
监、军多与府、州同级,府多设于较大而重要的州,各级长官称为知某府事、知某军州事、知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