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白话的历史?

bdqnwqk2024-04-22百科1

“白话”一词在广西和广东有两种含以西义:一种指白话文,另一种是粤语的俗称。这里所说的白话指粤语。广西地区由于少数民族较多,各地方言也较为多变,而其中主要以右江沿江——左江——邕江—郁江——西江为分界,此界以北以西为柳州桂林地区的桂柳话以及壮族的壮语为主,此界以南为广西粤方言地区(百色城区——崇左—南宁—贵港—桂平—贺州),南宁位于广西粤方言地区中北部。

《史记》载,秦灭周统一六国后,(秦)始皇帝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发诸尝逋亡人、赘婿、贾人略取陆梁地,为桂林、象郡、南海,以适遣戍”。秦开36郡之中,桂林、象郡大部分在今广西境内。秦始皇开辟这三郡的目的之一是“适遣戍”,即作为惩罚手段把这些人遣送到南方来守边御敌。这批人号称“五十万人守五岭”,是如今操粤方言者的先民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武帝灭越,也是一次较大的军事行动。从三国到西晋、东晋,中原战乱频仍,迫使大量的汉人南迁,其中不少人陆续来到广东、广西。元代的战乱,也促使大批汉人南下。明、清两代,汉人进入两广有增无减。

白话是中原汉人南迁至广东、广西粤河流域(今珠江)沿江居民与百越民族本土语言融合形成的方言,粤方言最早形成于广西梧州—广东肇庆这一区域,后向粤河流域(今珠江)上游广西—越南段、下游广州—香港扩展。 粤方言成熟于晚唐西江原住民乌浒—俚僚(现壮族祖先)消融于汉族的时候,是中古汉语与西江原住民百越语结合的产物。

今广府话分布区域远古时居住有岭南三个古代民族:南越、骆越、西瓯。一九三七年编写的《邕宁县志》 ( 今南宁市旧属邕宁县) 记载:兹就当地日常交际, 而定为固有之音者则有四: 所谓官平土白是也。自中原南迁者为官话, 衍为平话, 来自广东者为白话, 余为土话。土话最古, 盖秦汉间土著之民所遗留也。然总以平话为流通。则平话实为我县言语之代表。

秦兵下岭南时,秦人与南越族相融合;粤西的西瓯族与桂东的骆越族保持相对的独立性。秦以后广西和广东居民密切沿江运输、贸易往来,急需在两粤(两广,清代前广东称为粤东、广西称为粤西)百越民族间产生大家共同交流的语言,白话就成为“大白话”,大家都能听得懂的语言。自此南宁就有了白话。宋代狄青平乱带河南山东人到南宁郊外,这时南宁郊外就有了平话。平话为外来语言受本地白话的长期强势影响,平话的原音已很大发生畸变,平话许多发言跟白话趋同,甚至可以交流,即使一些语言学家将平话列入粤语边远的一系。但讲平话的人进城都讲白话,直至20世纪80年代中,在南宁市区周围的地区白话成为进城必会必讲的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