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心理境界分几个层次?

bdqnwqk2024-02-28问题1

人的心境分为四个层次人生经历到一个阶段,就会对如何生存、发展、竞争等等问题进行一种总体的思考与认识,进而对整个社会、环境、人际关系等等各方面形成一种较为系统、属于自我的结论,即一个人的生活观、价值观。这些观点一经形成,就会反过来引导主体,在面对来自生活各方面的外在压力与信息时,做出一种较为一致的情绪反应。这样一种较为稳定、较宽范围的情绪总和,就构成了一个人的心境。心境一方面是个人价值观在内心里的隐性显现;另一方面,又会反过来影响人们对生活的判断与交流。当你有一种积极、乐观的心境时,就算发生的各种事件较为不利,自身也能产生一种易于接受、心情舒适的反应。反之,当人的心境偏于低沉,既便有一些开心之事,也依然会存在着许多消极的情绪体验,心理学家称这种现象为心境的弥散性。 因此如何使自己对生活更客观、更正确,从而使自己的心境趋于平和、乐观、优胜,对于一个想享受生活,有志创造的人,就显得万分必要了。 依据冯友兰所著的《新原道》一文,可将人的心境分为四个层次。 一、自然境界 自然境界中的人对于生活中所发生的事没有必成之心,完全顺从于事物的自然发展。当然他不是对于事物规律充分觉解后的自然适应,而是由于对规律的无知无觉,而不能不受自然的支配。 二、功利境界 功利境界中的人,是有着自己的事业心的。但是却以自我需要为中心,很少顾及到社会的需要,当他的目标顺应社会的需求时,也能为社会做出贡献,比如秦皇汉武。但如果名利缠身,又因其对世事、人生的观点有失偏颇,不能不常处迷惘之中,丧失对时事的正确判断,从而在矛盾的旋窝中,不可自拔。 三、道德境界 道德境界中的人,不但知道要做某事,还知道做事时要考虑到社会的需要,不但要为这一时代做出贡献,也会为下一代着想,因此他们要“尽伦”,即完成使命与责任,“尽性”,把握事物的规律。因其顾全大局,所以对自己物质上的要求不多,心灵可以平和宁静。但如果他的道德追求不能实现,社会纷乱不堪,又不能看破时代的局限,那他心灵上的痛苦与孤独也依然会使自己背上沉重的包袱。 四、天地境界 这一境界中的人思想最高远,最辽阔。他们不但为今人、后人考虑,也为前人思想,在他们心中,世事中的往、来、古、今,都是一体,世间上的人、物、天、地,亦都为一体。他们觉解到,人生于世间,不只为已、为人,还要为世界;不只为今生,还有为后世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因为他们的思想穿越时空,所以他们毫不在意当世对他们的评价,尤如苏格拉底、布鲁诺等,都是被当世冤屈致死。但在他们死时,却都坚信未来的世界会给予他们公正的评判。而庄子一生崇尚无为,却并非不是真的“无为”,只是觉得“有为”的条件不成熟,也就不做徒劳无功之事,转而专心著述,留待后人完成他的心愿。所以这些人不论生时是荣是辱,是福是苦,都对之一视同仁。因为在时间这个天秤上,除了他们为这个社会所贡献的价值,其它一切都失去了重量,所以他们不争,他们争的是世间的真理、大道之明示天下。 以上四种境界,境界愈高者心境愈平和、愈宽容,人愈是能承受生活所带来的压力、阻力,愈能看出世事真伪,愈能合于天理,愈能发挥人的价值。而在天地境界,其心可容宇宙,人事早已看破,所以红尘不惑其心,是谓静心、一心!因其几于天道,所以万物皆可为其所用,而有庄子“一心定而王天下,一心定而万物服”之说。而境界愈底,愈觉事事不顺,因其“看不破”,所以“冲不过”,只好在矛盾的网罗中痴缠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