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小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bdqnwqk2024-02-26基础1

一、如何培养小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子说过:知诸,不如好诸。好诸,不如乐诸,浓厚的兴趣会使人乐此不疲。任何人只要对从事的某项活动有浓厚的兴趣,他就能积极、创造性地去完成它。相反,如果他对从事的某项工作不感兴趣,不要说创造性地工作,就是一般性地完成任务都是困难的。因此,有兴趣是人们做好一件事情的前提。学习更是如此,可以说兴趣对学习效果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美术学科具有其他学科所没有的特殊性,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不太难,但要使学生的学习兴趣长久保持下去却很困难,它是一项长久的艰苦的工作。

一、 充分利用范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绘画作品是直观的艺术,对每个欣赏者会给予心灵的刺激。小学生对新鲜的事物充满好奇。尤其是绘画作品。要想提高学生的水平和引起兴趣,教师示范性、直观性教学非常重要。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认为,直观性教学是要求学生利用各种感觉去感知知识技能,他在《大教学论》中说:这对于学生应当是一条黄金一般贵重的原则,对于一切事物,应当尽可能用各种感觉来感受他们,这就是说看得见的就用视觉感受,听得见的就用听觉感受,闻得出气味的就用嗅觉感受,有滋味的就用味觉感受,可接触的就用触觉来感受。假使某些事物同时能用数种感觉来感受,就让他们同时诉诸于数种感觉。这也是现代美术教育中利用多媒体体等多方面的辅助教学的论点与依据。在美术作业评论中,我们时常听到教师这样评论学生的作业:你的画色彩真漂亮。这只小狗你画的好象啊。这些话指的就是艺术感受的能力。因此每次上课,教师尽可能亲自示范,示范胜过讲十遍,爱美和求美是学生的心理需要,凡是美的东西都能激发学生的情感和好奇心,给他们留下深刻的印象,所以教师的范画必须是高质量的。

二、根据学生的需要,创设新颖的导入新课内容。

新课的导入,是一节课和一个内容圆满完成的重要环节。因此,教师必须要根据教材的内容,设计一些有趣的形式,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迷语导入法,音乐导入法、故事导入法等,同时内容必须与导入法很好地结合。例如教《卷纸动物》一课时,我利用多媒体,在网络里搜索了一些形象的卷纸动物,学生看了情趣倍增,都想创作一个自己喜欢的卷纸动物。课堂学习气氛很浓。因此,不同的课只要教师稍稍动动脑筋,就会有不同的效果。

三、重视的评价

每个人都有要求进步的愿望,每个人都希望别人认可自己,小学生更是如此。在小学阶段,学生的抽象思维还很幼稚,这时他们的画充满了梦想与天真的色彩,他们非常渴望老师对自己画的画有一个好的评价。可以说对的评价,从某种程度上决定着他们以后能否继续保持对美术学习的浓厚兴趣。多一些鼓励,少一些挖苦;多一些表扬,少一些批评。用真诚和善良的心态去对待学生的作业,在批改作业的时候,教师要尽可能挖掘出它的优点,并加以表扬。要让学生知道自己的长处,从而增强学习信心,培养学习美术的兴趣。评语要人文化,突出其优势,即使是不太好的地方也要用婉转的语气说出来,并指出以后改进的措施。给学生写评语时不要千篇一律,尽是真好、不错之类的言辞,这样根本起不了表扬的作用。我在写批语的时候,总是反复比较,斟酌再三,然后再下笔。关于批语的位置,也要讲究。就像对待中国画的落款一样,力争做到批语与画的自然融合,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儿童是爱美的,而且对美的事物感受很早。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渴望艺术享受的心情日益增强,尤其是进入小学以后,对于美的事物的追求更为强烈。

二、夸美纽斯对儿童本质的认识?

? 前八十回? 后四十回

三、《大教学论》读后感

[《大教学论》读后感]《大教学论》是17世纪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教育理论的代表作,被公认为近代第一部比较系统的教育学著作,书中提出了较为完善的教育学说,奠定了近代教育理论体系的基础,在西方教育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大教学论》读后感。 虽然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开宗明义地指出该书的目的是阐述“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但是它的内容却不仅仅只涉及教学方法,全书内容丰富,已具有普通教育学的性质。除《前言》、《致意读者》等部分外,该书共计33章。第1章至第7章概述了人生和教育的目的、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第8章至14章说明了改革旧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并突出了设立新式学校的基本原理——遵循自然;第15章到第25章阐述了新式教学理论,提出了教与学的一般原则以及各科的教学法;第26章论述了学校纪律的作用和意义;第27章至第31章,提出了学校制度以及各类学校的基本构想;最后两章,夸美纽斯叙述了实现其教育理想应当具备的条件及各界人士支持教育改革的呼吁。 (一)教育的目的与作用 第1章可看作是全书的绪论或引言。夸美纽斯开宗明义地断言,“人是造物中最崇高、最完善、最美好的”。这反映了它的人文主义思想和对人的价值的深刻认识,他驱散了中世纪原罪论的阴影,歌颂了生命的意义。这是夸美纽斯全部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石之一。开篇发出此声呐喊后,夸美纽斯紧接着表达了他对“一切教育人的人”的殷切希望,希望他们能清楚认识到人的价值与尊严,充满对人的尊重与信任,从而“使他们能去领略他们的工作和他们自己的美德的尊贵,使他们能用尽方法去图他们神性的完全实现。” 第2、3、4章中,夸美纽斯从人生的目的出发探讨教育的目的与任务,读后感《《大教学论》读后感》。以《圣经》的《创世纪》和传统的神学的目的论为基础,夸美纽斯指出,“我们每个人的生活或住所都有三重。即母亲的子宫、世上和天堂。从第一重到第二重,他所经由的是诞生,从第二重到第三重他所经由的是死亡与复活。到第三重,他便不再动了,永远歇在那儿。”这个观点虽然对旧思想有所沿袭,但却比中世纪的人生观前进了一大步。中世纪的基督教会提倡舍弃今生幸福、经受虐待折磨,以期死后进入天堂,将希望完全寄托于来世。而夸美纽斯则主张热爱生命,珍惜今生的幸福,充分利用现实的人生,这才是最好的为永生做准备。为达到这一人生目的,人必须成为“理性的动物、一切造物的主宰和造物主的形象和爱物”;从而提出为永生预备的三个阶段:“熟悉万物;具有管束万物与自己的能力;使自己与万物归于万物之源的上帝。”与此同时,他用人生的目标论证教育的目的,认为“我们在这个世界上面追求学问、德行与虔信,我们就是相应的在向我们的终极目标前进”,进而提出了教育的基本任务——博学、德行或恰当的道德、宗教或虔信(某种程度上我们将其该书为智育道德教育与宗教教育)。 第5、6、7章论述了教育的可能性、必要性与早期教育的重要性。夸美纽斯充分信任人的能力,认为人的认识是能够获得关于万物的知识的,因为“我们的心理不独攫取较近的食物,而且也攫取遥远的事物,不论是空间上的遥远,或者时间上的遥远;它能客服困难,发现隐匿,揭穿遮蔽,疲精劳神干考究奇秘难究的事物;它的力量是这么没有限度,没有边际。”他同时认为,知识、德行与虔信的种子是天生在人身上的,受教育从而认识事物,培养德行都是可能的,但所有这些都应该从祈祷、教育、行动中去取得。只有受到恰当教育之后,人才能成为一个人。他列举出当时已发现的狼孩的事例,说明凡是生而为人的人都有受教育的必要,否则就可能成为无理性的兽类。他指出,因为一切事物的本性都是在较弱的时候容易屈服,易于形成,这层道理对于人类本身也是适用的,所以教育要及早在少年时期就开始,并以树苗生长、羊毛染色、木箍弯曲等事例加以论证,说明“在一个人身上,头一次的印象是黏附得非常坚实的,只有奇迹才能消灭它们。所以最谨慎的办法是,在很小的时候,就去把人形成到合乎智慧的标准。”从而强调了早期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