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君刘备如何获得?

bdqnwqk2024-02-23学者1

《三国演义》给我们塑造了一个仁德无双的刘备形象,他和诸葛亮代表了古代人民对于圣君贤相的向往。但如果我们细看历史,会发现刘备并非一位仁君。这是为什么呢?

第一,对于君主。孔子将“爱人”作为“仁”字最通俗的解释,并说“亲亲为大”。封建时代常常将君主视为君父、国父,这样“仁”字便往往首先外化为对君主的忠诚。我们从这个标准来看刘备并不忠君。

首先,刘备早蓄大志,怀有称帝之心。据《三国志》,刘备小时看见一棵五丈多高的桑树,远望像车盖,刘备说:“吾必当乘此羽葆盖车。”他的叔叔警告他说:“汝勿妄语,灭吾门也!”

其次,刘备俩儿子的命名。一个是刘封,一个是刘禅。名字合起来就是“封禅”二字,这是中国古代帝王在太平盛世或天降祥瑞之时的祭祀天地的大型典礼。其中,封禅泰山自秦皇开始,至宋真宗止,共有六帝十次。由此可见,刘备的志向之宏大。

最后,称帝。汉献帝被曹丕所废,建立魏国。其时汉献帝还在,但在刘备所在的蜀地却纷纷谣传其被受,群臣纷纷向刘备劝进。这很明显是刘备一方所造的舆论,因为曹丕废汉献帝所用的形式是“禅让”,所以他只会保护汉献帝让这个“禅让”变得像回事。事实上汉献帝一直活到魏明帝时期,公元234年才去世,而这时距刘备已经称帝13年了。刘备还假惺惺地追谥刘协为“孝愍皇帝”,把活人当死人,试问刘备的忠心何在?

第二,对于人民。“仁”字所包含的爱,除了忠孝外,还包括对人民的爱。孟子甚至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把人民的位置放在第一位,思想非常先进。《三国演义》中有许多刘备爱民如子的佳话。那么事实上呢,曾有经济学家写过这样一篇文章《三国铸币比较:曹魏最“仁义” 刘备最“坑人“》。里面交待,汉代流行五铢钱,到了三国时,刘备改变币制,一块钱顶原来的一百卖钱花,而且钱的份量逐次减少,到最后甚至不满五铢钱的五分之一;孙权更狠,一块钱要顶原来的五百块钱花,甚至还搞过当五千块钱花的币制;只有曹魏仍用原来的五铢钱,不实行通化膨胀政策。所以,我们从这个角度看,谁更爱人民,刘备显然还不如曹操家的人呢!

所以,无论是从君主的角度还是人民的角度,刘备都当不起一个“仁”字,甚至可谓一个祸害人民的伪君子,“仁”只是刘备在表面打出的“金字招牌"。

那既然如此,刘备靠什么打天下?这主要是一个"义"字。”义“的核心是”尊贤“,即尊重有才能的人。刘备对贤人的态度可谓声名远扬,极尽人际关系大师之能事。关羽张飞有本事,刘备就与他们结拜兄弟;赵云有本事,刘备就用摔孩子来收买他;诸葛亮有本事,刘备就让儿子刘禅认他当”干爹“,以”相父“称之。这样的事,刘备可谓是举不胜举。只有对人民,没什么本事的平头老百姓,刘备只是作作表面文章,骗取他们的支持,舍不得给他们带来实际好处的。

所以也难怪曹魏的天下蜀吴都啃不下,从币制的角度看,它确实是没有坑害百姓,给人民带来了好处。怪不得币制专家这样说:”曹魏的老百姓有福了,安居乐业了不少年,诸葛亮就是再狡猾,也啃不动魏国的铁打江山。这就是统治者守规矩的好处,你规矩,老百姓也就规矩了,天下自然太平,没有什么人闹事,在对外战争中也能同仇敌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