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王充历史典故?
东汉王充的历史故事你知道多少?
一、人物生平
王充,字仲任,会稽上虞(今浙江上虞人)。他出生于东汉建武三年(27),也就是汉光武帝刘秀降赤眉的那一年。他的祖先原来是魏郡元城人,因为有军功,封在会稽阳亭,所以,就迁到了那里。王充的曾祖父因为打抱不平而得罪了豪门,祖父只得举家逃避到会稽钱塘,在那里以做买卖为生,家境不如从前。王聪的父亲王诵,在钱塘又和一豪门结了怨。于是全家又迁到上虞,王充就是在上虞出生的。此时,王冲的家境,由一个破落的小贵族变为小本经营的商人。所以他说自己贫穷到没有一亩田,卑微到没有斗石的俸禄确实是“细门孤族”。
由于家庭贫寒,在重视门第出生的东汉时代,这会使他仕途坎坷,而且也给他的学术活动带来严重的影响。虽然他出身贫寒,但他自幼聪明好学六岁开始识字,八岁入馆读书,听老师讲解《论语》《尚书》,一天能背诵1000多字。由于他品学兼优,大约在十五岁的时候,他就到京师洛阳的太学里深造。王充到太学的时间,大约在建武二十年。当时,班固的父亲班彪在太学里讲学,王充虚心地向班彪学习,学习到了很多知识。他经常在课余时间找别的书来读。
时间久了,他就把大学里的图书差不多读完了。王充在洛阳除了从名师,交胜友外,还广博览,穷读群书。由于他家贫买不起书,只好站在书铺里阅读,他读书十分专心,记忆力又特别强,一部新书阅读过一遍就能将主要内容背下来。就这样,他在洛阳广泛吸收了诸子百家学说,加以融会贯通,形成了自己的思想体系。
洛阳游学是王充在学术思想上获得巨大成就的准备,为他以后撰写《论衡》这部著作打下了坚实基础。王充在洛阳的太学里学了几年,想施展政治上的抱负。在县里,他作官至掾功曹,主管一县人事和考功。在郡里,他曾先后在军事长官都尉府作过掾功曹,在行政长官太守府代理五官曹和功曹。在州里,他亦被州刺史征辟为从事属官。但是,或者是与上级意见不符合,或者是得罪权贵,所以多次弃官回家。
二、主要影响
王充对后世影响就是那部伟大的著作《论衡》。《论衡》是王充的代表作品,也是中国历史上一部不朽的无神论著作,现存文章有85篇(其中的《招致》仅存篇目,实存84篇)。该书被称为“疾虚妄古之实论,讥世俗汉之异书。《论衡》书是从自然主义的唯物论出发来论述社会历史发展的。王充在书中不仅对汉儒思想进行了尖锐而猛烈的抨击(但它并不完全否定儒学),而且它还批判地吸取了先秦以来各家各派的思想。王充是中国古代杰出的唯物主义思想家,战斗的无神论者,但是由于时代的局限,王充的哲学思想不可避免地带有局限性。
王充的一生贫困。在他的一生共写了四部书:一部是因为痛恨世俗而写的讽刺世俗的书;一部是忧伤朝政而写的有关政务的书;一部是痛感流行的伪书俗文太多虚妄而写的《论衡》;还有一部是晚年写的有关养性的书。可惜的是,除了《论衡》,其他三部全失传了。